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新形势和新任务
- 中华鲍氏网 2016年3月7日 鲍世行
新形势和新任务
在鲍氏族史研究会第二届第三次理事会上的发言
(2016年2月27日)
鲍世行
各位理事、宗亲们、朋友们:
大家辛苦了!
一、形势
去年8月2日,我们族史研究会举行的民主选举,成立了新一届理事会。这一天将注定成为我们组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我把第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十余年,称为“初创时期”,又把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后的时期称为“发展时期”。那么两个时期有什么不同呢?
初创时期是创业的时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万事开头难”,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总的来说,一切比较简单,(1)任务是明确的。我们定了三项,一次“年会”,一期杂志,后来又办了网络。这三项任务作为我们的成果的“品牌”。当然,我们很早就抓了《丛书》的编辑工作,遗产的保护也一直没有放松。(2)领导层思想比较统一。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譬如,有人认为,“我们不是文物部门,不是扶贫单位”,也就是对当时的一些作法有不同的看法。(3)领导间联系比较方便。大家多在北京,打个电话就行了,碰个头也不难。所以,十多年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家把这期间的工作,评选了“十件大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新的“发展时期”,情况有了很大的发展,总的形势很好。(1)新的领导班子年轻化了,很有朝气,分工合作,团结得很好。(2)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分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3)工作很有起色,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这一点大家都感受到,点赞如潮。
但是,也要看到(1)新班子成立不久,还处在磨合期。(2)分会有的刚成立,有的尚在筹备中,今后如何搞,正在摸索中。(3)大家对新一届理事会期望值很高。这当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二、任务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提两点意见。
1、始终要抓住“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文化。这是我们十几年来工作的一条主要经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我们要把这项工作长期抓下去。因为人的道德、品质、修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是几代人的工作,况且几十年来,我们的欠账太多了。大家都知道目前我们鲍氏家族内部存在着一些矛盾,其本质也是道德、修养的问题。去年,在温州开会丛松波会长的一席话,使我感慨很深。他说:看到你们组织十多年来,如此兴旺、富有朝气,就是因为你们始终抓了“文化”。我看到多少宗族组织,凡是主要抓旅游观光、抓招商引资的,无不式微了、萎缩了。这就说出了带有规律性的本质。
不久前,《济南时报》上刊载张丹丹:“十字路口上的姓氏宗亲会”一文,谈到山东长清卢氏宗亲会的情况,对于卢氏源流研究,2000年的《鲍氏文苑》(第74页)也有专文介绍。
长清卢氏源流研究会的成立与韩国卢泰愚有很大关系。1987年 ,卢泰愚当选韩国总统,就职后第五天,就召见了山东的一个代表团,1992年,在会见山东省副省长李春亭时,又说自己是山东人,恳切希望能帮他寻根问祖。为此1997年 后连续三年,韩国卢氏宗亲组织都派会长来长清,商谈筹备成立长清卢氏宗亲组织事宜。1999年4月,经长清人民政府批准,长清卢氏源流研究会成立,2000年6月18日,卢泰愚总统卸任后立即来长清卢故城寻根祭祖。因此,可以说,长清卢氏宗亲会的成立是由于韩国卢泰愚的祭祖促成的。
长清宗亲会称为“源流会”,是沿用韩国的叫法。在韩国,如果姓氏起源不清,宗亲组织只能称“花树会”,所以,韩国卢氏宗亲前期来华只能是“花树会”级别,只有在长清卢氏宗亲会成立以后,韩国卢氏才将组织更名为“韩国卢氏中央源流研究会。
卢氏和鲍氏有很多相似之处。鲍氏二世祖鲍叔牙和卢姓始祖卢傒曾为同朝高官,并共同推荐管仲为相。三人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两姓封邑均在济南附近(历城和长清)。田氏代齐后,两姓氏同遭株连。近年来,两姓氏发起开展姓氏源流研究,时间也均在上世纪末。
可是两家的处境却完全不同了。卢氏宗亲会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宗亲会,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起点很高,是宗亲组织中极少数的“正规军”,不仅有齐全的注册手续,还有长清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担任名誉会长,令人羡慕不已;而我鲍氏族史研究会,基本上是民间组织。
张丹丹的文章说:卢氏宗亲会会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招商引资,心系长清” 题词, 这就是成立宗亲组织的初衷, 然而,16年来,会长已经换了四任,可是投资项目没招来一项,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2、要占领“文化战略高地”。什么是文化战略高地?我认为,就是“遗产”、就是“文物”。既然是“遗产”,必然是祖宗留下来最珍贵的东西,而且又要求我们,作为“传家宝”亲手传给我们的子孙,并让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以“遗产”就是我们鲍氏的经典之作、精采之作, 传世之作。对于“遗产”,我们必须有敬畏的态度,认真地去挖掘它、研究它,千方百计地保护它,并且传承、发扬它。当然,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是,难度再大,我们也要把它做好,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特别在近些年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一些文物、遗产正在迅速消失,更应该关注历史文化的保护。
大家知道,十余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在这里仅就今后的工作说点意见。
首先,说说爱荆庄。爱荆庄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特别在建筑形态方面很有特色。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如何申遗的问题。因为,2008年闽南的土楼(主要分布在南靖、华安和永定等地)是以“福建土楼”的名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就使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样,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就可以先以“项目扩大”的形式,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修复和申报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已经和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委员会商定时间,将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对爱荆庄和闽北的庄寨进行评估,并对古建筑的修复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指导。
