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转载)绍兴:一座小洋楼,一个图书馆

    中华鲍氏网 2014年6月7日 鲍成达荐稿


 

                                 (转载)绍兴:一座小洋楼,一个图书馆

 

                         

    家族图书馆,在中国很稀罕,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而不日即将在浙江绍兴小洋楼中恢复开放的“绍兴联合图书馆”.就是一个独特的、有历史渊源的家族图书馆。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云淡风轻》一书,作者是本报老朋友、文化老人鲍世远。他在书中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家族创办家族图书馆的故事。

在浙江绍兴城南前观巷一号二号,原有一栋五进带花园的大宅院,是以经营盐务为主的鲍氏家族的世居之所。1947年,家族中近四十人的青少年子弟,多数是学生,关心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尤其是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复旦、圣约翰、同济、金陵等著名大学求学的鲍世远、鲍世禄、鲍淑英、鲍世宰、鲍世问等,思想比较进步,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有的已成为中共党员。1947年春节,在上海、南京等大学读书的年轻人回到绍兴,建议同龄亲人多读进步书刊。为了更好地创造读书条件,大家酝酿建立一个家庭图书馆。1947年3月,图书馆成立,设在前观巷一号宅院内的“万卷楼”下以“顽石点头处”命名的花厅内,取名“绍兴联合图书馆”。最多时藏书达近千册,固定读者百余人。    

1949年5月绍兴解放后,联合图书馆的全部藏书捐献给了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图书馆尽管存在只有短短两年,但是它被载入《绍兴人民革命史》和《中共绍兴党史》,并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绍兴的一个“革命文化团体”。    

2013年,鲍氏宗亲鲍世济热心倡议,在新址豆姜鲍氏小洋楼修缮后,重建“绍兴联合图书馆”。这个倡议得到了绍兴市政府的热情支持。随即,鲍世远之女、新民晚报记者宋铮接过长辈的接力棒,协同鲍世济和宗亲刘俊,共同担负起重建任务。鲍家子弟踊跃捐书捐款,热切希望重建的“绍兴联合图书馆”传承当年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联合图书馆恢复开放已经指日可待。

                                     一座鹤立鸡群的小洋楼

浙江绍兴市,距市区不到一小时的路程,有个马山镇的豆姜村。那是典型的江南农村,粉墙黛瓦的民居,住着戴乌毡帽的村民。    

可是,在几乎一式的粉墙黛瓦低矮的民居群中,鹤立鸡群地耸立着一座小洋楼。    

这座小洋楼是村里鲍家的饮酒楼,俗称鲍家小洋楼。它建于1921年,坐北朝南,五开间,三层,建筑面积九百二十平方米。一二层,明次间(中间)南向一、二层设廊,置爱奥尼柱四根,柱子顶端直达二楼檐口,廊子的阴影突出了廊柱和二楼的西式栏杆。三层露台富有装饰性的山花,显示洛可可风格。东西两侧用西式栏杆围护的凉亭。底层大厅中间有隔断,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东西两侧的尽端开间凸出一间,形成传统民居中的“厢房”。整个建筑组成横向的“工”字形平面,是浙江民居“四盘一汤”的变形。石雕、木雕等图案设计既有西洋模式,又有中国风格。至于室内装饰反映出中西合璧的思想,红木椅子茶几,悬挂名人字画,也用西式沙发。    

这座小洋楼的显著特色,一句话: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巧妙融合,是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    这座小洋楼的主人,要从鲍氏迁绍始祖说起。鲍氏原籍安徽歙县,1774年,始祖鲍曾尚为了从事盐业生产,从歙县新馆迁居绍兴郊区高车头。由于盐业生产日益兴旺发展,人口增加,鲍曾尚的四代孙鲍存景于1885年,偕子迁居马山镇豆姜村,这是小洋楼的第一代族人。但建造小洋楼的是豆姜鲍氏第三代鲍德衔。当时,豆姜鲍氏除盐业外,经办多种事业,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1918年,豆姜鲍氏和美商美孚洋行签订煤油总经销合同后,和外商联系明显增多,亟需建一座接待来往国内外客商的建筑,于是,这座小洋楼在1921年建成。    

