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五期 砺志修谱益后世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23日 鲍录仁


                                        砺志修谱益后世
                        ——记新编山西应县《鲍氏家谱》主编鲍恒政
                                                                              口鲍录仁
    家谱是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是董理族脉,寻根访祖的桥梁,是联系海内外中华同胞的纽带,也是激发家族凝聚力,培养爱家族爱祖国情感的园地。因而,编修谱谍,在我国源远流长,绵延至今。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分析、对待自己家族的历史,进而编写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历史性和一定思想性的新型家谱,是谱谍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新编山西应县《鲍氏家谱》主编鲍恒政公砺志修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显利当代,收益后世。
    恒政公,1929年出生在山西应县鲍家堡村,从小家境贫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少年时先后担任村儿童团长、青联会主任,站岗放哨,催要公粮,排练演出,慰劳伤员,联络送信,为家乡的早日解放积极奔忙,从小养成了热爱公益事业,热爱家乡的良好品德。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1951年调应县县委宣传部,负责为省报组织稿件,并积极采写投稿,连续五年被当时的《察哈尔日报》、《山西日报》评为先进通讯工作者和模范通讯员,写作水平第一次得到锻炼和提高。1956年任应县一中教导主任,在抓好教学管理的同时,积极报道应县一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1963年调应县县委工作,任县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主持部里全面工作。文革初期,受到无理批斗冲击,1 968年重新工作,先后任杏寨中学校长,公社革委会主任,下马峪公社党委书记。在下马峪期间,发动群众,大搞马岚口治滩工程,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米粮川和花果园,当地人民至今还在受益。1975年——1984年先后任山阴、大同县委副书记。1977年为受迫害的同志伸张正义,遭到打击报复。公坚持原则,刚肠嫉恶,不畏强权,积极申诉斗争,1978年彻底平反,恢复原职,1985年调雁北地区卫生局工作,1990年离休。贫寒的家庭,从小革命的熏陶,工作经历的丰富,便恒政公养成了勤奋刻苦,肯于学习,善于思考,积极进取的品格。恒政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的文化知识几乎完全靠自学掌握的,边工作,边学习,虚心请教,刻苦钻研,在不同的岗位上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他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开朗,豁达大度,襟怀坦荡,热情大方;很能干,且实事求是,为人正直,原则性很强;关心他人,友爱乡亲,每逢家乡来人找他,无论认识不认识,都热情招待,尽力帮助。恒政公是村里较早出来的工作人员,阅历广,见识高,人缘好,乡亲们遇到什么大小事,总爱找他。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真诚友善,受到乡里宗亲的赞扬。
    恒政公,一生刻苦学习,勤于写作。许多稿件发表于各级报刊,离休后仍笔耕不缀,乐此不疲。或采写家乡改革开放的新人新事新变化,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佼佼者;或回忆往事,追记逝去的战友同事,回顾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或写游记,谈感想,编故事,叙散文,所思所悟所行必述诸文字;或整理辑录个人文章,编印成册,留给后人;或不辞辛劳、不顾年事已高,收集整理采写家族历史,倡导、组织参与编写新的家谱,为应县鲍氏新编家谱第一功臣,新家谱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耗费了他宝贵的时间,没有恒政公就没有新编应县鲍氏家谱。 
    山西应县鲍氏主要集中在应县鲍堡村,旧谱鲜为人知,就是知之者多数也不大重视,很多族人不清楚自己的远古祖宗,只是一代代供奉近几代下世的祖先,更不知道自己姓氏的源流及更大范围内鲍氏的分布发展情况,就是鲍堡本村鲍姓修谱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渊源统绪也不清楚。族中有识之士,为此非常难过。关心家族发展,乐于奉献的恒政公更是常怀忧思,离休前,每次回村都要和关心家谱的族人座谈、讨论谱绪事宜。族人寄公厚望,公亦有此夙愿,回村探亲时,公就开始注意收集有关材料,离休后,全身心扑在家族探根溯源,理顺脉络这件事上。1991年,正式开始着手编写家谱,历时五年1996年8月完成付印。
