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3期 鲍 叔 牙 故 里 考
- 中华鲍氏网 2012年2月28日 鲍济玺
口鲍济玺
鲍氏为夏禹后裔,姒性,源于杞国公子敬权,其仕齐前食于杞国鲍邑,以邑为氏。据文献和出土的杞国文物证实,春秋期东迁后的杞国建都于山东新泰,鲍邑位于杞国东部的今新泰市汶南镇驻地——鲍庄。鲍叔牙为杞国公子敬权之子,杞武公之孙,其少年时代是在其父食采地今新泰市鲍庄度过的。鲍庄为叔牙故里。
史载,鲍叔牙年轻时常与管仲合伙经商。成莫逆之交,两人仕齐后双双成为政治上的密友,共同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起初,鲍叔牙力荐管仲为相,自己甘居下位,因此鲍叔牙之行为誉满天下,管鲍之交成为中国历史上朋友至交的楷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鲍叔牙其事见于《左传》、《管子》等若干历史典籍。《史记管晏列传》将管鲍并提,避而不谈鲍叔牙里籍,其他先秦典籍亦无明文记载,为后人留下若干疑窦,故而众说纷纭。拙文试从鲍氏起源于杞,探求鲍叔牙故里,以乞方家指教。
鲍氏得姓虽有多种来源,但鲍氏出自姒姓,为夏禹之后裔,至春秋,杞公子敬叔食采于鲍,以邑为氏称鲍敬叔,尊为鲍氏始祖,被多数学者认同。
《世本氏姓篇》云 “夏禹之后有敬叔,食采于鲍。敬叔生叔牙,叔牙曾孙国,世为齐卿。”《国语齐语》韦昭注:“鲍叔、齐大夫,姒性之后,鲍敬叔之子叔牙也。”《元和姓纂》 “鲍,姒姓,夏禹之后有鲍叔,仕齐,食采于鲍,因氏焉。”《姓氏考略》:“鲍,系出姒性,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由上可知,鲍氏,出自姒姓,夏禹之后裔至春秋有杞国公子敬叔,食采于鲍,因为氏,称鲍敬叔。按春秋之制,杞国公子敬叔非世子,无资格继承君位,故可仕齐,仕齐之前在杞应有封邑,其邑曰:“鲍”,以邑命氏。鲍敬叔可称为鲍氏始祖。叔牙为敬叔之了。应为杞国公孙。必在其父封邑内度过青少年时代。勿庸置疑,“鲍邑”可称鲍叔牙故里。
《史记陈杞世家》云: “谋娶公生武公。武公立四十七年卒,子靖公立。”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载,鲁隐公元年为公元前722年,此年为杞武公二十九年,由此上推,杞武公当在公元前751年即位, “立四十七年卒”,即卒于公元前704年。又知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鲍叔牙比管仲年长l一3岁,被多数学者所公认,鲍叔牙当生于公元前726年前后。鲍叔牙又非长子,按鲍敬叔比叔牙年长25--30岁推算,鲍敬叔当生于公元前750一前755年间,当在杞武公即位初年。鲍敬叔当为杞武公之子。
那么,春秋时的杞国在哪里呢?
杞作为族群或国族名,其源甚古。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杞氏、缯氏、辛氏 ,”“在以国为姓”中,杞为姒姓封国。商灭夏,为了巩固新政权,实行“兴灭国,继绝世”《论语尧日,“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史记夏本纪》。《大戴礼少间》载: “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仍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殷代卜辞中多处出现“杞”、“杞侯”。据孟世凯先生统计,殷墟甲骨文有杞的刻辞十条,涉及甲骨学中四个时期(孟世凯《杞国寻踪》、载《文史知识》2009年第5期)。证明商代确有杞这个方国。《正义》引《括地方》云:“州雍丘,古杞国城也。”
入周,周武王重封夏禹裔杞,《史记陈杞世家》云:杞国在“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关于周武王所封之杞,旧籍均谓在“雍丘”,即今河南杞县,近今者存疑者亦人数不多。周武王所封之杞并不安宁,当时各大国开始的兼并战,使处在宋、陈、曹等国包围中的杞国岌岌可危。由于“淮夷侵扰”和“宋国侵伐”,被迫东迁。因此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陈留郡雍丘条下云“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
关于周代杞国东迁的具体时间,史无明文,只说“先春秋时”。近几十年,不少学者根据对出土器物铭文的研究认为,杜预的三迁说(《春秋陷公四年》注文)纯属推测,在先秦史研究中学者大多不予认可。近年有学者根据1986年陕西安康出土的青铜器“史密簋”,考出了杞国东迂的年代。史密簋铭文的时代“当在西周懿王时期”(宫长为《杞国史编年》,载“杞文化与新泰》,或说“定在西周中期稍晚较为适宜”(张永山《杞国东迁试探》。李学勤先生根据史密簋的型制、风格等特色则认为“将该器排在孝王时也最为合适” (李学勤《史密簋所记西周重要史实》载《走出疑古时代》)。也就是说史密簋制作年代在公元前899年至公元前886年之间。史密簋铭文中有“ 杞夷,舟(州)夷 广伐东国 ”之记载,说明杞国参与了史密所领导的东征,之所以称杞为为“夷”,是因“迫于东夷,风俗杂环,言语衣服有时而夷”(《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杜预注)。由此可证,西周中末期的懿王至孝王时期,或更早些,杞人就已东迁至“鲁东北”的新泰立国,并染上东夷人的习俗。
杞国东迁地“鲁东北”在何处呢?
