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爱荆庄的规划设计思想解读
- 中华鲍氏网 2018年2月2日 鲍世行
爱荆庄的规划设计思想解读
2017-09-10 鲍世行 鲍氏族史研究会
编者按 庄寨是中国乡村建筑的奇葩,集官宦文化与乡绅文化于一体。永泰县现存较完好的庄寨约200座,位于同安镇三洋的爱荆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8月11-14日,由中华鲍氏族史研究总会主办、福建分会和爱荆庄保护与发展理事会承办的爱荆庄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三洋召开,围绕爱荆庄修缮评估、申请亚太文化遗产奖等事宜进行研讨。海峡两岸专家、鲍氏族史研究总会及当地有关领导同志150多位出席。会议成果丰硕。为答谢宗亲关切,中华鲍氏网将陆续刊登部分专家和领导同志的高见。今天分享中华鲍氏族史研究总会名誉会长 中国城市研究学会首席专家鲍世行先生的书面发言。
爱荆庄的规划设计思想解读
爱荆庄保护和发展研讨会发言鲍世行
引言
每当来到爱荆庄,作为一个建筑师,看到那体量庞大的铳楼,那梨花伴月式的屋顶,以及那酷似秦兵马俑武士盔甲片的护墙瓦,心里都会无比激动。见到那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无与伦比的美轮美奂的建筑元素,不禁令人叫绝。在感性的艺术享受之余,必然会转入理性的思考。爱荆庄规划设计思想是什么?爱荆庄设计中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爱荆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什么?
一、一个中心思想爱荆庄设计的中心思想是:“聚族而居,耕读传世”。永泰庄寨建筑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爱荆庄把家祠置于中轴线的最高点,这里是至高无上,最崇高的位置。这一点颇像西方把教堂放在村落最显要的位置一样。庄寨的东南角放置书斋楼。这里是上风、上水,生态良好,环境优越的地方。宋明理学重视内敛和自省。南宋以来,中国文人学者十分重视环境对自身的熏陶,都把书院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通过山水环境的潜移墨化,进行修身养性的修养,所以爱荆庄的主人把书斋楼选在这里也绝非偶然。爱荆庄把牛栏安排在庄寨的西南角,这里就成为从事生产的要地。从整个庄寨来说,这里是下风、下游,但是上工下田方便,附近还设有专供耕牛洗澡的水塘(门口塘),而且耕牛出入基本和人流分开,从卫生角度来看,考虑也是十分周到的。宗祠、书斋楼和牛栏成了爱荆庄建筑布局的“铁三角”。它形象地表现出重视宗族文化、耕读文化的设计思想。
二、妥善解决了四个矛盾
1、通风问题爱荆庄位于亚热带,夏季的通风、阴凉,避免暑热是建筑设计中实现宜居的首要问题。在庄寨建设中对小气候的谨慎考虑是值得推崇的成功经验。在整座爱荆庄建筑中,预留了三条南北向,四条东西向通道。这“三竖四横”贯通庄寨的通风廊道,引入穿堂风。特别是在南北、东西两条通风廊道交叉处,到了夏天真是凉风习习,清风徐来的清凉世界。这里布置了公众活动的空间,以便大家都能共同享受到这种人居环境的绝妙。
通风图
在小地形处理上,庄寨北部设三层花台,使地势突然升起。这种地形的突变,必然引起空气的流动,与此同时,在花台下部的美人靠上面设了漏空的栏杆,说明主人对引入流动空气的重视,用心良苦。在庄寨中间的核心建筑部分还隐藏着两条“穿心衕”,这两条“穿心衕”北面的一条在正座大厅,通过公婆龛;南面一条在中座大厅,通过上天井南侧。“穿心衕”的特点是通过众多房间,平时有门紧闭,需要时,可以把门打开通风、换气。爱荆庄通过实践,总结和广泛利用通风廊道,来降低室内温度是一种最节约能源,又合乎绿色环保要求的好办法。爱荆庄建筑中的通风处理是经过全面、慎密考虑的结果。爱荆庄内部大量采用了外走廊和古朴、简洁、通透的栏杆,造成明快、舒适的环境(汉唐时期多采用直棂窗),但是在建筑外部,却是高墙耸立,小窗散置,一派封闭、严密的空间,使之在冬季形成温暖如春的气场这种夏季的通风和冬季的保暖的妥善解决,即使当代建筑设计中也仍然是棘手的问题,况且在二百年前,用原生态的办法给以完美的解决,不能不令人叹服。
