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五期 荐贤要学鲍叔牙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26日 琚平和
荐贤要学鲍叔牙
口琚平和
治国安邦靠贤才,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贤才难得,荐贤、让贤更属不易。常言道:“荐贤者贤”。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鲍叔牙力荐管仲的故事,可给今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鲍叔牙推荐管仲所任的不是一般谋士,而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上卿。这个重任,本应归鲍叔牙,因为齐桓公想任用为自己夺取王位出谋献策、并率兵亲征取得胜利的鲍叔牙,以表达对他的信任和奖赏。上卿,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重权之职,鲍叔牙岂能不懂它的分量?一旦登上上卿之位,等于掌管了齐国的实权,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他毅然拱手让给了管仲。这里,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功劳和前程,没有担心管仲比自己位高是否与已有利。他对齐桓公说:“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君之赐也!至于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他还详细列举了自己不如管仲之处,举荐比自己低职或与自己同职的人,历代屡见不鲜;然而,举荐超越自己或替代自己高位的人,实不多见。不弃个人名利,恐怕难以做到。
二、鲍叔牙、管仲原来是各伺其主、政见不同的“对手”。管仲曾效力于齐襄公的长子子纠,鲍叔牙效力于公子小白,齐襄公被公孙无忌谋杀后,国乱无主。子纠和小白分别从鲁国和莒国赶回齐国争权夺位。鲍叔牙为小白出谋,设下埋伏,欲置子纠于死地。管仲更为手狠,狭路相逢之时,他“佯诺而退,蓦地弯弓搭箭”射向小白,欲为主子除掉对手。只是这一箭仅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后来小白抄小路疾驰,抢先登基,打破了子纠的一枕黄梁,管仲也被鲁庄公作为晋见齐国的重礼,送到了齐桓公小白的面前。鲍叔牙扶助小白大获全胜后,没有以胜者凌辱管仲,更没有借机暗算,而是设计让鲁庄公将槛囚管仲送给齐桓公,名义上要成全齐桓公亲手报一箭之仇,实则保护了管仲免于一死。倘若鲍叔牙嫉贤妒能,像周瑜对待诸葛亮那样,那就没有管仲为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壮举了。鲍叔牙的爱才之心、护才之举,显示了他的博大胸怀。
三、鲍叔牙荐贤不求完人,不重表象,而在于这个人是否为贤才。史书中说,管夷吾字仲,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但是,以前鲍叔牙跟管仲一块做买卖的时候,每至分金,夷吾多取一倍,鲍叔牙的从人心怀不平,而鲍叔牙却说,他不是贪这点小钱,而是家贫不给;他俩曾领兵随征,每至战阵,管伸辄居后队,及还兵之日,又为先驱。有人笑管仲胆小怕死,鲍叔牙又说:“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养,岂真怯斗耶?”他俩讨论事情,也每每发生争执。常言道:“不打不相识”。正是有了原来的共事和深知,他才认定“人固有遇不遇,使仲遇其时,定当百不失一矣。”所以,管仲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哉!”难能可贵的是鲍叔牙一身正气,品格高尚。
四、鲍叔牙荐贤是人尽其才,绝不大才小用。齐桓公被鲍叔牙说服后,决定不计一箭之仇起用管仲。鲍叔牙认为“非常之人得非常之礼,非常之位”,一般地使用管仲不行,“非置之相位,厚其禄人,隆以父兄之礼不可。”建议齐桓公“卜日而郊迎之”。齐桓公采纳鲍叔牙的意见,择吉日迎管仲,与之连谈三天三夜,共商治国大计,终拜管仲为相。以后,管仲果然为齐国称霸诸侯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荐人关键是要推荐他到最适合发挥其专长的岗位。大才小用,是埋没人才,浪费人才;小才大用,是勉为其难,于事无补。知人还要善任,能否恰当用人,确实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的一门学问。由此可见,古代用人之理和现代的用人艺术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古人鲍叔牙尚且具有爱才的眼光、护才的气魄、荐才的胸怀,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人,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更应站得高、看得远,多发现千里马,为各种人才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让千里马驰骋疆场,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 (原载:1997年7月31日《人民日报》,鲍世行供稿)
分享按钮>>文苑五期 义乌鲍氏名人录
>>文苑五期 《九州方圆话大禹》报导鲍氏研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