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名人楷模】转载 首创山水城市

    中华鲍氏网 2014年3月1日 叶永烈


 

                                                    首创山水城市

                                                        叶永烈

 

编者按:本文摘自叶永烈著《钱学森》一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八章 金色晚年,第十一节 首创“山水城市”。文中叙述作者于2010年5月18日上午在鲍世行家采访,并介绍鲍世行和钱学森探讨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山水城市的情况。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山水城市”——中国未来发展模式。

所谓“山水城市”,那就是“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漏水;要让城市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的江河湖面、足够的自然生态;要让城市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宜居环境。”

“山水城市”概念的首创者,不是建筑学界的元老级人物梁思成,也不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却是建筑界的“界外人士”——钱学森。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城市发展研究》副总编鲍世行教授以十分推崇的口气说起了钱学森的“深水城市”创意对于建筑学界的深刻影响①。他还专门写了《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一书②。

钱学森作为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与导弹专家,喜欢“越界飞行”。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诸多论述,便是他“越”入建筑学界建树的成果。

鲍世行教授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曾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他曾经背起经纬仪奔走于四川新城攀枝花。他主持的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因具有新的设计理念而博得规划界好评连获省部级奖。唐山大地震之后,鲍世行教授以国家建委专家组成员身份参加唐山和天津两地震后恢复重建规划。鲍世行曾经与钱学森作过关于“山水城市”的诸多探讨,光是钱学森写给他的信件就达70多封。

鲍世行教授说,钱学森对于城市规划,最初提出的是“园林城市”。

早在1958年3月1日,回国不就得钱学森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指出:

 

以北京颐和园来说,它本身已经是美妙的了,但当我们从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西望群峰,更觉得全园的布置很像把本来不在园内的西山也吸收进来了,作为整体景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雄伟的气概在全世界任何别的地方是很少见到的吧。我国园林的特点是建筑物有规则的形状和山岩树木等不规则的形状的对比;在布置里有疏有密,有对称也有不对称,但是总的来看又是调和的。也可以说是平衡中有变化,而变化中又有平衡,是一种动的平衡。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用我国的园林比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花卉画,其妙在像自然又不像自然,比自然有更进一步的加工,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

 

这篇文章表明,钱学森早就关注中国园林的特点以及园林与建筑的关系。鲍世行教授说,后来钱学森又进一步指出,园与林不同,园是艺术,林是种树,园林的主角是园。

就建筑学而言,在1982年钱学森提出将建筑列入文学艺术大部门;1983年钱学森提出在我国建立园林学;1985年,钱学森提出建立城市学;1990年钱学森提出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山水城市;1994年,钱学森提出要重视建筑哲学在建筑科学体系中的领头作用;1996年,钱学森提出建筑科学技术体系及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的问题;1998年强学识提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概念。

钱学森在写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一封信中,这样谈及自己的建筑思想演变的过程:

 

我为什么对中国古建筑爱好,这说来话长:我自三岁到北京,直到高中毕业离开,1914---1929,在旧北京呆过15年。中山公园、颐和园、故宫,以致明陵都是旧游之地,日常也走进走出宣武门。北京的胡同更是家居之所,所以对北京的旧建筑很习惯,从而产生感情。

1955年在美国20年后重返旧游,觉得新北京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都,气象万千!的确令人振奋!但也慢慢感到旧城没有了,城楼昏鸦看不到了,也有所失!后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议上碰到梁思成教授,谈得很投机。对梁教授爬上就城墙,抢在旧城墙被拆除前抱回几块大城砖,我深有感慨。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不能丢啊!70年代末我游过苏州园林,与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有书信交往,更加深了我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熟悉。

这一思想徐徐发展,所以在80年代我就提出城市建设要全面考虑,要有整体规划,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再继续的基础上现代化,我认为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叫“城市学”,是指导城市规划的。再后来读到刘敦桢教授的文集二卷,结合我对园林艺术的领会,在头脑中慢慢形成把城市和园林结合起来的想法,要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到1990年初就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

 

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也是基于对北京现状的不满:“现在我看到,北京兴起的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快,进入房间则外望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连一点点蓝天页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

钱学森是这样开始提出“山水城市”的感念:

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在给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的信中,首先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钱学森在信中说:“我近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上水城市式的居民区。”

