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五期 应县鲍氏家族世系源流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23日 鲍恒政


                          应县鲍氏家族世系源流
                                                              口鲍恒政
    据清应州(今应县)《鲍氏家谱》“前言”记载:“鲍氏源出于黄帝时代,有臣日‘陨丘’,为黄帝相。其子孙有鲍煸,鲍恺,显于虞夏之间。历夏而周,代有名贤。至春秋时,世为齐卿大夫鲍叔牙。举管仲、相桓公、霸诸侯,而名扬天下。至此,鲍氏大显其后,子孙繁衍。或居东海则有郯城之鲍;或居三晋则有上党之鲍;或居吴越则有新安之鲍。而新安之鲍至今为望族焉。”由此可知,“全国鲍姓是一家”之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一、历史回顾 
    鲍孟辉是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鲍氏家族的始祖。笔者寻着旧家谱的线索,经仔细查访有关地方志史料,多方考证,孟辉公当年从江南徽州府(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棠樾村,迁至嘉兴府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钱林乡)鲍家埭,最后在山西应州定居。 
    明弘治年间,孟辉公奉孝宗皇帝旨,以开创军功出任雁门关外安东卫指挥,管辖的范围包括应州、浑源、山阴、怀仁、右玉五县,卫治所设在应州(城内东街觉兴寺,即南寺)。孟辉公携眷到任,家眷和大本营驻扎在应州城西北三十里的黄花岭脚下,人称鲍家大营(该村因鲍姓逐渐减少,于民国初年改称大营村)。安东卫有马军七百余人。步军三千余人,任务是镇守雁门关,维护边陲安全。从此应州始有鲍姓。
    鲍崇德是孟辉公的重孙(生卒年不详),世袭安东中屯卫指挥。明隆庆四年(1570年),北地(今蒙古一带)一首领俺答之孙把汗那吉率妻来降,大同总督王崇古留之,待之甚厚。俺答闻后大怒,率兵急攻大同。鲍崇德奉巡抚令,冒死前往俺答营谈判。俺答傲慢无礼,以死相胁。崇德从容不迫,以民族团结大义为重,苦口婆心,晓以厉害,终于将俺答说服,接受明朝封号,化干戈为玉帛,免除了一场大战。鲍崇德由此受到朝廷嘉奖,册封骠骑将军,世袭武职。时年,口外一股草寇经常出没,骚扰百姓,民怨甚深。崇德公奉命率兵冲入虎穴,穷追贼首二寡妇(女)至山头,奋力将其擒获,带在马后急速回营。不料二寡妇途中抽出崇德马靴中的匕首,猛力刺中其后腰,崇德忍着剧痛,马不停蹄地将贼首带回营中,终因伤势过重身亡。皇帝闻讯遣官赐祭,诰赠光禄大夫。元配夫人牛氏,诰赠一品夫人;继配张氏,诰赠一品夫人;继配王氏,诰赠一品夫人,生子鲍承先。
    鲍承先(1548一1645),字奉思,号野庵。世承祖辈武职,任大同府应州安东卫指挥。明神宗时,三十六岁的承先公出任镇守辽东参将。公审时度势,实行“整顿军务、严明纪律、招抚流亡、修筑城堡、练兵制械”的持久防御方针,守城兵将士气大振,边防得以巩固。庚申年十月,鲍承先升任开原东路统领“新勇营”副总兵,负责镇守沈阳。后因守城有功,受到朝廷嘉奖,授都督佥事衔。壬戌年在援救三岔河战斗中,承先公中箭落马。辽宁巡抚王化贞、经略熊廷弼见状大骇,与众文臣武将临阵溃逃。承先公身负重伤,无力回天,遂弃职远隐。
    清太祖爱新觉罗•怒尔哈赤知鲍承先的贤能,便派大臣刘爱塔等人暗地寻访,终于在大黑山下找到承先公。太祖亲自召见他,许赐予家产、从仆、蟒币、鞍马等厚遇,留他为后金效力。承先公再三婉辞,努尔哈赤爱才心切,诚恳劝导,承先公为其诚心所动,答应仍任开原副总兵,但拒绝接受任何优厚待遇。已巳年,鲍承先被清太祖授予秘书院大学士,并授阿达哈哈番的殊荣。崇德五年(1641年)秋,承先公随郑亲王和济尔哈郎攻打锦州。他见明军在城周围构筑防御工事时,毁坏大片庄稼,百姓叫苦不迭,遂建言,如我军此时攻城,势必也会践踏庄稼,损害百姓利益,应待百姓们把一年的口粮收回后再战。郑亲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令军队撤回到山坡上整军训练。此事被素日对他不满的济尔哈郎以贻误战机,退避不援之罪奏本摄政王多尔兖。皇上念其有功,赦无罪。清朝入关定都燕京后,鲍承先成为第一任内阁宰相,参与当朝军国大事。他与宁完我、范文程上疏建言:为明崇祯帝发丧,安抚宗室,举用遗臣,减免税赋,举办乡试,训练保甲,法尧舜拯救苍生,效汤武不杀无辜。他的奏章受到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兖的赞赏,赐承先公蟒币、鞍马等。清初,江南三楚及滇、黔、闽、粤诸省动荡不止,倭寇横行。须有一名功威具备、谋勇双全的重臣镇抚,顺治帝遂命鲍承先前往。承先公尚未赴程就因病逝世,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享年六十一岁(《清史稿》第一册有记载)。顺治帝闻鲍承先逝,悲痛不已,派内阁大学士范文程验看装敛及安葬准备情况,并赐祭品。清大学士吴正治在其后撰写的祭文曰:“初,公从大兵攻永平、昌黎,诸将纵兵俘掠。公独严勒所部,秋毫无犯。全活以数十万计、民甚德之。又以创业之初,首需人才,既秉铨政,尤留意选拔,每下城邑。辄简拔奇俊之士擢用之。虽在大位,居高清谨,身殁之日,家无余蓄。在乡里尤多义举,士民景慕公德,于康熙丙寅年间,大同府庠及应州,大同县两学俱列崇祀乡贤。’’
