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鲍山,我曾为你背过土
- 中华鲍氏网 2016年3月23日 褚慧娟
鲍山,我曾为你背过土
相传2500多年前,鲍叔牙与管仲曾在鲍山下谋生,后鲍叔牙被封为大夫,属邑就在山脚下的“鲍城”,山也因此得名——鲍山。上世纪九十年代,济钢几经周折取得鲍山500亩荒山的绿化权。1992年年初,鲍山上响起隆隆的开山炮声,1.7万多炮炸过后,坚硬的岩石被炸出一个个坑,接着是清石、填土、引水、种树。通过多年努力,济钢在鲍山上栽种各类乔灌木80余万株,修建了内外环山路、登山台阶路和荐贤亭、公仆亭等5组亭廊。
鲍山我曾为你背过土
惊蛰时节,我又来到鲍山,来到我曾背土上山的鲍山。迎着清新的春风,我在心中默默地说:鲍山,我来了。
20多年前,鲍山只是一个光秃秃的、灰不溜丢的小山包。上面岩石裸露、土壤贫瘠,几乎没什么像样的树木,更别说什么红花绿叶了。
1992年,本着“高、大、多、美”的建厂方针,几经周折,济钢终于取得了鲍山的开发绿化任务。自那一年起,济钢迈开了绿化鲍山的步伐。
要绿化,先栽树。由于鲍山上满是岩石,用铁锨根本挖不动,只能用炮炸坑。用炮炸出了树坑,土又成了问题。 因为鲍山上没有一把好土,要赶在春季栽上树苗,必须及时从山下往上运土。关键时刻,济钢的生力军——共青团挺身而出,当时的济钢团委负责人主动请缨:背土填坑的任务交给我们团员青年吧!
一场鲍山背土的“特殊战役”打响了!当时,任务十分艰巨:有的树坑特别大,需要1000多公斤土才能填满。一个树坑假如有20个人背土来填,每人每次背十几公斤土,人均也得上上下下20多趟,何况那时是什么路啊,高差有100多米,路面都是荒坡碎石头,只能手抓脚蹬地攀援而上,别说沉甸甸的土袋子在身,就是空身爬山,用不了几趟也会大汗淋漓……
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济钢团委先后组织了6次义务背土活动。每次背土,40多个二级单位的团员、青年蜂拥而至,小伙子、姑娘们组成多路大军,铲的铲、背的背,穿过碎石、荆棘和杂草向山顶蜿蜒游动,就像一条条输送带,将一袋袋黄土背向每一个树坑。每次背土,都吸引了很多退休工人、职工家属、中小学生前来参战。有一个星期天,原计划组织700多人背土,没想到一下子来了1500多人。当时的济钢总经理马俊才、副总经理李长顺等也兴致勃勃地赶来。一时间,山上红旗飘飘、歌声阵阵,整个鲍山沸腾了。那种豪迈的感觉,我们每一个背土的人都永生难忘。
背土队伍中,有个身影与众不同:只见他每走一步都是用左腿支撑,右脚轻轻点地,一瘸一拐,一步一停地挪动。没多久,他就双腿打颤,脸色苍白。可不论别人怎么劝,他就是不肯下山回家,一直和大家干到最后。后来才知道,他叫李荣纲,21岁。那时候,因右腿长了恶性肿瘤,他正在做化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虚弱。偶然得知背土绿化鲍山的消息后,李荣纲悄悄来到鲍山。车间团支部书记和伙伴们劝他回去,可他说:“我是济钢人,活一天就要为济钢建设出一天的力。鲍山绿化意义重大,我一定要亲手培点儿土、流点汗。”几个月后,李荣纲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可他把爱留在了鲍山,满山的绿色为证。
就这样,经历了多次攻坚,鲍山首批栽上了5000多株侧柏、黑松、黄栌等苗木……荒凉的鲍山上有了点点绿意。此后的10多年里,济钢绿化、美化鲍山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修建了具有唐、宋、元、明、清等5个朝代风格的亭廊;引水上山,修建了人工湖;栽种了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鲍山,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如今的鲍山,已变成一座郁郁葱葱、景色优美、透着文化气息的“天然氧吧”,它不仅成为济钢职工以及周边社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还被济南市多家旅行社作为新景点向游客推出。漫步在此,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望着满眼的翠绿,人们无不感谢那些当年背土上山的青年。而这座山,也成了一种精神的载体,看到它,大家就想起当年“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济钢精神,是这种精神,让一座沉睡上千年的荒山变成了风景秀丽的的“宝山”。
作者:褚慧娟
来源:《山东钢铁》报第308期副刊
编辑制作:党群工作部、山钢报社
分享按钮>>【鲍氏网新闻】中华鲍氏族史研究总会2015年工作总结
>>【晏氏网新闻】累积点滴爱心 汇聚爱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