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寿州城墙与芍陂

    中华鲍氏网 2015年1月28日 鲍世行



           鲍世行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初识寿县

   我对寿县的了解是从对“淝水之战”的认识开始的。因为这场战争是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在这里。

   第二次接触是对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审批。寿县城墙的名气很大,特别是它千百年历史当中,在抗洪方面不容忽视的作用。坊间传说,在洪水来时人们可以坐在城墙上洗脚。这个故事脍炙人口。我一直想亲自到寿县来看一看。

   2012年冬,全国鲍氏在寿县聚会,我才有机会来到寿县。寿县鲍氏主要聚居在寿县南面的鲍家湾。这里是个好地方。明代初年始迁祖鲍琥,从山东迁居至此,有很多十分生动的故事。总之,鲍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寿县宗亲十分热情,专程陪同我参观了久负盛名的寿县城墙,见到了号称“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吃到了始于淮南王刘安的八公山豆腐,真可以说是心满愿足了。

   这次有幸来参加寿县明清城墙暨安丰塘遗产保护研讨会,给我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六安市和寿县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昨天整整参观了一天,现在我谈一些体会。

                                关于会议名称

   首先,我来谈谈这次会议的名称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嘛!大家知道,这次会议被定名为“寿县明清城墙暨安丰塘遗产保护研讨会”。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寿县明清城墙”,另一个是“安丰塘”。

   先讲城墙。现在的寿县曾经有过不少名称:寿春、寿阳、寿州和寿县。最早从春秋、战国到汉,称寿春;晋以后称寿阳;隋、唐以后称寿州;宋为寿春府;明、清一直称寿州;直到民国以后才改为寿县,所以“寿县”是历史上最低的行政级别了。为此,我认为这里的城墙应该称为“寿春城”,至少也应该称为“寿州城”,因为这里的城墙是按照“州”的建制修建的。如果把它称为“寿县城”,那就太降低自己的身份了。实际上寿县作为一个县城,是仅在民国以后的事情,也不符合目前城墙的实际情况。

   再说安丰塘。安丰塘古名芍陂(发音为“q e  bei”),为楚相孙ù叔敖所造。隋、唐以后,因陂在安丰县境内,故又名安丰塘。但“芍陂”这个名字一直沿用,直到明代以后才废的。被废的时间,在2500年历史中最多也才占四分之一的时间。今天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要研究它的历史,突出它的文化,所以当然应该称它为“芍陂”,而不应该称它为“安丰塘”。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个项目应该称为“明清寿州城墙和芍陂”。

                              寿州城墙和旧城更新

   2012年公布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45个预备项目中,有一项“中国明清城墙”,这个项目捆绑了八个城市的城墙,它包括江苏南京、浙江临海、安徽寿县、安徽凤阳(明中都皇城)、湖北荆州、湖北襄阳和陕西西安等八地。这些城市绝大部分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南京、荆州、西安还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名城有寿县、襄樊,第三批有临海。说明历史文化名城的审批,可能与古城墙的存在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寿县的城墙还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的城墙大部分都是在明代砌筑,或在当时由土墙加砌成砖墙,这和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的主张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城墙已有护城河、吊桥、瓮城、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垛口、马面、马道等完备的设施,这些设施在冷兵器时代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有的城墙上寿州城呈方形,墙体版筑,石基砖壁。旧时,城墙有雉堞999个。西北角有画凉亭,东南角有文峰塔,毁于日寇炮火,现仅存遗址。据清光绪《寿州志》记载城墙上原有“角楼八座,警铺五十五所”。寿州城共有四座城门,东曰“宾阳”,南曰“通淝”,西曰“定湖”,北曰“靖淮”。城在防洪减灾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梳理一下,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城址选择合理

