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五期 鲍 靓 考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23日 鲍俊盛
鲍靓考
口鲍俊盛
鲍靓是汉司隶鲍宣的后人,据说少年时就有“密鉴”之特异功能。靓,字太玄,晋时人。官至南海太守,学道有成。
一、鲍靓的姓名字号:
目前见诸史籍记载的鲍靓的姓名字号有多个,最常见的是鲍靓、鲍太玄。另有双名单称的曰鲍玄;也有称“玄”为“元”的曰鲍元;古时“玄”、“元”通义,如《史记夏本记》中说:“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姒氏世谱》记载:“第一世祖大禹王,名文命,字高密。禹,乃黄帝之元孙也。”还有记载叫鲍靓翻、鲍翻的;他做过南海太守,人又称他鲍南海;他好道成仙,后人又称他神仙太守、鲍真人等。
1、《道教义枢,三洞义》中说:晋惠帝永康年(300—301年)中,鲍靓(晋武帝时南海太守)入嵩山石室得《三皇文》。
2、《三皇经》中说:鲍靓翻(晋武帝时南海太守)以晋元康二年(292年)2月2日登嵩山,于石室见《三皇文》,后传葛洪。
3、《道学传、鲍翻》中说:鲍翻于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在龙山遇阴长生受道诀。
4、另有资料记载: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鲍靓在龙山遇阴长生受道诀。
5、靓于永嘉六年(312年)传《三皇文》给葛洪,并将女儿鲍姑嫁给葛洪为妻。
6、《去笈七签•鲍真人传》中说:鲍翻师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岳》劝召之要,……后传葛洪。
入《中国人名大词典》的鲍氏名人,录晋时第一人即鲍元:“上党人,为南海太守,有内学,逆占将来,葛洪师事之。”录晋时第二人即鲍靓:“东海人,字太玄。…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为南海太守。”实际这二人应为同一人。由以上1、2、5三条看,鲍靓、鲍靓翻是同一人,由3、4、6三条看,鲍靓、鲍翻同属一人。
众所周知,鲍靓是葛洪的师傅、岳父。所以,以上诸多名称,不论是名、字、号或者是道号,加之生平事迹综合分析,其结论是明确的,总之,同是鲍靓一人的名字号。
二、鲍靓的籍贯:
关于鲍靓的籍贯,见诸史籍和谱料的记载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是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人;二说是东海人;三说是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人;四说是江苏句容附近丹阳郡上党人;五说是安徽歙县(古时称新安)人。
l、上党说:前述入《中国人名大词典》的鲍氏名人,录晋时第一人即鲍元,上党人。前面已经阐明,鲍元即是鲍靓。近年来,山西省有关部门排他们省的古今名人,将鲍靓、鲍姑父女俩都排在内,作晋时上党人,更把鲍姑作为古代杰出妇女的代表。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山西省要求上项目,想建一个“世界杰出妇女生平博览园”,在向中央打的一份可行性报告中,也提到了鲍姑。其中第四条是这样记载的:“山西省历史上作为边陲地区,有许多历史演变史实,如娘子关、雁门关古战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妇女,如:武则天、女娲、鲍姑、刘胡兰等等。故‘世界杰出妇女生平博览园’设在山西是十分合适的。”
2、东海说:前面已提到,入《中国人名大词典》的鲍氏名人中,录晋时第二人即鲍靓:“东海人,字太玄。一一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为南海太守。”
3、陈留说:史籍资料记载:“鲍姑者,南海太守鲍靓之女,晋散骑常侍葛洪之妻也。靓字太玄,陈留人也。”“靓五岁能记前生事,语父母云,本为曲阳李家儿,李好讼,每屈人,天罚无子,九岁坠井死,李以年命葬金谷山。父母访得李氏,推问皆符验。及长,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仕晋为南阳中部都尉,再迁南海太守。”鲍靓故宅在开封府陈留县。新馆鲍氏宗谱与和州鲍氏谱略中也记载到,经和州(今安徽和县)派友恺、友恪考证,鲍靓故宅在开封府陈留县。
4、丹阳说:在有关鲍靓的记载中有“江苏旬容附近丹阳郡上党人”。“而鲍靓在南海太守任满之时,遂有思乡之念,便回到江苏丹阳老家……”
5、新安(今安徽歙县)说:此说未见诸正史,只见于歙新馆鲍氏宗谱和棠樾鲍氏三族宗谱。