清末道光(一说光绪)年间,新泰曾出土一批杞国的青铜器,计有鼎2、簋4、壶1、匜1、召1(图录吴式苏《捃古录金文》、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山东金文集存》等),且件件有铭文。例如,鼎的铭文为“杞伯每匕作邾曹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是说杞柏每亡这位杞君为亡开始使妻(邾国之女)邾曹所作之器。这批青铜器的出土曾引起史学界震憾,在为杞国东迁于新泰境内的有力物证。清代学人许瀚认为:“新泰全境系何国地,初无明文,今杞彝器并出其间,知班所云“鲁东北者,即新泰也”。(《从捃古录全文》卷2《周杞伯敦铭跋》)今人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许瀚的判断。例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李学勤先生,根据1973年6月,山东兖州李官村发现的一批青铜器之铭文“索册、父癸”和“索父,”认为“索”即“索”字,器主属于周初封鲁的殷民六族中的索氏。又据征尸方卜辞和一组在祖甲时的出组卜辞,“索与杞相距两天的路程,征尸方从杞到索,是朝向王都而行,杞可能在出土过杞国青铜器的山东新泰,而不是周初所封的河南杞县”。同时,李先生又据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杞妇卣”,时代商末,铭文“亚丑,杞妇”器主系亚丑女嫁于杞者,此器出出于青州苏埠屯,认为“杞汉距之不远,新泰在位置上是适宜的。”(李学勤《重论夷方》,载《走出疑古时代》李先生还强调: “迄今在河南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研究周代较早的杞,只能求之于新泰。”(李学勤《杞文化与新泰序》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孟世凯先生根据文献记载、杞青铜器铭文和众多学者研究成果认为:“许翰认为杞迁于新泰建都是可信的,此地正是鲁国(今曲阜)东北部。”(孟世凯“杞国寻踪》载《文史知识》又有学者据《史记楚世家》中“(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楚灭杞。与秦平。是进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的记载,认为新泰正处泗水上游以北的汶水上源,东侵扩地至泗上,只有杞国存在于今新泰地域,其位置才最合适。
1999年l0月,中国先秦史学会与新泰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在新泰召开了“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得出“最晚至春秋时,杞国就迁于今山东新泰定都,新泰作为两干多年前的杞国古都的地位是有据可查,少数学者认为春秋时期虽杞国曾一度有所变动,但一直到被楚所灭,都城也在新泰”的结论。
除此,近年新泰又有新的出土文物证明周封杞国曾在此建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新泰境内先后出土“淳于左造戈”和“淳于公之御戈”,时代为春秋晚、战国早期,并出土“淳于杨”、“淳于云”铜印。2002年4月,在新泰市区北周家庄发现杞国贵族墓区,清理出鼎、编钟各五件,另有豆、盘、甑和戈、矛、剑、镞、车马饰、玉器、贝币等百余件,其他青铜器、彩陶等200余件。其中两件矛上有铭文“王”字。2003年3月,在同一墓区又发掘66座春秋、战国墓,出土冷兵器等文物1600余件。史载,春秋时杞曾迁都淳于。“淳于,州国所都”(《左传桓公五年》杜预注)。旧籍载,淳于位今安丘市东北杞城。上述淳于器即在新泰出土,说明“杞迁淳于不可能是在今安丘东北,只能迂回旧都,即今新泰市。”(孟世凯《杞国寻踪》,载《文史知识》2009年第五期),进一步证实了杞东迁后立国新泰的正确性。
东迁后的杞国疆域多大呢?清人许瀚据《春秋左传》所记“规度杞国成(成即成),本为杞国所有。《括地志》: “故成兖州泗水县西北五十里。”《明兖州府志》: “成城在宁阳县东北九十里。”即今宁阳县东庄乡西故城村、南故城村一带)为其西境,牟娄(杞邑位于今新泰汶南镇东,蒙阴县常路镇西一带)为其东境,北邻岱畎(今新泰莲花山以南)南望龟阴(新泰市区西南五十里谷里镇南有龟山),间于、齐、鲁、莒三国,南北狭而东西长,截长补短远逾百里”。(吴式芬《捃古录金文》卷2之2)。
