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3期 蜀源鲍氏孝徵祠支祠联祖追裔初探

    中华鲍氏网 2012年2月27日 鲍杰


                           蜀源鲍氏孝徵祠支祠联祖追裔初探
                                            口鲍杰
    蜀源鲍氏宗祠“著存堂”下“珍公门”中的“孝徵祠支祠” (始祖十五世鲍钊),祠宇座落宗祠前的大路边,亦是为纪念大孝子支祠始祖鲍钊而建,名为“明孝子钊公祠”,现是“蜀源优昙休闲养生旅游中心”参观与接待之地。解放时,该支祠的所有裔孙,都是十六世渡公次子廷樟公的后裔,我们可以确认不疑。长子廷枋公育有文喜、文元、文庆三个儿子,因事阙皆止,所以,廷枋公这支在蜀源十八世之后就不存在了。
廷樟公生嘉靖甲辰(1544年),育文蒸、文廉、文兼、文美四子,其中长子文蒸育一子泰来,泰来育一子清贤,配江氏未嗣,由戴姓继入一子名三德,育子二毛(二十四世)未娶而卒,至此断止,次子文廉未嗣而止,四子文美育有一子泰保,泰保长子伯和,尽管一配郑氏、二配张氏、三配徐氏,仅二配张氏出一子源贞。泰保次子伯贵虽婚配槐塘程氏,但夫外出不归,三子伯友,此二人均断止。四子伯良生康熙丙辰(1676年),卒雍正甲寅(1 734年),年59岁,育源应、源相二子。 
    再写廷樟公三子文兼公,他育有泰明、泰祯、泰茂、泰初四子。长子泰明育伯寿、伯兴二子,他们分别为后来“六德堂”、“德本堂”二房之始祖。先讲老二伯兴公(二十一世,明崇祯末年1 643年生,康熙壬辰l 71 2年卒,享年70岁),他系“德本堂房”始祖,有“源标公本支世系续谱》可查无疑。二十二世源标公、二十三世本伟公、二十四世光高公、二十五世其宝公、二十六世锡畴公、二十七世丞溶公、二十八世植鲽(heng)公、二十九世元清公为该房先祖。解放时这房仅只一户,即三十世裔孙鲍忠铭,乳名应三,俗名麻应,配庐江县张氏讳冬梅,育子二,长子孝先父故后送往屯溪,次子孝光乳名灶兵育子志华。解放前夕忠铭故后,氏招休宁人毕双龙来蜀入户为夫,育三子,皆为毕姓。
    据冬梅述说,植元(小名乌厘,系与琦公门的兆祥是兄弟,绍出后更名)与云蒸(别号卖花宝,弟云鹤别号老鹤)兄弟同为“六德堂房”子孙.且与“德本堂房”亲近,因而伯兴公之兄伯寿公为“六德堂房”之始祖,这一说法应该说比较站得住脚。
    伯寿公长子源隆、次子源熹、三子源焕。源隆育本信、本俊二子,本信(二十三世)19岁未娶卒止,本俊育光廷、光祚二子,至二十五世,光廷有其琨(1740年生)、其琳(1746年生)、其琅(1 7 53年生)三子,光祚仅只一子其瑶(1741年生)。伯寿次子源熹,26岁殁,育一子本佐,早卒未娶断止。三子源焕,元配东山程娇毛20岁即殁,继配许村许贞,三配黄村黄福荣,后三氏各育三子共九子。许氏育本佐(早卒未娶)、本立育子光瀚(1740年生)与光景(1748年生)、本松(年18岁殁未娶止);汪氏育本惠(1 7 3 o年生)、本泽(1 7 31年生)育子光典(1762年生)、本启(19岁殁,未娶止):黄氏育本诚(1740年生)、本觐(1744年生)、本恕(1750年生)。
写到这里,可以清晰地了解伯寿、伯兴二公分别是“六德堂”、 “德本堂”二房的先祖,又从冬梅所说,植元(二十八世)与云蒸(二十九世)同是“六德堂”一房,但众所周知,云蒸是“思恕堂”的子孙,植元则不是。
    听世钺兄回忆介绍,座落蜀源后街大梁粗柱、且镶嵌有瘦西湖砖雕门楼而闻名四乡八邻的“思恕堂”大宅,系云蒸祖父(二十七世)手所建。那时自前几代上祖以来,祖业殷实,以营盐兴盛,此后开始下滑,人丁也不旺,到了民国中后期,思恕堂就云蒸、云鹤兄弟二人。云蒸仍在外经商,云鹤在家掌管祖业,却染上吸鸦片烟恶习,田产细软几乎卖罄,又顿起拍卖思恕堂房产之歹念。兄云蒸闻听又急又恨,百般无奈毅然弃商回家守业,终使孤零零的一座空壳大宅院保至今日。解放前夕,云鹤孤身一人,生活穷困潦倒,东一餐西一顿地无着落,未待解放即驾西。云蒸夫妇二人相依为命,挑着一付货郎担卖些针头线脑和胭脂花粉,以及在家也摆些香烟火柴待售,维持生计。1960年左右,二老先后病故,在他们弥留交困之际,福年入思恕堂顶立该门户,二老后事系由其操持。
