文苑八期 一门忠烈 血染临江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3月5日 鲍贤昌鲍雄
一门忠烈 血染临江
访南宋临江军太守鲍廉后裔居住地鲍家墈
口鲍贤昌鲍雄
南宋末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大批难民南下,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安徽歙县鲍廉受命于危难之时,由京官出任临江军⑴。他赤胆忠诚,保家卫国,储粮草,修城堞,增哨所,造兵器,操练精兵,以歼外敌。
元兵入侵临江,鲍廉指挥官军,冲杀疆场,打得敌军片甲不留,大败而归。元军为攻克临江,调集三倍于宋军的兵力,强攻临城。大敌当前,兵临城下,鲍廉父子不畏强暴,同仇敌忾,誓与临城共存亡。元兵冲过吊桥,攀登云梯,守城将士,众志成城,挥刀放箭,奋勇砍杀,元军死伤惨重。宋军浴血奋战,守城半月余,终因弹尽粮绝,孤不敌众,与城同亡,壮烈殉国。
临江陷城后,元兵四处寻找鲍廉后裔,妄图斩草除根,以解心头之恨。远在歙县的遗孙鲍德,为避祸连夜出走,四处奔波,逃至浙江省鄞县鄞江镇鲍家墈。
1700多年过去了,南宋临江军太守鲍廉后裔居住地怎样?带着寻找鲍氏村落的肩任和对寻古访旧的兴趣,驱使我们相约赴鲍家墈采风。
2005年10月23日,我们从宁波南站出发,踏上去鄞江鲍家墈的征程。汽车沿34省道,穿鄞西石碘镇,越洞桥乡,直向鄞江镇驶过去,公路两侧一片片葡萄树在秋风中摇曳,似乎在迎接远方的客人,随着车轮的滚动,绿水青山的鄞江镇映入眼帘。
地处四明山麓东部咽喉的鄞江镇,号称“四明首镇”,历史悠久,山明水秀,是古代宁波城的发祥地,千余年前早期鄞(郧)县县治和明州州治,就设在这里。至今镇西有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全国文保单位——唐太和七年(833年)的它山堰及遗德庙、大夫第。江上有巍峨壮观建于明嘉靖三年宁波府下最大的单一石拱桥光溪桥和官池塘。镇区峰峦竞秀,溪水潋滟,街道纵横,高楼矗立,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江上有撑竹排的渔翁,溪边有洗衣的农妇,街坊有赶集的货郎,校旁有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童及来此观光的老外,车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人都沉醉在山光水色之中,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鲍家墈离镇区约2.5公里,在镇上我们乘三轮沿鄞(江)张(家垫)公路,驶向目的地。车过鄞江大桥, (此桥的前身称“大德桥”,)是光溪镇北百姓通往句章县市的必经桥梁,始建北宋元丰年间,二十八间木结构桥屋,桥北端镌匾“四明锁钥”,桥南端镌匾“八邑津梁”,桥南街铺,30多年前曾是电影《难忘的战斗》外景拍摄地,江上到处都是米船,当年新四军三五支队领导穷人抗租减租打土豪分地田的情景仿佛又重现眼前。
山镇区,路旁稻谷一片金色,收割机在田野奔驰,晒场、村庄、田野到处欢声笑语,鲍家墈南韩山脚下,挂在大树上的广播喇叭正播着新闻,声音回荡在整个山村。
鲍家墈处狮子山南麓,背江面山,北邻惠江,山明水秀,祠堂峻宇,大宅连片,寺庙殿庵遍布,名胜古迹众多,民风淳朴,风景独好。
据鄞县《光溪鲍氏宗谱》载:“始祖廉,歙县人,南宋末出守⑵临江军,元兵陷城,父子死节,公遗一孙曰德,避祸由歙隐鄞东句章乡,后名光溪乡,为迁鄞始祖。德三子:惟诚、惟信、惟敬。析为西、东、中三房。惟诚传十世至时隆,明末避倭寇掠,自光溪迁宜兴白宕子。”始祖鲍德,字循义,号从三,自宋末元初定居鲍家墈繁衍发族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全村289户,780余人。在漫长的岁月中,鲍氏祖祖辈辈以烧窑为业,生活相当清苦,但也不忘兴教义塾,耕读成风,代有名人。传说历史上曾出过一位进士和一位武状元鲍戴月。因宗谱毁于文革,无从考证。
