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屯获国家“水利遗产保护奖”综合报道

    中华鲍氏网 2012年7月20日 鲍世行


                                                                       

                                   
                      贵州安顺鲍家屯荣获国家“水利遗产保护奖”



2012年5月23日,国家水利部门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现场,召开颁奖大会,将“水利遗产保护”集体奖,授予鲍家屯村,并将个人奖授予鲍世行等四人。
颁奖仪式是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保护学术研讨会”期间进行的。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主席高占义、前主席马卓默特先生(加拿大人)和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谭徐明会长出席了会议。国家水利部、贵州省水利厅、文物局和安顺市有关领导也出席了颁奖大会。

会上由中国水利史研究会谭徐明会长 对设立“水利遗产保护奖”作了说明。她说“2011年,中国贵州安顺鲍家屯明代古水利工程中的水碾房维修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委员会授予的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这是亚太遗产保护的最高奖项。当年共有10个国家、34个项目参与竞争,鲍家屯的项目能够脱颖而出,获此大奖,实属不易。亚太遗产保护奖的颁奖词对项目作了高度评价,称:“该项目树立了在中国进行农业景观保护的卓越范例,并展示了在现代化发展的压力下,保护正在迅速消失的亚洲文化景观的重要意义。”获此消息消息后,水利部领导欣然批示:“可喜!可贺!”很多主流媒体对此纷纷报道。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注意到鲍家屯古水利工程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为此特别设立“水利遗产保护奖”的集体奖和个人奖,以嘉奖鲍家屯水利工程自觉的守护者和研究者。
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既普通又非同寻常的水利工程。它的普通,是因为它灌溉面积仅及800亩,这类水利工程曾遍布中国农村;它的非同寻常,是因为它持续运用长达600年。它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长效水利工程的经典案例。

在颁奖大会上,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前主席马卓默特先生和现任主席高占义先生为“水利遗产保护奖”集体奖和个人奖获得者颁奖。

鲍家屯村民荣获“水利遗产保护奖 集体奖”。颁奖词是:“鲍家屯的全体村民:你们光荣的先民,以智慧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留下了这处构思完美的水利工程,他们的贡献为今人和后人永远铭记。这是支撑一方水土长达60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水和谐的典范,是中华治水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向鲍家屯村民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你们的保护,使先人创造的水利工程传承至今。正是这处古老工程,赋予了屯堡文化永远鲜活的生命与独特的魅力,赋予了这方田园灌溉之利和碧水青山。”

鲍中任村长代表鲍家屯全体村民发表“获奖感言”。他说“在世界各国都希望挤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独木桥竞争中,中国贵州安顺大西桥镇鲍家屯荣获了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今天又获得“水利遗产保护奖”。这些奖项实在来之不易。
获得“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和“水利遗产保护奖”,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保护责任,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们的厚爱与期待,一定投入更多的责任心,努力保护好古水利工程和古水碾坊,使水文化遗产的奇葩更加美丽,使水文化遗产的硕果更加馨香。

颁奖大会上授予冯广志、张熙黔、鲍世行、朱伟华等四人“水利遗产保护奖 个人奖”。颁奖词是:”你们有不同经历,在各自岗位辛勤耕耘;你们是智者,在屯堡村落,敏锐地发现历史;你们是行者,从古老的堰坝与水磨,从农田到村舍,探寻文明的印迹;你们以学识,通过一道道堰坝和渠道,诠释乡土可持续发展的用水理念,揭示水的永恒,水文化的根基。通过你们的工作,一处藏于乡村的水利工程呈现于世人面前,将历史的一个章节永远镌刻于山水之间。”

鲍世行代表个人奖获得者发表感言:“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他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前人的功绩,是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选择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前人的功绩,是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选择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说这里是风水宝地,是因为这里有一条‘大通道’和有众多的泉眼出露。‘路’就是‘禄;‘泉’就是‘钱’。 因此,鲍家屯就成了风水宝地。”
“在600余年前,鲍家屯的先民作为军事移民来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江淮文化,其中很重要的是将村落看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村落、水利、生态同时建设的经验。鲍家屯的“黔中都江堰”处处都闪烁着徽文化的光辉。他们在水利建设中,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的用水,而且还解决了村落的生活用水、污水净化和农产品加工、健身、防灾等问题,同时把村落的安全防卫也结合起来。他们还把皖南“水口(这是堪舆学的概念)园林”也移植到屯堡村落中,在水利建设的同时也进行了生态建设和风景园林建设。这些理念即使现在也是很先进和超前的。”
“这次,国家水利部门授予鲍家屯以水利遗产保护集体奖,并授予我水利遗产保护个人奖,这都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对于这些奖励,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鲍家屯是全体鲍家屯村民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作为“守望者”,深感“守土有责”。我们有责任把祖先创造的丰厚遗产,妥善地保护好,并且传承给子孙后代。”

