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十期 族 脉 觅 踪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3月10日 鲍厚俊
祖脉觅踪
一湖北黄陂、麻城、武昌等地鲍氏始祖及古代远祖脉系与迁移略考
口黄陂鲍氏裔孙鲍厚俊撰
缘起
写此文时,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正进行角逐美国第56届总统的激烈选举战。民主党候选人之一奥巴马,是位黑白混血儿,却能找到他前十世祖与现任总统乔治•布什的先祖是一家。前些年还有一群日本人到中国云南等地认真追寻他们先祖的踪迹。
十世,大约三百年,比美国立国还早几十年。不管奥巴马是攀缘附会,还是确有其事,至少说明追根溯源,认祖归宗,不是中国独有。不管哪个国家,不论何种民族,只要有一定文化渊源,都把这件事做得顶认真。
基于祖根的姓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鲍为古姓,史料都说,源自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姒姓,但何时由姒变鲍,则有多种说法,后面会作些介绍。
历数千年繁衍迁徙,鲍氏后裔已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姓氏人口约96万。其中一脉约在六百年前始迁麻城、黄陂、武昌等地。
岁月不住,经近现代三次劫难(太平军焚掠、内战炮火、文革浩劫),更多的政治运动和水利建设,致使祠堂毁圮,族谱散失,村落、地貌变更,族人陆续离土外迁。
时问愈久,诸宗亲愈感宗系模糊,行辈错乱,亲疏远近难辨。但族人尊祖敬宗,求明血脉,感念先祖恩德之情从未忘怀。不仅不忘,且幽幽心路,依依之情愈演愈深。耆耄老人尤虑薪火难传,说不续新谱,死难瞑目。于是有丁亥续谱册问世。
2007年春,湖北黄陂清谱组印发新谱册后,工作未停止,厚裕、邦彦、厚国等继续深入查找线索,多有收获。
研读邻近族亲新老谱册相关记载,对古代祖迹、迁湖北黄陂、武昌、麻城等地的先祖宗系渐渐清晰,以此为基础写成此文,用作对2007(丁亥)谱册的补充。
为便于稽核对照,表述时将引用的参证资料和推断,用方括号【】写在相关论述之后。正文将按以下目次叙述:
始迁和现状;祖脉概述;黄陂始迁祖志敏公;
玉椅朝天始祖墓;祠堂毁族谱失;1947(丁亥)谱辍:
续新谱势必行;始迁祖考;存疑待考;得姓始祖另说:后记
始迁和现状
湖北省黄陂县(现为武汉市黄陂区)有三个鲍姓村寨,源自一个祖先,从十四世纪初(元大德年代)到十五世纪末(明成化年间)陆续迁入。
先祖择黄陂县境大别山余脉南麓西段林木茂盛、水草丰腴地,披荆斩棘,开垦种植,建寨立业,生息繁衍。站稳脚跟后,建立祠堂,接续祖脉,订立族谱。
一个时期后,有两支脉从始迁地向南,转移到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的横山和横店附近建庄。于是族群分为长轩岭鲍家寨、横山鲍家湾和横店鲍叶陈湾三个村寨。
三个村以始迁地鲍家寨规模最大,横山鲍家湾次之,鲍叶陈湾较小。几百年来,三个村共祭始祖,相互帮扶,交往密切。
抗日期间,鲍家寨人奋起抗敌,构筑坚固防御工事,砌碉堡,挖深濠,筑鹿砦,全寨上阵,令敌屡犯不果。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特题匾褒扬。
