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3期 深闺山中的古村落——蜀源

    中华鲍氏网 2012年2月28日 鲍杰


                                                   口鲍杰
    蜀源,是座落在山旮旯里的一个既神秘又梦幻般的古村落,有着千余年的历史,位于古徽州歙邑西乡之偏(注)。古时曾是西衮绣乡二十二都一图赖、三图万之境,国民党统治时期,初期属灵棠乡管辖,乡公所设在棠樾村(另辖灵山、稠墅、棠樾等村),抗战时划归丰山乡管辖,乡公所设唐模村(另辖东山、二联、颖川、唐模等村)。蜀源因水口山上长有一簇簇昙花,水口山故名昙花岭(又因山坳建有一座观音庙俗称观音山),蜀源也就由拥有珍稀的昙花得名“优昙谷”,国民党时建制曾称“优昙保”。
    1949年4月下旬,歙县全境解放,蜀源“优昙保”改名“蜀源行政村”,隶属歙县富堨区管辖,1951年划入潜口哎。1953年下半年,潜口哎新设两个半脱产的乡,蜀源隶属东山乡(另有唐模、东山、二联、颖川四个村)。1956年进入合作化时期,蜀源成立了“建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时,已是政经合一的模式,行政村已自然消失。1 958年全国实现公社化,蜀源更名为“建新生产大队”,初期隶属“岩寺人民公社潜口管理区”,后属“岩寺区潜口人民公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体制撤销,陆续恢复乡、村建制,蜀源于1984年撤销“建新大队”,建立“蜀源村民委员会”,隶属潜口乡(镇)。村下设八个村民组(与解放初同。解放前为“甲”,合作化、公社化时期为“生产队”,地域与范围都基本相同),含前山(一组)、蜀源(一组部分、三、四、五组大部、六组)、板桥山(张家)、北山下与铁匠坞(为七组)、(上、下)蜀口(为八组)几个自然村。
    1987年下半年,撤销“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以歙县原岩寺、黄山两区(除个别乡,如原歙县黄山区的汤口、岩寺区的郑村两乡镇,分别划归黄山区和歙县)为主体新组设“黄山市徽州区”,蜀源隶属徽州区潜口,自此结束有史以来隶属歙县管辖的数千年历史。蜀源行政村现有农户284户,农业人口897人。
    蜀源村历史悠久,古朴而又文明,潜深伏墺,山川重袭,林木围映。青石曲径石板路,上通灵山、舍头、呈坎进黄山,下东南方通稠墅、富堨或棠樾、郑村至微州府,西通东山、唐模、潜口到岩寺往屯溪。上村口对面原来还有一条小石板路,由鸟石头经“汪爷庙”到太尉殿、上丰、蕃村、许村等地。
    村中清一色青砖黛瓦马头墙、石灰批涮白墙体的民宅,石板村道巷弄纵模交错穿插互通。始建于明代大小明沟暗渠的全村地下排水水系,路路合理排布,不少人家天井四水归堂后,通过水澒(窨井)暗沟流出屋外与水系相接,然后注入金带溪。 
    蜀源自然村(全村八个组占五个半)以鲍氏宗祠及祠堂前几亩地大的祠堂坦为界,将村庄分为上、下坦,左首要高一、二垱称上坦,右首半村为下坦。若再细化又可以区域特征划出许多小区块,如:如来柱(位地百亩段大路边,在蜀源与前山的中点)、上桥头、墙院里、河滩头、街上、纸扎店、门前坦、后头屋、大屋(仁本堂)、井喧、下屋(绿雨楼)、茶亭下、溪东上、梅树下、小牌楼等地名,村人问事寻人有了这些小区块之名,一说就明白,感到非常方便,减除乱转的烦恼。
    古徽州人深深懂得“人与自然”不协调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风水堪舆之理念极其讲究和盛行。时至今日,它仍然包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实质上是在对自然作出一种理性的、以人为本的选择,对村落的选让遵循“选择自然,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做到“天地合一,天人合一”。蜀源鲍氏始祖居仁公,就是在经几地考察后,优中选优,看中蜀源这方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雅,龙脉旺盛,背靠大山面临绿水,田地开阔外出又路平的上乘宝地,而来此葬母守坟定居。
    蜀源村的地理、地形、山河构成的自然环境堪为妙而难得,说是百中难求其一真不为过。蜀源村形同一只装满宝物的大口袋,入村有观音、罗汉二山紧紧夹峙,正合“水口宜山川融结峙流不绝”之水口堪舆相解,民间有“观音对罗汉,越对越好看”的嬉笑闲乐风趣之说。过“复春桥”(现改建成公路桥)入“凝秀亭”(又名“观音山亭”),就如同走进袋口,袋底又有仓麓、雁坞两高山紧靠,一条蜿蜒傍山拾级而上的石板路,穿出袋底爬上灵山经呈坎直达黄山。袋的肚子即为盆地,放眼望去,一片广袤开阔平坦的田园风光展现在面前,村落傍山点缀其间,除一自然村外,其余皆静谧地躺在怀中。开阔的田园中,一条弯弯曲曲的金带溪绕村穿流而去,一溪相隔,田地两岩相对,灌溉得益。分别称为太监岭、雁坞、前山堨、罗家塝、百亩段、乌石头、大坞、下段、乌坑、坝里、坝外、虎洲坑、下田段、龙凤湾、观音山等几大片田畈,土质肥沃,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尤以百亩段、下田段(含牌楼外与龙凤湾)两大片为蜀源两大谷仓。
    从上面的描述,古人就将此处看似四川(简称蜀)盆地,又有发源于灵金山之金带溪不枯竭源头,故在涉居之初,就以蜀源定为村名,村人及乡邻以西乡(原歙邑方位)土话“蜀年”日常直呼。蜀年为熟粘之谐音,久而久之,幽默风趣之先人就以“饭甑蒸油糍一一熟粘(蜀年)”.这一歇后语为蜀源村名之谜题,儿时常被大人们逗趣考问,让人悠闲中想到开心取乐。与“珍珠砌堨坝 富塌”、“月亮地里打伞 挡月(棠樾)”、“吃饭不用筷(直接用指头) 掮(潜qlan)口”、“冬天不戴帽 显(舍)头”、 “老婆(女人)打老公 欺男(溪南)”、“两个打一个 双欺(沙溪)”等村名歇后语谜题,在四乡八村通俗趣味地广为相互嬉传,丰富了乡村文化与感情的交流,也揭示出徽州文化通俗性、广泛性、多面性、趣味性的一面。
    当你双脚踏入蜀源的温馨土地,跨过罗汉山脚复春桥,古时两岩悉芙蓉中,花时隔溪相映,如披蜀锦,清代诗人程古雪有诗为证: “我醉朱颜酡,恰对芙蓉绮。春风本不知,枝枝照秋水”。又因溪对面水口坝上种有桃花树,水口坝又名“桃花坝”。蜀源村前正对面还有一道水口坝,坝上长有密密的檡树,最粗的需十多人才能合围,因而此坝就叫“檡树坝”。该坝也是从堪舆角度解说,前面有一方山又名板桥山,是一风水山,有此坝在中间隔开,村庄就无直对之虞,能避邪,图吉祥。
