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十期 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

    中华鲍氏网 2011年3月8日 鲍宽达


                                      书香门第 教肓世家
                                                                                口鲍宽达
    原歙县西乡岩寺(现为黄山市徽州区区府所在地)孙公桥头“遐庐”鲍氏系旌德鲍,迁来岩寺后遂繁衍成一个书香门第的望族,其中鲍振炳一家祖孙三代热心教育,历时近百年可谓教育世家。 
                                                                                      (一)
    鲍振炳(1869—1933)字尉文,晚号遐庐。 (清末禀生,江苏候补知县,为文有奇气,学者谭延献任徽州教谕极称赏。晚清进士翰林许承尧与其颇有交谊,很赞赏他的办事能力。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光绪帝诏令全国正式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古镇岩寺鲍振炳积极响应,在他积极倡导下,于1906年,歙县公立凤山两等小学堂,在岩寺正式成立, (即现在岩寺小学前身) (两等即初等和高等,实行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初等修业5年,高等修业4年)。校址设在岩寺下街东岳庙。经费主要来自本镇商捐渔课和文会会产租息,不足部分由私人捐助。1909年因鲍振炳远赴甘肃任职,校务无人主持,经济人不敷出,学校停办,后时办时停。民国十六年,(1927)鲍振炳倡议复校,命其子鲍光豹(字幼文)辞去省立二师教席,回岩寺具体筹办复校事宜。复校后,省督学视察该校,称该校校舍零落,庙内有偶像,极不雅观。为解决校舍,1930年鲍振炳决定将学校从东岳庙搬到他年前出资新建刚落成的鲍氏宗祠内,并筹办桌凳,使学校焕然一新。
    1905年翰林许承尧在歙县城里创办“新安中学堂附设师范科,师范传习所。”得鲍振炳鼎力支持相助,开学后,振炳任学监,次年单独设立“徽州府官立紫阳师范学堂”,又得鲍振炳全力支持。因此许承尧在其仅400字的《紫阳师范学堂记》中特意写出“同县鲍君振炳实助承尧主其事”。可看出,实为振炳一手操办也。
    许承尧和鲍振炳之合作,开创了安徽中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开辟了徽州近代教育的新天地。 
                                                                                             (二)
    鲍振炳次子鲍光豹,字幼文(1898—1961),生性纯厚,资质聪颖,从小就好学不倦。1912年入新安中学,三年后去程致泽(恺周)先生处攻读。1916年赴北京拜同乡著名学者吴承仕先生为师,学习殷氏说文,兼读章太炎有关音韵训诂学,后又去北京补习德文、数学。1922年秋又从北京马其昶先生处治学,1924年返乡。1925年应聘省立二师,出任国文经学教学。从此开始了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报效祖国的教师生涯。
1927年,家乡岩寺凤山小学因故已停办有年,奉其父鲍振炳先生之命,幼文辞去二师教席,回乡与堂弟鲍君白具体筹备复校事宜。1929年春,凤山小学正式复课,幼文任教导主任,拟订了“好学,力行,知耻”的六字校训。鉴于经费困难,他与君白都不要工资。1930年幼文返省立二中任教(1928年省立二师易名省立二中,校址仍在休宁万安新棠村)。1934年2月,凤山小学无人主持,幼文先生就兼任凤山小学校长,因此常在两校之间奔波(相距30里)。次年冬,华东六省举行抽考,凤山小学获第一名。
    1944年春,因友人再三邀约,幼文先生改去芜关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芜关中学返迁芜湖,幼文先生随往继续执教。1946年,受聘为安徽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教学之余兼事著述,曾有不少论文刊于当时《中央日报》副刊。1948年后,由于胃病时发和交通不便,重返休宁中学(即二中易名)。一学期后旋即投入徽州师范学校。建国初,由徽州行署任命为徽州师范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幼文先生在徽州师范学校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连续三届为歙县政协委员,又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61年被选为县人大常委,同年辞世,享年63岁。
    解放前,学校时有学潮。学校当局总是动辄追查开除学生。幼文先生总是站在学生一边,维护学生,以种种借口挡塞缓解,挽回紧张局势。他的勇敢多谋,爱护学生,深得学生的拥戴。且平时教学中,除非不得已,他绝不用国民党政府所规定的国文课本,而是用《开明活页文选》或亲自另编教材。他曾自编了犒中精读文选》,后对文班又自编了《国学述要》。 幼文先生晚年还把家中藏书大部分计5000册赠给了徽州师范学校,表达了一位爱国教育工作者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怀与希望。 
                                                                                      (三)

