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五期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则忧其国之衰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21日 鲍训钟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则忧其国之衰
                                                            ——读鲍宣“上书” 
                                                                   口鲍训钟
    歙县棠樾村,有一古亭,名“骢步亭”。亭不大,却很别致:冠状亭顶,四角翼然,青瓦粉墙,形体方正;亭坐于圆拱,拱内流出清泉。泉水沿明渠蜿蜒前伸,引入千万亩良田。“骢步亭”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有其独到的创意。它是鲍氏文化的雕塑,永远为世人品读。 见亭思贤,缅怀西汉正直廉明之清官鲍宣,述文以纪念他逝世2000年。
    鲍宣是西汉名儒,以真才实学受察举入朝为官。成帝时任谏大夫,哀帝时官拜司隶。 宣少时受业于桓氏,师弟相亲,情同父子。师有女名少君,知书达礼,温柔善良,乃配宣为妻。少君家富,宣感自贫贱,不敢当礼,于是改着布衣短裙,与宣共挽鹿车,同归故里。
    鲍宣忠孝两全,彪炳史册。史家先后为鲍宣及其妻立传,传世佳话,流芳千古。
    鲍宣为官,正西汉衰乱世。外戚擅权谋私,朝政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
    西汉自元帝起,国势衰落。汉成帝大用外戚,王氏五兄弟同时封侯,形成由上而下的豪强地主势力。他们“贪财贱义,好声色,尚侈靡,廉耻之节薄,谣辟之意纵”(((汉书•匡衡传》)。这些人乱世惑众,为西汉政权的一大祸根。谏大夫杨成答成帝垂询时说:“过去高祖有约法,不是功臣不得封侯,现今太后的各位弟弟,都以无功而封侯,如此施恩外戚,前所未有。”(《资治通鉴-卷六》)随着外戚擅权谋私的加剧,朝廷中,正直大臣反对外戚的斗争未曾停止。
    哀帝继位后,昏庸无道,常以瘘痹为由,不临朝听政。每遇大事,总是先听到佞臣馋言,然后看皇太后眼色,便传下口谕。朝堂上尽乌烟瘴气。皇太后任命王莽为大司马,主管尚书事。莽善阿谀奉迎,又擅玩弄权术,是个大奸似忠的篡权祸国的野心家。一方面,他用小恩小惠笼络一班势利小人成他的党羽,另方面利用孔光排挤和打击持不同政见者。王莽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则捏造事实,罗织罪名以加害,被罢官流放者有之,被蹲狱刑杀者也有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王莽外戚集团成为上层豪强中最为腐朽黑暗的势力。
    土地兼并,一直是西汉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三十税一的施行,地租是轻的,农民因此乐于开辟荒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三十税一制,便利了豪强的兼并,加之汉武帝兴修水利,提倡新田器和代田法,更增强了豪强兼并的力度,加速了农民阶级的分化。到西汉后期,土地高度集中与奴婢的大量使用,造成下层豪强在政治上不可抑制的势力,朝廷对他们已完全失去了控制,只好放任自流。贪多无厌的剥削使农民的生活降到最底限,纷纷破产的农民怨声载道。
    鲍宣骑马奔波于乡间,体察民情,询问疾苦。那青骢马,十分灵性,但闻哭诉冤喊之声,便低首不前。宣下马细听百姓冤诉,对照查实每一个案件,件件都是对公卿、守相、酷吏、豪强的血泪控诉。宣忧国之衰,哀民之苦,心情沉重,夜不能寐,乃秉烛夜书,将所有诉状归结为“民有七亡七死”,“不应私养外戚”慷慨进谏。 
    鲍宣上书,义正辞严,揭露外戚祸国殃民之罪恶,建议提出“除去恶吏,罢退外戚,严明法度,革除弊政”的治乱方针,以安定海内,复兴太平盛世。