寿州古城北依八公山,四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古人筑城充分研究了当地的地理水文特征。寿州城墙高度与淮河干流上的“咽喉”——“淮河第一峡”丰台硖山口孤山洼的最高水位相应。古城的城址虽低,但硖山口孤山洼比城墙更低,当淮水涨至城头时,洪水会从孤山洼一泻而去。北门大桥上比城墙低的两个石狮子是水文标志,故有“水漫狮子头,水从孤山流”之说。

   (二)城池形状有利防洪城东、城南两面为护城濠,北依淝水,西连城西湖。城略呈方形,但转角处为弧形。这种形状可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利于泄洪;也避免军事防御上射击的死角和盲区。

   (三)筑瓮城考虑了防洪要求寿州城四门均有瓮城,且有云梯可登城门,雄伟壮观。四座瓮城都有内、外两门,门洞皆砖石券顶结构。明嘉靖后,除南门仍一线通达,东门瓮城外侧门北移,偏离轴线4米,坊间戏称“歪门邪道”。西门、北门瓮城的内、外门均呈直角,西门瓮城的外侧门向北,北门瓮城外侧门向西。这种巧妙的设置是基于抗洪和军事防御的考虑出发。一方面,洪水若进入瓮城,巨大的冲击力将转化为涡流,减轻洪水的冲力,另一方面,若敌人突破瓮城,需改变攻击方向,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

   (四)筑石堤以护城明嘉靖十七年(1538),御史杨瞻在寿州城墙外侧城脚处加建一周高3—5米,宽约8米的护城御水石堤。这个护城石堤,内口与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壁立护城河沿。护城石堤为整个城垣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它排除了洪水浪涛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冲啮,堪称“城外之城”。

   (五)巧建城市排水涵洞城涵的作用,主要是及时排泄城内积水,以保城内安全。涵洞始建年代失考。明代以前,寿州的城涵与一般涵洞无甚区别。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刘焕创建月坝。所谓月坝,即城内涵段之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筑起一砖石结构圆筒状坝墙,其径7.7米,壁厚0.5米,高度等于城墙。月坝内设石阶,可拾级而下,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故清光绪年间,东西两涵重修时分别荣膺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   称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寿州古城也是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如果我们查阅寿县历史上城市水患的记录,可以看出明嘉靖以前也有多次水患,多有“淹城”、“山崩,洪水出,城坏地陷”,“浸城郭,坏庐舍”,“水决城”,“雨水坏城”,“水涨坏城”等记录。但自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霪雨坏城”后,寿州城就一直没有洪水灌城之灾。从中的经验是值得认真总结的。这里必须指出,寿县为了防御洪灾,而随时注意维修和加固城墙,这也是十分必需的。
   寿县名城正在开拓新区,疏解旧城,把行政单位、重点中学、小学、医院都搬到新区,这就为旧区的更新创造了条件。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在旧城更新时,千万不要拆宽马路,要多搞增水面,多建绿地。

                           芍陂和八公山

   安丰塘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古名芍陂。《后汉书·王景传》称:“芍陂为楚相孙叔敖所造。”芍陂创建于春秋楚庄王时(前613-前591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全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安丰塘之名始于唐代,芍陂之名明始废。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灌田万顷。自春秋至今一直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安丰塘的堤坝长2.4万米,上筑1.5米的直墙,水面5万亩,蓄水库容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亩。安丰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我先后参加了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和贵州安顺鲍家屯古水利工程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研讨会。我很同意会上大家的意见,就是先申报农业遗产,再申报文化遗产的路线。

   说实在的,申报农业遗产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中国农业文化景观”,或者说“亚洲农业文化景观”的问题,我首先还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鲍家屯古水碾房修复项目获2011年亚太遗产保护奖的颁奖词上体会到的。这个颁奖词对这个项目是这样评价的:

   鲍家屯古水碾房修复项目,树立了在中国进行农业景观保护的卓越范例。参与保护项目的各个机构开展了富有创见的合作,注重基地的整体性。修复项目复原了水碾房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水利设施,通过它和水坝、水道以及堤围的协作,回复了农业生产的秩序。项目高度敏锐而小心地确保复原了水碾房的真实面貌,重现了它的历史光辉。通过对传统农业设施功能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和当地文化活动的结合,这一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保护在现代化发展压力下快速消失的亚洲文化景观的重要意义。