    本恕公为二十三世,1750年出生。云蒸祖父则是二十七世,相隔四代,以每代20年计算至少也有80年,加上其祖父待成年的时间,最早也在1850年之后。如再考虑事业有成大体40岁左右,那末恐怕应该是1870年前后的事了。这样来分析推算是否有一点道理,留待商榷。
    “思恕堂”, “思恕”二字好像给我们勾起一点思考。以蜀源六大门之称,均怀念先祖而以其名来命名,如“珍公门”就以十五世祖珍公来命名,“琦公门”就以琦公来命名, “门”产生最早,大约在十四至十六世时,宗祠下即是门。门下接着设立“支祠”,约在十六到十八世时,有的门下设三个支祠,如“珍公门”有“继恩堂(仁本堂房)”、行庆堂(耕莘堂房)、“孝徵祠(六德堂、德本堂等房)”、三个支祠,“天公门”有“永思堂”、“德义堂(聚和堂、保和堂、义和堂三房)”、“正公门(礼耕堂)”、“安公门”这四门,均只有一个支祠。大概到了二十五世前后,亲缘更近的兄弟之间,又在支祠下分立创设各房。 “思恕堂”它是“房”下的宅名,仅为当时的一家一户,范围最小。
    交待清楚上面宗祠、支祠、门、房、宅的关系及堂名后,话归正题。 “思恕”我们是否可以说,是云蒸祖父(二十七世)在建此宅时,为怀念和感恩先祖所创伟业之绩,就以最盛的也是分“房”时的始祖二十三世祖本恕公之名(本字为辈埒)为宅名。已知解放时植元(原系琦公门与兆祥兄弟,绍入六德堂房)与云蒸、云鹤三户同属“六德堂房”,又知前者不属思恕堂子孙。若上面思恕堂宅名来历探揣果立,植元户要末就是二十一世伯寿公长房源隆公这支,二十二世时就与云蒸分支。源隆子、孙两代均为2人,至二十五世长孙光廷有三子,次孙光祚只其瑶1人,二十五世四人分别为1740 --1753年出生,二房源熹子一本佐早卒止:三房源焕公共有9子,其中本仕、本松(2人许氏出)、本启(汪氏出)三人早卒未娶止,其余继配许氏出本立1人,三配汪氏出本惠、本泽2人,四配黄氏出本诚、本觐、本恕3人。植源先祖要末就是这第二种情况,与本恕同母或不同母在世五兄弟中的一人,只能说有这种可能性,从他们平时感觉中似乎认为倾向前一种。
    由于“思恕堂”是蜀源现存古代徽文化内容的一大重点(列入全市百村千幢古宅保护工程),也是蜀源目前发展农家乐休闲养生游的一大亮点,凡到蜀游玩者首选之景。同时因缺历史资料可查,而又是不少志士一直对“思恕堂”的家族,兴哀、宅院等等情况,都想探索却无头绪的难点,故在此冒昧写上探索性的几旬,也算给有识之士铺路。
    “孝徵祠支祠”设立时,十七世渡公(子二)以钊公为始祖,十八世长房廷枋公虽育三子但皆止,仅只二房廷樟公十九世(长子文蒸孙清贤未嗣,至二十三世上,二子文廉无后而止,前面已交待)三子文兼、四子文美二人延续,文兼育泰明、泰桢、泰茂、泰初四子,文美育一子名泰宝。泰明育子(二十一世)伯寿、伯兴,分别为“六德堂”、“德本堂”二房的始祖,六德堂房的思恕堂二十三世祖为本恕公,德本堂房的二十五世祖为其宝公,泰桢虽育有二子,长子伯爵奉母汪氏命迁广德育子源进后无音,次子伯胜育一子源遂,但未娶殁,泰桢这支在蜀则断止;老三泰茂育三子,长子伯福育源恒、源海二子均未嗣止,次子伯顺育有五子九孙,三子伯聚事阙则止,泰茂公三子仅伯顺一支,然后裔情况自九孙(二十三世)之后也就不祥,老四泰初公长子伯禄育有三子,老大源富、老二源荣未嗣止,老三源贵事阙止,伯禄这支也就断止。次子伯辉公育长子源友(后裔无考),次子源鹤绍产庆舅父王宪文为子蜀源止,三子源顺有谱可考至解放时律建兄弟3人这支,四子源凤(后裔无考)。写了文兼再现写文美,文美仅生一子名泰保(二十世),泰保育有四子,长子伯和育一子源贞,15岁在富堨后塘浴水时水殇止:次子伯贵虽已配槐塘程氏,本人却外出不归无后而止:三子伯有未娶而止:四子伯良育二子,长子源应育长子本偕(1744年生)、次子本倚(1747年生,绍源相为子)、三子本传早天,源应弟源相未嗣,本倚绍入为子,由此看出,文美这支到二十三世时,实际上是伯良(子源应)孙本偕亲兄弟二人为继。
