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永泰庄寨文化和爱荆庄

    中华鲍氏网 2016年4月5日 鲍世行



                               永泰庄寨文化和爱荆庄

                         福建永泰庄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发言

                                      鲍世行

                                 (2016年3月25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同志们:早上好!

   我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我考虑得还很不成熟,提出来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欢迎指正。一、福建土楼:闽南土楼和永泰庄寨的比较;二、永泰庄寨:爱荆庄和其他庄寨的异同。

   一、闽南土楼和永泰庄寨的异同

   为什么要对闽南土楼和永泰庄寨进行比较研究。我考虑主要有两点:(1)从申遗的角度,如果永泰的庄寨建筑能和闽南“福建土楼”联系起来,将来申遗时作为“福建土楼”项目的扩大,那申遗就要方便得多了;(2)研究两者的异同,能使问题研究得更加深入。

   (一)闽南土楼和永泰庄寨的相同之处

   首先,它们两者都是“土楼”,而且,都建在明清时期的福建,这就为今后申遗时,能把永泰庄寨和“福建土楼”项目捆绑在一起,在申遗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走一条捷径。上世纪80 年代,国内曾经掀起过研究“土楼”的高潮,不过当时把它称为“生土建筑”,其实是一回事。研究生土建筑的出发点是,就地取材和节能。生土建筑在我国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包括北方的窑洞),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它主要有两种型式:版筑(干打垒)和土坯,当年大庆搞的干打垒就是版筑。

   其次,就社会结构来说,两地的居民都是移民,且都是聚族而居,过着耕读文化的生活,为了安全起见,都很重视防御工程的建设。

   第三,随着岁月的推移,聚族而居的耕读生活已经淡出远去,留下的很多只是躯壳,成了静态或半静态的载体

   (二)闽南土楼和永泰庄寨的不同

   1、先说闽南园型土楼:

   圆形建筑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使用起来也有诸多不便,更主要的是它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天园地方”,北京城市四周的坛庙布局就是,“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坛中,只有天坛是采用圆形建筑。一般人们生活中使用的也多是方形建筑,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重视礼制,在圆形建筑中很难体现。所以,我国从南到北,绝大部分都是合院式建筑,不论居住建筑,或者公共建筑。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圆形建筑呢?

   据说闽南园楼是从唐代入漳将军陈元广时代的军寨演变而来{1}。尽管此说据说尚未得到考证,但是,从园楼能够满足军营里平等分配的要求来看,是比较可信的。

   圆形建筑的优点在哪里?圆形建筑结构比较坚固,能够满足抗震的要求。唐山地震时,如此高烈度的地震,圆形的建筑物、构筑物破坏较少,大多保留了下来,由此可见圆形建筑在抗震方面的优越性。再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西安府城有四个角,其中三个角都是直角,只有西南角采用“圆角”(实际上是圆弧形),经地质部门考证,确系此处有一条断裂带通过。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根据风水学说和实际观察,确能知道地下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南靖奇观生土楼”一文中说:园楼“抗震能力极强,除山崩地裂外,土楼遇震倒塌的现象极为罕见。{1}”关于闽南地区的地震烈度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

   2、再说永泰的方形庄寨:

   中国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都有两个中心,一为政治中心,另一为经济中心。例如: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山东的济南和青岛,江苏的南京和苏州,浙江的杭州和宁波,对福建来说也是两个中心,北方的福州是政治中心,南方的厦门则是经济中心,其实从全国来说也是两个中心,政治中心是北京,经济中心是上海。这两个地区(城市)的人们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使人们对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当然也表现在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和城市风貌方面。现在我着重来说说福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福州的山水环境,可以用“一条碧水练铺地,万叠好山屏倚天{2}”这两句话恰当地描述:人们也常用“三山、二塔、一条江”来加以概括。所以,福州又有“三山”的别名。福州的三山呈“品”字形,所谓“三山鼎立,两塔对持”。这“三山”,北面为屏山,好似城之屏风,所谓“青山如屏”;南面两山,东为于山,西为乌山。建筑与山水紧密结合,衙署在屏山南麓,庙宇则在于山、乌山,商业集中在中轴线两侧。福州城外也有山,青山环抱,确实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福州与江海的关系是“吻江近海”,北号升山,南称五虎,闽江穿城南出海。出海口有“双龟守口”(江口有有两个龟形小屿)和“五虎把门”(海口有连成五虎型的礁石),两岸还有长门、金牌、亭头、马限山、濂浦等古炮台遗址。闽江流过福州后,称“双江如带”,分支为二,南为乌龙江,北为白龙江。福州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城市中心有温泉,这在全国是特有的(改革开放初期,新加坡规划师做的福州城市规划,就很重视此处温泉)。