近百年来,小洋楼历经风雨,能够保存下来,还得提到周边村民对它的保护。特别是“文革”时期,小洋楼里的许多石雕、木雕、琉璃制品、花砖等等,人们用石灰涂没遮盖,使原物基本保存完好。    

当年,在豆姜小洋楼建造的同时,豆姜鲍氏在杭州清泰街建造了一座“义源银楼”。那年月,“义源银楼”、“信源银楼”和“乾源银楼”,号称杭州三大银楼,而“义源银楼”是三者之首,它的建筑风格和豆姜小洋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这座银楼已在上世纪末毁损,这是当地“旧城改造运动”中的悲剧。因此,在痛定思痛中想到保护豆姜小洋楼的紧迫。    

2002年8月,豆姜鲍氏小洋楼被批准公布为“绍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被批准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项目名称改为“豆姜鲍氏旧宅群”,将保护范围扩大。接着绍兴市政府对豆姜小洋楼作了抢救性维修,使它重现其风采。    

这座小洋楼的变迁,引起人们的思考。豆姜小洋楼能够幸存,也许它座落在农村,未受“旧城改造运动”的影响,幸运地躲过一劫。现在,堂弟鲍世行(中国城市研究会首席专家)提出,建议将绍兴豆姜小洋楼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这个建议已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着手进行申报工作。

                                     一个独特的家族图书馆

经过维修以后,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豆姜小洋楼,最适合也最理想的用途应当是什么?    

这就是我想要说的第二个事情:一个图书馆。    

绍兴市城区有条前观巷,小巷的尽头有两所规模较大的宅院,那就是我的老家,我就出生在这个大宅院里。因为是一个大家庭.我出生的时候,共有三代六十人左右。这里前观巷鲍氏家族,和马山镇豆姜村小洋楼的鲍氏,同属宗族成员。我的袒辈和父辈,他们和豆姜鲍氏是有联系的,各家有重大活动,也是相互来往的。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很快,国民党反动政权已经朝不保夕。当时,我们前观巷鲍氏的年轻一代,分别在绍兴、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大、中学读书。我们弟兄三人在上海复旦、同济、圣约翰三所大学就读。    

当时的形势是,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推进,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变本加厉地迫害人民。被称为“第二条战线”的学生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    

我们都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与反动派展开不屈斗争。投身学生运动以后,我们得到了极好的思想上、政治上的锻炼。通过阅读进步书刊,举办校内墙报、油印小报,吸收革命的先进的思想,都得到了思想认识的提高,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变化。    

我们开始把上海学生运动中的刊物、文件、书籍寄给绍兴老家二十多位弟妹看。他们的反响很强烈,希望不断寄去书刊,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想到,既然弟妹们需要,那么我们自己办一个家庭图书馆,不是很好的事吗?    

经过大家商量,一致赞成就在老家万卷楼下办个图书馆,把各人手头有的书刊捐出来,再由上海、南京各地的亲人捐出来,另外新购一部分进步书刊。选了一位馆长鲍亦皆,几位工作人员,全是家里的亲人。选购的一部分进步书刊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大众哲学》《唯物辩证法》《家》《春》《秋》《李有才板话》《洋铁桶的故事》以及《文萃》《新观察》杂志等等。    

这些书刊在绍兴老家的弟妹中大受欢迎,弟妹们就读的各学校同学,也都要看这些书刊,这样,最多时图书馆的读者多到百余人。而且图书馆的藏书,最多时有一千多本。    

于是,想到要给图书馆起个名字。经过大家商议,决定用名:联合图书馆。意思是:联合起来,共同进步。    

联合图书馆1947年成立。当时,绍兴几家中学,如越光中学、稽山中学、承天中学、省立绍兴中学、绍兴师范学校等,都有学生是联合图书馆的读者,并且参加联合图书馆举办的一些活动。    

