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3期 求证叔牙鬲
- 中华鲍氏网 2012年2月28日 鲍世银
口鲍世银
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公姞鬲】,实乃鲍叔牙之时的器皿,在北京永臣先生赠吾该文物拓片、照片的文件夹上,有标题《求证叔牙鬲》的字样,其中却无文章。吾引用而融入《禹后“鲍氏 所出”之辩》一文而论证后,亦觉此段落,可调出独立成章,故有此命名。
在永臣老先生《回族鲍氏竟源<文选>有关图片选登》中,有“中国古青铜器,公姞鬲朝代 周中期 高31公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铭文拓片现藏中国科学院古文物研究所”、和铭文拓片之照。其鬲上,有行所识
“叔牙父作姞氏尊鬲子孙永宝用享”之字。在下转换金文是
“叔牙父作姞氏尊鬲子孙永宝用享”
能与拓片一一对应,惟“姞”字转换不得,再细看铭文拓片,非黄帝封其子之一的“姞氏”,是“吉”“中”左右结构合成一字。
为有“吉中”之字,能说出一个故事。与叔牙共立小白为齐桓公的又一重臣,名叫高傒,或叫高奚,后人尊他叫敬仲,鲍叔牙当时避开有奴隶意思的“奚”字,且已有家小的他,称之高吉中。请先查阅鲍世行在《鲍氏文苑第贰期卢氏源流研究介绍》之文,是高奚,而在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奚”有“奴隶”之“奴”的韵、义,“卢”是在“奴”韵、义上的翻新。为此“傒”字,查汉许慎《说文解字》无此字,《史记》《汉书》是“高傒”,《金文大篆体》字体文件转换不出此字,本是后人将“仲奚”,剔去“中”而造了“傒”字,为高奚之名, “傒”字却隐现孤身无嗣之意。高奚,所以其名又叫“吉中”,是他效仿车圣“奚仲生吉光”(《山海经海内经》),所生之子名叫“清”,也是寓意“光吉”之“光”,映射“水青”为“清”字也,请看金文的“光”与“清”亦有相似部分;“吉中”,所以为高奚的名字,且看转成金文的“奚仲生吉光”,再以古代字的排版从右向左,其“光吉生仲奚”,剔去中间和两端多余部分,就是“吉中”字,“吉中”字有两代人之意。“吉中”与“傒”“清”之造字,同出一理,这也更是一个男子以功德,且作父系至子几代人努力,而为“氏”的常理了,故称“吉中氏”。
故叔牙所赠鬲的铭文拓片,其字的“中”偏右上角,“吉”偏左下角,这“吉中”两字间空挡很大,像是精心设计的代沟。叔牙对“吉中”之字,别有钟情,富有诗情画意,对高奚,以示格外的友好,为此两家的后代也有着婚姻关系,“素命镈”的“素”与“高奚”的“奚”,请看金文“素”与“奚”的比较,其有着部分融和,这就寓意着高奚之“奚”与叔牙的先祖在会稽的“素”食戒行的融和,而成之为天“命”,故造了“素命”字。然而此“素命”字,被文字专家们根据“素命”字边旁的各自延伸,演变为“紷”字,读1ing音。
但“吉中”字,后缀“高”字,读xi音:前缀“氏”字,是读lu音,即是“卢氏”始祖之名在钟鼎上的正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奚,为齐国正卿,谥日敬仲,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因高奚佐齐桓公有功,有封邑,子孙为卢氏,现今已发展为中国人数排列第42名的大姓,在殷墟之时无卢字,周朝以此“吉中氏”最早为卢氏。
鬲上“叔牙父作”之“父”字,参阅《诗尔雅释亲》是男性长辈的通称,又《谷梁传隐元年》“父,犹传。男子之美称也”,或《春秋》亦释男子之美称,而更显鲍叔牙的文化底蕴,引文献《公羊传》“何贤乎叔术?让国也 臣有鲍广父 负孝公之周诉天子 立叔术,反孝公于鲁”,其“父”辅鲁孝公与己辅齐桓公,其“叔术让国”与已让高位于管仲,故铭刻“叔牙父作”其所字,不能不是鲍叔牙被诗教而言行必果于一生的必然。
此“叔牙”,非鲍叔牙莫属,才能叫匠人,铭刻自己的名字,对名望不相上下的高奚,由于关系密切,赠其“吉中氏”之鬲,而叔牙公就没必要在鬲上,铭刻自己是禹帝后裔“上陶下革”那高贵的姓氏。
其字,应是周穆王远游时,讲究衣食住行,要炊事涉及“陶”,要衣饰涉及“革”,以上‘陶’下‘革’合一字,赐姓氏给昌龄,为鲍氏之正字。在周宣王(公元前796)诛鲁君伯御之前,鲁国“孝公幼 臣有鲍广父与梁买子者闻有贼 负孝公之周诉天子。天子为之诛颜而立叔术,反孝公于鲁”(《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在春秋第一霸主的齐国,有叔牙子孙居功作【素命镈】铭刻了鲍的正字,而鲍叔牙就是昌龄的第九代。
此鬲,叫它“公姞鬲”,永臣老先生早就认为会误导人,爱称其为“叔牙父鬲”.有《注》曰“此器对鲍氏很重要,应深究: ‘是否系鲍叔牙铸赠姞氏’”,此“姞 氏”实“卢氏”,当叫“尊卢鬲”,或叫“叔牙鬲”。
然在叔牙其姓氏,‘上陶下革’之字,其上面“陶”的部分,虽“古陶与包音同”,但甲骨文中没“陶”和“包”二字,显然对陶器的文字定义,只是在殷墟之后,应与《周易》“革”字出现的时间而相近。
但在“陶”字未有之前,伴随甲骨文“贞”字的陶制炊器,有中国象形字的本义,但无论是否以“bao”音而传承,则贞、相“豹变”“虎变”之变革的事实,“贞”本人亦以《革》最先涉及了质变的“bao”音。
于是上文“上‘陶’下‘革’”合为一字,上形下意,就意味着始于相、贞之时“虎豹变革”之典故,因豹向有“bao”音以传承,其《革》为《易书》之所载,所以‘上陶下革’之字,就是以“革”边旁的寓意,而读“bao”之音。
分享按钮>>文苑13期 鲍 叔 牙 故 里 考
>>文苑13期 深闺山中的古村落——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