   福州城市规划是在晋太康四年(282年),太守严高,在郭璞{3}指导下选越王山南小阜筑子城,开凿东西二湖。《读史方舆纪要》[4]记载:晋太康四年,太守严高,以故城狭隘,将移于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以咨郭璞,璞指越王山南小阜曰,城宜于此。(吴庆洲先生认为:晋太康四年郭璞才五六岁,选择福州城址之事,不实存疑。)

   晋郭璞曾为温州、湖州、宜昌、荆州、瑞安、平阳、建业以及福州等城市选址、营建、出谋划策。

   这种政治中心的城市采取严正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不仅福州如此,其他还有不少政治中心城市也是如此,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济南了。济南有七十二泉之说,它的城址也是依据泉水而修建的。

   福州城市的严谨对称布局,对周围庄寨的形态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城市和庄寨在不同尺度上的相似性的理论,来自混沌学中的空间几何性质的自相似性。庄寨就是小尺度的城市,城市就是大尺度的庄寨。这就是放大相似的关系。所以由福州的中轴对称的围合联想到庄寨的对称,这是很自然的。关于庄寨中,建筑和山水环境的情况,我将在下面阐述。

   二、永泰庄寨和爱荆庄

   史载:永泰庄寨始建于唐代,明清持续发展{5},据称永泰历史上庄寨总数超过两千座,历经岁月沧桑,目前尚存较好的庄寨146座,绝大部分修建于19世纪,其中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青石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座{5}。经过最近的调查、遴选,拟申报国保单位10座,申报省保单位17座,加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座,这种分成不同层次的架构是合适的。    

   永泰庄寨大多聚族而居,过着耕读生活,因为多为外地移民,因此十分重视防卫工程,这是永泰庄寨共同的特点。

   (一)如何评价永泰庄寨的文化价值?

   对于永泰的庄寨,应该如何评价,目前大多从建筑艺术或者建筑技术角度谈得比较多,谈到建筑的防御功能也多从新奇的角度,尚缺少从历史、文化,甚至从军事学、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作深入的分析,特别是从比较学的层次来进行探讨,如能就此深入一步,或许能发掘一些新的内涵,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庄寨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永泰如此庞大数量的庄寨建筑群的发现,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19世纪永泰农村社会难得的实例。从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出发,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宏观的层次进行思考和研究。

   举个例子吧,我们这次考查了“赤岸市”。赤岸市的出现说明,虽然行政建制意义上的“市”(甚至“镇”)尚未出现,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萌芽,一个商业交换中心已经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土壤中破土而出。这个二百余年前的商业中心被完整地发现,弥足珍贵。

   正如《永泰县志》(民国七年版)把赤岸的建筑群称为“赤岸市”,赤岸当时实际上已经形成商业中心的雏形。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它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组成要素、布局形态、兴衰原因等等。譬如说当时是19世纪,福建农村商品经济已经开始萌芽,即使山区,商业活动仍然有相当规模,从和城寨林氏因贩卖中药榕梅到东南亚而致富,来看当时对外贸易已相当活跃;又如当地有一条永泰通往闽侯的要道,还有一座桥梁,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方便,商业中心在这里植物根也不是偶然的;这里还有四家店铺,正好是沿河两岸呈四角布局,符合“金角、银边、草肚皮”的布局原则;这四家商店是食品店、杂货店、糕饼店和药铺,是日常生活需要的衣食和急需的医药。加上四座“铳楼”巧妙的布局,火力上能够控制全局,使这个商业中心处在安全的保护伞之下。所以,这个“赤岸市”的形成是有其客观必然的条件的。如果再研究这些商店中经销商品的原料、制作、运输和营销等等,其内容就更为丰富了。总之,这“赤岸市”是农村由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交换形式(主要是“集”和“场”)向商品经济的交换形式(主要是“商业街”)过渡的典型,值得认真研究。