当天的大会有鲍家屯小学的同学参加,活跃了会场的气氛,也是同学们一次爱国、爱家乡的生动教育。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前主席马卓默特先生在致辞中风趣地说:“热烈欢迎小朋友参加会议。我想这些小朋友中,今后一定会有很多水利专家,欢迎你们到我的学校来学习。到时候不用介绍信,只要来找我就行了。”这番讲话获得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顿时会场引来一片笑声。

大会最后有高占义主席做总结发言。会后由村民们演出地戏、鲍家拳和歌舞等节目。(中权、世行)


 


                       关于设立水利遗产奖的说明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

今天,我们为一处普通却非同寻常的水利工程而来,我们与鲍家屯全体村民相聚在一起,它就是鲍屯古代乡村水利工程。它的普通,是因为它灌溉面积不过800亩,这类水利工程曾经遍布中国农村;它的非同寻常,是因为它持续运用长达600年,它是汉民族亚文化族群屯堡文化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长效水利工程的经典案例。
鲍屯乡村水利工程具有灌溉、生活供排水和水能利用等综合效益。水源来自乌江的三级支流型江河。一条山区河流,经过鲍屯,由堰坝层层分流。堰坝形成的水仓,以及坝上的龙口,通过不同高程的渠道,实现了区域水量公平分配,满足了这条小河上下游、左右岸灌溉需求。鲍屯乡村水利工程以最少的工程设施、极低的维护成本,持续运用数百年。在2009年、2010年西南大旱之际,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一水利系统的科学技术价值。
鲍屯乡村水利工程保护项目从2005年开始,由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主持实施。这一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水利部、文物保护、城乡规划等各级领导和各方面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委员会在曼谷授予中国贵州安顺鲍屯明代水利工程保护项目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这是亚太遗产保护的最高奖项,当年共有10个国家、34个项目参与竞争。评委会对这一乡村水利工程保护项目做出如下评价:
鲍家屯古水碾房修复项目,树立了在中国进行农业景观保护的卓越范例。参与保护项目的各个机构开展了富有创见的合作,注重基地的整体性。修复项目复原了水碾房为代表的有着600年历史的水利设施,通过水坝、水道、堤和水碾房全面恢复,恢复了农业生产的秩序。项目高度敏锐而周到地确保了复原它们的真实面貌,重现了历史光辉。通过对传统农业设施功能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和当地文化活动的结合,这一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保护在现代化发展压力下快速消失的亚洲文化景观的重要意义。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历史。水利工程作为公共工程,历来得到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鲍屯乡村水利工程见证了这一传统。它被保存至今,首先归功于鲍氏家族数百年的维护,归功于屯堡人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虽然近30年来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基层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工程多年失修或废弃。但鲍屯水利工程凭借科学的规划、设计,至今仍在发挥综合效益。
获悉鲍屯乡村水利工程保护项目获奖的消息后,陈雷部长欣然批示:“可喜!可贺!”很多主流媒体也予以报道。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注意到鲍屯保护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为此特别设立“水利遗产保护奖”的集体奖和个人奖,以嘉奖鲍屯水利工程自觉的守护者和研究者,更期待通过这一活动,鼓励今后更多的人关心和珍惜身边的传统水利工程,让留存不多的优秀水利遗产得到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更多水利工程的实证。


                        2012“水利遗产保护奖”颁奖辞

                                          集体奖
鲍家屯的全体村民
屯堡人,你们光荣的先民,以智慧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留下了这处构思完美的水利工程,他们的贡献为今人和后人永远铭记。这是支撑一方水土长达60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水和谐的典范,是中华治水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向鲍屯村民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你们的保护,使先人创造的水利工程传承至今。正是这处古老工程,赋予了屯堡文化永远鲜活的生命与独特的魅力,赋予了这方田园灌溉之利和碧水青山。

