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3期 有感于“仕不择官,官不择地”

    中华鲍氏网 2012年2月28日 鲍俊盛


                                            口鲍俊盛
    明朝嘉靖年间,徽州府新安棠樾村出了个鲍象贤,他谦逊好学,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他性格耿直,刚正不阿,曾先后镇守南北边陲,平定内乱外患等,地域达七省,先后调任职十二次。他有一句名言: “仕不择官,官不择地”。他认为,既然踏入社会步入仕途,就要为国家为朝廷为人民效力,只要自己有信心、恒心和能力,对所担任的官职不挑不拣,对在什么地方做官也不挑不拣,在哪都行。反映出他一心为国为民,不计较职位的高低,不计较自己工作所在地贫富程度,条件的优劣,也就是不挑肥拣瘦。正象如今大力提倡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充分体现了一代名臣的磊落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他的事迹明史有传记记载,去世以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皇帝并下令建坊旌表。如今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中,就有鲍象贤尚书坊。2001年5月20日,国家主席、总书记江泽民到歙县亲临牌坊群视察,并欣然挥笔题词。 
    鲍象贤成为镇守边关的一员老将,一生功勋卓著。由于他的忠贞正直,常受到象魏忠贤那样奸佞之臣的排挤、中伤和毁谤,曾一度被削职回乡。居家十载后,边关危机,才又起用他领兵解边关之危,而后在边关镇守。就连万历皇帝的老师、大学士许国也为鲍象贤鸣不平,认为是“功大赏薄”。鲍象贤直到孙子又做了大官以后,才被追封为工部尚书,改享国葬,立坊旌表。这时,他已去世36年了。
    前些时候报载:党和国家为了加强廉政建设,要求县级以上的党政干部不能在原籍任职,异地做官或者异地交流,以免亲朋故旧找其办事、拉关系走后门,打不开情面,以致孳生腐败现象。而且在一个地方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防止形成地方势力和关系网、人情网等不正之风。我想,大凡被异地交流的官员们,应该有点“仕不择官、官不择地”的精神。古人能够做到,我们共产党人也一定能够做到。更何况我们共产党人的官职不是“官职”,而是人民的“公仆”,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呢。
    我们党和国家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是: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要象雷锋同志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党的领导层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我们共产党人应具备的先进性。为国为民,廉洁自律,做时代先锋,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才能更广泛的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永葆革命青春,立于不败之地。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使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时期, “仕不择官、官不择地”的精神,仍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值得提倡和发扬。
 


分享按钮>>文苑13期 致永臣(兼寄北京十老)
>>文苑13期 诗 三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