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3期 关于寿县鲍家湾情况的介绍
- 中华鲍氏网 2012年2月27日 鲍继恒等
关于寿县鲍家湾情况的介绍
鲍继恒 鲍士刚 鲍士军
古城寿县(历史上又称寿州、寿春、寿阳)是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中国豆腐的发源地,八公山雄峙城北,瓦埠河、淮河绕城东流,城四周有800多年前修建的古代城墙仍然完好无损,其防洪抗水的功能至今仍然造福于城内的广大百姓,再大的洪水只要城门一封闭,老百姓就可以在城内安居乐业,高忱无忧。城内有状元府、孔庙、报恩寺等古建筑,城外有四顶山(奶奶庙)、淮南王刘安墓、珍珠泉等著名景点。历史上曾四次为都,四水萦门,站在巍巍的城墙上,放眼望去真可谓山青水秀,好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得天独厚的地埋环境使得古城寿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曾是楚国的都城,汉淮南王的赐封地,著名的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即来源于此,唐宋之战、赵匡胤困南塘就是这个南塘寿州。寿县悠久的历史人文蕴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国家的栋梁之材。
鲍家湾鲍氏家族是寿县几十个大姓中的一个,位于寿县城以东瓦埠河以西,北依淮南市,南邻王家荒,中有兴隆集蚂蝗集,横跨城关镇、九龙乡,人口约两万余人,分居几十个村庄。其分支向周边市县拓展,主要分布在长丰县庄墓桥,淮南市、合肥市;还有阜阳、凤台、怀远、颖上、定远(白路桥)等地。
从一世祖鲍琥至今已有23世,已排至“方”字辈,在世的尚有9世人。人丁兴旺,成为当地望族。鲍氏家族人才辈出,清朝有鲍传昌号小璞,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攻占山东威海时,他就在此,隶属统领戴小侯部下任职,头戴三颗珠子的插翎官帽,神勇威猛,军训比武获优异成绩,20发子弹中17枪。赛后由钦差大臣赐名“神枪”鲍小璞,并赐书对联“三百步此方最难中靶、拾柒枪神趋击不爽分豪”以资鼓励。鲍汝刚(鲍刚),抗日时期任国民党四十一军军长,鄂豫皖边区总指挥。鲍汝澧抗日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1940年任国民党六十二师师长,49年起义后任解放军51军212师师长,河南大冶军分区司令员。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鲍氏族人在合肥、淮南等地工作的县处级以上干部就有数十人之多。
寿县鲍氏的开基始祖——鲍琥,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从山东济南迁来,至今已600多年了。琥公为什么要自济南迁寿县,其社会背景和身世如何?长期以来,寿县鲍氏的裔孙们一直十分关注,想搞清这些问题,但因年代长久,且唯一可查的依据只有民国九年(1920)寿县鲍氏所修的一部家谱。当时的主修兰标公在主修序中指出:寿县鲍氏家谱明代两修,清时一续,因两朝改革而散失,继因发捻倡乱而消亡。这就告诉我们寿县鲍氏家族的历史,可进的资料,都因朝代的变革,社会的动乱而失去,是一部不完整的断代谱。我们能够见到的家谱里,仅有一段简单的记载:“琥公,卒于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初八,配夏氏,子二:赞廷,赞纪。”还告诉我们“公原籍山东济南,元末之乱从军金陵,隶宣宁候曹良臣麾下,累著战功,大明定鼎金陵后,论功封千户,洪武四年从良臣北征,良臣战死,千户奉其枢归葬安丰,买宅於寿春东十余里,隐居不士,逾年妣夏氏偕同二子来归,是即由山东迁寿之始,而鲍家湾之名即因此而滥觞焉,迄今数百年,子孙蛰蛰,支派繁衍,公之遗泽长也。”这段不足二百字的介绍,虽然很简单,但对寿县鲍氏的子孙来说十分重要。它使我们知道了始祖琥公的基本情况,迁寿的大概经过。但曹良臣何许人亦?累著战功封千户候琥公为何不荣归故里,而要从山东济南迁到寿县?时至今日,作为琥公的裔孙,有必要弄清楚这些事实。翻开史书,书上告诉我们,公元1271-1368年,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元朝,蒙古人依靠强大的骑兵,经过几十年的战争打败了南宋,统一了中国。但它是以游牧部落的落后生产方式来统治中原大地,把良田沃野改成放牧的草地。对人民实行高压统治,加深了社会的分裂和各族人民的对立,激化了社会矛盾。元朝后期又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天灾人祸迫使人民起来反抗。因而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爆发了韩山章、刘福通、郭子兴、张士诚等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基础。