综上所述,东迁后的杞国立国于“鲁东北”的新泰,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春秋时杞公子敬叔仕齐前的封邑,即食采地只能在杞国疆域内找,而不可能在别国。《新泰市地名志》载. “位于新泰区南10.2公里,汶南镇驻地的鲍庄,传说春秋鲍氏建村,遂名鲍庄,为齐国大夫鲍叔牙故里。”至今鲍庄村西有南鲍村,南有鲍音村,北有北鲍村。以鲍庄为中心的方圆数公里内应为春秋杞公子敬叔的食采地“鲍邑”。此地处于杞国东部,牟娄以西。
今年3月9日,我和怀站到汶南镇鲍庄。在镇杨乐奎主任引领下,见到了该村李化立书记,他叫来了村原书记,67岁的李富和先生与我们座谈,他说有关鲍叔牙的传说都是老人传下来的,与辉布武(100多岁,已故)、水长传(80多岁,已故)经常谈论此事。辉布武健在时常在鲍庄,见了我说: “我是鲍庄老户人家,桑园地是辉姓数辈给鲍家看管的地方,你们可不能欺负我。”鲍敬叔和鲍叔牙属杞国贵族,在封邑内必有府邸。当地百姓称为鲍府。现在位置为:北在鲍庄河以南,南至现阁子楼北,东至现马趟子地,西至现玉皇庙。占地四万平方米,鲍府东边,1947年前有奇形怪状地十八棵柏树,人称十八罗汉,树围长六米余,因战争被砍,非常可惜。鲍府大门现在汶南北阁子位置,后宅在鲍庄,现叫南场。相传边姓人家为鲍府看家护院的奴隶,边氏后人代代相传,有一叫边三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世,今无后人,今鲍庄北有边氏墓地。俗称边家林。鲍府后花园现位于小河东村西,鲍庄村东北位置。现在仍叫花园地。鲍府桑园地,紧靠后花园,现仍叫桑园地,辉姓人家为鲍府种桑养桑,辉姓后人辉布武,现住汶南镇小辛庄。鲍府东有练兵场,至今此地称马趟子地。鲍府西是鲍叔牙进京,上马、下马的地方,现镇政府西(沈汶路西)至今称为上马台子、下马台子。富和说:七十年代前,有上马台磨的非常光滑,经常有人在此玩,后因搞农田本建设被破坏。
在鲍庄村西南的鲍音村,周边区域(包话现有2600年古柏树的吴山村)为鲍府柴草园,是古时上山砍柴,放牧的地方。鲍庄西南鲍村为鲍府粮仓,古时为经商地。鲍庄西北的北鲍村为鲍府庄园。是鲍府良田及种地人的居住地。偏存古柘树和古柏树各本株,经专家鉴定树龄均在2600年以上,这是古活化石。富和最后说俺这里大伙认为鲍庄是鲍叔牙老家。在座的杨主任还绘了遗迹示意图:
《战国策秦策五》载姚宾说 “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知管仲年轻时艰难窘迫,为生计曾在南阳一带经商,且经常受到凌辱。南阳,相当于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水以北一带,因在泰山以南故名。此地正处鲍叔牙的故里杞国之版图。管仲在经商中遇到了鲍叔牙,两人通过交游,“鲍叔知其贤,”对管仲“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史记。管晏列传》。管仲遇到困难就找鲍叔,并曾哭鲍叔说:“吾尝与鲍子负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说苑复恩》并说: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史记。管晏列传》可见,管鲍二人在交往中便成了莫逆之交。今南鲍村村东有一古桥,保存完好,相传为“管鲍分金处”。为新泰市重点保护文物。其碑文曰 “历史名桥月牙桥(桥上古石板有一大月牙状凹窝,非常滑溜,座落在南鲍东首,名扬蒙山(蒙山位于该桥东南40公里,该地历史上曾归蒙阴县管辖)内外,交往东西老古道,东周鲍叔牙时期所建,闻名遐迩,至今民间流传,管鲍分金在此。”管鲍之交千古传唱,至今此一带乡民大门楼悬挂“管鲍遗风”的匾额。
古人死后有归葬故里的习俗。鲍叔牙仕齐后身为齐大夫,一生地位显赫,其死后不会葬于他地,归葬故里,于情于理,无可非议。北鲍东南一里处原有鲍叔牙墓。清《新泰县志乡土志。地理》载:“北鲍保 古迹鲍叔牙墓”《新泰市地名志》: “位于新泰市区7 4公里的北鲍村,据碑文载,位处鲍叔牙墓北而得名。村东南有齐大夫鲍叔牙墓。”该墓1967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被破坏。目前尚在原墓地石碑两块。分别刻有 “螽斯延庆四朝孙子绍箕裘”, “源泉混混推其本”。由于各缺一联,难解其全意。今有文物部门探测,墓西500米处是一古代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随处可见。
通过以上论述,夏禹之后,源于杞国。杞国故地在新泰。新泰市汶南镇驻地一鲍庄是杞公子敬叔的封邑,以邑为氏称鲍敬叔,其子鲍叔牙仕齐前在其父食采地鲍邑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新泰市鲍庄理应是其故里。
分享按钮>>文苑13期 古徽州第一大屋一保艾堂
>>文苑13期 求证叔牙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