其次,说说安顺鲍家屯。这个项目我们已经搞了十年多了,下了不少功夫,也取的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没有走出关键的一步。这是最令人揪心的。因为,很多文物是十分脆弱的,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隐性的,一下不宜被人认识和理解,因此,稍有不慎,珍贵的文物就可能毁于一旦,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这种情况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而且有时资金越多,动作越大,这种情况发生的机会就越多,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保护好鲍家屯这个古村落。
以上两项我只是简单地说一下,现在着重说说第三项工作
第三,《中华鲍氏宗谱》申报文献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的工作。
十八年来,鲍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我们的鲍氏研究处在一个新的时期。就是要走向世界,就是要把我们两千多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推向世界,这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的任务。
大家知道,世界遗产已经发展有很多类型,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有自然和文化的双遗产、文化景观,还有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包括它的整理、修缮、评估、申报等等。我这里主要说说文献遗产Memoryof the World Register(记忆遗产)的事。
世界文献遗产,就世界来说已启动多年(列入项目已达299处),但在我国国内尚是“冷门“,目前只批准了9处,而且,绝大部分属于国家主导(1、传统音乐档案,2、清朝内阁秘书档,3、东巴古籍,4、清代大金榜,5、样式雷,6、本草纲目,7、皇帝内经等),只是最近批准的一项,称“3万多侨批”(3万多封国外侨民的来信),可能属于“草根”,是民间主导的工程。其实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也一样,开始被批准的项目,就是故宫、北海、天坛等均属皇家工程,到后来才有皖南民居、开平碉楼、闽南土楼等“民间工程”,或称“草根工程”。所以在这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抢先一步,当然胜算的可能就比较大些。
下面我说说“文献遗产”中的姓氏文献遗产。
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海内外学界都是肯定的。早在隋代《隋书 经籍志》已将家谱、家传列入史部,成为历史学的一部分。所以中华姓氏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是毋容置疑的。
我这里讲一个“故事”。1937年3月孔祥熙在伦敦参加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他向国王自我介绍,是来自有两千多年的古老贵族家庭。乔治六世非常重视,给予贵宾级待遇。当时《泰晤士报》刊出漫画:一颗大树,旁有一个小蘑菇。意即孔氏是一颗大树,而英国王室虽历史悠久,但与其相比仅一小蘑菇而已。相比之下,我们鲍氏较孔氏历史更长。我们更应自豪。
最近,我认真研究我国近年来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项目。因为要申报世界文献遗产,首先要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据查,目前先后已有四批共百余项(其中1-3批为113项),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名录”中涉及谱牒文化的有三项,即1、清代清漾毛氏族谱,2、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3、清初世袭罔替诰命。
《清漾毛氏族谱》,是民间修纂的私家谱牒,清同治己巳年(1869年)编纂,是三衢(衢州)毛氏现存最完整的编辑年代较早的族谱。它具体反映了毛氏特别是江南毛氏主支在衢州繁衍、迁移和发展的情况,对研究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家族繁衍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可能作于明代中期,共有人物画像31幅,,第二部分是清代文人童槐、董澜等为此写下的题跋。详细记述了南宋年间鄞县史氏家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情况,收录的内容较为珍贵,并附有传记,反映的史实也比较系统全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好社会效应。
这两部分的内容,我们鲍氏宗谱中也有相应的材料。至于“诰命”的相应材料至今尚未发现。从前面两项来看,第一项完全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如果从国际的视野来看就没有任何竞争力了。第二项“画像”来看,我们鲍氏有《鲍氏宣忠堂十三代祖先容像》,其历史文物价值肯定会远远超过。
最近我和国强对 1949年以前编辑、出版的鲍氏宗谱做了一个统计,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即:安徽籍鲍氏谱(15种)、浙江籍鲍氏谱(39种)、江苏籍鲍氏谱(5种)、晉贛豫鄂粵貴籍鮑氏譜(6种)(附表另列)。总的来说,鲍氏宗族源头单一,流布清晰,数千年来人才辈出,众多事件可歌可泣都已载入史册,有大量史料可以佐证。
鲍氏的谱牒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一、鲍氏宗谱密度很大。我们80多万人,至今已发现近70部家谱(指1949年以前编撰的),平均一万多人就有一部家谱。二、鲍氏家谱大多是在明代初年开始编撰的,一般持续时间多达600年以上,这是很了不起的。三、宗谱质量较高,内容丰富,多请名人撰写序言(有的多达三十余篇),且不乏著名学者,如范仲淹、王十朋、朱熹、蔡元定、文天祥和纪晓岚等人。其中纪晓岚的文章涉及很多谱牒学的理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四、鲍氏宗谱在编撰中还有很多创新,不少家谱是多地鲍氏的合谱,如《三族宗谱》《著存堂谱》、《光溪谱》等,此外,如宣忠堂的祖像制作质量,还受到纪晓岚的赞赏。鲍氏谱牒的文化价值还需要我们深入发掘、研究,特别要对几部主要的宗谱作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总结它们的特色和理论价值。
总之,我认为把“抢救濒危中华鲍氏宗谱文献,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遗产”作为一个战略目标响亮地提出来,一定会大大提高鲍氏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凝聚力,推动我们的工作,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毛氏网新闻】中华毛氏宗亲联谊会齐鲁分会昨日宣告成立
>>山东汶上成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