后来在南方的朱元璋,出身贫寒,当过和尚,他是郭子兴的女婿。在郭子兴死后,成了这支红巾军的首领。他抓住时机,采纳了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发展农业生产,稳扎稳打,逐步积蓄实力,扩展地盘,经过十余年的战斗,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始祖琥公所居山东济南地区,正好是当时农民起义军和元统治者争夺的主战场,由于长期的黄河泛滥和频繁的战争,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遍地疮痍,凋敞不堪,可想而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普通老百姓,拿起武器,投身战斗,改变现状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了,琥公就是这种情况下来到金陵(南京)从军,被朱元璋分配到曹良臣部下。
曹良臣是寿县安丰人(今迎河戈店乡井亭村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群雄并立,此时,曹良臣在家乡也聚集千余人训练为兵。立堡御敌。当时朱元璋已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建立政权,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声势浩荡,鹤立鸡群,而曹良臣审时度势,自己势单力薄。所以,在1362年归附了朱元璋(琥公从军金陵大概也在这一年)。朱元璋此时也正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对这位安徽老乡率部来投十分欢迎亦给予厚待。安排曹良臣任江淮等处行省参事。不久良臣率部取淮东,收浙西,屡立战功,升行省左丞,1367年随除达攻占姑苏又立大功,洪武五年(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又封良臣为荣禄大夫。琥公,也应在此时被封千户。成为开国功臣的曹良臣,在洪武三年,率部随除达征剿元朝遗臣廓帖木儿(元丞相)后被封宣宁侯(第一次北征)。洪武五年五月,良臣在随徐达、李文忠第二次北征中,奋勇杀敌,冲锋陷阵,中敌计,六月死于阵上,后追封为安国公。良臣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琥公随曹良臣南征北战大约有十年时间,明朝建立初期,社会并不安宁,北有元朝旧势力,虎视眈眈,不时来犯,中原大地经过几十年的战争,满目创伤,民不聊生,步入中年的琥公,奉柩来到寿县。对老上司有知遇之恩,同时对良臣之死也感到战争的残酷。因而在安葬之后,决定在寿县城南十余里买宅安家“隐居不士”,这是最好的选择,远离战争,安度晚年,为子孙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因而在第二年就把妻夏氏与二子从山东迁来,这就是鲍家湾,寿县鲍氏的发源地。
琥公退隐之时,是个累著战功的“千户”。明朝的军事制度是设立卫所制,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权,军队按卫所编制。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设卫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事官制。可见在当时“千户”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军官”了。
需要提出的是,琥公原生活在济南的哪个具体地点?因生年无记载,卒于洪武26年4月初八。而在寿县鲍家湾只生活21年。女祖夏氏卒于永乐2年3月初三,与琥公合葬于鲍家湾玉皇汊乐南岗二里,地名叫老岗嘴,山午向。琥公长子名赞廷,次子赞纪。二世祖,赞廷公有两子:绪存、绪生。赞纪公也有两子:绪汶、绪远。洪武20年,这时的琥公年岁已高,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派赞廷带两个儿子和次侄(绪远)回山东老家扫墓,谱上记载,他们回山东之后没有回来,留在老家山东。“山左”是什么地方?据鲍家虎先生在“鲍山寻古”一文介绍:鲍山在济南城东30里,王舍人镇东南。相传,昔日有一座古城,名“鲍城”是鲍叔牙的食邑,山因城得名。“鲍山白雪”是该地16景之一。此山是否就是我们谱上所说的“山”呢?寿县鲍氏从济南迁来,上线不接。但从这段历史看,琥公的子孙重要的一支,又回到了祖居地,虽然时隔600多年,我们真诚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他联上。我们会去山东济南寻根。我们也更加期盼济南的宗亲帮助我们寻查历史,提供线索,将来我们会亲上加亲。