                                          个人奖
冯广志、张熙黔、鲍世行、朱伟华
你们有不同经历,在各自岗位辛勤耕耘;你们是智者,在屯堡村落,敏锐地发现历史;你们是行者,从古老的堰坝与水磨,从农田到村舍,探寻文明的印迹;你们以学识,通过一道道堰坝和渠道,诠释乡土可持续发展的用水理念,揭示水的永恒,水文化的根基。通过你们的工作,一处藏于乡村的水利工程呈现于世人,将历史的一个章节永远镌刻于山水之间。


                           鲍家屯村长鲍中任获奖感言

尊敬的国际灌排委员会两任主席马卓默特先生、高占义主席
尊敬的陈茂山主任、王红光局长、李晓华主任、谭徐明所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亲爱的各位嘉宾:
大家好!

在这春夏交卸花开,杂交水稻两段育秧,绿油油、林中鸟语悦耳的美好时节,热情的鲍家屯迎来了国际灌排委员会、两任主席、中国水利部、住建部、国家文物局以及省、市、区、镇各级各位领导、各新闻媒体、各位嘉宾到鲍家屯参加鲍家屯乡村“水利遗产保护卓越奖”颁奖仪式。在此,我谨代表鲍家屯村支两委,代表鲍家屯全体村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世界各国希望挤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独木桥竞争中,中国贵州安顺大西桥镇鲍家屯荣获亚太水利遗产保护卓越奖,来之不易。在这里,鲍家屯全体村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道一声真挚的感谢。向我国为此殊荣付出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有关领导及大专家,表示诚恳的谢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您们的双手永远散发着世界的古水利文化遗产的馨香,您们的一腔热情,灌注了古遗产长开不败的奇葩。
鲍家屯获此金字招牌,将大大提高它的知名度美誉度,这对今后鲍家屯,发展无烟产业(旅游及休闲度假游),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潜在商业利益,对以文养文也是一个有力支撑。
成为亚太水利遗产保护卓越奖,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保护责任,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们的厚爱与期待,一定投入更多的责任心,努力保护好古水利,古水碾坊,使水文化遗产奇葩更加美丽,使水文化遗产硕果更加馨香。
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祝马卓默特先生、高占义主席、陈茂山主任、王红光局长、李晓华主任、谭徐明所长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新闻工作者、各位嘉宾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再次欢迎大家的到来,谢谢!
                          鲍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鲍中任
                                                2012年5月23日

 

 
               来之不易,倍加珍惜
     鲍世行教授在贵州安顺鲍家屯“水利遗产保护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最近,刚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寄来的“2011年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的奖牌,今天又来到这里,接受国家水利部门授予的“水利遗产保护奖”。我深深地感到这些奖项的来之不易。

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前人的功绩,是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选择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
为什么说这里是风水宝地呢?
从区域角度看,这里自古至今就是一条大通道。早在汉代的时候,这里就有一条通往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可能比北方的“丝绸之路”还要早。在明代的时候,这里又是“调北征南”的要道。这里留下了我们的祖先自江淮到西南前线的脚印。当时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就是经过这里,去到云南大理、丽江等地。今后这里又是去往东南亚的大通道,是贸易的大通道、旅游的大通道、友谊的大通道,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历史上,从军事角度对于这条交通要道也十分重视。所以,这里是卫、所设置最密集的地方。贵州24卫(全国有329个卫)中就有17卫分布在这条经贵阳、安顺、普安、兴义至云南的交通干线上,而安顺又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之称。为了平定元梁王,朱元璋首仗选定在普定,所以鲍福宝到依托大西桥的鲍家屯(当时称杨柳湾)来“守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以上是从宏观来看,当然也可以从中观或者从微观来看,也就是从立地条件来考察。
据《鲍氏宗谱》记载:鲍家屯的始迁祖鲍福宝“素裕堪舆,”他“观风问俗”,“于黔中得一邑焉。”“览其形则地极壮丽,脉甚丰饶。”这里是“狮象守门,螺星塞水。文峰玉案,森然排列。帐下贵人倚天拔地,门前天马吐雾喷云。”鲍家屯的山水环境从堪舆学说的“龙、砂、水、穴”的条件看,简直是无可挑剔的。但是,鲍家屯最好的条件还是因为这里有泉水出露。因而即使如2009年、2010年西南大旱的情况下,这里仍是喜获丰收。
从上述可以可出,鲍家屯的特质主要是:“路”和“泉”。有了路,就有了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有了泉,就有了水资源,就保证了生产、生活的用水。所以,路就是“禄”,泉就是“钱”,因此,鲍家屯就成了风水宝地。

