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中日威海卫之战寿州鲍氏捐躯者初探

    中华鲍氏网 2013年5月21日 鲍广东


                 

                   中日威海卫之战寿州鲍氏捐躯者初探

                                  鲍广东

    一、历史背景

    威海卫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一部分。甲午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First Sino-Japanese War)[1],丰岛战役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战争结果是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面有必要把战争过程简述一下,以便读者清楚部分寿州鲍氏先辈捐躯背景。

    1、战争前背景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虽然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并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此时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清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新、旧党之争。日本因而出兵朝鲜,清廷亦派兵朝鲜。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日两国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于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2]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鲜东学党党魁崔时享,于全罗道聚众号召农民起义,发檄征讨日寇、驱逐权奸,国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六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国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昰应主国事。李昰应马上答应为日本效力,并下令驱逐在朝鲜的所有华人出境。

    清北洋大臣李鸿章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冯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清军济远和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7月25日拂晓,两舰离牙山返航。清晨7时20分,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日方称济远先开火)。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阴历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2、甲午战争的三个阶段

    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直到1895年4月17日双方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日军攻陷虎山。其他清军各部不战而逃,日军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将其司令部移于虎山。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25日旅顺陷落。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与日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二、威海卫之战

    1、威海卫驻防情况

    威海卫之战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威海卫地处山东半岛顶端,港湾呈半圆形,有刘公岛、日岛横列湾内,形势险要。港湾南北两岸及刘公岛、日岛建有10余座炮台,配备新式大炮100余门,火力交错,防御坚固,成为北洋海军基地和提督衙门所在地。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在旅顺稍事休整,全部泊聚于此地。中日战争爆发后,威海又添新兵、筑炮台,加强海上防御。旅顺失陷前,北洋舰队全部驶入威海。至二十年底,山东半岛清兵总数已达60营,约3万多人,分别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李秉衡统辖。李鸿章被日军在朝鲜和辽东的强大攻势所震慑,对山东布防更加消极被动,命令北洋舰队以“保船”为主,不许出海与日军作战;加之山东半岛海岸线绵长、地面辽阔,清兵防守部署分散,李秉衡又不谙战事等因素,故清军在山东半岛的防务漏洞很多,难以阻挡日军的锐利攻势。

    2、战役情况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95年1月19日)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日军歼灭,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清军炮弹打死,这是日本在战争中唯一阵亡的将军。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下图1是甲午战争双方进军路线图,图2为刘公岛现代地理图。 

 

图1:清、日两军进军路线图

 

图2:刘公岛现代地理图

 

二、捐躯者名单

  

三、分析

从上述名单看,威海卫之战,战死者13人,主要牵涉到琥公十四世、十五世和十六世三代,其中十四世一人,十五世10人,十六世2人,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者21岁,一人无出生年月,战死者中军官三人,文职一人,即两江补用千总一人、候选县丞一人、巡检一人;文职笔札一人。

另外,从老谱中查到以下两人可能也参加了威海卫战役。如下表2所示:

 

表2:可能参与威海卫之战的人员:

    何从军者这么多人到了威海卫而战殁?并且阵亡人数很多?未战殁者有多少人?老谱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能合理推测了。我们可以从第一卷寿文中看出端倪。

    老谱中“鲍二公筱圃姻兄家传”中记载:鲍兰徴(字筱圃)“奉爵阁李鸿章调扎山东之威海,修筑赵北嘴海防炮台,其水雷营武备水师各学堂皆有公监造,故海疆功程称巨擘焉。因是以异常劳绩,奖道员议叙二品衔,赏花翎以荣其功。” 这时候,鲍兰徴可能带了很多家乡人过去修筑炮台和学堂。以后也就留了下来,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根据王记华的相关研究[3],威海卫海防分四期建设。威海水师学堂,1889年10月筹建,1890年告竣并招生,其中水雷营2营。北岸1营自1891年7月成营,南岸1营尚未募成。甲午战争之前仍在进行第四期建设,但这时鲍兰徴已经和严复一同调往天津[4],剩下的部分鲍氏后人可能就留了下来。并且,由于鲍兰徴的的继配方氏于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十七日去世,按照家礼,需要为妻服齐衰杖期,即一年孝服,有可能此时不在威海卫。1889年(光绪十五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在威海设立水师学堂,以便就近兼习驾驶、鱼雷、枪炮等技术。经获准,遂在刘公岛西端向阳坡地上建筑校舍60余间。威海水师学堂是继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1887年)之后,北洋海军兴办的第三所水师学堂。光绪十五年(1889年),鲍兰徴修筑学堂和炮台有功,皇帝下发了诰命。如上表中的传钊公,51岁战死,又不是军官,可能是修筑炮台和学堂留下来战死的。

    另外一种情况,并不是修筑炮台和学堂的人员,而是真正的军人,如克宽公,谱上载,诚昭公年二十七因病去世,世昭公的长子克宽过嗣给诚昭公遗孀许氏为子,克宽公少习儒术,小试后壮遊威海,为人幕宾,光绪甲午中日失和战殁,死之云骑尉,世袭,克宽公无子,以堂兄有才的四子汝广,继为自己的儿子。

    另外,据族伯继恒、族兄广廉讲述,当时寿州人戴宗骞,字孝候,是清末将领,当时带了许多寿州人到威海卫海防。于1882年负责建造威海卫军港,经营台垒,以备海防。1891年晋道员。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任威海卫陆路清军统领,率领绥军四营,守卫威海卫北岸炮台。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因分统制刘超佩逃跑遭陷。旋奋力守卫,率军组织反击,一度收复两座炮台。后日军纠集大批兵力进攻,因兵单势弱,所部哗变,两处炮台皆失,败走刘公岛,吞金而死。著有《海上屯田志》,后人辑有《戴孝候诗集》。这些阵亡的部分寿州鲍氏后裔,很可能参与他领导的绥军四营。

    四、遗址图片及简介

    1、威海卫水师学堂

    威海卫水师学堂我国目前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清代海军学校威海水师学堂,历经114年风雨,经过3年紧张修复,在甲午海战110周年即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

 

图3:威海水师学堂现图

2、赵北嘴炮台遗址及日军占领炮台图

配备28厘米平射炮2门,24厘米平射炮3门,15厘米曲射炮1 门,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四(1895年1月29日)的早晨,赵北嘴炮台被炸了,日本兵便分三面前进。第一座失守的是龙庙嘴炮台,接着鹿角嘴和赵北嘴炮台相继失守,鲍氏先辈可能都在这时候拼死守卫炮台而壮烈牺牲。老谱上载是光绪二十年中日失和战殁,实际上应该是光绪二十一年年初战死。

 

图4:赵北嘴炮台现遗址

下图5是日军占领赵北嘴炮台图[5]。

 

图5:日军占领赵北嘴炮台图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

[2] 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相关条款,引文见《中日战争》,一,P489-538

[3]王记华晚清北洋海军威海卫基地要塞设防考略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学术丛书《北洋海军研究(第3辑》

[4] 1891年10月8日,李鸿章在“办理海军请奖折”所附清单中提到:“候补知府马复恒、鲍兰徴、严复均拟请免选本班,以道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前先选用”。该奏折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73,第1-2页。请奖人员清单。

[5] 网上收集资料: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陆地测量部写真班《日清战争写真帖》、龟井兹明《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写真帖》

 


分享按钮>>【鲍氏网新闻】寿县鲍家湾情况简介
>>【白氏网新闻】白氏祖源寻踪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