日军入侵时,鲍家湾人扶老携幼到鲍家寨避难,受到良好照顾,祖母讲这段经历时总不忘说: “就是金元(我二叔)用箩筐把你挑上鲍家寨的。”
至今老一辈的黄陂人,还能说些鲍家寨人的抗日故事,绘声绘色,引以自豪: “长枪,短枪,盒子炮,梭标,大刀加碉堡,还有机关枪、迫击炮几狠嘞,日本人就是打不进。”
几百年来,族人秉先祖遗风,勤勉耕读,守本持家,与时代同进退,虽未现特别出类的显赫人物,却有不少精英人才。仅从北伐到抗日战争年代,鲍家寨和鲍叶陈湾就走出了鲍德俊、鲍志鸿、鲍余生(德芳)、鲍德英、鲍德翠、鲍述初等五位国军将军和相当于这个层次的政界人物。他们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作过重要贡献。
横山鲍家湾从兆、德到厚字辈,先后有七人为辛亥革命、黄麻起义和抗日战争作出了牺牲和贡献。
解放后,随着国家建设发展,祖居地貌不断改变,人员陆续外迁。大兴水利时,鲍家寨的房屋、林地、田园成为水库,少量村民在库边建村,大多由政府安置移迁到武汉其他一些区、县。
三个村寨的族人,从20世纪初就陆续到武汉和其他地方谋生。至今大多已离土进城,分布在武汉、黄陂、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美国和加拿大。
至今,在国家工业企业、工程技术、文化教育、学界、商界等各条战线,鲍家后人都有不俗表现,不少人在海外拼搏,成绩不菲。为免数典忘祖,延续家谱益显重要。
2007年清谱时,按能联系上的族人统计,三个村共三百多户,九百三十余人,绝大部分已离祖地。
祖脉概述
鲍氏远祖出自远古夏朝姒姓,封国在鲍水。夏末代帝桀时(公元前十六世纪),纲纪废弛,远祖无辜被贬,率族迁往封地,后人便以鲍为姓(麻城兆南公持此说,见后面专述)。
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及宋元之际,战乱不断,族群散居各地,其中一支迁徽州。北宋末年,又一脉从徽州迁江西临川,下传六代,鲍渊出世。渊夫人韩氏生四子:和夫,号千一;敬夫,号千二;弼夫,号千三;显夫,号千四。
鲍渊官至安徽宁国知府,早逝。韩夫人22岁守寡,含辛茹苦,精心抚育四个儿子,因此朝廷封她为贞洁淑人。
1360年代(元至正年间),为避张士诚乱,韩淑人举家迁至湖北英山定居,逝世后葬英山县太平桥凤形地,立有碑,铭老祖节行。
二子敬夫先于孪生兄中进士,任黄州别驾(州官的主要助手)。届满无意谋新职,仍住在黄州。直到1430年代(明宣德年间),江西临川族人奉命移民到湖北麻城时,敬夫随之前往,率族人开辟麻城鲍氏基业,为麻城鲍氏始祖。
麻城山多地贫,移居一个时期后,部分族人陆续分迁到湖北黄陂、武昌、蒲圻、通山等县。
黄陂始迁祖志敏公
志敏公十五世纪初叶生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仕宦之家。祖渊公为宋末文林郎,做过安徽宁国知府,父和夫、叔敬夫皆是元进士。母何氏,元诰封孺人。
志敏公幼年时随父从临川到湖北探祖母和三位叔父。二叔敬夫时任黄州别驾,三叔四叔随任照料祖母韩淑人。
和夫公中进士回籍祭祖前,志敏又到英山侍奉祖母,并在英山攻读,1456年(明景德丙子年)中举。
韩淑人过世后,弼夫(千三)、显夫(千四)去武昌定居。1480年代,志敏公携长子到黄陂定居,但后裔奉志敏公为黄陂始祖。
【麻城白果2000谱总图总第178页志敏公条记, “公奉祖母居英山县,后一子迁居商城,一子迁居黄陂,今商黄两邑鲍姓是也;”同谱宗一公(志敏父)条记: “公中进士,奉旨省墓,留长子志敏依叔父奉事祖母,公乃归临川。】
玉椅朝天始祖墓
