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小洋房”九十岁了

    中华鲍氏网 2011年9月23日 绍兴晚报记者


 
                                  

                         “鲍氏小洋房”九十岁了
                  耗资两百多万元“修旧如旧”


  核心提示:马山镇上的鲍氏旧宅建筑群始建于1921年,是绍兴乡村一座风格独特、保存完好的近代西式民居建筑,周围的人亲切地称之为“鲍氏小洋房”。2005年,鲍氏旧宅建筑群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这座小洋房内已破损不堪。目前,文保部门已制定好文物保护规划,对这一建筑进行修复,而这次修复的主题就是“修旧如旧”。
  对“鲍氏小洋房”的维修工作如何展开?“修旧如旧”如何实现?今后这座小洋房的命运将会如何?“新闻深呼吸”栏目组的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新闻故事
          发电机、专用电话线、小轮船 小洋房里的洋玩意曾经有不少
  小洋房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由绍兴豆姜第三代鲍氏集体出资、当时的豆姜鲍氏“九思堂”族务主持人鲍德衔主持建造,历时近两年,投资10万银元。
  西洋建筑风格的小洋楼,是砖混结构,坐北朝南,五开间三层,原名“饮酒楼”,是族人接待宴请宾客和举办喜庆活动的场所。
  据相关资料记载,豆姜鲍氏的远祖在安徽歙县,从事盐业生意,清初迁至绍兴,其中的一支落户马山豆姜。20世纪初,经过三代人的奋斗,绍兴豆姜鲍氏到了“德”字辈时,事业达到了顶峰。投资涉及盐业、典当业、金融业、旅馆业,销售网络遍布绍兴、杭州、衢州,并向江西等地发展,其银楼更是成为杭州三大银楼之一。
  据专家考察,鲍氏建筑群是上世纪绍兴园林留下的一个珍贵实例,虽然主楼为西式,但南部为中式花园,假山、小桥、鱼池等布置得又有东方情调。
  而在1921年建造之初,这座小洋房就处处体现与众不同的西洋风格,内部装备有自备发电机和高压水泵,还有当时绍兴电话公司接通一条专线,此外,小洋房内还备有小轮船(俗称小火轮),能从水路很方便地直达绍兴城内。
  建筑专家认为,20世纪20年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列强无暇顾及,我国民族工商业有较大发展,同时,城市建设方面也有较多成就,上海南京路和外滩等不少著名建筑物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这个时期的建筑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西方建筑的影响较深,中西文化交融,建筑风格多属中西合璧。“鲍氏小洋房”的可贵之处在于此建筑地处县城的偏僻农村,足证当时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逐渐开放,接受了新的外来文化。
新闻现场
                        三层楼的鲍氏小洋房 正在经历一场重生
  近日,记者走进袍江新区马山镇东豆姜村,一幢西式建筑——鲍氏小洋房映入眼帘:水磨花纹的门庭,大理石柱子,建在屋顶上圆拱形的亭子……仿佛诉说着旧日的风光。
  走进这座小洋房,“吱吱”的电锯切割声、“咚咚”的榔头敲击声此起彼伏,鲍家小洋楼正在经历一场重生。
  鲍氏小洋房共有三层,维修工作同时推进中。
  在底层,维修师傅们正在更换百叶窗。该洋房共有100多扇百叶窗,大部分已破损或不见,需重做。据现场工人介绍,该洋楼的门窗设计十分考究,分两层,外有百叶窗,内有玻璃窗。现在,许多百叶窗或破损或不见,大部分木栓也坏死。两位工人正在给一个新制的窗框镶上“叶片”,与旁边放着的对比,发现新做的百叶窗除了颜色看着有点新,样式都是按照旧式重新打造的。
  走上二楼,部分楼板已经被撬开,可以看见里面的木材大多已被腐蚀。负责维修的徐先生告诉记者,这些楼板存在安全隐患,将被换掉,铺上新的楼板。
  顶层的破损最为严重,徐先生说,由于年久失修,雨水渗漏非常严重,该层许多地方均被雨水泡烂。屋顶的瓦片已被卸下,几个工人正在上面加紧铺设新板材,“我们撬开木材发现,好些里头都被白蚁做了窝。”。顶层还有一个凉亭,叫“饮酒亭”,里面的石桌、石凳已不见了。
  徐先生介绍,整幢小洋房的维修量非常大,原计划两个月完工,现在看来不太可能。
  新闻纵深
                         投入200余万元 只为恢复“旧时模样”