    十九世时“孝徵祠支祠”在蜀源裔孙就两支,即老三文兼、老四文美兄弟二人。到二十一世往下延伸看,文兼公支系只泰明子伯寿、伯兴,泰茂子伯顺,泰初子伯辉几人有后裔:文美支系更少,只泰保子伯良一人。二十五世时,伯寿、伯兴、伯辉三支,人丁非常兴旺。 解放时, “孝徵祠支祠”所有裔孙,如果将他们与二十一世祖对应梳理,有三支比较清晰,即“六德堂房”的鲍植元(子涵林孙序伦)、鲍云蒸(未嗣,现鲍福年顶立)、鲍云鹤(无后),他们二十一世先祖是共伯寿公,二十二世祖是老二源标公,伯兴公另五子依次为源裕、源达、源庆、源盛、源华,对他们的后世衍变断止祥情不知,但基本上可以说,解放时蜀源已无后裔。写到这里,尽管孝徵支祠还有不少裔孙未提到,也就是目前无法与哪支先祖挂钩这些人(伯辉支系中二十五世其贤公这支除外),然与现实情况摸排归对,总觉得与伯寿伯兴特别是文美支系无关。
    稍微清楚的三支上面已讲了“六德堂”、“德本堂”二房两支,还有一支就是伯辉公支系二十五世祖是其贤公(光培次子),二十六世祖锡礽(reng)公,二十七世单传士元公,育长子律鑫(身残背驼故别号驼子,子正星小名海罗)。光培三子其高绍给光琳(三叔祖父本侣之三子)为子。伯辉支系到二十四、二十五两世人丁相当兴旺,二十四世男丁有17人,其中光鉴公1人绍产庆王氏,二十五世竟有24人,就是除去其中断止6人,仍有18人,但至今只知本世系其贤公之后,二十八世系裔孙是律鑫三兄弟,其余均不祥,是否属下面所讲。
写出这三支后,还有文兼支系的伯顺公、文美支系的伯良公两支。伯顺公有源通、源秀、源辅、源登、源礼五子。并有9孙,还有曾孙(二十四世, “光”字辈)仍有9人,此时正值乾隆25年(1760年)《歙邑鲍氏三族宗谱》(注:棠樾、蜀源、岩寺三族)撰写、完稿之时,他们有的还未成年,有的甚至出世不久,年龄最大的也在30岁以下。文美支系前面已有交待,到二十三世就本偕、本倚二人,1760年“三族谱》完稿时,他们虚龄分别为17岁、14岁。文兼(除伯辉支)、文美这两支,至今未见有后裔的续谱(或失传),则就无记载可查证。
    上面说到,解放时孝徵支祠的部分后裔,由于没有获得文字的记载,至今未能与他们的先祖对接,经初步摸排有:律忠(小名li,子乾昆小名卖油、乾崙小名卖米)、律明(别号话多寿,子正清小名木仂)、律修独子正泓(小名金安,时与孀母相依,本人在读小学)、口口(小名绸父,子绳武,女一外嫁)、立麸(小名东答,子贤生,解放前夕,因赌博输钱,自缢于村后乌坑竹山上,氏不久就带着脚残女,改嫁于歙邑城郊仰村)。他们与伯辉支系(律建这支)亲缘关系要近些,律忠、律明与律建家族又要近些,另士庭、正泓、绸父、立蚨等四家血缘显得要亲些。至于是哪一世系彼此先后开始分支无据去厘清,如果说同属伯辉支系事实无讹,且与律建这支较近,那就是以二十四、二十五两世的慨率较大,因为蜀源鲍氏各支祠下纷纷分设“房”,是此时往下至二十七世为风盛时期(世系虽有三、四世,然时间相隔却不是很长.正如“门”的设立也是三代之始祖一样)。特别是二十八世律建兄弟这支续谱记载非常清楚,他们系二十五世祖其贤公之后,二十六、二十七世锡礽、士元两代均系单传到他们兄弟三人,无旁系。
    当然,在这里说到亲缘的远近,还不能完全排除伯顺公这支,因伯顺、伯辉他们之父为亲兄弟,关系也可以说属很近。伯顺内参(二十一世)至二十四世仍有曾孙9人,人丁也算枝繁叶茂,后裔存续断止,未见史实文字记载断言,只可作为悬题,而不可任意盲否。不过,总觉得他们与同是文兼公的伯寿、伯兴支系,特别是与文美公的伯良支系裔孙,亲缘关系稍要远点。 
    本文对解放时“孝徵祠支祠”的所有裔孙,基本上都作了触摸探述,有的写得清晰些,有的只写出轮廓,有的写得全面细致,有的就只有粗线条而提,这就只能遗憾地依所搜集到的资料而行事。如对“六德堂房”、 “德本堂房”及律建兄弟这支,就能写得明确仔细,尤其是后两支,所写内容无需置疑,皆有《三族谱》后至解放时衔接的手辑续谱,功德大矣!深表敬意。
 


分享按钮>>文苑13期 我的家族与姓名
>>文苑13期 “六德堂房”房名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