鲍家寨以西约五公里的石门山上,有一处月牙形地,背山面东偏北,形如玉椅,安葬着始迁祖志敏公。墓碑铭文因岁久剥蚀,无从辨认。每年清明,族人都上山祭扫。北侧山下有一处角坟,也是一位先祖的瞑居。
2007年大祭始祖前,已另立新碑。
祖墓附近有一山村高家冲,村民都知这是鲍家祖坟。本族先辈说,早年有河南的鲍姓人爬山到玉椅祭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来过。可惜这时的鲍家寨已面目全非,与远方宗亲失之交臂。
因无缘与河南的宗亲见面,不知他们在河南何处。如麻城谱记不误,很可能就是去商城的志敏公另一子的后代。
1947(丁亥)谱受挫
1860年代(清咸丰年间),黄陂鲍氏宗祠和谱牒被太平军焚毁(注1)。对后来的续谱是一次重大打击。但先辈们记下了确立于乾隆早期(注2)的十字辈序:
孟儒光先兆(永)德厚胜周长。
抗战后期,德字辈鲍述初、鲍志鸿、鲍余生诸公创议并实施续谱。三个村寨的代表组成了清谱工作组,集各村记载,挨户核对登录,确认正使用的上述十字辈序:
草拟了“长”字后24代的行辈字方案。
1946—1947年,大部分德字辈和少部分厚字辈正在壮年,部分德字辈和大多数厚、胜辈在少幼,于是在黄陂、武汉和外地凡能联系上的几代人,都按共同确认的行辈字重新起名入谱。因公职不便,或远在外地无法联系的,仍用原名,如鲍公志鸿等。
由孟字上溯的行辈字序,因祠堂、族谱毁弃失传。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1947年(丁亥)秋,鲍家寨毁于炮火,鲍余生公在汉口病逝,工作组解体,清谱工作随之中辍,未成册籍,相关资料由各村保存。
(注1)【1860年前后,太平天国举事时期,湘军著名将领鲍超(字春霆,四川奉节人)的霆字军极强悍,在湖北、江西和皖南累挫太平军。马克思论太平天国时说,他们对人民带来的恐怖远超过清王朝。太平军在占领区对鲍姓村寨的报复性破坏,包括焚族谱,烧祠堂,也不足奇。
2007年夏,续谱组去河南商城访族人时知,他们村里有一脉就是避太平军难,从徽州歙县迁来的。
太平军毁鲍氏祠堂和族谱的原因,只是笔者的一种推测,未考辨。】
(注2)【以横山鲍家湾为例,较年长的德字辈出生在1885年前后,最年幼的生于1933年。由此推算,孟字辈启用年代应在1740年前后,相当于清乾隆早年。】
续新谱势必行
二十世纪后期,1947年(丁亥)清谱时确认的十字辈序已近用罄,族人又大多离土迁移,文革期间散落在各村寨的族谱资料当做四旧毁弃。因此,清续族谱、确立新的行辈序字势在必行,长者们更感到刻不容缓。厚模老人临终前郑重嘱托,务必办好续谱这件事,让他走得安稳。
厚裕等牢记长者托付,着手推动。因忙于生计,续谱事只能断续酝酿,缓步推动。直到2006年,方由三个鲍姓村寨的八位代表组成清续谱工作组,他们是德清、厚裕、邦彦、胜金、厚国、厚权、厚木、厚根。
德清、厚裕牵头。
工作组多次认真讨论,取得共识后,分工合作,筹募资金,多方联络,逐户登录,查阅邻近地区鲍氏谱牒,工作艰苦而浩繁。
经过一年努力,终在2007年初大抵完成,还与武昌豹游街的鲍族联了谱。丁亥清明大祭始迁祖前,把新谱册分发到三个村的族人手上。
相去上次清谱,正好一个花甲,整六十年。
清谱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认真斟酌、增删、修订六十年前草拟的新行辈字方案,确立了长字辈后24个行辈字:
敬师崇学文华上升
乘时方盛应运又新
克修有治建业在勤
热心做续谱工作的德清却在谱册付梓前病笃,未赶上大祭就匆匆逝去,惋惜!
