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2期 鲍 氏 镈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0月23日 鲍俊盛


                                     鲍 氏 镈
                                                     江苏 鲍俊盛
    1870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出土的青铜器叫做镈,是春秋早期的物品,一种击打乐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从网络上的介绍来看,已将此镈命名为“素命镈”,此镈是春秋时期齐国鲍氏鲍叔牙的后裔一个叫“素命”的人所铸造。不知当初提出或者占主导意见为此镈命名者是谁,也不知是考古专家,或什么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总之,就以铸造此镈的人的名字来命名了(是此器物的主人,并非是制作此器的工匠)。
    岂不知这“素命”二字在当时是左右结构的一个字,此鎛上的铭文中有这个字。那么这个字读什么呢?有人说读“素”,原字的左半边,有人说读“紷”、“铃”音。认为读“素”的见《集邮报》总第968期的郭润康先生《素命――当一回文盲》的短文,以及2001年6月第四十八期《学郭老的求知精神》一篇短文,该文中说:“郭润康老师在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后仍未得其解,后来从《集邮报》总第957期《“素命镈古钟”原地在山西万荣》一文中,得到了半个答案,得知‘素命’是一个人,想起集邮总公司印制的《中国古钟》首日封的英文说明,最终在英文‘SuChimeBeus’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素命’字写作(Su)素”。
    对于这样的认定笔者感到不太对头,既然是汉字,应该在浩瀚的汉字海洋中去查找,到汉字的拼音中去搜寻。然而到英文词组中去摘取打头的两个字母,又当做汉语拼音译来确定该字的读音,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
    正在悬疑未决之时,收到北京鲍永臣老先生寄来的“素命镈”的铭文拓片、镈的照片以及其它有关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真是万分宝贵。根据铭文,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姓——“鲍”字的演变过程:“陶革”(上下结构的一个字)~“革包”(左右结构的一个字)~“鱼包”(左右结构的一个字),成为“鲍”字。
    永臣先生提供的资料告诉我们,“素命”后来写作“紷”读作“铃”音。由此而来“素命”(左右结构的一个字)~“紷”字,可否再演化到“铃”字呢?既然“革包”能演化成“鱼包”而成“鲍”字,我感觉就算它是可以的吧。
    其后我又在在网上继续搜寻,终于又搜到一篇《(素命)字应该怎么读》的短文,文中同样对郭老的认定观点提出质疑,并且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查找工作,终于有了明确的正确的读法。也进一步印证了永臣先生研究成果的正确性严谨性。可惜这篇短文的作者没有署名,只好作为佚名了。为了让更多的宗亲同好少走弯路,在这里将此短文摘录于后,共同学习借鉴。
    文曰:读郭润康先生的文章《“(素命)”——当一回文盲》(载《集邮报》2001年第10期),一方面为郭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而赞叹,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古钟》邮票之一“(素命)鎛”其名称中“(素命)”字的音读产生了兴趣。
    郭老提到中国集邮总公司印制的《中国古钟》首日封,在英文说明中将“(素命)”字以音译为“su”(读素)。凭直觉,我对此说法即有疑问。“(素命)”是一个很生僻的字,但也明显属于形声类的字。此字组合,“素”有形,本意是白色的丝织物;“命”无形,本意是以口发令。按一般规律,应该为左形右声。读“素”是将形符当声符用了。
    于是求教于典籍。先查《中华大字典》,一如郭老所言,没有这个字。再查《汉语大字典》,在正文部分仍未找到这个字,但在“命”字条下,发现一条重要引文:“诸彝器令、命通用,盖本同字”,语出近代学者林文义的《文源》。原来在古代青铜礼器上,令和命这两个字是通用的。循此线索,我翻开《汉语大字典》的附录,在异体字表中查找。从“糸”部入手,找声符为令或命的字,很快找到一个“紷”字。一看大喜,此字旁边就是“(素命)”,这两个字其实为同一字,只是写法不同。再看补遗部分,糸部中也有“(素命)”,其条目指出:“(素命)”鎛乃器名,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注明“(素命)”同“紷”。另见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一书引用张孝达说法:“(素命)”左畔仍即糸字,右畔乃令字假借(命令义同声近,故得假借)。左“糸”右“令”,其字本当为“紷”字。字书虽无此字,以义求之当仍读为“令”(读阳平声——笔者附注)。查“紷”字,读音同“绫”,义为絮名,又指精细染练过的丝或布。当然用在“(素命)鎛”中,这个字指的是人名,即春秋晚期齐国名臣(《集邮报》相关文章皆误为名医)鲍叔牙的孙子“(素命)紷”。
    从邮品中的一个字,不经意间了解到许多古文字的知识。集邮涉及知识广泛,以及通过集邮求知的乐趣,从中可见一斑。
    由此看来,此“镈”应命名为“紷(铃)鎛”,或者命名为“鲍紷镈”、“鲍氏镈”,则更为直观、明朗,让人一见名称,就知道此镈与鲍氏有关。将其命名为“素命镈”显得不够严谨,显得缺少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让人看了觉得不伦不类,总觉得有点不舒服。尤其是将此镈印上邮票小型张,作为《中国古钟》邮票之一,简介称之“(素命)鎛”,真有点让人感到啼笑皆非。俗语云“邮传千里”,用此邮票寄信,寄至哪里,其间的谬就随之传到哪里,当然,也许很少有人去注意邮票,只有集邮爱好者才会对邮票感兴趣。
镈虽形似钟而不是钟,也和古代乐器编钟、编磬一样,编镈同样是由大小不等的一组镈编排而成,操者和钟师、磬师一样,称镈师。
    镈是用在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乐器。

 


分享按钮>>文苑12期 寿县鲍家湾鲍氏家庙、祖墓记
>>文苑12期 鲍店古镇药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