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五期 乌伤龙溪鲍氏源流几个问题的探讨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23日 鲍增虎


                       乌伤龙溪鲍氏源流几个问题的探讨
                                                                         口鲍增虎
    实事求是是谱谍的精髓。谱谍之为人们所尊崇,千百年来不绝于世的生命力,其原因也在于此! 
    因为时间久远,关山阻隔,缺少沟通,对一些史实理解不一,因而产生不同看法是难免的。时代不同了,对这些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妥善加以解决。前二年,鲍川撰《义乌名人录》《鲍公琰》传称:“鲍浣随迁到义乌,筑室铜山南的宅市口”,与义亭《乌伤龙溪鲍氏重修宗谱曦序》“卜宅于蓬塘祖墓西三里许铜山脚”不同,我以为有误,在另一文中就此注上“误”字。最近在翻阅鲍宅《龙溪鲍氏宗谱》时,发现谱上确有此记载,是有根据的。宅市口离忠庄墓址近,此说也可能更符合实际,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2002年7月底,兰溪石渠宗亲志勉兄寄来《石渠鲍氏宗谱》的序言,其中涉及鲍氏源流的几个重要问题,我把义亭、鲍宅、石渠诸谱作了比较分析后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鲍氏来自上党的问题。
    鲍氏来浙以前,由于时间跨度大,战事频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情况十分复杂,搞清源流难度是很大的。对此,同是孝恭子孙的义亭、鲍宅、石渠三村在始纂宗谱时,采取了不同态度和方法,结果也截然不同。
    义亭《乌伤龙溪鲍氏重修宗谱十六世孙曦序》是这样陈述的:“唐僖宗朝(87卜888年)有孝恭府君,山东平阳人,由进士仕崇德州判。广明元年(880年)因乱勿克归,乃家崇德之西溪。”估计因情况复杂,至此突然终止,不再上溯了。
    鲍宅《龙溪鲍氏重修宗谱五十二世孙雅序》则作了积极地探索。可惜一开头就搞浑了:“吾族宗谱自夏禹之裔敬叔,居东海上党”。接着又说:“食邑于滕,遂为滕州人。至二十二世晖卜居范阳,二十三世绍钜迁居歙县,三十二世边迁居山东,保迁襄阳。三十三世孙连宦迁河南。三十九世孙孝恭宦籍崇德州西溪而居。”因为开始就不清楚,后虽提供了不少子孙迁徙的信息,但只能给人以“理还乱”的感觉。2000年出版的由鲍川(鲍宅人)撰写的((义乌名人录》《鲍公琰》传只得说:“鲍公琰祖籍在古时上党,并在上党下方特用括孤注明在今山西东南部。”
    对此,唯有南宋淳熙十一年(11 84)《兰溪石渠鲍氏宗谱鲍伯振序》作了较正确、明晰的陈述(个别问题待下面商讨):“吾鲍氏之先,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子孙氏以其邑。历传至汉,在渤海高城之族,有讳宣者,仕哀帝,为司录校尉始徙家于上党长子。其四世孙曰徵士昂由长子转徙泰山之平阳,……籍居龙泉,自渤海之鲍至是盖四迁矣。” 何以说石渠伯振序陈述鲍氏籍居上党是正确的?一是陈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有1995年《石渠鲍氏续修宗谱胡汝明序》记载可证:“汉哀帝间,鲍宣为司录校尉,家渤海。因坐辱宰相徙上党长子。五(四)世昂。为避徵辟,徙泰山平阳。”意谓:鲍宣任职司录校尉因得罪宰相而自渤海迁上党。昂又因逃避朝廷要他出去做官而再徙山东的平阳。 
    二是更重要的是早为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明初文学家宋濂所首肯。宋濂在他所作的石渠谱《鲍氏宗图序》中。有这样陈述:“及汉哀平(哀帝建平,公元前6一?)之世,有曰宣者,拜司隶校尉。子昱,孙德,三世皆以清节直声列名史传”。在从历史谱牒的产生谈到姓氏情况时又说:“高宗永徽(唐)间,许敬宗以不叙武后望氏世,请改正之。乃命孔志约吕才等判定二百三十五姓,千六百八十七家为九等。……开元(唐,公元713—741年)初,诏柳冲与薛南金复加刊綦考定二十六姓,以十姓为国之柱,以十六姓为国之梁,而上党鲍氏在其列焉”。宋濂说的上党显然指的是宣任司隶校尉后来迁的上党,是四世孙昂复迁平阳的上党。
    从宋濂叙述中,我们还了解到唐时曾由朝廷发起搞过像后来的《百家姓》那样的《姓氏录》。当时全国230多姓,曾按各姓氏祖先的德行、社会贡献划为九个等级。一等叫“柱”级的有十姓,二等曰“梁”有十六姓,我上党鲍氏被列为二等“梁”级。这是当时社会对鲍氏祖先尊崇的莫大荣誉。这就要求我们鲍氏子孙要继承祖先的光荣传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有更多的人创造出更多的业绩,争取更大的光荣!