    鲍韬(1 608—1 65 1),号警宇,承先公长子。幼年在皇宫后院读书,选大臣女为妻,赐其田宅、奴仆、牛马等。十四岁拔为贡生,后授河南鲁山县(今属平顶山市)知县。时鲁山县盗寇四起,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鲍韬修破茅屋为衙,张贴布告,安抚百姓,号召逃散百姓回归故里、重建家园。鲍韬日常生活简朴,节衣缩食。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又从地方财政挤出银两,发给百姓耕牛、种子和粮食。百姓见知县真心为民,陆续归家修房种地。家业稍立,鲍韬即发动百姓修筑城堡,治理沟壑,训练保甲,使人自为守,往来强盗畏不敢犯。他在任期间,开市井、通商贾,鲁山渐成繁华之邑,附近城邑的百姓亦纷纷来此安居落户。他自己却因操劳过度,任期不足三年便卒于官署,终年四十三岁。当地士民自发筹银,为他建庙宇塑彩像,以志纪念。原配夫人朱氏,赠淑人,生子鲍复宗;赐配夫人沙氏,赠淑人,生子鲍复祖、鲍复盛;继配薛氏,赠淑人,生子鲍复昌。
    鲍文(1 6 1 4—1 669),号怀德,承先公第三子。顺治元年从大同入京,志高不仕,轻财好义,喜爱诗文,讲明礼学,乃循规蹈矩之人。后病卒,诰赠中宪大夫。妻王氏,封淑人,生子鲍复泰。
    鲍敬(1 626—1 697),字简公,号济宇,承先公第四子。为人秉性谦和宽厚。世袭武职,授二等阿达哈哈番。历任大同、河北、宣化,河南、湖北总兵。在任河南、湖北总兵时,受命统领三万大军,征剿湖广叛匪郝逆等巨寇有功,克捷回京,授夸兰大统领。康熙十五年(1 676年),又补山西大同、宁武挂印总兵官,都督同知加三级。赴镇前,康熙皇帝为他赐宴饯行。鲍敬上任后,对官兵严加管教,申明纪律,驻云(大同简称)十五载,习斗不惊,北境边防巩固,百姓安宁。戍辰年升右都督銮仪卫,正堂进阶光禄大夫,佚正一品,仍兼大同、宁武挂印总兵官。敬公在任云总兵期间,对北魏都城大同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对佛教圣地上下华严寺的加固维修工程十分关心。下华严寺的大修就是他积极向大同地方官府建议后,拨巨银重新修缮的。康熙二十二年修竣后,敬公应邀挥毫泼墨书写了“薄伽教藏’’四个功蕴深厚的大字,悬挂在正殿大门上方。这四个大字,至今仍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岁月沧桑,而愈显其历史文化价值。康熙三十一年(1 692年),敬公年迈乞休,圣着照旧供职。乙亥年再乞休,皇上悯其年事已高,降旨曰:“鲍敬效力年久,简任銮仪使,览奏以老病求罢,情词恳,有以原官奉致仕。"康熙三十六年(1 697年)敬公卒于里第进,享年七十一岁。皇上赐谕祭文,曰:“皇帝谕祭,故右都督管銮仪卫、銮仪使事、阿思哈尼哈番鲍敬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恤死报勤,国家之典。尔鲍敬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令,忽闻长逝,朕痛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灵。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青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爵世袭罔替。”鲍敬原配夫人金氏,生子鲍复显;继配李氏,封一品夫人。 
    鲍孜(1630—1690),字禹思,承先公第六子。康熙乙巳年授荫生,任湖广荆州府彝陵知州。彝陵乃楚蜀军事要冲,江山险峻,盗贼出没无常,明捕则退,暗擒无踪。百姓受尽扰吓之苦,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鲍孜派兵日夜巡逻,四处捉拿贼寇。当地民愤最大的贼首李三聚众谋乱,鲍孜出奇计擒之,彝陵很快转为安宁。众多里甲士绅受百姓委托,赠予酬馈,鲍孜坚辞不受,他说:“为民除害乃本官分内之事,何足挂齿”。他为官清廉,每日粗茶淡饭,作官十年,家无积蓄。后积劳成疾,剧卒官位。士民为悼念他,自愿凑钱捐资,建造庙宇,追祀这位廉洁爱民的父母官。妻王氏,封恭人,生子鲍复相;侧室亢氏,封孺人,生子鲍复振、鲍复礼。
