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新编历史剧《鲍叔牙》的创作背景
- 中华鲍氏网 2018年2月2日 那海
新编历史剧《鲍叔牙》的创作背景
那海
《鲍叔牙》一剧,源于管鲍之交的历史故事。鲍叔牙和管仲深厚的友情,是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鲍子”。鲍叔牙与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往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奔鲁。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辞谢,力荐管仲。管仲成为齐国上卿,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鲍之交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史记·管晏列传》开篇则将“管、鲍”并提,称:“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兄能知人也。”对于鲍叔牙的知遇之情,管仲深为感激,《韩诗外传》:鲍叔牙有疾,管仲为之不食,谓宁戚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鲍子死,天下不与吾知矣。虽为之死,亦何伤哉!又曾追忆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有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晏列传》)——这就是“管鲍之交”的佳话。
鲍叔牙尽管身后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言行都记载于《左转》、《国语》及散见于先秦诸子书中。汉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中都比较真实、客观地记载了鲍叔牙的为人与事迹。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位名贤,后世对鲍叔牙几无微词,鲍叔牙被晚自己百余年的孔子称之为“贤者”。被孔子称贤的历史人物不多,鲍叔即其一。汉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记载说:“子贡问孔子曰:‘今之臣孰为贤?’孔子曰:‘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贫交行》一诗中写道:“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对管鲍二人推心置腹的交谊倍加推崇。对此,明代文学家程登吉(一说丘浚)原编、清代邹圣脉增补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中说:仲尼老子,可谓通家;管子鲍叔,可称知己。
从孔子称之以“贤”,司马迁称其为“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兄能知人也”,梁启超则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鲁迅称鲍叔牙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不难看出,鲍叔牙被后世称为“贤相”,并非过誉。
《鲍叔牙》一剧的创作,源于它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的沃土,深深地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鲍叔牙这个人物,既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值得发扬的品质,这种对人性的探讨,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王纲解钮,是各诸侯国肉弱强食的混乱时期。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辞谢,举荐管仲,只因为鲍叔牙知人善任,自知自己才能不及其管仲,一切以齐国江山社稷为重,主动让贤。这个历史人物在当今时代具有积极意义,正因为鲍叔牙身上呈现的知人荐贤,公字当头,公忠卫国,大义凛然,甘屈人下,他身上的美德,具有时代特色,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管鲍之交的佳话,不仅在古代值得称赞和效仿,就是在当今的时代,面对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管鲍之交”的佳话对于如何形成新型的健康向上而又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借鉴意义。
忘掉历史是一个民族最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多是通过电视剧或者戏曲的形式了解历史,一个编剧、一部戏必然要有文化责任,文以载道就是我们的责任。当年的大忠大义,当年的重义轻利,当年的以国家利益为重,这种精神今天同样需要。文化的主流方向,是编剧人不能忘却的。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时代需要一股劲儿。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活着的,怎么做人的,那个时代的天是怎么撑起来的,我想让大家感受到一股精气神。我希望我们这个时代也孕育出这种英雄精神、英雄举止、英雄群体、英雄气概。在好看的故事中发掘与张扬历史上曾有的、能激发民族气节的精神酵素,呼唤已多有失落的国气、民气与人气,汲取于今有益的原始活力,传承精神基因,是娱乐任务也是文化使命。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