始迁诸祖略考
受限于资讯和经济力,又为了赶时间,对先祖自江西迁湖北的年代及黄陂始迁祖的背景、活动踪迹未及考证。只在续谱册中转录了武汉江夏区(前武昌县)豹澥街鲍湾村1948年《江夏鲍氏四修宗谱序》。豹谱对黄陂始迁祖记录不详,因为仓促,转录时未及认真校勘,有些错误待更正。
丁亥清明大祭后,厚裕、厚国、邦彦,接受厚俊建议,赴湖北麻城和河南商城寻觅先祖踪迹,得两地宗亲热心帮助,找到麻城白果镇鲍氏俊逸堂宣统三年(1911)和2000年新修及更早的谱册,摘要复印了相关篇章,还从两地宗亲处了解到一些线索,包括《鲍氏文苑》的信息。
研读资料,了解到黄陂始迁祖鲍志敏公活动的年代;志敏公之父、祖两代的大致状况;参照豹澥1948年及更早谱序的记载,略知先祖自安徽迁江西及江西迁湖北的大致年代;推断二十字辈序的形成时期;约略看到远祖鲍照及得姓始祖的一些踪迹。
远祖迁徙踪迹
自公元1120年代(北宋末)至1430年代(明宣德中)三百年间,先祖迁徙踪迹大抵是安徽一江西一湖北。
从安徽歙县迁江西临川约在公元1120年代(北宋末);自临川迁湖北则在公元1300年(元初)到1430年(明初)之间。约分三批次陆续迁入。
下面是麻城和武昌鲍氏新老谱牒中引证的一些资料和推断。
【麻城辛亥谱鲍兆南先生写的《始祖敬夫公传》中写道: “隋唐之乱, (鲍氏一支)蔓居徽州,至宋时,又迁江西临川,越六世而渊祖生…】
表明从安徽迁江西临川的时问在渊祖前六代。如渊祖出生在十三世纪中叶后,先祖从皖南迁临川的时间约在十二世纪初叶,恰是金国灭北宋,战乱频发,动荡激烈的年代,是逃难性的迁移。
武昌豹澥鲍氏1948年谱记,他们的始祖在1325年前后(元代中期)从江西迁湖北麻城,后又由麻城分迁黄陂、江夏(今武昌)、蒲圻、通山等县,未记始迁祖名。]
【原文: “考吾族麻城之谱,始祖由江右(江西别名)迁麻城实元之中叶,继又由麻城迁黄陂、江夏、蒲圻、通山等县。”】
同谱讲了一段往事:约在1816年(清代嘉庆年间),籍贯徽州歙县的鲍觉生到湖北做督学[注]。恰逢豹澥鲍湾创修谱牒。主持清谱的鲍鹏、鲍辉业拜谒这位宗亲请教,觉生欣然允诺,为新谱写了序。序中远溯公元五世纪中叶的老祖鲍照,勾勒出鲍氏先人在皖赣鄂三省三百年的迁徙踪迹,即安徽一江西一湖北。
觉生公是位大知识分子,他的话应可信。
【原文: “嘉庆初,歙县鲍觉生先生督学湖北,为吾祖鲍鹏、鲍辉业序谱,远溯明远公(即鲍照),至于是时世次历历可数,信为一宗,是吾鲍氏固合安徽、江右(即江西)、湖北为一。”】
【注]督学是清代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学政,俗称大宗师,学台。朝廷为克服考试中的弊端,特设此职,执掌各省的府、厅童生、生员考试等大事。入选或为翰林,或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权利不小,不论自身级别高低,在职期与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督抚平行,执行任务不受他们节制。
从江西迁湖北的年代
从手头资料看,先祖迁徙时间有四说:
①1430年代,即明宣德中
【宣德为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在位十年(公元1426—14:35),宣德中约在1430年;宣麻城白果2000年谱总图宗一公条“宣德中迁江西民于麻城”]
②l320年代,即元中叶
【元立国在公元1271—1368年,共九十七年。中叶在1320年左右,相当于元仁宗延佑年代,与元顺相去三十多年。豹澥庚午(1930)谱称“考吾族麻城之谱,始祖由江西迁麻城实元之中叶”】
③1300年代,即元初大德年间
