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2期 千年古县与鲍氏文化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0月21日 申修福


                                  

                                           千年古县与鲍氏文化
                                                                        山西 申修福

    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全县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人口35万。为长治市辖县。
    长子县于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为山西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县份。
    长子县是一块非常古老的土地。地质学研究表明,远在2亿多年前的石炭纪,此地气候温和、森林密布。由于神奇的造山运动,使这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下煤层。1977年,在县城西南,发现了一处国内罕见、世界珍稀的树化石群落。据专家测定,这些树化石已有2.5亿年的历史,与地下煤层形成于同一时期。如今暴露出来,成为长子县一处奇特的地理文化景观,开发、研究和观赏价值极高。
    长子县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原始文明和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l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居住劳动生息。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兴稼穑,制耒耜、种五谷,开创和发明旱作原始农业。县南25公里处的羊头山是当时炎帝部落活动的大本营,至今山上的神农城、五谷畦、神农井、神农泉等遗址遗迹,仍在用风声雨韵,向后人讲述炎帝奋斗的磨难和艰辛,传颂炎帝神农的伟大创业精神。长子是我国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发生地,是精卫鸟的故乡。精卫填海衔木石的发鸠山,就坐落在县西25公里处,属于太岳山的余脉。千百年来,女娲理水、精卫填海等美丽动人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为了纪念炎帝小女儿这位少年英雄,当地人民在发鸠山下浊漳河源头,建起了祭祀女娲的灵湫庙,尊称为“漳河女神”,世世代代香火不断。如今,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屈不挠、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的精卫填海精神已成为长子县的—笔重要精神文化财富。
    长子县是中华第一圣君帝尧的故里。据近几年专家考证,4000多年前的圣君尧王就出生在长子县南部的丹陵(即丹朱岭)。尧王“初封于陶”的陶地也在长子。后来尧王成为天子(实际是部落联盟大酋长)后,定都平阳。当尧王70多岁时,选择舜做了他的继位人,而将他的大儿子丹朱封到长子老家这个地方做诸侯。“长子”这一地名由此而来。丹朱在这里修筑了“丹朱城”和“熨斗台”,至今熨斗台仍然高高地耸立在长子大地上。丹朱古城遗址亦即韩国古城遗址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朱古城,即韩国古城、长子古城,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不断发展和修缮,到春秋时期已成为周长20里,设施齐备的上党第一大城,战国时为韩国重要的经济都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长子始置县,并同时成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上党郡的郡治。从秦到汉,上党郡的郡治一直在长子,时间长达400多年,到东汉末年才移至壶关(今长治市郊区古驿村)。
    所以,在两汉时代,长子是上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的中心,对整个上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长子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燕帝国的国都,虽然时间短暂,只有9年,但也显示了它非同寻常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长子县地上地下文物蕴藏丰富,是山西省文物大县之一。全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全县有金元以前古寺庙建筑39处,为全省第一。其中,建于北魏的法兴寺,建于宋代的崇庆寺和建于唐代的天王寺,都是“国保”单位。法兴寺和崇庆寺的彩塑,被国内外专家叹为观止,称之为“宋塑之冠”和“不可多得的国宝”。
