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鲍第一人——鲍济
- 中华鲍氏网 2012年2月27日 鲍氏文苑
三点鲍第一人——鲍济
安徽歙县上丰乡霞江村有里鲍、外鲍等自然村。里鲍、外鲍除部分村民姓梅外,大部分姓鲍。鲍姓有两个祠堂:里鲍祠堂和外鲍祠堂。外鲍的“鲍”字鱼旁底下四点,里鲍的“鲍”鱼旁底下三点。村中人都清楚,里鲍、外鲍的“鲍”是两个姓,一是祠堂不同,二是鲍字的写法不同(简化字都一样),三是里鲍与外鲍可以通婚。鲍济是三点鲍的第一人。
鲍济生于1629年,1669年考取进士,清代画家。据《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题名榜》载:歙县进士计二百九十六人,其中清顺治朝己亥科(1669年)有罗苍期、王国相、洪乘轩(经)、项时亨、鲍济等八人。鲍济得进士后新立鲍氏贤祠一座(见图一,此为2009年重修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鲍氏贤祠的“鲍”字鱼旁下为三点。
汉语里有三点鲍这个字吗?这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呢?
据村中老人们说:鲍济当年潜心苦读,40岁赴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却不料,皇榜公布之际,济公却吓出一身冷汗。皇榜上虽有鲍济大名,但鲍字鱼旁下却是三点。这是怎么回事呢?莫非自己紧张,署名时把鲍字少写了一点,抑或考官马虎,抄皇榜时把鲍字写丢了一笔?无论如何,皇榜上公布的却是三点鲍的鲍济。汉字中有三点底的鲍字吗?这可如何是好?
回到客栈,同科举子也甚为鲍济着急。错写姓名可是欺君之罪呀!如果送皇榜之人上鲍家祠堂一看,是四点鲍而非三点鲍,就是欺君。
大家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办法:谁人写错一概不究,想究也无门;只有立即让书童打马回家,赶在朝廷喜报送达之前,把老家祠堂的鲍字凿去一点,以应时下之需。
果然,书童在喜报送达之前赶回了家乡,族人又喜又惊同意祠堂上的鲍字暂时凿去一点;送皇榜之人也没有看出什么破绽,保得鲍济平安无事。后经商议,鲍济从霞峰鲍氏一支分出,另立贤祠,姓三点鲍。原姓四点鲍的仍姓四点鲍。
这就是三点鲍来历的传说。这个传说,用现在的观点看是站不住脚的。一是传说中的“粗心”是不可能的。试想,皇榜公布前肯定要经过一校、二校、三校什么的,即使考生把名字写丢了一笔,他在公布时也是不会错的。否则,公布皇榜的人就成了欺君。二是鲍字鱼旁四点底写成三点不算错,公布为三点底的鲍也可以。不像传说的那样,是“紧张”或“粗心”的结果,或者是有罪。如田英章《毛笔楷书入门教程》(二):“鱼在左侧时,四点可以减为三点。”田英章是当代楷书书法大家,治学十分严谨,他的书法理论应该是有所本的。三是最有可能的就是避讳。
查有关资料,避讳就是为了表示对君主和尊者的敬畏,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改字、缺笔、空字等方法加以回避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国讳、家讳、圣贤讳等。
国讳指举国臣民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讳皇帝的名,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如阴历一月古称“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zhèng而改读作zhēng了。又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就把楚地改为“荆”。战国时教育家荀况,时人尊为荀卿。由于汉宣帝名叫刘洵,汉朝人避宣帝讳,于是改荀卿为孙卿。唐宪宗名李淳,于是,凡姓“淳”的,一律改成姓“于”。
为了避讳,老百姓或改名,或改姓。照这种避讳制度,四点鲍的鲍济考中进士后,皇榜上变成三点鲍,就一点也不稀奇了,——鲍济所避讳的是当时皇后的姓名。
查清初顺治帝及皇太极、努尔哈赤后妃姓名,有多位后妃姓鲍。如:努尔哈赤:寿康太妃;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慧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大宗侧妃;顺治帝:世祖废后(静妃);孝惠帝皇后、淑惠妃、恭靖妃、端顺妃。
这12名后妃均为博尔济吉特氏,又称博尔济吉锦氏、孛儿只斤氏。博尔济吉特氏,在蒙古属十分显贵一族,源于成吉思汗的弟弟哈不吐哈萨尔。早在清朝以前的元明时期,博尔济吉特氏在汉语中就已经翻译并通用为鲍氏、包氏等。
避当时皇后的姓名,应该是四点鲍的鲍济在金榜题名时变成三点鲍的主要原因。
鲍济考取进士后,很可能外出做官或讲学,挣钱回家建立新祠。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题名榜》上鲍济名字后没有加注括号,说明鲍济寄籍是考中进士以后的事。《国朝画徵录》说:“鲍济,字汝舟,秀水人。工花鸟、山水,筆既隽秀灵变。又能刻苦力学,骎骎直追前人。浙派習氣淘汰已淨,深為新安戴懷古所賞識。曾绘海疆舆地图,亦能刻印。惜早卒,未得大成。”我的理解是:鲍济即使做官,但不靠书画多挣点钱,怎么能够做一个新祠堂呢。
分享按钮>>文苑13期 槐塘鲍姓之由来和迁徙
>>文苑13期 江苏灌云县同兴镇鲍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