以上l、2两条上党说和东海说应是鲍靓的祖籍,自西汉以来,名司隶鲍宣之后,上党之鲍渐成望族,三世司隶名扬天下。东海之鲍自鲍宣曾孙鲍德玄孙鲍昂之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阀阅世家。且东海自汉之后,不同朝代所指区域各有不同,笼统地说来,地域范围较广,鲍氏在这广袤的大地上生息繁衍,在朝为官代不乏人,且自春秋齐桓公朝,先祖鲍叔牙继管仲为相以来,历代忠良,之所以能够称为阀阅世家,受到世人的尊羡。后来东海之鲍有的因官把家迁往河南,其中有的迁往洛阳,有的迁往汴京(今开封)之地,这在有的鲍氏家谱中有记载。因洛阳在东汉时就是国都,西晋时又是国都,鲍氏因官迁洛阳者大有人在。汴京也是重要城市,为战国魏以及后来的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七朝都城。在迁往汴州之地的鲍氏中,其中就有靓的先世。靓生在河南,参见上面第3条陈留说的有关内容,可资佐证。加之从上党等其他地方迁往河南的鲍氏,自此河南之鲍也渐成望族。而且河南之鲍在东汉兴平(194—195)年间还出过一个孝子鲍出,京兆新丰人,是最早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之一。第4条的丹阳说,也是有因可循的。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就没有安定过,成为多事之秋。既有北方的外族入侵,又有不断的内乱。先有石冰、张昌的兵乱,葛洪曾参加平乱的战争。后有“五胡乱华”以及永嘉年间的八王之乱,波及北方整个中原地区,晋王朝不得不南迁,人民为了避难,也纷纷南逃。此时山东、河南的鲍氏,均有为避战乱而南迁者。史料及家谱记载,青州籍的护军中卫鲍伸领兵避于江南,伸公子鲍泉举家避居丹阳。而鲍靓也是有官在身,随晋室南迁,安家于江苏句容附近的丹阳。(今镇江)上党。自此之后,即有鲍氏在江南生息繁衍。伸公后受敕镇守徽州府新安,伸公孙弘公于晋成和年间转任新安太守,政绩卓著,家于歙,子孙兴旺发达,成为江南之鲍首望。第5条的新安说,史籍无载,只见于个别的家谱。根据鲍靓生活的年代,以及生平活动的地域,我认为新安说不足为信。鲍靓自幼生长在河南,初官河南中部都尉,后转南海太守。晋武帝于公元280年灭吴,统一中国,在280年之后,最迟在290年之前,靓即被派往广东任南海太守。他一面做官一面修行,他精于医药和炼丹的技术,见葛洪虚心好学,年轻有为,就不但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并且于永嘉六年(312年)将得之于深山的《三皇文》传给葛洪,把精于灸术的女儿鲍姑嫁给葛洪为妻。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 14),鲍靓卸南海太守任。期间任南海太守达20余年,很有名望,所以人称他鲍南海。《广东通志》记载:晋朝南海太守鲍靓常“行部人海”。所谓“行部”即出巡的意思。表明我国地方官吏当时已开始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出巡活动。传说鲍靓有一次出海,遇风浪困于孤岛,煮白石以充饥。
有关史料和鲍氏的家谱中记载:护军中尉鲍伸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受敕镇守徽州府新安;其孙晋成和年间新安太守鲍弘生于元康壬子年(292年)3月l 5日,卒于兴宁二年(364年)6月6日。弘公子珏公升平末(316年)以武略受江州团练使。
歙县(即晋时的新安)鲍氏谱、新馆鲍氏宗谱中记载鲍靓是新安之鲍三世祖,以弘公为一世,珏公为二世。
对此,笔者从中发现了一些疑点,综合上述摘录史籍记载的资料进行核对,我感觉好象有点附会名人之嫌,也许不是故意的,可能是一字多音造成错读而引起,也可能音同字不同而造成的。新安鲍氏一世祖是晋咸和年间太守鲍弘,说鲍靓是弘公之孙,考查首先是年代不符。
考证历史人物,起码要遵循三条原则:首先要看姓名、字、号是否相符;二要看所处年代(朝代)、生卒年月是否相符;三要看人物生平事迹是否相符。
仅从年代上看,鲍靓于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即卸南海太守任,而新安太守鲍弘的祖父鲍伸几乎于同时建兴元年(3 l 3年)受敕镇守新安,鲍靓最起码应和鲍伸是同时代(年代)人,鲍弘是鲍伸之孙,鲍靓怎么可能是鲍弘的孙子呢?鲍弘生于292年,假若弘公50岁有孙,那么,其孙应是生于342年,而鲍靓早在这30年前的312年之时,其女儿鲍姑已到婚嫁年龄,与葛洪结为夫妻。所以鲍靓不是弘公之孙,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说鲍靓是弘公之孙,这样的错误是如何造成的呢?查新馆鲍氏宗谱及其他支系的谱料,一比较就明了。新馆谱和棠樾三族宗谱都是清朝时纂修的,谱载:弘生珏,珏生靓,(又曰靖,见二期文苑鲍诗度所排世系表)。再查山东微山县鲍氏藏谱(虽属抄本,据说是明成化年间版本抄录),弘生珏、珏生靖。这里明确记载的是“靖”,而不是“靓”。“靓”属多音字,即读“亮”音,又读“靖”音。如此一来,也许后来就稀里糊涂的混为一谈了,鲍靖就变成鲍靓了。上海东华大学教授鲍诗度治学严谨,对族史的研究也持十分审慎的态度,所以他在二期文苑所排世系表中注明“靓又曰靖”,虽未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正如小说中留下的伏笔。
弘公之孙鲍靖所处的年代是东晋,弘公之祖鲍伸与鲍靓属西晋时期即同朝为官,把鲍靓说成是弘公之孙显属谬误。
我认为,研究族史,就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本清源,有错必纠,一旦某一段历史事实得到证实认可,就要将正确的传下去,决不能再给后世子孙留下一笔糊涂帐。诚望我鲍氏族人共同研讨,以取得共识。
分享按钮>>文苑五期 鲍 勋 转
>>自贡科技精英——侯氏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