   我们从颁奖词的开头和结尾中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它明确地提出“中国农业文化景观”和“亚洲农业文化景观”的概念。也许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比较,其实,只要到欧美去看一看,就会发现,由于我国是以农立国的古国,数千年来创造的农业文明和农业文化景观是很具有特色的,所以,我们对于申报全球农业遗产应该具有充分的信心。

   关于申遗的路线图。我很赞成新化会议和安顺会议上提出的分成两步走的办法。因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太长,作为当地领导,多有考虑,这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能够及时看到自己工作的成绩,这不是更好嘛!

   这次考察参观了在芍陂北的孙公(叔敖)祠。这座建筑格调高雅,院落尺度宜人,建筑色彩雅致,布置立意新颖,主题突出,手法简洁,参观中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是难得多见的好建筑。考察时,孙公祠外有五支农民舞龙队在广场上欢快地舞动,气氛异常热烈。农民渴望风调雨顺的心情和古老的水利工程芍陂相结合,相得益 彰,十分动人。

   考察中还参观了草席厂。草席厂不仅解决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农产品深加工后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产值,产品的品种正在不断增加,销售的渠道也在不断扩大,前景看好。这个厂子经过改造后,完全可以作为旅游景点。此外,其他的水生植物如荸荠、莲藕、茨菰等都可以进行深加工,前途无量。

   如果和孙公祠比较,那么八公山的规划立意和建筑布局就大有改进的空间。我在思考,如果说孙叔敖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是“芍陂”的话,那么淮南王刘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呢?我认为主要是豆腐的制作和《淮南子》这部古代的“百科全书”了。所以八公山的主题,除了名闻遐迩的“淝水之战”外,应该是“豆腐”和《淮南子》了。《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已有2000余年历史,“豆腐”和我国崇尚素食不无关系。它已经和我国的饮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八公山建立一个博物馆,展示豆腐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生产豆腐的工厂,发展当地的经济。

                        无形的文化脐带

   去年12月,我在贵州安顺参加了屯堡文化的研讨会,今天又到安徽寿县来出席寿县的遗产保护研讨会。在研讨这些历史文化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看到了它们之间无形的文化脐带。大家知道,贵州的屯堡文化深受徽文化的影响。屯堡地区的先民不少来自徽文化的地区。所以,我们在研究屯堡文化时,一定要追溯到它的源头,把它们联系起来研究。而我们今天研究徽文化时,也要研究它的流布,研究它的影响范围。如果从源和流的角度来理解,那么徽文化就是“源”,屯堡文化就是“流”。

   我们在研究寿县的城池和水利工程时,一定会想到我们在研究屯堡文化地区的鲍家屯,当地的主要 历史文化遗产也正是它的古村落和古水利工程。这些当然不是巧合,而是必然的联系。

   更有意思的是寿县还是豆腐的发源地。据称:八公山是我国豆腐的起源地,且“珍珠泉所造更为佳品”。八公山下珍珠、玛瑙泉水精工制作,白如纯玉,细如凝脂,烩、炒、炸、煮、红烧、凉拌俱佳。从这里使我们想到,安顺的鲍家屯也正是以出产豆腐著称,而且采用的也正是当地的珍珠泉。采用泉水制作豆腐,肯定是从安徽带到贵州的技术。

   鲍家屯水利工程中的水碾房整修工程,被2012年的国际会议誉为“不是博物馆的博物馆”,那么寿县的古城池应该当之无愧地也应该称为“不是博物馆的博物馆”。我希望这件事寿县和安顺鲍家屯能够开展合作。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研究,这就是寿县城内西大街有一座孔庙。据《寿州志》载,唐宋时建在城内东南隅,元代移建于此,占地2万平方米。旧时的孔庙,殿堂错落,碑坊林立,有大照壁、文明坊、文笔亭、忠义祠、节孝坊。另有“泮官”、“块睹”、“仰高”三坊,“棂星”、“金声”、“玉振”三门。外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二坊。主体为大成殿,殿后有“敷教坊”与左右侧之“升堂”、“入室”。明伦堂居后,东西门前有下马碑。无独有偶,贵州安顺市也有一座著名的孔庙。

