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十期 大司农鲍德与张衡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3月8日 鲍俊盛
大司农鲍德与张衡
口鲍俊盛
鲍德是东汉初期鲍永的孙子。永初从更始帝刘玄,后归光武帝刘秀。有子名昱,官至太尉,昱子德。在《后汉书•鲍昱传》末有一段关于鲍德的记载: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灾荒,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黉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在职九年,微拜大司农,卒于官。
汉和帝永元初年(公元89年),鲍德为黄门侍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做太守。
鲍德在去南阳上任之时,朝臣崔瑗将23岁的张衡推荐给鲍德,鲍德也早就听说过张衡这个人,随即召见了张衡,言谈中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所以就邀请他同去南阳,张衡也很敬重鲍德的为人,考虑京都洛阳不是久居之地,南阳是自己的家乡,就欣然同意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张衡和太守鲍德相处很好,做主簿这个工作真是游刃有余。除本职工作之外,时间还是不少的,鲍德也有意给他留有充裕的时间让他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就在张衡出任南阳主簿的这一年,他写了《同声歌》诗。《同声歌》从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诗,他在诗中以男女关系自比君臣、主仆、上下级,但从它所隐含的深层意义上看,它实际上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抒发自己能充任鲍德主簿的兴奋心情,并表达了帮助鲍德处理好郡政的决心。从而寄托了他对圣贤社会的向往和忠君报国的志向。以之比喻和鲍德的官属友谊关系。
《同声歌》是继我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之后又出现的文人五言诗。它的特点是抒情性增强了,比之班固的《咏史》诗有了很大进步,它推动了五言诗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在南阳的官邸里,张衡完成了蓄志已久、酝酿约有十年的《二京赋》。这两篇与著名文章家班固的《两都赋》相仿。它们的形式相似,寓意也无异,都是说一个故事,以铺陈西都的奢侈为鉴戒,而盛赞东都的节俭以进行讽谕,对统治者都是有益的。但班张的时代已不同,张衡所处的后汉社会危机已逐渐地加剧了,所以他在《东京赋》里所表示的讽喻比班固讲的深刻多了。这不是“劝百而讽一”的小讽,而是站在皇朝危亡的高度,大声疾呼了。
张衡在南阳除完成了《二京赋》,还写了一篇《南都赋》,这在当时是对光武皇帝的歌颂,也是对自己家乡一隅之地快意的描绘和赞美。就大赋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但其结构则比较简单,弘富亦逊于前者。
张衡在鲍德调离南阳回京任大司农后,没有跟着他走。这时朝廷上是邓太后临朝,邓氏兄弟秉权,做出招举士人的模样,张衡不为所动。但汉安帝永初五年(1 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举荐张衡,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改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预报天象气候。从此,他潜心钻研文学、天文学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天文学家。
张衡对鲍德一直十分尊重和心存感激,在鲍德病逝之后,张衡发自肺腑的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大司农鲍德诔》,诔文曰:
昔君烈祖,平显奕世。敬叔生牙,美管交赖。至于中叶,种德以迈。
种德伊何,去虚适参。建旄屯留,其茂如林。降及我君,总角有声。
遗蒙万谷,宠禄斯丁。守约勤学,克劳其形。浚哲之资,日就月成。
业业学徒,童蒙求我。舍厥往著,去风即雅。济济京河,实为西鲁。
昔我南都,惟帝旧乡。同于郡国,殊于表章。命亲如公,弁冕鸣璜。
若准允之,实耀其光。导以仁惠,教以义方。习射矍相,飨老虞庠。
羌髡作虐,艰我西邻。君斯整旅,耀武月频。蠢蠢戎虏,是慑是震。
知德者鲜,惟君克举。既厌帝心,将处台辅。命有不永,时不我与。
天实为之,孰其能御。股肱或毁,何痛如之?国丧遗爱,如何无思!
崔瑗也写有纪念大司农鲍德的文章《鲍德诔》,未查到全文,只从《艺文类聚》四十九摘录有曰:乃司大事,掌是六府;三事尤切,乃修乃聚。
附释:大司农,又称司农卿,汉官也。《汉官》云:初秦置理粟内史,掌谷货,汉因之。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按:尧命羲和四子敬授人时。舜二十二官,弃为后稷。播时百谷,盖其任也。周官冢宰之属有太府,下大夫。郑玄注日:太府,主治藏之长若今时司农也,并司农之任。)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又改为纳言;东汉复为大司农。 《五代史•百官志》云:梁加卿字,曰司农卿,省大字;後魏又加大字,北齐又除大字,隋氏因之。唐初因之,龙朔二年改日司稼卿,咸亨元年复旧。
分享按钮>>文苑十期 鲍照公及其诗文之我见
>>文苑十期 钱币收藏家鲍康与“至宁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