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2期 鲍宣故里——鲍庄村记事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0月23日 鲍志煊鲍正堂
鲍宣故里——鲍庄村记事
山西 鲍志煊 鲍正堂
千年护墓者
明朝阮勤为鲍宣墓写的《碑记》中记载,长子县城东十余里南鲍村,有汉朝司隶校尉鲍宣墓。鲍宣原籍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县)。公元前2年,因公正执法冒犯宰相,被戴罪发配到上党,遂安家于长子县。王莽篡政前夕,大肆屠杀汉室忠臣及不依附自己的官员,鲍宣于公元3年被王莽所害,南鲍村是宣公的忠骨葬埋之地。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下诏褒扬鲍宣的功绩,重用鲍宣的子孙,其子孙俱至司隶,并在墓地建立祠堂,用以祭祀鲍公宣。
经过汉、唐、宋、元,因社会动荡变化,祠庙毁坏,只有墓仍巍然屹立。然而墓地一天比一天荒凉,变成了打柴放牧的野丘。明朝弘治年间,上级几次来人巡察,嘱咐州县官员加以保护,修建鲍宣祠以供奉香火。县里组织人力财力,建成构堂二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大门一间。加以绘饰,砌以砖石,供桌祭器一应俱全。鲍公墓祠修缮以后,令过往的人油然而生敬意,天下后世的人都由衷仰慕。南鲍村民祖祖辈辈敬称鲍宣墓为“老墓”。
这里应提到的是,千百年来忠诚守护鲍宣墓的,是鲍宣故里——鲍庄村的鲍氏后人。鲍庄村在南鲍村北三里,这里是鲍宣举家从渤海高城迁来长子定居的村落。这里的鲍氏后人,忠实传承了鲍氏家风,一辈又一辈,忠孝节义,尊祖敬宗,精心守护鲍宣墓。按照当地的祭祖风俗,每年农历清明节和七月十五日祭祀节,都要到鲍宣墓祭扫祭祖。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鲍庄村的鲍氏后人鲍毛义等宗亲,仍忠心不改,精心守护和按时祭扫鲍宣墓。远在长治市及各县的宗亲,也要到南鲍村“老墓”去祭祖。他们的忠孝精神,至今让鲍庄村、南鲍村的老人们记忆犹新。
一位两千年前的古人,一座近两千年的古墓,能受到后世族人两千年的精心守护和祭拜,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令人敬仰!鲍庄村鲍氏后人这种不忘先祖、慎终追远的忠孝精神,更不能不令人崇敬,令人感动!
常年住祠人
鲍宣墓祠从明朝弘治年间修缮以后,至清朝乾隆年间,经过数百年岁月沧桑,祠庙再次毁坏。当时长子县令王巨源到任后,拜谒鲍宣墓,并查阅旧县志,得知鲍公祠已毁圮泯灭多年了。自西汉末年以后,虽历千数百年,然而细考鲍公的言行和事迹,至今读来犹凛然而富有生气。每读其七亡七死等奏疏,被感动得慨然流涕,由衷敬仰。凡是忠臣孝子没有谁不景仰而津津乐道之。况且长子县是鲍公的埋骨之地呢?
县令王巨源作为当政者,为了匡正人心,敦厚风俗,崇尚节义,振兴人文,便倡议募捐,鼎力筹划修建鲍公祠。并寻访鲍氏宗亲贤者老者数人,均乐于协助推动。历时半年,祠堂竣工。鲍公祠建成后,人们接踵前来瞻仰,称颂鲍宣的官品人品,其顶天立地的高风亮节,堪为教育官民的楷模。
鲍公祠建在县城南街天王寺北侧,除供奉鲍宣,还供奉着鲍希颜。鲍希颜是明朝进士,官居辽东巡抚。他治理军务,训练兵马,整修边防,保国安民,政绩卓著。鲍希颜文韬武略,颇受人民尊敬。他是长子县鲍宣祖孙之后,又一位深得民心的鲍氏名人。
这里值得记述的是,在鲍氏宗亲的贤者老者鼎力推动建成鲍公祠后,常年住守祠庙,供奉鲍氏先祖香火的,还是当地的鲍氏宗亲。现任鲍庄村党支部书记鲍正堂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常年住祠人。上党各县的鲍氏宗亲,每年到鲍公祠顶礼膜拜、敬奉先祖。鲍宣故里的宗亲们,代代传承,辈辈相继,崇祖敬宗,一脉相传,其忠孝精神,感天动地,值得今天的鲍氏后人发扬光大!
武术传承村
鲍宣故里——鲍庄村,是一个有着武术传统的村庄。据说在明清时期,还出过一个武状元。在鲍庄村东南方向,曾有规模不小的鲍家坟,坟上有各种石雕,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鲍庄村流传的武术有九连环、三人枪、四人枪、八母枪、大花枪、八棍枪、六棍枪、牛虎斗、黑虎锤、三环套、上六合下六合,以及各种拳术、秧歌等名传四方。“文革”前逢年过节,在县城组织汇演。巧合的是,在长子县有武术传统的是鲍店镇、鲍庄村。经历过“文革”浩劫,鲍庄村武术传统有所遗失,但武术传承、爱国强身之风俗民情,是鲍宣故里——鲍庄村鲍氏后人的骄傲。
分享按钮>>文苑12期 鲍氏网站、博客、QQ群的现状及建议
>>文苑12期 浩然正气骢步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