    鲍畋(1638一1685),字麟遇,承先公第七子。康熙甲辰年授荫生,官工部员外郎,后升河南道监察御史,癸亥年转江西布政使司参议提督,通省粮储道,加四级。右江(今江西省)战乱之后,土地荒芜,地瘠民贫,军队粮饷严重短缺,士兵时有逃散。鲍畋在各方支援下,多方调剂,终使军粮日渐充足,士气渐升。鲍畋却因劳疾不治卒于官署。妻高氏,封淑人;侧室王氏,封淑人,生子二:鲍复昭、鲍复基。
    二、遗迹考证
    应县鲍氏祖先明、清两代三处墓址考证:
    1、应州城墓址。据应县鲍家堡的老人讲,鲍孟辉的墓址在应州城外东北方向一百步,后被东关一萧姓掘墓贼挖出棺椁,弃尸盗宝。
鲍经纶的墓址在应州城外西南方向数百步。
    2、黄花岭墓址。鲍士名和他儿子鲍崇德的墓址在应州城西北三十华里的黄花岭西南。 鲍承先的原配李氏夫人,因承先公在京逝未得合葬,亦安葬于黄花岭西南鲍家坟,人称“鲍总兵坟”。因坟址在怀仁、山阴、应县交界处,很偏僻。上世纪七十年代古墓被盗,现留存的还有竖立在坟门的一对华表,有诰赠光禄大夫鲍士名公的一块石碑。 
    3、京师鲍家坟墓址。安葬于京西房山县沙锅村鲍家坟的祖先有:鲍承先与张氏夫人合葬;长子鲍韬与朱氏、沙氏、薛氏淑人合葬;二子鲍文与王氏淑人合葬;三子鲍敬与金氏、李氏夫人合葬;四子鲍孜与王氏恭人合葬;五子鲍畋与王氏淑人合葬。鲍韬的二子鲍复祖与金氏淑人合葬;鲍文的独子鲍复泰与萧氏淑人合葬;鲍敬的独子鲍复显与刘氏孺人合葬。鲍家坟距北京三十公里,东距芦沟桥十八里,由太平岭自白灰厂南三里至南沙锅村西头(今北京市丰台区西王佐乡沙锅村)。坟内古墓在战乱年代被盗,只留下“鲍公墓”石碑一块。据当地人说,坟内四块镌刻着“鲍承先公墓志铭”的大石碑,八十年代被当地政府文物部门转移到其它地方。
    当年鲍承先的宰相府官邸,就是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陈列室。他的家眷居住地,当朝命名为鲍家胡同,现称鲍家街甲二号。
    我们应县鲍氏家族同宗,真切期望鲍承先公的其他支系,不管现在根植何方、落脚何地、官居何职、成就何业,都以骨肉亲情之纽带为维系,回到应县寻根溯源、祭祖扫墓,以尽慎终追远之孝心。我们定会热烈欢迎,热情接待。
    三.发扬美德
    应县鲍氏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明、清两代,是鲍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祖先们恪守中华民族忠孝节义的民族气节,并作为家训代代相传。为官则忠诚不二、尽职尽责、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数位祖先积劳成疾卒于官位;几代祖先世袭武将,久经沙场,冲锋陷阵,精忠报国,万死不辞。为民则奉公守法、克勤克俭、不坠污浊,富而济贫,穷而有志。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值得后辈学习和传承。
    康熙三十年(1691年),卸任回家务农的鲍铎和他第四子鲍之源(孟辉公第九世孙),携家眷从相距六十里的应县鲍家大营迁居到本县东南乡的小石村。他们在村西一边垦荒种地,一边大兴土木。其后,鲍之源长子鲍栋、次子鲍桐,分别在河对岸建起土堡,起名为鲍家堡。鲍家堡建村至今已有三百一十多年。虽经世远年湮,沧桑巨变,但鲍家堡依然留存下来,鲍氏家族人丁兴旺。全村现有一千七百多口人,鲍姓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从孟辉公到刚出生的婴儿已发展到二十四世。1996年,新编出版的应县《鲍氏家谱》,记载了山西应县鲍氏家族,从江南到塞外历时五百多年的发展史实,此谱别县族看到,深受启发,颇感兴趣。本谱谍于2000年已被上海图书馆收藏。
    我们的祖先曾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作出过杰出贡献。上世纪中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鲍氏儿女同样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立下了不朽功勋。抗日战争时期,鲍九泉烈士和他的战友们在小石口与来犯的日本鬼子展开巷战,一人接连刺死五个日军,最后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一岁。解放战争时期,鲍全忠烈士为解放河北获鹿县城光荣牺牲,年仅二十一岁。抗美援朝时期,鲍元忠烈士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一人缴获美军三挺机枪,最后在决战中英勇献身,时年二十五岁。 