   如何评价农村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比较多,缺乏全面、正确的评价。我认为至少要从这个聚落的区位情况(主要是交通)、山水环境(包括生态和微气候)、生产条件(目前主要是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情况(如果有可能发生自然灾害那就是致命的),个别时候还要考虑人文的条件。农村聚落是村民世世代代安身立命的地方,哪能不全面、科学地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只是因为数百年来修建起了引人注目的建筑群,才隐去了木本水源的根本问题。所以,我们在分析研究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问题。这就是立地条件。其实,永泰人最懂得“天人合一”,在修建人工环境时,首先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山水环境,庄寨建筑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石材和夯土,体现了节能和生态的特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是“天人合一”的卓越范例。

   (二)爱荆庄文化价值的分析和评估

   1、山水环境

   爱荆庄的修建,经过了深入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过程,周围山水环境十分优越。爱荆庄后的龙脉千里而来,绕前绕后,时起时伏,生动活泼。建筑后有靠山名山室高峰,面朝案山牛头山,左侧有砂“百鹤銜书”,右侧有砂“虎堆肉案”,更有左右旗、鼓两峰对峙。门前龟蛇相望,小溪玉带环腰。水从凸耳边辛方出,凸耳既起防盗作用,又起拦水聚财的作用。水口层层关锁,道道封闭,形成隔离空间,看不出水从何方流出。爱荆庄建筑坐北朝南,呈子午向,门前明堂平远开阔,土肥水美,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从爱荆庄山水环境的严谨和对称的布局,可以看出它和福州的山水环境如出一辙,何等相似。

    2、防卫体系

   永泰庄寨建筑的防卫设施十分齐全,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防卫设施主要由寨墙(一般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石墙,上部为版筑土墙)、铳楼、瞭望洞(位于寨墙下部石砌部分上)、观察窗(位于寨墙上部土墙上)、铳眼(由毛竹管制成)和入口(一般有不少附属设施)等元素组成,并用“跑马道”将他们串联起来。

   中国被称为“墙”的国家,从长城(THE GREAT WALL)、城墙(CITY WALL)到村落里的寨墙,在国外这些都被称为墙(WALL)。但是,我国的墙和西方的墙,功能上大有不同,西方的墙主要是“阻拦”的作用(如柏林墙),而我国的墙主要是为了能过好安定的生活,而起“防御”的作用。

   墙的构造和设施是根据当时的武器决定的。在我国秦汉时期修建的长城已经见不到完整的了,只留存着一些遗址。唐代的城墙大多也见不到了。前些年,我参加了高句丽都城申遗评审工作,有幸见到了当时那里完整的城垣。高句丽实行的是双城制,平时在平原城市里生活,战时就上山城,因此,在山上修建的城市,有完备的防御设施。高句丽建城的时间相当于内地的唐代,当时还是冷兵器的时代,所以特别重视关隘的建设,关隘两侧设有滚石和滚木等设施,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宋代的城垣遗存也已经不多了,多半是一些兼有防洪功能的石城(也有个别砖城)被保存下来。目前大量保存下来,年代最早的城垣大部分是明代的,当时由于“高筑墙”的要求,城垣文化发展到极致的地步,设施十分完备。村落保存完整的可算是贵州安顺的鲍家屯的屯堡寨墙了。明代初年,还处在冷兵器时代,它的寨墙上放置大量作为武器用的“活石”(可以挪动的石块),并种植有带刺的植物。凡遇紧急情况,村民们都上屋顶,石板瓦也就成了他们的武器。

   永泰庄寨修建于19世纪,当时的武器主要是“铳”,属热兵器发展的初期,防御设施也有相应的发展,但是,可以看出这些设施也还是从冷兵器时代的城垣设施演变过来的。例如,铳楼实际上是“马面”和“敌楼”的结合。只是因为热兵器需要防止雨水的冲淋,才在“跑马道”等设施上加盖了屋顶。