大德,元成宗铁穆尔年号,1295一1311在位。豹懈1930(庚午)谱称,曾在族人元城家看到他祖上留下的一册家谱手写本,传自明嘉靖时期(1522—1566),虽残缺不全,却记录始祖迁湖北的时间在元大德年间。
【原文“曩在族人元城家见彼祖遗家谱写本,传自明嘉靖间,岁久漫灭不全。其纪始迁之时在元大德年间。按大德乃元成宗年号,去顺帝凡六主,历三十年。与余家谱不合,以余八公登进士时代较之,约略相符,则予家始迁似应在成宗时,然已无可证矣。”]
④1360年代,即元顺帝时期 元顺帝即元惠宗,名妥璀帖睦尔,元朝末代皇帝,苟延35年(1335—1368)灭国,逃亡漠北。
【较早的豹澥族谱记载“…自元顺帝失德,年岁荒旱,赋税重苛,省二公舍土徙荆楚麻城县…”]
四种迂徙记载,最早,元大德年(1297—1307);其次,元中叶,公元1325年前后;第三,元末,约在1360年;最晚为明宣德年,相当于1430年。最早和最晚相隔约130年。
迁徙批次
上述四种记载,元中叶和元顺或为一次。元代立国九十七年,每叶约32年,即位时已跨人中叶。中叶说未记年号,比较模糊,很有可能就是元顺初年。
对于一个族群来说,标明朝代年号的举族跨省迁移,是很大的事件,口传和记录应视可信。如此说成立,则远祖从江西迁移湖北不止一次,至少有三批次,即元初、元末和明初。迁徙原因,元末搬迁是逃荒,明初(宣德)是朝廷的移民诏书,元初和元中的迁移未记缘由。
历代朝廷更迭,内乱外患,战争频仍,或为逃荒,或为开荒,或为避难,或官方指令,常有举族大迁移之事。
大举移民的中转集散地,较著名的如粤赣边界的珠玑巷,山西洪桐县的大槐树,河南偃师的瓦屑坝, (有人说,江西鄱阳地区也有个瓦屑坝),江西南昌筷子巷等。
古有“江西填湖广,湖广(湖南湖北之前身叫湖广省)填四川,四川填云贵”的传谣,就是当年中西南地区先民移迁踪迹的写照。云贵川湘鄂的汉族方言大抵相似,就是一种印证。
筷子巷
幼时好奇,不止一次问长辈,我们黄陂姓鲍的是从哪里来的?大多答不出,有见识的长者说,是江西筷子巷搬来的。你看,年夜出行祭祖,都朝南边拜,祭盘上还放双筷子。
成年后一直想找筷子巷,直到1999年十月去南昌,才找到这地方。确是一条苍老古旧的狭窄长街,欣喜无比,以为找到了先祖根地。向人打听,却无一点老祖的踪迹,托人查南昌古志,也不甚了了。
江西临川鲍纬见到我在鲍氏网站上的帖子后告诉我,筷子巷是古代移民地的一个集散地。他的话在寻亲网上得到印证,很多他姓的黄陂、孝感、大悟和武汉人,都听长辈说自己的祖先是从筷子巷来的。还在网上掀起了到筷子巷寻根的议论和跟帖。
“二十世”的始行年代
麻城辛亥(19l 1)谱撰序人鲍逢辛、鲍逢内自称二十世,豹澥戊子(1948)谱与黄陂l 947年确认的十字行辈字对照,黄陂德字辈也是二十世。
按每代30年计【注】,二十世约六百年。从两处“二十世”出生者的年代约在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由此。下推600年,相当于公元1300年代,恰是元初大德年问,正是首批先祖江西迁湖北的年代。
由此可知,首批先人迁湖北时,延续了临川祖谱,并传续至今。虽天地遥隔,加上天灾人祸,行辈字序无法规范统一,甚至错乱,但各地族谱屡挫屡续,未截源断流。
[注】中国族系谱序最完备的是孔家,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其嫡传77世孙德成出生在1920年,平均每代32.09年,如不分嫡庶,一般按30年计代。
存疑待考
先祖鲍渊:麻城白果2000年谱总图及辛亥(1911)谱《始祖敬夫公传》中,记载了敬夫父母渊祖和韩淑人的简历。敬夫之父鲍渊曾任宁国知府,早卒,父子通籍,都是江西临川人。
『史料称,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为宁国府,治所在宣城,辖境相当于安徽今天的宣城、宁国、旌德、泾县、南陵、太平等县地。渊祖应是在1166年设府以后的南宋知府。一府辖地约比今天的一个地区。