    长子县有山地有丘陵有沟谷有平川,加之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所以适宜多品种温带农作物生长,既宜农宜牧,又可林可果,为粮、菜、果、烟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山西省传统的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养猪大县、禽蛋大县、蔬菜大县。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国青椒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科技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省级文明和谐县城”等荣誉称号。同时,精卫填海神话故事、长子鼓书、八音会、铜乐器制作技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子县是长治市的人口大县,现有35万人口,共有212个姓氏,其中鲍姓为长子第七大姓,共13175人。鲍氏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长子这块土地上,为长子的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秦代二世时,鲍氏八世孙鲍祥做上党太守,其后人散居上党。西汉末年名臣鲍宣流放上党,占籍长子,其子鲍永、鲍升避居屯留,从此逐渐形成鲍姓上党望族。鲍宣、鲍永、鲍昱一家祖孙三代“三世三司隶,千秋动汉京”的佳话千百年来广为传颂。鲍宣惨遭王莽杀害后,被安葬在长子城东十里鲍庄村南,墓周历代有人移居,逐渐形成南鲍村。
    王莽篡权后,曾经密令地方政府,剪除汉室忠臣鲍宣的子孙,只是当时上党太守苟谏是个非常正直的官员,对忠臣后代大加保护,不但没有加害于鲍永,反而提升鲍永做了太守功曹(太守的重要属官)而常置府中,并经常在一起密议复兴汉室的大计。苟谏死后,鲍永亲自护送其灵柩到陕西扶风安葬。就在这个时候,郡尉路平竟将鲍宣次子鲍升收捕入狱,他想以此邀功受赏。万不料,新任太守赵兴也是一位正直官员,他一到任得知此事后,立即将鲍升从监狱放出来,并仍然重用鲍永为功曹。苟谏和赵兴这两位上党太守,对保护忠臣鲍宣之后起了关键和决定的作用。我们全国各地的鲍氏后裔,真应该感谢这两位好太守,他们敢于冒生命危险暗中保护忠臣之后的无畏勇气、正义感和光明磊落的官品人品,实在值得称赞。正是在这两位太守的严密保护下,鲍永和鲍升才得以生存,才会有后来的官职和鲍氏文化的繁荣发展。
    还有一位上党太守,他叫戴涉,也很有胆识和眼光,是他举荐和提拔鲍永之子、鲍宣之孙鲍昱做了高都长(即高都县长,高都在今晋城境内)。从而使鲍昱在讨击太行群贼的战斗中立了大功,闻名四方。后来鲍昱又做了沘阳长(今河南沘阳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荆州刺史上表推荐,一再升迁,终于于中元元年被东汉光武帝拜为司隶校尉,最后官至司徒、太尉之职。鲍永、鲍升、鲍昱等这些鲍宣子孙,都是在上党起家、上党发迹的,他们后来居官外地,家迁外地,但忘不了上党老家,他们的后裔被称为“上党鲍”,永远怀念上党祖先。
    留在上党长子的鲍氏后裔,同样涌现出不少贤达人才。仅明清两代就有10名贡生和一名进士。岁贡鲍益在明永乐年间任江西霍丘县主薄(副县长)、岁贡鲍本在明永乐年间任北直隶昌平县知县,岁贡鲍鲤在明永乐年间任山西崞县县丞。岁贡鲍矩在明正统年间任河南洛川县主薄。岁贡鲍文在明万历年间任河南裕州判官。特别是鲍希颜,在明嘉靖年间中进士后,初任河南洛阳县知县,后升为福建道御史、陕西按察使、佥都御史,一直升至辽东巡抚。
    近代以来,长子县的鲍氏族人在反抗外国列强侵略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英勇善战,流血牺牲,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就有鲍成喜、鲍天水、鲍贵木等25位革命烈士,为救国救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新中国建立以来,鲍氏族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都有一批优秀人才,以突出的成绩受到党的重用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们中有国务院国家专利局处长鲍炎炎,山西省粮食厅副厅长鲍刚,长子县政协副主席鲍根籽,长子县公安局政委鲍启山,长子县人大财经工作委员会主任鲍先明,长子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鲍先伟,长子县一中校长鲍贵先,长子县国土资源局用地管理中心主任鲍景先,长子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鲍伍胜,长子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鲍晚果,长子县丹峰化工有限公司经理鲍旭刚、鲍先锁、鲍正堂、鲍旭清等一批村干部。
    两千多年来,以尽忠、行孝、守贞、养廉、尚武为内容的鲍氏文化,在长子代代传承,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鲍氏文化传统,涌现出不少被时代传颂的文化精英人物,长子人民或建祠,或树碑,或写诗,或撰文,对鲍宣、桓少君、鲍永、鲍昱、鲍德、鲍希颜等鲍氏人物,表示了深深的景仰和虔诚的祭拜,鲍氏人物的感人故事是鲍氏先人留给长子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作者系长子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长子县鲍宣人文研究会会长)

 


分享按钮>>文苑12期 我为什么研究西汉名臣鲍宣
>>文苑12期 “上党”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