今年77岁的鲍国璋老人,兴趣十足地领我们游览鲍家墈胜迹。走近村口,远远望去高大的木结构楼房一幢连着一幢,墙与墙之间以马头墙分隔,有三进的,也有五进的。走入村内,沿着狭长弄堂,穿行于村庄内,随处可见青砖古藤及雕花的木椽门窗。绕村整齐的石砌,溪水淙淙流趟。
肃穆庄严的鲍氏宗祠坐落在该村中央,祠前有条从三路,是以始祖鲍德的斋号命名的。祠东有横跨石砌的秀溪桥,祠西有座“节孝”牌坊,雕刻精美,尉为壮观(今毁)。入祠有戏台廊屋天井及祭厅。祭厅悬“报本堂”匾额,额下祀先祖神位,两侧悬“进士”、“节孝”匾额,逢年过节,红灯高挂,好不气派。
鲍家墈村北山坡上,曾有一贺公钓台(后毁于采石),坡下为鄞江。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曾于此隐居垂钓。现仍残存高尚宅遗址及民国廿二年“高尚宅钓台记”石碑一块为证。碑之阳面镌刻贺知章画像,画面上首篆题“贺秘监画像”(贺知章唐开元间任翰林院秘书监,又称贺秘监),该画像摹自宁波月湖贺秘监祠内吴道子画本。石碑之阴面篆刻“高尚宅”钓台记。由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撰文,民国著名学者冯贞群书并篆。该村的邬家岭凉亭,后人称之贺公亭,亭内书有一副对联:邬云岭横高尚宅,响岩(该村的小岩山)潮湍贺公台。足见有着“四明狂客”斋号的贺知章确曾隐居于此。
狮子山东有小林寺(今毁),曾演绎过历史的辉煌。西有里新庵,黄墙红瓦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庵有门楼厢房和大殿,每当夕阳西斜,悠悠暮鼓钟声回荡山谷。
过高尚宅越小埠,是遐尔闻名的地藏殿。地藏殿有山门、前大殿、后大殿共三进(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山门飞檐翘角,前大殿塑释迦牟尼及四大金刚,后大殿塑地藏王菩萨。两柱楹联: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功德圆满方进菩提,案桌供四时鲜果。春秋间,香客盛门甲天下,晨钟暮鼓冲云霄矣。
辗转狮子山西南山麓的悬慈庙,古称孝子庙。相传北宋末年,有一孝子张无择,背娘乞讨而得名,其庙后残存孝子井遗址。粉墙黛瓦的悬慈庙,前殿二道门上,悬镌庙匾二块,上首门悬匾“鲍德庙”,下首门悬匾“刘德庙”。这可能是与宋淳熙五年,里人刘太公和清乾隆年间里人鲍光享出资修建悬慈庙有关,也可能是为纪念刘太公和鲍光享而创立。庙有门楼戏台厢房及大殿,殿中塑张无择坐像,中悬“孝感动天”匾额,常年香烛通明,烟雾缭绕。自宋迄今,俎豆几历千载弗衰,春秋祈赛声采阗震辉,映盖云盛。
此外,还有“狮子山晋墓群”。其实,早在唐代之前的晋朝,在这块土地上已有人居住。约在1973年,当地村民在狮子山北坡的山坡挖土时,发现古墓葬两冢,墓室呈半圆形。村民们还在墓内通道口挖掘到了青瓷盖和钵两件文物。1984年6月,考古专家发现,该古墓均为凸字形夯顶砖结构墓室,其整齐的刀形砖有规律的排列,并刻有“宁康二年”字样。据考证:宁康二年即东晋武帝二年,公元375年。墓葬两侧尚隐现众多墓穴,其范围约1000余平方米。据推测,该山坡尚有不少古墓埋于地下。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狮子山晋墓群”。 绕村一周,已近黄昏,农家升起缕缕青烟,成千上万只白鹭在田野上飞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好一派山村奇景。临别鲍家墈,当年隐居在此的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又仿佛在耳边回响。
注:
[1]临江军——“军”为宋代行政区划名。北宋淳化三年置治所在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西南临江镇),元至元十四年,升为临江路,元至正二十三年,改为临江府。
[2]出守——由京官出任地方太守,亦有称知府、知州刺史等,官五品。
分享按钮>>文苑八期 慈孝无双里 江南第一乡
>>文苑八期 蜀源:国务院领导关注视察过的古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