   当然,从申报世界农业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来说并不涉及上述内容,但是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涉及我国软实力提高的问题。

                        不是题外的“题外话”

   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人杰地灵”。我读了一些我国古代写当地生态的文章,文章不仅写自然生态,而且必然要写历史,要写人文,特别是当地的英雄人物。我看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今天也应该谈谈当地的人物。

   在这里,我当然不是来全面论述寿县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这也不是我的主要任务。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寿县鲍氏的一些英雄人物。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寿县鲍氏始迁祖鲍琥。

   在安徽寿县《鲍氏宗谱》中介绍鲍琥的原文如下:“公,原籍山东济南,元末之乱,从军金陵,隶宣宁侯曹良臣麾下,累著战功,明定鼎后,论功封千户,洪武四年,从良臣北征,良臣战死,千户奉其柩归葬安丰。买宅于寿春东南十余里,隐居不仕。逾年,妣氏携二子来,是即由山东迁寿之始,而鲍家湾之名亦即滥觞焉。迄今数百年,子孙蛰蛰,支派繁衍,公之遗泽长也。”

   简短的120字叙述了鲍琥的原籍地、从军简况、官爵、迁寿原因、妻儿简况等。

   为了进一步了解鲍琥的情况,我们查阅了《明史》,其中卷133对曹良臣有如下记载:“曹良臣,安丰人,颖寇起,聚乡里筑堡自固。归太祖于应天,为江淮行省参政……洪武三年(1370)封宣宁侯……明年(1371)从伐蜀……明年(1372)从副将文忠北伐,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收其部藩。文忠帅良臣持二十日粮……追至阿鲁浑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敌骑大集。将士皆殊死战,敌大败走,而良臣与指挥周显、常荣、张耀皆战死。事闻,赠良臣安国公,谥忠烈,列祀功臣庙。”

   鲍琥为祖国统一大业,追随曹良臣,南征北战,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千户侯”,最后,曹良臣在北征战争中壮烈牺牲,鲍琥毅然扶柩,归葬良臣于家乡安丰,从此他迁居寿县,隐居不仕。鲍琥,尽忠于国,守义于友,真可谓浩然正气、忠义千秋的英雄豪杰!2012年,寿县鲍氏整修了鲍琥墓,当年12月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次年被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是甲午年,使我想起了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战。在这场壮烈的海战中,我寿县鲍氏男儿有13人在战斗中牺牲。他们涉及鲍琥十四世一人,十五世十人、十六世二人。这些英烈的姓名是:鲍传锐(53岁)、鲍传钊(51岁)、鲍传训(43岁)、鲍传绪(37岁)、鲍元和(26岁)、鲍邦才(39岁)、鲍克宽(30岁)、鲍传涛(30岁)、鲍传续(27岁)、鲍登富(37岁)、鲍克大(不详)、鲍汝敏(21岁)、鲍汝杰(22岁)。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鲍氏在此次战役中阵亡?这是因为寿县鲍氏鲍兰征(字筱圃)奉李鸿章之命在山东威海修筑赵北嘴海防炮台和水师学堂,当时带去家乡人参加修建,也是情理之中。

   除此以外,据说,清末将领戴宗骞(寿州人),也带领许多寿州人去威海建造军港、经营台垒、已备海防。晋道员,当时还任威海卫陆路清军统领,率领绥军四营,守卫威海卫北岸炮台。如果认真查找,寿县籍战士牺牲的肯定还会有不少。

   中日甲午海战已经过去120年了,我们理应建立中日甲午海战纪念碑表彰英雄们的功勋,以便告慰问先烈、教育后人,激励爱国 热情。文化是不断积累丰富起来的。寿县完全应该用如此重大的事件和如此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寿县人民。


参考文献[1] 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 吴庆洲,中国古城防洪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鲍广东,琥公迁寿考略 .      鲍氏文苑[ J],2013.10.

