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五期 浙江兰溪石渠《上党郡鲍氏大宗谱》序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26日 宋濂撰永臣注


                      浙江兰溪石渠《上党郡鲍氏大宗谱》序
                                                            口(明)宋濂[注1]题永臣录注
    谱牒之来尚矣。自轩辕、尧、舜以至春秋,诸侯、卿大夫名号继统,姓有所承,或以赐,或以氏,或以字,或以齐、鲁、吴、越之国,或以文武成康之谥,或以王孙公子之爵,或以巫、医、陶冶之事,或以东西南北之居,或以三岛六麓之志是也。国家公侯族姓亦从所自出焉。汉魏间,世亦多至二三十世,少亦十六七世,观之古史可稽矣。详考诸谱,晋成帝成康丙申(公元3 36年)诏尚书著作郎袁彦叔[注2]等索谱。魏司空清河崔淋[注3]、贾贽等,上之又唐贞观戊戌(公元63 8年),吏部尚书高士廉[注4]、韦挺[注5]、中书令岑文本【注6】、秘书丞令狐德芬[注7]、中书舍人徐令言等重修其谱,合一百九十三姓千二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姓氏志》。高宗永徽间(公元65 O一65 5年),许敬宗[注8]以不叙武后氏世,请改之,乃命孔至[注9]约吕才[注1 O]等刊定二百三十五姓千六百八十七家为九等。显庆丙辰(公元656年)书成,号:《姓氏录》。中宗景龙中(公元707—7 1 O年),柳冲[注11]修之,侍郎魏元忠[注1 2]、萧至忠[注1 3]、徐坚[注1 4]、吴竞[注1 5]等复修其书。至玄宗时,召柳冲、侍郎魏知(原文无“知’’字)古[注1 6]、陆象先[注1 7]、刘子玄(原文为“元”)、[注1 8]讨,缀收始书,号:《姓系录》。开元初(公元7 1 3年)诏柳冲与薛南金复加刊篡考定二十六姓,以十姓为国之柱,以十六姓为国之梁。而上党鲍氏在其列焉[注1 9]。
    鲍氏之先出自夏禹之后,有曰敬叔者,仕齐,食采于鲍,子孙因以为氏。敬叔之子叔牙,仕为齐卿,知管仲之贤,荐以为相,此其得姓之祖也。及汉哀平之世,有曰宣者,拜司隶校尉,子永(原误为昱)孙昱(原误为德)三世皆以清节直声,列名史传,至今脍炙人口。嗣后由晋至唐,以迨赵宋,史不绝书。其裔有曰明之、讳聪者[注20】,为兰邑(系指浙江兰溪)学博,尝绘像列图,以谱其族,复辑前世名公硕人,所遗赞跋,汇为一帙,苏大史[注2 1】篆其额曰:“《鲍氏世牒》(注:应为“鲍氏宗谱”复清余为序,余观鲍氏之后多贤而且才,其积德之验乎。抑焉!余不敢专以颂,而兼以规。夫族谱之作,尊祖也,尊祖而谱辑焉。然后知祖宗之所自出,不背本忘生。非特以著世次、纪官位,而夸耀于人也。盖将俟后世观之,而考世德之醇疵:明流泽之广狭,俾子孙亦知所以自立云尔。 
                                                                    洪武壬戌(公元l 3 82年)之夏吉 
                                                                                    浦阳宋濂拜撰


    注释:
    [注1]宋濂(1 3 1 0一1 3 8 1)字景濂,号潜溪、玄真子,浙江浦阳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居东明山中著述。朱元璋攻克婺州,聘为五经师,至正二十年邀至应天府,授江南儒字提举,命授太子经,不久改任起居注。洪武二年任元史纂修总裁官,书成迁翰林学士,兼修国史。次年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再贬安远知县,不久召为礼部主事。次年迁赞善大夫。六年进侍读学士,知制诰,参与制定礼乐诸典,奉命编辑《辩奸录》,编修大明日历,洪武宝训等,深受元璋宠信。九年进翰林学士,承旨次年致仕。十三年,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谪居茂州。十四年卒于夔州,年七十二岁,正德中追谥日:文宪。濂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古茂,一代礼乐制作,多所裁定。四方学者悉称:太史公,不以姓氏。有《宋学士全集》、《龙门学》、《浦阳人物记》、《周礼集说》、《孝经新说》等存世
    [注2】袁乔(3 1 2.347)字彦叔,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袁环子,初拜佐著作郎,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后拜尚书郎。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后迁督沔中诸戍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建武将军、江夏相。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唯赞成之,以江夏相领兵为军铎。平蜀,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寻卒,谥日简。博学有文才,注《论语》及《诗经》并诸文笔皆行于世。
[    注3]崔淋(?一743)义玄孙。唐开元中为中书合人,明政事。开元十九年(731)以鸿胪卿入吐蕃报聘。终太子少侍。