其次,让我想到的是六百年来鲍家屯的发展建设和悉心管理。在600余年前的“调北征南”军事行动以后,鲍家屯的先民作为军事移民,就留在当地屯垦戍边,并且带来了原籍的母体文化。他们把汉文化的亚文化——徽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移植、复制到西南边陲。正是原籍的母体文化和当地的本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产生了崭新的屯堡文化。这些被传播的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从我们在鲍家屯的调查研究来看,其中将村落看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村落、水利、生态同时建设的经验,是最值得一提的。鲍家屯的“黔中都江堰”处处都闪烁着徽文化的光辉。他们在水利建设中,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的用水,而且还解决了村落的生活用水、污水净化和农产品加工、健身、防灾等问题,同时把村落的安全防卫也结合起来。他们还把皖南“水口(这是堪舆学的概念)园林”也移植到屯堡村落中,在水利建设的同时也进行了生态建设和风景园林建设。这些理念即使现在也是很先进和超前的。
他们继承了皖南聚族而居的传统,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订立村规民约,树立碑碣,严格执行,使600余年的水利工程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实属不易。

第三、让我想到在鲍家屯一起工作的团队。大家共同的目标是:一是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完整地保护好,传承下去,另一是要使全体村民共同地富裕起来。团队的共同作风是: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他们都是被这里丰厚的文化积淀所吸引。今天所给的荣誉,应该属于这个团队;今天所给的奖励,也应该属于这个团队。
自从2005年11月6日,我们第一次踏进鲍家屯到现在,我们的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调查研究和宣传。特别是11月9日给有关方面的报告,指出了鲍家屯村寨布局奇特,建筑风格独特,尤其是建于600余年前的古水利工程保存完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实属罕见。鲍家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史书尚有记载,但该村的古水利工程,史书均无记载,尘封了600余年的水利工程的首次被发现,而受到广泛重视。次年春,即派多学科的专家组对该村落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主要是开局。我们把突破口选定在“恢复内瓮城”。 2005年冬我们到鲍家屯开会时,当时村民们为了汽车进村刚把瓮城拆了,巨大的石块还摆放在地上。在村民全体会上,我们提出要“全面保护鲍家屯”的设想。这个建议被村民以绝对多数票讨论通过。这就表明这个村落拒绝了“建设性破坏”的路子,坚决走上了“全面保护”的正确道路。这个决定,也使一个极为珍贵的“内瓮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要知道这种“内瓮城”, 仅见于明代初年,目前城市中只有保存了南京中山门一个,而农村则绝无仅有地只有鲍家屯这一个了。况且在鲍家屯内瓮城中还有“七十二贤人石”、“振威将军炮”等众多故事和传说。这真是一份沉甸甸的珍贵遗产。
第三阶段主要是整修水碾房。这项工作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而且是该奖项中的最高奖——卓越奖。颁奖词称:鲍家屯水碾房的整修工程是中国现存农业景观保护的一个突出范例。在工程中高度认真和细致的工作,使水碾房保持了真实的历史面貌,重现了昔日的辉煌。该项目展示了在现代化发展压力下,保护正在迅速消失的亚洲文化景观的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项目的极高评价,是对此项工作的充分肯定。用最时髦的“热词”,来形容这座古老而又超前的建筑,如“低碳”、“减排”、“生态”、“地方风貌”、“地方建材”、……,对它都会毫无愧色。古朴的水碾房已经作为石头的史书和历史的丰碑,屹立在鲍家屯村落前。

这次,国家水利部门授予鲍家屯以水利遗产保护集体奖,并授予我水利遗产保护个人奖,这都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对于这些奖励,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鲍家屯是全体鲍家屯村民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作为“守望者”,深感“守土有责”。特别是当今现代化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有责任把祖先创造的丰厚遗产,妥善地保护好,并且传承给子孙后代。

                                                                      2012年5月23日

 

鲍氏族史研究会鲍世行会长在和鲍家屯村民一起畅谈古民居、古水利工程的保护和开发问题。


分享按钮>>渝州人侯弘仁开道通交、桂   
>>三朝宰相、六部尚书明代贤臣著名的政治家—何熊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