    鲍幼文先生之子鲍弘德先生,年轻时曾攻读经济金融,但由于家庭的熏陶,于1951年还是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首先于1951年秋执教于徽州师范学校,1972年,易校于歙县五七大学。1980年秋又由县五七大学调至歙县中学,直至1990年退休。执教39年有余,是省内颇有名气的一位好老师。
    鲍弘德老师的特点是与人为善、谦和好学。一进徽州师范学校就倡议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好借此机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他自己并经常向同房间的老教师请教,虚心学习业务。(那时徽师因房屋紧张,教师都是两人合住一个房间),对待学生视如弟妹,即使批评也轻言细语,从不厉声斥责。
    鲍弘德老师工作中勇于挑重担,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工作最重的1956年中师师二三个班的文学课由他一个人全包了,还要加上作文和一个班的班主任。是年秋由于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中师之上又创设了语文、数理、史地三个高级速成师范专科班(高速师)。弘德老师除担任师三两个班文学课外,又担任了高速师语文班的写作指导。1958年后,弘德老师任中师语文教研组长,后又选为徽州地区中语会常务理事。
    1956年鲍弘德老师获安徽省中等教育先进工作者二等奖,1961年安徽省教育厅组织教材建设,鲍弘德老师主编了中师《文选》;1963年暑假又到合肥参加教育厅组织的编写中学语文评注材料。
    文革中,鲍弘德老师也在劫难逃进了牛棚。
    1980年秋,调歙县中学任教后,先后担任了两届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课,所教学生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荣获了一等奖,学生的高考作文被《安徽日报》作为优秀作文刊出;所教理科班50名学生参加高考,语文平均成绩达78.28分,及格率近84%,一改过去连续三届理科班多数学生高考语文不及格现象。歙县中学建校60周年校庆时,鲍弘德老师向学校捐赠图书1000册,被誉为“新安教坛不老松”。
    教学之余,鲍弘德老师还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所写论文多篇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刊物发表。鲍弘德老师擅长古体诗词,是《新安诗苑》副主席。1990年退休后还在诗词园地里耕耘不止,于1994年春出版了《鲍泓诗文选》。2001年《鲍泓诗文选》续集出版,2006年85岁高龄时又出版了《鲍弘诗文选》末集。部分诗文被收入了《红旗谱》、《中华爱国国典诗词卷》等书。鲍弘德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将其父幼文先生的诗文遗稿悉心整理,将其主要部分辑成佩山集》,由吕叔湘先生为《论文选集》和全书题签出版。 (全书分为《鲍幼文论文选集》、《沃闻文存》、《凤山吟》三部分)。
    1993年,72岁的鲍弘德老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写道:“勤奋树人四十载,光荣入党七旬翁”,又写道“盈眶热泪心潮涌,无负红旗重晚晴”。
    鲍弘德老师1954年4月加入“民盟”,正因为如此,遭受重重灾难。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5月参加了民盟安徽省第五次代表大会,1980年6月被选为歙县民盟主委;稍后又被选为民盟屯溪市委副主任委员。是歙县政协二、三届常委;1981年4月起连续为歙县政协四、五、六届副主席和歙县八届人大常委,黄山市首届政协委员;1983年4月起连续选为安徽省政协五、六届委员,1984年10月出席了民盟中央“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大会”。 鲍振炳先生一家祖孙三代情系桑梓,薪火相传,几近一个世纪。正如鲍弘德老师所写:“祖孙三代相承,看文义宣扬木铎馨。”他们德才双馨,为人师表。他们除鲍弘德老师健在外,《歙县志•人物》传记中都记载了他们的事迹,百世流芳,千古不朽。 
    链接:鲍君白先生(鲍弘德老师堂弟)上海美专国画系毕业,在徽州师范从教多年;鲍弘德老师弟媳,亦是歙县中学教师,2007年冬逝世,生前留下遗嘱,将一生积蓄20万元全部捐给歙县中学;鲍弘德老师胞妹及妹夫皆是歙县名师,教育世家是也。
 


分享按钮>>文苑十期 太傅鲍国臣简介
>>文苑十期 鲍台一门六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