1992年3月14日,钱学森给合肥市副市长吴翼的信中,进一步论述了“山水城市”:“近年来我还有个想法:在社会主义中国有没有可能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大座园林?高楼也可以建得错落有致,并在高层用树木点缀,整个城市是‘山水城市’。”

鲍世行教授回忆说,自1996年6月15日至17日在长沙湖南大学、岳麓山书院举行了“建筑与文化1996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前,在6月4日,85岁的钱学森会见他以及顾孟潮、吴小亚等建筑学家,就建筑科学作了长时间的热情谈话。钱学森那四个月里,给建筑界十个人写了25封关于建筑学的书信。有一天就写了四封。鲍世行教授说,在那段时间里建筑学成了钱学森的“学术兴奋点”。

鲍世行教授给予钱学森首倡的“山水城市”以高度评价。鲍世行以为,“山水城市”就是中国的生态城市,是大地园林化的升华,是城市里自然物与人工物的有机结合,是21世纪中国城市的模式。

鲍世行教授说,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水。山水代表自然。山象征崇高,水代表灵性。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园林,代表了中国人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追求。正因为这样,“山水城市”的概念,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钱学森是一位大师,是一位“大成智慧者”,博大精深,既有高深的科学修养,又有广播的文化修养,可以用一个“通”字来形容他。钱学森融会贯通科学与文化,所以能够触类旁通,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

鲍世行教授告诉我,在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之后,在建筑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在建设部部长侯捷和副部长周干峙的支持下,1993年2月中国建筑界在北京召开“山水城市研讨会”。这个研讨会肯定了“山水城市”的建设代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

鲍世行教授指出,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有三个含义:

首先,他认为园林只是山水中的一部分,山水含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历代中国山水诗人和山水画家的精湛艺术所凝练成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说所谓“城市山水”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进城市建设,把中国园林的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加强将现代建筑技术和现代建筑于中国园林学的结合,如立体高层结构可以搞一些高底层布局,并且进行“立体绿化”,不是简单的用攀援植物,而是在建筑物的不同高度,适宜种花草树木的地方和垫面层,让古松侧出高楼,把黄山、峨眉山的自然景色模拟到城市中来,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园林学结合起来;在高层建筑的侧面种一些攀援植物,再砌筑高层的树坛种上松树,看起来和高山一样这也是用中国的园林艺术来加以美化的办法。

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思想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这是山水城市的第二个主要含义。他强调城市是人的居住点,“所谓城市,也就是人民的居住点或区域,也就是大大小小的人民聚集点想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人的社会活动需要形成的”他要求给人们提供的居室要温暖、凉爽、有湿度和舒适。他对北京四合院那种良好的人文环境是赞赏的,建议像吴良镛教授所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建那样吸取旧四合院的合理部分,又结合楼房建筑而成为“楼式四合院”,在其中再布置些“老北京”的花卉盆、荷花缸、养鱼缸等,创造一个美丽的充满人情味的庭院。

山水城市的第三个含义是城市的建设必须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与外国先进的文化和建筑技术结合起来,将传统与未来结合起来。他强调在山水城市中,文化必须保护,并加以科学的维修,而不仅是粉饰一新。他惋惜北京的城墙、城门楼拆的太干净,不断寻找不但“把古都风貌夺回来”,而且增添古都风貌的办法。如他建议“在南长街、北长街街道东侧,从中山公园西北角起,把现有民房拆去;再在南池子、北池子街道西侧,从劳动人民文化宫东北角,也把现有民房拆去,在空出的地段移植高大常青树,多种花卉,形成人民公园。北面筒子河北岸、景山前街南侧页移植些高大常青树。这样,紫禁城周围都在公园中,朝阳、夕照、风貌一定胜过旧时。”

 

鲍世行教授说,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概念,在海外也产生巨大影响。台湾学者很快就接受了“山水城市”的理念,提出要在台湾建设“山水人情城市”;1995年世界公园大会在宣言中强调“需要建设山水城市”的观点;法国、意大利等国召开的有关城市学的国际会议上,介绍山水城市的理念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著名德国城市生态专家F也得以从Frederic Vester 教授说:“‘山水城市’不仅在生态、社会、文化方面有巨大的效益,而且还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注解①2010年5月18日上午,作者在北京采访建筑学家鲍世行教授。

②鲍世行,《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

 


分享按钮>>【鲍氏文化古迹】纪晓岚关于鲍氏的四篇文章
>>【鲍氏网新闻】关于开展“家风、家训、家规”笔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