    鲍沧(1912—2002),1936年在学校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次年在山西原平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八团受训期间,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决死一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攻打沁县、临汾等战役和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后历任内蒙陶林市市长、察哈尔省检察委员会副处长、广西农垦厅副处长、陆川马坡农场副场长等职。离休后虽享受红军和正厅级待遇,但他离而不休,一直担任应县城关街委会支部书记兼主任职务,为党的事业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们都是鲍家堡人的骄傲和自豪。
    解放前鲍家堡很穷,百分之七十的鲍姓人给地主当佃户、扛长工。解放后,鲍家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智慧的鲍氏儿女,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的经济模式变为粮食、土豆、蔬菜、水果、畜牧多业并举,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日益扩大,以鲜菜为主的农产品远销京、津、沪市场,农民收入成倍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旧社会,鲍家堡只有几个高小毕业生,绝大多数人目不识丁。鲍家堡是个老区,自1944。年建党以来,历届党支部和村政权都很重视文教工作,关心学校,在上级领导下,开展了扫盲教育。六十年代被评为山西省“扫盲先进村”,还荣获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的锦旗。九十年代鲍家堡学校中考时的升学率、及格率、平均分数三项指标连续四年居全县之首。全村历年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二十多名。原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纪检组长鲍儒仁(副教授),“文革”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大学政治系,在校刻苦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于1969年毕业。他是解放前后,鲍家堡第一个大学生。那时大学生不多,他是出校门进机关,被分配到中共雁北地委工作。这对全村震动很大,人们都刮目相看。现任北京宏业超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居武,1 98 1年高考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毕业后获学士学位。同年被本校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并获硕士学位。1 990年又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毕业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受到考评委的高度赞扬。1 993年进入北大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研究。两年后出站留北大工作。鲍居武十几年来,潜心研究,刻苦实践,不断创新,先后编著出版了《计算机系统集成案例分析》、《微机技巧精编》、《计算机技术在商场管理中的应用》等12部著作。鲍建平1985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后于1990年被日本冈山国立大学录取,以勤工俭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被日本冈山株氏会社设计院高薪聘用,任高级设计师。
    他们的成长,“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从苦寒来。”对青少年勤奋学习,家长培养子女读书,均起到榜样作用,是无声的动员令。因为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从古至今,代表一个村庄形象的是她的文化;代表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也是她的文化;代表一个家族盛衰的还是她的文化。没有文化,只能愚昧无知,贫穷落后。现在村里人们不比享乐比读书,谁家钱多,房子盖得漂亮、出门骑摩托车,不算很大的体面,谁家的子女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那才是最大的光荣。
 


分享按钮>> 文学鉴赏——忆往昔
>>文苑五期 砺志修谱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