[4]鲍广东,中日威海卫之战寿州鲍氏捐躯者初探 . 鲍氏文苑 [ J],2013.10.  


相关链接:

   万历元年,知州杨涧修涵洞,州人张梦蟾有记。略曰:寿城下,故甃涵洞三,盖泄市圃中潴水,已则坚闭之,以防外水浸灌。其一在城西南,地势稍峻,近塞弗通,而东北并西北者,则今存也。东北启闭有人,故无患。惟西北者,启闭鲜司,其居民环左右者,凡二十四家,利于宣泄,其启闭不以时。万历元年夏,霪雨连延,山水泛滥,州之父老子弟,猝惊起,惶急四走,几似嘉靖丙寅状矣。时刺史杨公谷南,偕监州徐公芹川、孙公应山、周公钦轩往阅城,自东而北又折而西,目击势甚汹涌,叹曰:“城以备水患也,今如此何恃哉!”于是下令州人,囊土塞其罅漏。复属应山公,讯其浸灌,故得其情而惩艾之秘。鸠集州众并洞旁民二十四家于庭,谕曰:“涵洞之启必以时,而备则宜豫,豫则牢不可破,即水外涨可恃无虞,此汝二十四家之责。汝等既利于泄,复懈于防,启闭以私,厚罚无贷,盍一乃心协乃力,勒碑记名,永矢无斁。”梦蟾适从家严及业师紫山先生入谒,与松渠胡君共聆斯,诫咸太息称善,遂志其事于石。

   四年,知州郑珫增培土城,州人谢翀记。略曰:寿春城恃水以为固,而其患亦恒由于水。嘉靖中叶,黄河改道,洪涛自徐沛分流于淮淝,过濠泗以达海。始逆漾邅缓,河洼湖心淤。且十九间岁,盛夏暴霖屡作,英、六、汝、颍,狂澜复下,硖口势遏,潢潦漫渟,连山隐树,一望无涯水之迫近城堞者,止余尺许,风摧浪撼,斯民之躯命产业直与鱼虾共之。三十四年,大水坏东北隅,城之圮者二十余丈,长乐梅冈郑公睹内土仍厚,极力壅塞,竟免于患。三十八年,秀水宇冈吕公始为增土之计,未竟迁去。四十五年,水溃城西北隅,民遭没者三千有奇,资蓄委积,荡然无遗。迄今十有一年,闾巷小民出溺困备之状。如久疟羸尫,仅杖而起,犹不能数步强也。使吕公之功克竟岂有是哉?万历二年七(柏)〔月〕,郑公来守是邦。期年,政理优和,百废俱兴,丙子登城周览,集父老相谓曰:“今岁行当子,或有沴涝之虞,城东南高厚无恙,第北向滨淮,东西两迤者薄削,犹昔设复有丙寅之厄,若等何以堪益土厚墉,非今日事乎?”遂上议巡抚,巡抚谅其恤民之厚也,是之。乃经始于正月丙午,乘民之暇,畚土于郊,欢同力合,鼛鼓弗胜。甫两月而崇隆,壮实之规已矻然,足资保障。小民扶老携幼,陟高四望,欢声沸腾,曰:“吾父母生我自今始矣”。盍记之以图不朽。翀曰:“是岂可得忘哉!公之培土,经国之远谟也,可以观治绩矣。”公名珫,湖广石头人;别驾刘公通、四川越巂卫人;王公纪、浙江黄岩人;幕尉彭公奇寿,河南南召人

       




分享按钮>>2015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新闻发布会
>>【谈氏网新闻】谈氏家训(谱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