    综上所述,鲍氏自渤海至上党,再徙平阳,而后迁浙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说,我鲍氏始祖敬叔仕齐,食采于鲍,为鲍氏。始祖先居山东的历城东,后迁渤海之高城(今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之盐山南)。汉哀帝时,有宣任司隶校尉后迁上党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四世昂复自上党徙山东平阳(即今山东省新泰市)(注2),又传廿四世至孝恭再迁浙,为浙之鲍氏的始祖。从而填补了乌伤龙溪鲍氏宗谱关于源流的空白,是件十分可庆贺的喜事。
    二、浙之有鲍始自崇德抑崇姚?
    兰溪《石渠鲍氏宗谱》四十代孙鲍伯振序称:“生孝德,广明中(880—881年)为越州司马。因乱阻兵,勿克归,遂留余姚,浙之有鲍自此始”。
    兰溪石渠((南宋咸谆五年(1271年)附山阴续谱序》则说:“越州山阴之有鲍,肇自绍兴郡悴(郡之副职),讳若讷者。南宋庆元间(1195一1200年),由括之龙泉来迁。龙泉之有鲍氏,肇自户部郎中讳中和者。国朝初由越之姚江往居。然追而上之,则姚江之鲍,实本于平阳。 义亭《乌伤龙溪鲍氏重修宗谱十六世孙曦序》除讲孝恭遂家于崇德西溪外,其行传则作如下陈述:“孝恭,字子逊,号钦权,山东平阳人也。由进士仕崇德州判。遇黄巢作乱,勿克归。广明元年(880年)占数西溪而居,浙之有鲍始于此”。并载:“孝恭开成丁己(837年)八月十五生,大顺庚戌(890年)十月十五卯时卒。配夫人马氏(生卒年略),合葬于高家源育水池之右,生四子:俭、伍、信、仕。” 
    鲍宅《龙溪鲍氏宗谱雅序》除说:“三十九世孙孝恭号钦权,宦籍崇德州西溪而居”外,还有:“吾父渊曾谒崇德家庙,有旧谱家传”语。说明当时鲍渊还曾见过崇德家庙和当地家谱。
    上述三地四说,最关键的是山阴续谱序,因山阴是越州也是绍兴郡所在地。但该谱只记述:“越州山阴之有鲍,肇自绍兴郡讳若讷者”。只字不提越州司马事。实际上否定了孝恭曾任越州司马,当然也就否定“遂留余姚”之说。还应提出的是:石渠谱伯振序成于南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5年),山阴续谱序则成于南宋成淳五年(公元1271年)。也说是说:在“孝恭任越州司马”之说推出86年后被否定。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山阴续谱在否定“孝恭任越州司马”后,仍坚持“龙泉之有鲍由越之姚江往居,姚江之有鲍实本于平阳,浙之有鲍始自余姚”之说。
    诸说中浙之有鲍始于崇德史料是比较翔实具体的。义亭谱记述了墓葬地。鲍宅谱雅序更称:吾父曾谒崇德家庙,并有旧谱存等语。亲眼目睹,言之凿凿,始于崇德说应没有疑问。但为什么历代不少祖先仍持姚江之说?我认为与余姚一传奇人物鲍君福相混淆有关。人们因为爱戴他,隐约地有意或无意地终认为他应是“越州司马”,应是“浙江鲍氏始祖”,迁龙泉的也应是他的子孙。君福与义亭鲍氏宗谱记载的那个鲍禄,字君福是那么像。又那么多的不像!我怀疑“禄”和“君福”是同一人,同是孝恭的三世孙,为搞清这一史实,今把《钦定四库全书》鲍君福一节的复印件附后,供研究参政。
    三、中和定居龙泉
    兰溪《石渠鲍氏宗谱伯振序》称:“其(忠庄公禄)子讳绩,亦仕吴越,为浙东节度判官。卒葬处州龙泉延庆乡”。又称:“生我太宗朝(应指宋太宗)户部郎中讳中和,余七世祖也。乃因守墓,占籍龙泉。”
    义亭《乌伤龙溪鲍氏重修宗谱》行传则载:“第四世(孝恭为一世)讳惠,字绩如,仕吴越浙东节度判官。因父太尉墓在乌伤,遂徙居焉。娶胡氏(生、卒略)合葬括苍龙泉之延庆乡。生二子:英、护。”
    “第五世护,字景泰,仕吴越为屯田支使,归宋累官户部郎中判三司。娶牛氏,合葬瑶头。” 
    两谱相同处很多:1、同葬龙泉之延庆乡;2、中和或护同为户部郎中;3、任职时间一是太宗朝,一是归宋后,也可说很接近;4、绩或绩如同为太尉忠庄公禄之子。
    不同处是:名与字混并漏字;中和与护名虽不同但音近。
    因主要情节一致。我认为护即中和,中和迁居龙泉说可以成立。
    据义亭《乌伤龙溪鲍氏重修宗谱》谱载:护(中和)定居龙泉以后,其子孙在温、处、台一带朝气蓬勃,甚为活跃。曾孙轮以军功授检讨之职,迁黄岩陌奥而居。玄孙宗盛由进士累官兵部侍郎,同三弟迁横街。重孙廷斐由进士累官广东提刑,因赘五云路,定居括苍五云美化乡长潭。廷裴幼子鲍浣因功授湖州路统制使累升司马保信军节度使兼校都尉。致仕归家,尊父命迁忠庄公祖墓地之乌伤义亭。为义亭龙溪鲍氏之始祖。
因此说,义亭鲍氏是从括苍五云美化乡长潭村迁入。石渠谱称义亭鲍氏迁自青田待考。

