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黄梅县鲍照墓全国重点文物申报表文字(节录)
- 中华鲍氏网 2013年3月31日 黄梅县博物馆
黄梅县鲍照墓全国重点文物申报表文字(节录)
鲍照墓简介
鲍照墓全称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位于黄梅县城城西社区鲍照路1号(县人大)县农业局土肥站内。
墓建于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昔日,先民曾为墓表,明万历御史中丞、邑人石崑玉树碑,清康熙、道光年间有修缮。一九八五年,黄梅县人民政府将此墓列为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八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坐北朝南。墓长4.3米,宽4米,墓封土高1.6米;墓前立有石碑,正中镌“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右上款镌“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季春月”,左下镌“黄梅县知县俞昌烈重修”;石碑背面嵌清康熙年间暗碑一块,碑文共185字,竖写楷书。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苍山县南)人。出身微寒,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客葬黄梅。其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九首(亦作十八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都较有名。与颜延之、谢灵运并成为“元嘉三大家”,诗风称元嘉体,有《鲍参军集》。
鲍照墓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鲍照墓位于县城西郊古西池东岸高坡,为沙荒公葬墓地。东连城墙(现为环城公路),有深壕隔断,其余三面为沼泽,后淤积成为农田,隶属黄梅镇东禅村。三十年前这里没有民居,但有部分面积开作菜园或旱地,大部分仍作墓地,鲍照墓周围仍作撂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城镇建房成风,黄梅镇设城建办公室(无县城建局),将此地划入城区做建房用地。县农业局土肥站首先在此建办公楼与生活用房,很多私户也买地皮建房,不久县人大也迁建于此。鲍照墓地原划定保护范围已被侵占,虽然博物馆多次向城建办申述,然大局已定,城建办只得在鲍照墓北尾部一带划定一条宽四米的道路与鲍照墓隔开,此后建房只能在道路两侧,并将此路定名鲍照路,与环城西路联通。
现今鲍照墓南面3米处为土肥站宿舍平房,东面2米处为私户厨房,北面2米出为鲍照路段,用围墙隔断。仅西面无房屋阻拦,是土肥站的菜园地,西北10米处为水塘。
如今进入鲍照墓地,必须从鲍照路1号县人大院门进入,经人大办公楼、土肥站办公楼与宿舍楼门前绕宿舍楼背面,穿过菜地方可到达。虽然曲折迂回,但仍然有不少知有鲍照墓的县内外游客来此凭吊参观。
离鲍墓西向500米处,有禅宗六祖慧能继承衣钵的东禅寺。在清代,东禅寺负责管理鲍照墓田产,稞粮用作修缮墓地和春秋社祭之费用。
鲍照墓的历史沿革
南朝刘宋明帝刘彧泰始元年(465年),鲍照任荆州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辅助管辖黄梅,遂寄居黄梅,其妻张文姬曾携居。
泰始2年(466年)鲍照死于乱军之中,停厝于古西池之岸(现今黄梅县土肥站院内墓地),后未迁故里,留葬于今址。
此间千余年中,先民为之表墓,年湮时久,难寻记载。
明万历己卯(1579年)进士、御史中丞、邑人石崑玉,为此碑立碑赋诗。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岁次辛卯季春月,邑文人蒋在(上山下主为一字)重立,刻有方形暗碑尚存,记载明石崑玉修墓及原诗。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薛乘时建“俊逸楼”。
清乾隆二十三年,县属内正东旧有依塚建亭,始称俊逸亭。多有诗人雅士凭吊诗作,后毁于兵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黄梅知县俞昌烈、教谕宋赞元、训导王景彝、千总黄世璋、典史梁捷、廪生帅宗槩、监生石景熙、蒋效漘、生员石以鑑、喩权等重修此墓,所立主碑至今保存完好。
清光绪元年,知县覃翰元率士民重建,悉复旧规。迁俊逸楼于东北隅,其榜曰:“俊逸堂”。公暇,课生童诗赋。
清光绪丙子《黄梅县志》上标有俊逸堂版图。
公元1985年,黄梅县人民政府定为黄梅县文物保护单位,树水泥标志保护牌,同年,划定墓地四周个10米做保护范围,由东禅村文管员管理,县博物馆建有“四有”档案资料。
公元2007年,县博物馆整理鲍照墓地,于主碑背面发现康熙暗碑。
公元200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梅县博物馆
2009、12、14
分享按钮>>【鲍氏名人楷模】 教授之歌
>>【鲍氏网新闻】鲍照研究论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