南宋在1279年灭国,鲍渊的活动年代应在1166年前后至1279这一百几十年之间的一段时间。同谱总图照公条记“(照公)下至渊祖二十世。”
多种典籍都介绍过照公,其生卒年代为公元414—466年。如前述,二十一世约600年,则渊祖应出生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后期,与他做宁国知府的时间相差百余年。1
同谱又记,渊公之子敬夫随明宣德(约1430年)诏迁的临川先民入籍湖北麻城。即使以宋灭国的1279年计,渊祖与子间隔的年代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显然有错,或记录误,或重名,或误判故。究竟错在何处,须在深入考证中找答案。
远祖鲍照
鲍照是南朝最杰出的诗人。资料典籍介绍鲍照时,多说他是东海人,《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更具体说,他家居建康(今南京)。如此说成立,照公在荆州遇难后,其家人从南京迁皖南歙县也不是不可能。
自秦置东海郡到魏晋南北朝时代,行政区划多次变动,先后叫东海的郡县有多个,照公被多个地方的鲍氏族人说成是自家先祖。究竟如何判定,尚缺史料佐证。
得姓祖另说
当今介绍姓源的书籍,说到鲍姓时,多引自唐代元和年问(806—820、)的姓氏工具书《元和姓纂》和宋代的《通志•氏族略》等古籍,言鲍氏出自姒姓,后以敬叔和叔牙父子的食采地为氏,大意是:
春秋时代,夏禹后裔敬叔居齐,官至大夫,食采鲍邑(今山东历城),时称鲍敬叔,敬叔子叔牙袭父位,做过齐国宰相,重要业绩之一是荐管仲,共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故有“管鲍之交”的美谈,鲍氏后裔多以敬叔和叔牙父子为得姓始祖。
鲍姓的另一来源是,公元五世纪末(北魏时期),代北鲜卑族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姓鲍。
但麻城辛亥谱鲍兆南撰《募修宗谱序》记, “我族发源姒氏,封国于鲍水。至夏无道,降鲍公为庶人,因以为氏,实为受姓之始。”
该谱逢辛、逢丙联名撰写的《宗谱告成序》里,用古词作了类似记述。
两说都称,鲍氏的姓在上古时期的夏朝。文中提到因以为姓氏的鲍水,一时还未找到记载。只在词书相关条目中得知,今有鲍丘河,古有鲍丘水。古有鲍丘水与潮白河上游相接,下游相邻,流经河北和天津的蓟县、宝坻等地人海。
鲍丘水是否就是鲍水,尚不敢肯定。
豹澥乾隆壬寅(公元1782年)谱牒“鲍氏远近源流考“中,在引用《元和姓纂》中关于鲍姓起源之说的同时,提出质疑:叔牙辅齐公在东周庄王年代(公元前696—682)。而鲍广文仕鲁国则在西周宣王之世(公元前827一’796),相去一百多年。作者分析原因说, “广文之后无闻,”而叔牙子孙昌盛,故后人只知敬叔和叔牙为得姓始祖。
由上述引证知,鲍氏得姓年代早过周庄王之年的敬叔和叔牙父子。
『原文: “又稽之《公羊传》,有所谓鲍广文者,与樑买子并仕鲁国,效忠于鲁孝公之初年。夫孝公在周宣王之世,而叔牙与鲁庄公同时,则鲍之得氏(即姓氏),当不自敬叔始矣。”]
从这段文字看,撰写源流考的先辈,是花过功夫查阅许多古籍后做这个结论的。
后记
由于史料不足,文中有些推断和揣测。既为推测,难免有错有漏,暂补入黄陂鲍氏2007(丁亥)续谱册,同时提出一些存疑待考的问题,垦请各地宗亲指教,并协助找答案,在修订时补正。在此先致谢忱。
分享按钮>>文苑十期 关于对四大郡望介绍的一点补充
>>文苑十期 宁波名村鲍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