    新编家谱是在恒政公倡议、组织、实际参与下完成的,没有恒政公的执着和创新,就没有新谱的问世。在恒政公的领导下,首先,组建了由山西太原、大同、应县城、鲍堡村等地鲍氏族人代表组成的“鲍氏家谱编委筹备组”,办公联络地点主要在恒政公家里,编委会的组织领导联络协调及大量日常工作,主要由恒政公负责。其次,确定编谱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对待鲍氏祖先史绩,以史实为基础,实事求是,批判地继承,体现时代性、科学性、通俗性;以应县鲍堡鲍氏为主,兼顾全国各地,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有利家族团结和发展。再次,分解任务,分工负责。恒政公亲自安排,详细解说,具体指导,督促落实,使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他亲自撰写编篡家谱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发动,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家族整体的作用。同时,他身先士卒,实地走访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三下太原,两进京城,无数次返应县,回鲍堡,走访了一千多人次,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材料,撰写了50多篇文章,解开了很多疑团,弄清了许多问题,抢救了大量史料,理顺了百年族系脉络。
    一、弄清了应县《鲍氏家谱》的有关情况:旧谱现保存下来两本,内容相同,一为古印版本(现残缺不全),一为手抄本。修谱开始后,鲍堡农民鲍成忠、鲍元谦主动将他们保存多年的家谱交给编委。旧谱主要记述了清初秘书院大学士、内阁宰相鲍承先一族的繁延发展及辉煌成就,从始祖孟辉公到之源公辈共九世,同时也简略记写了鲍姓起源和历史上的名人,旧谱没有编撰写者的署名,也没有成谱的时间,恒政公在对家谱进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成谱时间和旧谱保存情况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旧谱的成谱时间大约在康熙三十八年(1 699年),成谱后的流传保管情况在清时现在还不清楚。民国初年,位于应县黄花岭鲍家祖坟护坟地被他人侵占耕种,大营鲍氏带上《鲍氏家谱》到鲍堡找同宗鲍名卿、鲍芬一起到县衙说理,争回了地权,从此《鲍氏家谱》为鲍芬保存,鲍芬对家谱十分重视,担心家谱有失,又让人用毛笔抄写了一份,即现在的手抄本。芬公晚年将家谱交给信得过的鲍全贵、鲍成忠分别保管。文革时,迫于当时形势,在红卫兵的数次催逼下,鲍全贵将古印版家谱交出,众人随意翻看丢弃,后被鲍元谦发现并收藏。鲍成忠收藏手抄本家谱后十分珍视不仅妥为保存,还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每年大年初二,邀请族人座谈,寻祖找根,并收集记载当时的家族统绪。
    二、寻溯家族源头:鲍堡鲍姓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来,祖籍及近远支情况如何?这些始终是恒政公关心和探寻的主要问题。根据旧家谱的记载和有关资料提供的线索,恒政公和家谱副主编鲍儒仁及家族中的相关人员,先后考察了应县大营、北京市鲍家街、北京市丰台区沙锅村鲍家坟。在大营考察时,恒政公组织族人凭吊祭拜了黄花岭鲍家祖坟,并和大营的鲍氏座谈,一起回忆探讨两村家族的联系。应县鲍氏在明弘治年间因军功从浙江嘉兴迁来后,在距县城30里的黄花岭附近建造军营,鲍氏后裔便在哪里安家落户,取名鲍家大营(现改为大营),后来九世祖之源公从大营迁鲍堡建村。鲍堡和大营鲍氏为同一始祖。在北京考察时,参看了当年鲍承先的府第(现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部)、走访了鲍家街派出所,实地察看了沙锅村鲍家坟(墓被盗,坟已平),并拜访了当地老人。在采访时,还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原计划准备考察山东、浙江、安徽、山西长治(古上党)等地的鲍氏情况,后由于时间紧迫,未能如愿成行。在实地考察的同时,恒政公不仅反复研读旧家谱,还阅读了《清史稿》,查阅了【明】田惠编写的《应县志》,参考了《中国人名大辞典》、《华夏妇女大辞典》以及相关报刊,与实地考察结果互相印证,溯清了家族源头。
    三、理顺家族脉络:鲍堡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鲍姓,分东西两大门,长期以来,两门统绪不清,为此常有闲言传出,影响了团结,恒政公将此作为重点探究,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家谱编写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下决心一定要搞明白。旧谱手抄本在之源公下边有栋、桐二公名字,栋公为东门祖先,之后支系保存的供俸牌位,记载明确,由此东门自认正宗。桐公之后的支系没有可信的资料,西门因此接不上祖系,传闻由此而起。恒政公数次回鲍堡走访村中老人,寻找家族祭祖牌位,并刨出已被修渠用的有关石碑,结合西门鲍全贵保存的有关资料,终于搞清了栋、桐二公是亲兄弟,桐公为西门祖先,并续接上西门的统绪,从此百年疑团得以解开,家族疑忌尽释。
    在整个出谱过程中,恒政公充分发扬民主、紧紧依靠大家,集思广议,群策群力。从封面设计,顺序编排,到请人作序,他都打印后征求大家意见,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此,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新编山西应县《鲍氏家谱》以清《鲍氏家谱》为源头依据,以应县鲍堡村鲍姓家族为主要记述对象,上承旧谱统绪,下理家族延续脉络,广涉天下鲍姓名迹,古今结合,观点正确,新颖丰富,通俗易懂。2000年恒政公将新谱捐赠上海图书馆,并被收藏。使应县鲍氏冲出山西,走向全国,这种胸襟和远见令人敬佩。
    恒政公已75岁高龄,身体健朗,生活愉快,还是那样和蔼可亲,温厚宽仁,乐观自信,热心家族事业,关心家谱的修订续写,积极参加《鲍氏文苑》的座谈研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探索鲍姓的演化发展,在谱谍方面进行着深层的研究和探索,准备以更丰硕的成果奉献家族后世。
 


分享按钮>>文苑五期 应县鲍氏家族世系源流
>>文苑五期 山西巡抚鲍源深遗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