    “上书”说,当今农民有七种损伤:水灾旱灾,一损伤;朝廷横征暴敛,二损伤;官吏假公济私,贪得无厌,三损伤;豪强大姓,兼并不止,四损伤;徭役繁多,农桑失时,五损伤;主管乡里的人,鸣起鼓来,农民不分男女,都得抛弃作业,赶到路上去搜捕盗贼,六损伤;盗贼掠夺农民财物,七损伤。单是七损伤还好,还有七条死路:官吏任意打死人,一死路;刑罚苛刻,二死路;冤狱陷害无罪人,三死路;盗贼横行,四死路;报怨寻仇,互相杀害,五死路;饥饿无救,六死路;时疫流行,七死路。农民有七种损失,又有七条死路,归根结蒂,都是公卿、守(郡守)、相(王国相)贪残成风的缘故。鲍宣这些话,丝毫不能阻止上下层豪强的兼并。土地高度集中与奴婢无限增加不能解决,西汉灭亡就不可避免。
    汉哀帝用求天求鬼神的方法企图挽回西汉的危亡。他信从甘信可的妖术,改建平二年(前五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他恢复前代一切已废的神祠七百余所,一年祭神三万七千次。可是这种办法丝毫不能改变西汉岌岌可危的惨局。
    那时候,作为国宪——儒家正统思想被神化,王莽大肆赞扬并倡导谶纬神说,把它作为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为自己“代汉称帝”提供“天命”依据。鲍宣对此坚决反对,认为“现在的朝臣没有精通儒家学术的正直之士,议论国家大事时不能贯通古今,没有如饥似渴为国家担忧的人,……那些外戚小僮不懂儒学经术,却乱世惑众,都应让他们辞职休息,到外面报师学习”。如果说贪官污吏,酷吏豪强贪残成风是导致社会混乱的原因,那么外戚小僮妖言惑众就是导致社会混乱的又一原因。那时,朝野谣言四起,迷信活动盛行,民惊恐万状,加之瘟疫肆虐,死者不知其数,真可谓路有死骨,村户萧条,所到之处,满目凄凉。
    鲍宣忧国之乱,哀民之痛,直陈:“天下是皇天的天下,对待黎民百姓,应当一视同仁。今贫民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父子、夫妇不能相保,为什么只供养外戚和佞臣,使他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真是的,外戚祸根不除,国不宁,民不安。可是皇天下的哀帝已成一具僵尸,怎么能够采纳鲍宣提出的“治乱”措施呢?王莽集团将要整个儿吞噬汉朝的基业,汉哀帝怕是不相信,也不明白吧?
    古代社会,有尊君爱民之说:民尊君为父,君爱民如子。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家国一体,移孝为忠。那时的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忠于君主,就是对国家的忠和爱(这是古人爱国的一种特征,带有封建性),鲍宣是个孝子,也是个忠臣。他尊君,有谏而无讪。今哀帝个人行为严重偏颇,已殃及国家的安危。宣乃从道不从君,再次进谏,要求哀帝“自我责备,避开正殿,举荐直言之士,征求批评意见”。希望黑暗无道的政治现实能够得到匡正和补救,但是没有成功。中国有句古话:“乱世出忠臣”,鲍宣虽然无力挽回西汉危亡的命运,但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忠心不泯。
    鲍宣的“上书”,闪烁着儒家正统思想的智慧,他胆识过人,敢冒天下之大风险,毅然提出“治乱兴汉”的建议措施,他不为高官利禄,名利地位所左右,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可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
    公元前1年,鲍宣为孔光所害,被捕入狱;
    公元3年,鲍宣在狱中自杀身亡,全国震惊。
    修身齐家,鲍宣却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夙愿,不能不说,这是历史本身的局限,但他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良心和终极关怀却得到历史的承认。鲍宣是中国古代士人楷模,他的道德风范也永为世人景仰。
 


分享按钮>> 文苑五期 鲍氏四世赞
>>文苑五期 (清)鲍椒《鲍司隶三世合传》的语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