    [注4】高士廉(576—647)唐初大臣,名俭,以字行。渤海穆(今河北景县境)人。北齐皇族,唐太宗皇后长孙氏之舅。隋炀帝时,因与叛臣斛斯政交往,被远贬朱鸢(今越县河内南)。隋末,助交趾太守丘和击箫铣部下宁长真之进攻。唐武德五年(622)回长安,助李世民夺取皇位。贞观元年(627)进位侍中,不久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大督都府长史。在任扩建李冰水利工程,百姓获利。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奉命编写《氏族志》,以南北朝时期世胄为准,被太宗否决,又与魏徵等撰《文思博要》千余卷,均佚。
    [注5]韦挺,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久与隐太子善,唐高祖平京师,署陇西公府祭酒。累迁太子左卫骠骑,检校左卫率。武德七年(624)坐流于越嵩。及太宗在东宫,征拜主爵郎中。贞观初迁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以兼魏王泰府事时坐漏言,贬太常卿。十九年(645)太宗将讨辽东,主饷运未符圣策,废为民,以白衣从,破盖牟城诏其镇守,与术士公孙常书述怀,不平于失职,事发,太宗以其怨望,贬为象州刺史,岁余卒。
    [注6]岑文本(595—645)字景仁。邓州棘阳(今河南南阳)人。博考经史,善属文。萧铣据荆州,署中书侍郎,主文记。李孝恭平荆州,署荆州别驾。贞观元年(627)迁秘书郎,兼值中书省,封江陵县子。十六年迁中书侍郎,专典机要,十八年,擢中书令,从伐辽东,亨一委倚,神用顿耗,卒于师。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有《岑文本集》六十卷存世。
    [注7】令狐德芬(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其先乃敦煌右姓,父熙,隋鸿胪卿。博涉文史,早年知名。高祖入关任大丞相府记事。武德元年(618)转起居舍人。五年迁秘书丞,唐初经籍亡散,请重价购求天下遗书。贞观十年,修周史成。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累进爵彭城县子。太子承乾废,坐除名,召拜雅州刺史,又坐事免。会修晋史,书成,除秘书少监。永徽元年,又受诏撰定律令,复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寻迁太常卿。四年迁国子祭酒,寻进爵为公。龙朔二年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乾封元年卒,年八十四,谥曰宪。
    [注8]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隋•礼部侍郎善心子。幼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李密以为元帅府记室,与魏征同为管记,后太宗召补秦府学士。贞观八年迁中书舍人,十年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马,累迁给事中,十七年以修武德贞观实录成,封高阳县男,十九年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二十一年加银青光禄大夫,高宗嗣位为礼部尚书,永徽三年为卫尉卿,显庆三年进封郡公,龙朔三年拜太子少师,咸亨三年卒,年八十一,赠开府仪同三司、杨州大督都,谥曰缪。有文集十八卷。
    [注9】孔至(志)字惟徵,越州山阴(绍兴)人。曾祖绍安内史舍人,父若思,礼部侍郎。至官至著作郎,明氏族学,与韦述、萧颖士、柳冲齐名,撰《百家类例》。 
    【注10】吕才(600—665)唐•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人。博学多能,于史学、舆地、音律、天文、医学、方术均有研究。贞观三年,直弘文馆,后迁太常博士,删定《阳阴书》一百卷,反对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创《方域图》、《教飞骑战阵图》,授太常丞。永徵初,预修《文思博要》、《姓氏录》。晚年为太子司更大夫,著有《隋纪》及《叙禄命》、《叙宅经》、《叙葬书》等,又增订陶宏景《本草》,并作图解。
    [注11】柳冲(7.717)蒲州虞乡(今山西运城)人。博学,尤明世族,名亚路敬淳。天授初为司府主簿,受诏往淮南安抚,使还赐爵河东县男。景龙中,累迁为左散骑常侍,修国史,与魏知古、陆象先等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历历太子詹事、太子宾客、宋王传昭文馆学士,以老疾致任,开元五年卒。
    【注12】魏元忠(7.707)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初为太学生,学兵术。仪风中,吐藩数侵边,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道,高宗善之,授秘书省正学、直中书省,仗内供奉。文明元年迁殿中侍御史。徐敬业举兵,诏监李孝逸军,数献筹策,为来俊臣、周兴等陷前后三被流。圣历二年,拜风阁侍邓,同风阁鸾台平章事。长安三年,为张昌宗所谮,贬端州高要尉。中宗即位召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之裁可,迁中书令,封齐国公,惮权幸,不能赏善罚恶,誉望大减。节愍大减。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事败,不自安,以特进仕。景龙元年贬务川尉,卒年七十余,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谥曰贞,陪葬定陵。
