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五期 “上党”的来龙去脉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26日 鲍世行


                                    “上党”的来龙去脉
                                                                               口鲍世行
    古代的“上党’在什么地方?即今山西省东南部。它的所属范围有潞、泽、沁、辽四州十九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晋东南地区,长治市以及晋中的榆社、左权、和顺和临汾市的安泽。
    那末为什么古代把这个地区称为“上党”呢?这有几种说法:一、荀子称上党为上地;二、《释名》中有“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三、方志中有“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总之,是说它的地势高,这就是《括地志》中的“为天下之脊”的意思。
上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地区的不少地方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说明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一万年前就生活在上党地区。
    尧舜禹时代,上党是“冀州之城,属帝都畿内。”宅离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蒲州)、禹都安邑(今安邑北部)都很近。从《竹书纪年》一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到酋领们经常在上党一带活动。尧的长子丹朱在上党筑城,即今长子城。《墨子》有“舜渔于濩泽”记载,濩泽即今阳城,也在上党,禹治河过太岳、底柱、析城、王屋、太行,都在古之上党。 春秋战国早期,晋人和赤狄人(因穿红衣服而得名)杂居于上党,后赤狄为晋所并。《左传》称:“晋人灭赤甲及留吁”。赤甲、留吁均为赤狄支系,生活在长子、屯留一带。韩、赵、魏分晋后,上党先属韩,又归赵,长平之战后为秦所占。 
    秦统一中国后建上党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关于治所有两种说法:((水经注》作治长子;《山西旧通志•长治壶关辨》称:“秦置上党郡,治壶关城,汉治长子。”
    汉承秦制。汉时,上党郡领14县,有长子、屯留、余吾(今屯留余吾)、铜辊(今沁县)、沾(今武乡、和顺一带)、涅氏(今武乡、左权、榆社一带)、襄垣、壶关(今长治、壶关一带)、泫氏(今高平、陵川一带)、高都(今晋城高都)、阳河(今晋城大阳)、谷远(今沁源)、隋氏(今安泽冀氏)、潞(今潞城、黎城一带)。
    东汉末移治壶关(今长治古驿),西晋移治潞县(今潞城东北)。北魏、北齐、北周时,建制纷杂。
    隋开皇初上党废,大业初复置,治所在上党县(今长治市)。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潞州,天宝初复为上党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潞州。
    上党境内崇山峻岭,海拔在1 500米左右。寓言愚公移山中的两座大山,太行山、王屋山就都在上党。古代神话中,共工触不周山的不周山,精卫填海衔木石的西山,就是指长子县境内太岳山系的发鸠山。
    境内较大河流,北有漳河(古称潞水),南有沁河和丹河。漳河汇人海河,沁、丹汇入黄河,最后均流入渤海。
    上党地区气候条件复杂,陵川是山西省雨量最多的地方。
    境内物产丰富,煤、铁、硫黄在山西省占有重要地位。
    上党属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山西省古寺庙数量占全国70%以上,而上党是省内古寺庙最多的地区之一。
    上党,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纵观历史,二千多年间,上党烽火迭起,干戈未息。秦昭王“威天下”,汉高祖“得天下”,汉光武“复天下”,魏武帝“争天下”,唐太宗“兼天下”,都是充分重视上党的战略地位。
    上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现代战争中同样表现出来,八路军总部就设在上党。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在打败日寇中曾立下了丰功伟绩。抗日胜利后的上党大捷,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对后来的全国解放起了重大作用。
    史书记载古代上党,鲍姓为著望之首。光绪年修((山西通志》中称:“((寰宇记》:上党郡有四姓:鲍、包、樊、上官。”又称“上党郡著望十姓为:鲍氏、樊氏、包氏、尚氏、连氏、繁氏、尧氏、冯氏、续氏和上官氏。”称“鲍氏为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氏焉。敬叔生叔牙。汉司隶校尉鲍宣,徙长子,生太尉昱。昱子德,徙东海。永嘉之乱,过江居丹陵。”可见鲍姓在当时上党郡的地位。
    古代上党还有众多有关鲍氏的遗存。《地形志》称:“长子县有鲍宣墓。”又称:“司隶校尉鲍宣墓,在长子县东1 3里。”《山西通志•古迹考》云:“鲍先生祠在长子县(祀鲍宣)。”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理辞典编委会,198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2、山西通志,光绪年修
    3、古往今来话上党
 


分享按钮>>侯昌财捐赠“福建建设科学技术奖”
>>文苑五期 鲍 氏 族 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