1948年夏天,上海和南京的鲍家子弟,上海是我们三兄弟,南京是堂弟鲍世问,暑假期间回到绍兴老家,开展以联合图书馆名义举办的一些活动,主要有火炬晚会,以演出各种文艺节目为主,比如歌咏、合唱、歌舞剧《王大娘补缸》、活报剧《袁世凯之死》、诗歌朗诵等。纳凉晚会,以做集体游戏、集体舞蹈、大家唱革命歌曲为主;时事讲座,讲述解放战争、学生运动等形势;教唱革命歌曲,有《茶馆小调》《山哪边好地方》《你是个坏东西》《黄河怨》《跌倒算什么》等;城郊踏青远足,交流读书心得等。    

这些集体活动,都在我们老家的大天井里,或者在万卷楼下花厅里举行,吸引了我家弟妹以及绍兴几家中学的同学参加,纳凉晚会参加人数达到一百多人,大家情绪高涨,气氛热烈,从傍晚一直到深夜才依侬不舍地散场。    

联合图书馆越办越红火,图书增加,读者扩大,活动频繁,编印油印小报,发布书刊信息,这是联合图书馆的最兴旺的时期。    

到了1949年,解放战争的形势迅猛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运动的压追也变本加厉。我们在上海的弟兄,有的被开除学籍,有的被列入黑名单,有的为躲避被反动派迫害而四处逃亡。    

在我们老家,联合图书馆的活动也引起当局的注意,有一天,突然闯进几名特务,把馆长鲍亦皆和我三弟抓去,后来经过我堂祖父出面,加上并没有发现什么“罪证”,将他们释放回家。    

于是,大家决定,停止联合图书馆活动,把所有藏书经整理后妥为安放。联合图书馆的活动虽然停止了,但是,家里年轻一代的心却沸腾起来了。    

绍兴解放前夕,就有我家的年轻人,串联学校的同学,投笔从戎,参加人民军队。等到绍兴解放(1949年5月初),我家有更多的男女青年纷纷参军、参干,投身革命大熔炉,实现生命的价值。    

前观巷鲍氏家族的年轻人,走出旧时大家庭,走向新天地,走向光明的前程。    

联合图书馆在存在的两年时间里,以革命的、先进的思想滋润和培育了鲍氏的青年一代和他们的许多同学,使这些青年接受了革命道理,不同程度地树立起革命人生观。绍兴解放后,他们以各种方式迎接解放,同时把联合图书馆全部藏书捐献给绍兴人民图书馆。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绍兴人民革命史》中,在“绍兴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一节里面,以“绍兴联合图书馆的革命活动”为题记述了当年活动的事迹。    

当年,绍兴前观巷鲍氏家族成员约七十多人,年轻一代约三十多入,解放后,离开大家庭投身革命队伍参军的十四人,参加抗美援朝的六人,享受离休干部待遇的十三人。历年来,这批年轻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有的赴北大荒开垦、大西南三线建设,有的从事深山勘测,有的从事建筑、农艺、财经、教育、海洋航运、政权建设、文化艺术、新闻记者、餐饮服务,有的出国深造。现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十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三人,加入共产党的十人。    联合图书馆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从1995年开始,前观巷鲍氏年轻一代,为了相互沟通交流,创办了家庭内刊《万卷楼通讯》,由北京、上海、南京、绍兴各片成员轮流编辑,每年出版一至二期,到2012年已出版二十八期。    

现在,已由我们家庭宗亲鲍世济倡议,在绍兴恢复联合图书馆,馆址选在豆姜鲍氏小洋楼。经过大家商议,向绍兴市政府等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绍兴市政府有关部门已在2012年12月19曰批复,同意申请书的要求。目前,已开始筹备工作,推选馆长、副馆长,议论绍兴联合图书馆的实施方案等。    

一座小洋楼,坐落在城北马山镇豆姜村;一个图书馆,却在城内小巷的宅院里面(这所宅院现在已不复存在),它们原本并无联系,互不交往。谁也没有想到,今天,它们却发生了极为可贵可喜的联系,小洋楼里办起了图书馆。    

我以激动的心情和无限的感慨,祝愿小洋楼申遗成功,祝贺绍兴联合图书馆2014年能如期在小洋楼里开馆。

                                                                       (鲍成达荐稿)

 


分享按钮>>中国流失海外青铜重器皿方罍将重回湖南合璧
>>【站务公告】关于组建河南家族QQ群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