【注释】
    ①此系根据世行、永臣提示后修改的二稿;
    ②原稿是邹城市。永臣来信说应是新泰市。他意见是对的。

    附:《古今地名辞典》平阳条

    春秋邾地。后为鲁邑。战国入齐为南阳邑。汉置南平阳县。遗址即今邹县城关镇邹县城。另,春秋鲁邑。《春秋宣公八年》“越平阳”即此邑。汉置东平阳县,遗址今新泰市市中办处新泰城。

 

    附:《钦定四库全书》鲍君福一节

    鲍君福,字庆臣,唐太子少保防之裔也。后迁越,遂为余姚人。祖兴、父璨俱不仕。君福少羁贫,为人沉默少言,纯厚有胆略。余姚有井,面广丈除,每恣卧其上,无惧色。乡党异之,及从军,以骁果称。初隶刘汉宏部为牙将,曹娥埭之役来归武肃王。武肃王使领一军,号向明都。君福常侧兜牟臂弓注束矢。马上轮双剑如飞,出入阵中望之若流电,人皆呼曰鲍闹。累积战功,为衢州应援指挥使,属刺史陈璋。叛,淮南人入其境,静君福为郡职,君福不纳。武肃王虑其遇害,密赐帛书,令姑受命以缓旦夕死。终坚拒不肯从,伺守者李元嗣醉,遂驰归。寻授衢州刺史,吴将周本,守信州,屡侵信安境,君福时时率骑往追之,本即遁去。天宝十一年,王子傅球攻信州,从斩吴将李师遣,擒偏将冯敏等。功为诸军之冠,文穆王领清海节度使辟为副使,及将罢郡,武肃王劳曰:比在任战敌而已未足以尽副使才,因复命之任。君福在衢州凡一十二年。后迁湖州,累职镇海军节度副使,浙西行营司马。奏授登州刺史,保大保保顺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兼侍中,天福五年卒,年77。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壮。君福有赐田,在钱塘,今所为鲍家田是也。田近玉泉。子修让别有传。
 


分享按钮>>文苑五期 鲍氏源头探究
>>文苑五期 鲍勋是鲍宣九世孙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