  市文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鲍氏旧宅建筑群由鲍氏小洋房和老宅院(简称鲍家小洋楼)两部分组成,总面积达900平方米,是砖混结构。经过检查发现,该洋楼除了石结构部分不用维修外,许多木制结构均需重做,“比如各楼层的地板、门窗等,现在结构破损较严重、不能承重的材质均需换掉。”
  虽然是一次大修,但文物部门为了恢复旧时的摸样,采取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能使用的原材料尽量保留。”据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介绍,关于该建筑群的结构、所用材料都已采集归档,所有需要维修、加工的地方,都将采用当时的工艺,同样的材质。
  比如原先门窗的材质是柳桉木,现在还采用该木材加工;比如一扇百叶窗多达上百片“木叶子”,都是工人们一片片镶上去的,每一片“叶子”均有小铁环与后面的“活动机关”相连,拉动机关,“叶子”便可开合。
  当然,本着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不会刻意“做旧”。
  该负责人表示,保留维修痕迹,旨在让后人了解此间的这段事实,“许多年后,这次维修本身也将成为一段有意义的历史。”
  据悉,此次维修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主要维修东轴线主体部分,以西式建筑为主;第二期维修老宅部分,以中式建筑为主。维修经费主要以政府出资为主,初步预算200余万元。
  维修之前,鲍家小洋房是马山镇豆姜小学和豆姜幼儿园的部分办公室所在地;而在小洋楼西面的老宅院,那里现在是一个粮库。至于鲍氏旧宅建筑群维修后的安排,相关部门这样答复:原先谁在使用,维修后仍归他们使用。
  新闻背景
                               文保单位维修名单正在排列中
  建城2500年的绍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本级已投入200多万元,重点实施对省级文保单位鲍氏洋楼和市级李家台门太平天国壁画所在建筑及围墙的维修。接下去,还将对其他文保单位实施修复,目前,文保单位的“维修名单”正在排列中。
  昨天,记者来到李家台门,但大门紧闭。门外屋檐下的几根新雕装饰木可见维修时间不是很长。“修好后大门一直关着,大概是为了保护里面的文物吧。”正在台门内打理“菜园”的杨老太回忆,没修之前,屋内两壁上的壁画,有很多剥落的地方。墙根处、屏门附近的壁画,剥落十分严重,这里的很多地方壁画已经整块剥落了,墙面呈白色,墨彩消失不见。杨老太高兴地对记者说,她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原先说起这里的壁画都很自豪,现在修好,她很高兴。
  记者采访了壁画的主管部门绍兴市文物管理局。文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他们投入33万余元修缮李家台门,属于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正常维修。虽然目前维修的只是房屋建筑,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台门内的壁画。李家台门是今年市文物管理局在市区维修的第一个文保单位。
  在各个县(市),文保部门也对维修文保单位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比如诸暨市投资约100万元对杨肇泰故居进行了修缮。
  除了维修,今年我市文保部门还将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启动古建筑构件收储工作,推进文物重点项目的维修。重点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具有绍兴地方特色的名人故居、老字号、越窑青瓷等。
  为有效保护文物和历史建筑,从去年起,文物部门将对保存不完整的古建筑中有价值的木、石、砖构件进行集中收储,以备其他古建筑文保单位修缮之需。
                                        记者 陈乙炳 文 梁永锋 摄


分享按钮>>关于纪念棠樾建村暨鲍氏文苑12次座谈会预备通知
>>家谱源流——卢氏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