   爱荆庄的防卫设施布置十分齐全和完备,它在整体布局上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例如,根据火力的要求,只在西南和东北布置了两个铳楼。铳楼、跑马道等建筑浑然一体,看来是同时修建的,不像有些庄寨是先修了跑马道,再修铳楼的。特别是西南角铳楼的墙面,与建筑的墙面根据火力射击的需要,设计成钝角,铳楼平面呈五角形,屋面采用重檐,考虑十分细致,堪称“铳楼奇葩”。前门主要入口处理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筑有一折角的石围挡,使入口隐蔽起来,易守难攻。这座石围挡,看似住宅的影壁,实质上完全是从防御需要出发。这种处理显然是从冷兵器时代的瓮城演变而来。这种平战结合,兼有伪装的功能,还可举出不少例子。庄内的水池植以荷花,傍设美人靠,是又一范例。庄内考虑了水源和菜地,可关门御敌,生存无忧。因此,爱荆庄曾多次作为匪患时,当地群众的避难场所,包括解放战争期间,成功地保护了躲避抓壮丁的青年。

    3、建筑布局

   爱荆庄选址在南低北高逐步升起的向阳坡地上,使建筑能正南北向布置,且利于顺坡排水,成为宜居的环境。庄内布置有居住、防卫、私塾、家祠等综合功能齐全。周围是具有防御功能的跑马道,中部是居住建筑,东南侧环境优雅,安排书斋,中轴线上布置公用部分,家祠置于中轴线最高处,位置显要,凸显家祠地位的崇高,站立于此能鸟瞰全庄,环视四周,山水村落尽收眼底,自豪、自信之心,油然而生。这种中轴、对称、严谨、规整的空间布局,正体现了爱荆庄深邃的文化意蕴。

   爱荆庄建筑设计思想外向、张扬,因而建筑风格十分独特,给人印象深刻。高大、巍峨的铳楼,色彩强烈对比,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活象“航母”。整体建筑,屋面坡度平缓,岀檐深远,屋脊富有弹性,风火墙、龙舌燕尾翘,使天际线装饰得十分丰富,闽派建筑风格浓郁。这由南向北逐步升起的地形,使两侧跑马道的屋顶处理得恰似承德避暑山庄的“梨花伴月”一样,建筑轮廓线丰富生动。

   “梨花伴月”是承德避暑山庄中“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十四景。这组景点位于山庄的山区梨树峪的中部,曾是清代帝皇读书和观花赏月的地方。“梨花伴月”景点周围植有万树梨花。初春时节,梨花盛开,就像满山落下大雪。浩月当空之时,万籁俱静,梨花与月相伴,相互映衬,人至其中,如入仙境一般。“梨花伴月”这组建筑群,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侧的厢房,各有五座“歇山顶山墙”不断跌落,抢人眼球,简单的重复,给人深刻的记忆。这种巧妙的建筑手法是由于当地的地形使然。“爱荆庄”这组建筑群,也在两侧各建有一组不断跌落的厢房,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爱荆庄”由于用了“悬山屋顶”,而显得更为简洁、活泼,像凤凰的两只展开的翅膀,展翅欲飞。

   至于爱荆庄以“爱荆”为名,体现了对妇女的尊崇等等,与会者已多有阐述,我就不再赘述了。

谢谢!                                    (2016年4月11日修改稿)


注释:

   {1}1998年8月11日《建设报》,“南靖奇观生土楼”

   {2}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描绘城市特色,抓住了山水环境:

   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三泉鼎立,四门不对”。

   苏州——“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栏高低尽见山”。

   常熟——“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

   杭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绍兴——“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鲍世行,《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西晋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文学家、训诂学家。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避难江南,历任宣城、丹阳参军,晋元帝时升至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324年以卜筮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反,被杀。时年仅49岁。(《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4}清顾祖禹撰,共130卷,自顺治十六年编撰,历二十年成稿。

   {5}、{6}永泰县村保办编,《山岭奇构,永泰庄寨》






分享按钮>>【修改版本】敬告全体何氏族人:团结包容才是何氏宗亲组织的精神境界
>>【何氏网新闻】重庆市璧山区何家石坝子族谱(最新发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