    金带溪上村中短短的三里路,竟横卧着六座石桥和三座木桥,石板村道上巍然屹立着三座古牌坊,路旁距离不等地建有十座古亭庙(庵),所以这些,在这个深山坳里构成一个令人痴迷忘返的人间幽境古村落,魅力动人,如诗如画,故古时名人将“水木青华”、 “小桃花园”、 “人间仙境”一顶顶桂冠送给她。古村虽小,可说是玲珑剔透,古色佳雅,古建胜景众多,是一个天然的园林博物馆。每幢古宅、古祠,每一座古牌坊古石桥,每一个古亭庙都饱含着受人敬仰又神韵感人,引人同情而又辛酸的故事。
    2009年适逢祖国甲子华诞,前30年经过风风雨雨,走过一段曲折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不再“以阶段斗争为纲”,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各个方面进行拔乱反正。农村恢复乡、村基层组织,打破“吃大锅饭”,解散“政经合一”的管理形式,实行农户承包经营责任制,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后30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迈上一个个新台阶,农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蜀源群众从生产队时年人均收入只有40元左右,到八十年代的一、二千元,九十年代的二、三干元。2008年一跨跃过五千元大关,年人均达到5300元,2009年上升至6000多元。五十年代“统购统销”工作组宣传时说: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时视为神话。人们惊讶地问: “真的吗?”现在已不是“天方夜潭”,而是实实在在降临身边的现实。目前.村中新楼房一座座矗起,电灯电话大都安上,彩电已是基本普及,几乎家家都有,冰箱、摩托车、电动车陆续走进农户,空调、手机时尚用品在蜀源也不足为奇了。今日的生活,就如同“倒吃甘蔗节节甜”。
    1998年,村两委能做到“与时俱进”,摒弃“小富即安”思想,贴近群众的迫切要求,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提高,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动群众捐款(家乡在外赤子为主体,见村口“功德碑”)8万余元,同时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本村村民出工出资,捐助水泥等物资,共耗资14万元左右,将村中二、三里长的沙子土公路,改造成柏油公路,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得益于国家“村村通工程”的政策,又从东山到蜀源,全部改造成水泥路面。
    在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的前提下,村两委又有了新思路,充分提升蜀源自然风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品位,开发“农家乐”农村旅游事业,于2000年在全市率先办起“优昙谷休闲养生旅游中心”。当时,吸引了大批客人进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古迹美景,享受田园风光之美。
    2004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黄山市视察,当听到市委书记王启敏对黄山市旅游二次创业的新思路、新举措、上新台阶和“村农乐”旅游事业兴起的汇报,介绍蜀源村休闲养生生态旅游在市内首创时,引起回副总理的极大关注。在时为省委书记王太华、省长王金山、副省长赵树丛、市委书记王启敏以及徽州区委书记汪卫星、区长卫列克等人的陪同下,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蜀源视察。村党支部书记鲍恭煊、村委会主任汪来顺、曾任村委会主任时任旅游中心接待负责人鲍宽迪等人受到了亲切会见。回副总理听了村干部的汇报,对蜀源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蜀源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颇为满意,对蜀源的自然风貌感慨尽致。百忙中还饶有兴趣地走村串巷,深入农户,并召开座谈会,询问“三农”政策的落实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建议尽快建起村老年协会。亲切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对蜀源村的广大干部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蜀源人将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拼博精神,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加快奔小康的步伐,蜀源村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本文作者为蜀源人)


注:

    歙县秦属会稽郡,汉属丹阳郡,孙吴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唐置歙县,宋宣和(1119 1125年)改歙州。宋宣和帝徽宗,名赵佶。1100年宋哲宗无子赵佶得以即位,年号为政和,戊戌(1118年)改重和,lll9年改宣和1125因惧怕金兵而南逃,将皇位让给儿子赵桓。1126年赵桓登位后年号为靖康,帝号钦宗,继承人高宗赵构。钦宗赵桓ll00年出生,1125年被微宗强披龙袍做了皇帝。
 


分享按钮>>文苑13期 求证叔牙鬲
>>文苑13期 鲍叔牙后人致力推广鲍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