    [注13]萧至忠(?一713)沂州承(今山东枣庄)人。德言孙,少仕为畿尉,以清谨称。神龙初,附武三思,自吏部员外擢拜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恃势行威。转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为侍中、中书令,时宗楚客怀奸植党,韦臣源等无所匡正,至忠公其间,独不诡随,时望翕然归重。唐隆元年,以韦后党应坐,而太平公主为言,出为晋州刺史,甚有能名,召拜刑部尚书。先天二年复为中书令,封赞国公,是岁,与窦怀贞等人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未几,与太平公主谋逆事泄,遽遁入山寺,数日,捕而仗诛,籍没其家。
    【注14】徐坚(?-729)字元固,齐聃子。举秀才及第,迁东前留守判官,预修《三教珠英》与张说专意撰综,渐有条疏,诸人因之成书。累迁给事中,封慈源县子。以妻为岑羲之妹,固辞机密,迁太子詹事,及羲诛,免深累。开元十三年,迁左散骑常侍,充集贤院学士、副张说知院事,累封东海郡公,从上泰山,参定仪典。卒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注15】吴竞(670一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长安中,直史馆,修国史。时武三思等监领国史,阿贵朋佞,事多不实,他乃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中宗神龙二年,与韦承庆、崔融、刘知几等撰成《则天实录》,转起居郎,迁水部郎中。玄宗开元三年任谏议大夫,继续修史。次年与刘知几撰成《睿宗实录》,又重修《则天实录》。后张说拜相,见其所撰《则天实录》直书张昌宗诱使张说诬证魏元忠亨,屡请修改,他不允。十四年,诏他就集贤院修《唐书》。十七年,出为荆州司马。中书令萧嵩监修国史,奏取所撰史,得六十五卷。开元天宝之际撰成《贞观政要》。晚年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曾加以别撰。
    【注16】魏知古(547—615)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弱冠举进士,累迁著作邓,兼修国史。睿宗立,拜黄门侍郎,会遣金仙玉贞观,工程严促,上书谏之不纳,复谏,帝嘉其直。景云二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先天元年,为侍中从帝猎,献诗以讽,封梁国公,密奏窦怀贞将谋逆,帝嘉其节,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由黄门监改紫徽令,姚崇忌之。开元二年迁工部尚书,罢知政事,卒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注17】陆象先(664.736)本名景初,苏州吴县(今苏州)人。元方子,少有器量,应制举,拜为杨州参军,历洛阳尉,左台监察尉史转殿中书侍郎。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先天二年封兖国公,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仍为剑南道按察史,以宽仁为政。入为太子詹事,历工部尚书、刑邵尚书,知吏部选事。开元二十四年卒,赠尚书左丞相,谥日:文贞。
    [注18]刘子玄(661.721)名知几,避玄宗讳,以字行。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永隆进士,调获嘉主薄。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则天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中宗时参与编修《则天皇后实录》,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古今,时居巢县子。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后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玄宗迫赠汲郡太守,寻又赠工部尚书,谥曰:文。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徒,职常如旧,持史有才,学识三长,有集三十卷。
    【注19】“鲍姓为上党郡国之柱”见《山西通志》卷九载:“上党郡著望十姓:鲍氏、樊氏、包氏、尚氏、连氏、繁氏、尧氏、冯氏、续氏、上官氏”。其中鲍氏之注曰:“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氏焉。敬叔生叔牙。汉司隶校尉鲍宣,徙长子,生太尉昱。昱子德,徙东海,永嘉之乱,过江居丹陵。”(此处陵“疑”为“阳”之误一永臣注) [
【注20】鲍聪,字明之,鲍宣公第四十九世孙,迁浙江兰溪石渠始祖鲍含公第四世孙。洪武初由乡贡进士,任本州儒学教谕,贤良方正,博学能文,受宋濂等尝识。镌名《明伦堂》,载县志,倡续修族谱,谱成。文词遗有手卷。 [
    【注21】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友龙子,博洽群籍,为古文有声,元末贡于乡,太祖置礼贤馆,伯衡与焉。擢翰林编修,乞省亲归。学士宋濂致仕,荐伯稀自代,太祖即徵之,复以疾辞。后聘主会试,为处州教授,坐笺表误下吏死。有《苏平仲集》。                      (鲍永臣注释)
 


分享按钮>>源昌集团董事长侯昌财:凡事执着
>>文苑五期 浙江石渠《上党郡鲍氏大宗谱》世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