寿县鲍氏家族宗族观念较深,《鲍氏宗谱》明代两修,清时一续,其原始资料因年代久远和社会动乱多已丢失。第四次修谱,只好摄拾于灰烬之余,访问于遗老之口,历经三代人数十年努力,终于由鲍兰标、鲍传珝、鲍祝山等人主持,于民国九年(1920年)主编修制成谱,为上党郡慈孝堂本。共计16部,每部12卷,分别由鲍瑞麟等人保管,而该谱又大都遗失,目前仅寿县、长丰县、凤台县各有一部。2008年,淮南市农委退休干部鲍继恒等人,为了使这部宝贵的历史资料能够留存长远,又出资复印了5部,1部由北京全国鲍氏族史研究会会长鲍世行先生转给国家图书馆,1部存淮南市档案馆,两馆均颁发有收藏证书。其余3部分别由鲍继恒、鲍广昌、鲍广富收存。后合肥鲍士刚、淮南鲍士传也都各复印1部。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修谱,主要是由寿县鲍继保、鲍广全、鲍广强、合肥鲍士刚、淮南鲍继恒、鲍士传、鲍广廉等人发起。自2009年12月份在寿县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以来,来自寿县、凤台、长丰、定远县和合肥、淮南市的宗亲们态度十分积极,进展比较顺利,第一阶段宣传、填表、登记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步主要是整理资料和编写工作,预计2011年上半年可以定稿成谱。此次修谱主要依据就是第四次修谱的成果,谱中所载鲍家湾的一世祖即为原籍山东济南的鲍琥。另据谱载,琥公迁寿至五世派分三支,统综公世居鲍家湾,泉综公迁鲍家桥,试综公后裔于康熙年间先后迁庄墓桥,迎河集、隐贤集、方家坂孜、凤台县王集乡鲍家楼,怀远县上窑,定远县炉桥,蒙城县、阜阳颍上县等地。原谱所立辈字排序为:心传汝继广、士宪裕正方、文治培光显、崇德法善昌。
寿县鲍氏一至七世祖繁衍情况:二世祖赞纪公,配袁氏,生有二子:绪汶、绪远。三世祖绪汶公,配常氏,生有三子:主性、主义、主?原谱次子无资料记载,三子失名待考。四世祖主性公,配任氏,生有三子:统综、泉综、试综。五世祖统综公,配童氏,生有三子:长子永禄,二子无记载,三子永瑞。泉综公配施氏,生有三子:天永、永宝、永言。试综公配施氏,生有四子:永奇、永书、永誉、永林。六世祖永禄、配周氏,生二子:嘉兴、嘉善;永瑞配伍氏,生三子:大启、泰佑、泰厚;永奇配仇氏;永誉配俞氏,迁阜阳。七世祖嘉兴,配门氏,生二子;应朝、应诏;嘉善配龚氏,生一子;应都;呈炳配张氏,生一子;应广:玄配氏,生二子:新宇、云鳞;大启配齐氏,子一;一照(康熙25年迁庄墓桥);泰佑配秦氏,生一子;恩照(康熙25年迁庄墓桥)泰厚配吕氏,生二子;一诚(一诚公有三子,其中琚公于康熙45年移居淮南上窑,又一支移居白炉桥),一忠(康熙30年迁凤台鲍家楼,其子后又迁寿县迎河)。七世祖以下各世系,因人数太多,篇幅有限,无法详述。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寿县鲍氏从一至五世祖的生、卒年月,除始祖琥公卒于1394年4月初8外,其他均无记录,有的连名字和一些基本情况都没有,这对我们研究寿县鲍氏的历史,又是一大遗憾。近年来,许多外地的宗亲经常来信来电寻根问祖,如青岛宗亲鲍荫华说他们是寿县鲍氏的一支,明朝中期从安徽凤阳临淮关迁河北省,现在有2000多人,落地始祖鲍得山。实际上,寿县鲍氏从明朝的中后期万历年间,也就是从六世祖、七世祖才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此后,也正是鲍氏的支派繁盛,人丁兴旺,迈入事业的发达期,以前大都务农,少部分经商,还有许多人到威海从军。谱上记载,住在鲍家湾的统综公支下,八世祖应朝公是太学生,封骑都尉,他们这一支,许多子孙都是骑都尉、跨明、清两朝。如11世祖天佑公,任凤阳府武得将军;12世祖大佑公是登仕郎;13世祖万春公封资政大夫;14世祖辅仁公是有名的书法家;14世祖俊逸公是资政大夫,15世祖克芳公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在安徽督军公署任一等副官;15世传枢公,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在吉林督军任步兵营长等。当然,这里特别要说的是俊逸公,他是应朝公的第七代子孙,谱上记载他“经史新疆,言行重训,创立宗谱,睦族敦伦”。他有六个儿子,长子传新,从军新疆,由武生,历都司花翎,烬先补用守备。次子传艺,少有大志,三十从军,出防吉林、山东等处,至二品衔花翎,后分发湖北候补道。三子传荩,励志读书,后从军,历五品衔后选县丞。四子传芾,光绪时武闱举人,授昭武都尉,补用都闸府。五子传藻,册名灡标,光绪27年由北洋海防吉林边防劳绩,历保五品衔知县,山西后补署藩厅。民国二年委署寿县知事,又调怀远县知事先后7年,并被选为省议员。寿县鲍氏仅存的一部家谱,就是灡标公民国九年负责主修的《鲍氏家谱》。
民国已末年,灡标公看到鲍家人口越来越多,起名无辈,决定子承父志。深感“何以告无罪於先人,裕有为於后嗣”,邀约族内开会,并首先出资作开办会,自己任主修。传珝公任篡修兼藤禄。祝三公任参事,族中兄弟子侄等各负其责,群策群力。“甫越一载”谱成。民国九年《鲍氏家谱》正式出版,为上党郡,慈孝堂。家谱计拾六部,每部拾二册。但该谱大都丢失,现存只有两部,一部在寿县,另一部存在庄墓桥。
分享按钮>>文苑13期 江苏灌云县同兴镇鲍氏简介
>>三桥鲍氏渊源沿革及谱系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