2、防洪问题 爱荆庄所在的永泰县,地处闽中浅丘地区,这里正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庄寨建设中必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是台风引起的暴雨和洪水,由于爱荆庄选址在高爽、通风、向阳的坡地上,这样的宜居环境,使子子孙孙受益。据调查去年(2016年)三次较大的台风,分别为“尼伯特”、“莫兰蒂”和“鲇鱼”,其中,7月9日的“尼伯特”台风,在石狮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风力为10级(强热带风暴级); 9月15日的“莫兰蒂”台风,在厦门翔安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风力为15级(强台风级);9月28日的“鲇鱼”台风,在惠安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台风级), 三次台风在海上的最强级别均达到17级(超强台风级)。造成福建永泰多地受灾,就三洋本地,不少民居也遭到轻重不同的灾害,但爱荆庄却安然无恙。从这三次台风肆虐危害所及范围来看,在修建爱荆庄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最高洪水位的研究和确定,是经过了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后才确定的。 对于山洪的排除,爱荆庄在北部山区,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两个“门”字型的排水系统,北面是排除山洪的排洪沟。南面的主要是排除附近的雨水。由于这些排水系统布局合理,使爱荆庄在台风、豪雨袭来时,可以稳如泰山,高枕无忧。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这爱荆庄北面较高的地形,正是爱荆庄的“砂”。有了这酷似“太师椅”的“砂”,爱荆庄在遇到多大的风雨,都可以安之若素了。在爱荆庄内有两条大通沟,主要是排除庄内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可以说爱荆庄是雨污合流的明沟排水系统。如果加上花台下面的明沟,爱荆庄内部的排水系统也是一个“门”字形的结构。
3、 防卫问题 19世纪初叶,福建的社会不很安定,永泰的庄寨普遍需要自身加强防卫设施以防范盗匪的骚扰。爱荆庄的防御系统考虑周到而又慎密,可谓是永泰地区的翘楚。大门、铳楼和跑马廊是爱荆庄防御系统的三大元素首先说说铳楼。选址。顾名思义,铳楼是利用“铳”为武器的防御设施。它兼有瞭望和射击双重功能。“铳”已经是比较初级的热兵器,它的射击距离已经可及数十米。根据庄寨的规模等因素永泰的庄寨有四角布置、两角布置、只设一角和不设铳楼四种形式。根据具体情况,爱荆庄采取了西南和东北两角布置的形式。而且铳楼都选在交通要道和匪犯必经之地。值得注意的是爱荆庄的铳楼,采取了一些独特的处理手法。首先,在荆庄艺术上加以特殊的处理,不仅体型庞大(高达十余米),而且色彩和材料对比强烈。屋顶还采用了攒尖重檐,平面呈橄榄状(攒尖重檐屋顶的铳楼目前仅见此一处)夺人眼球。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震慑作用。其次,爱荆庄铳楼的另一特色是,铳楼和主体建筑是同时设计,同时修建的,因此铳楼的布局和细部处理充分考虑了实用功能的需要。这在永泰庄寨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为了扩大铳楼的射击面,把铳楼墙面和主体建筑墙面的角度扩大为钝角,而不是通常的直角。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出来的铳楼平面是五角形的橄榄型的。另外,在主体建筑地面正负零零以下,铳楼又修建了地下层,并把它修建为地下的暗堡。这样,爱荆庄的西南铳楼就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说完了铳楼,再说说南面的大门。庄寨的大门一般都是防卫体系中重点处理的地方,可是爱荆庄的南大门则处理得十分特殊。永泰的庄寨从路边到大门都有一定高差,一般多用踏步直达大门,也有呈曲尺型的,可是爱荆庄却用了折尺型的,从西侧走到东侧,再从东侧往西走,然后再向北进入大门。这种人流导向,显然是从城门中的瓮城演变出来的,而且在踏步外侧包围有金刚墙作为防卫设施,和西侧的铳楼呼应。整个系统实际上起着“外瓮城”的作用。爱荆庄南大门前的踏步酷似水边的河埠头,西侧又有尾座埕,东侧又有月半埕,加固南侧中部外围墙的基础,这些构筑物都是从水工结构中演变出来,富有创造性。南大门属防匪门本身十分牢固,加以门上的窗配合,成为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即使攻入寨门,里面仍有一个“内瓮城”。为什么说进了寨门还有一个“内瓮城”?因为进入寨门后的“下天井”是一个下沉式的空间,四周的“防火门”、礼仪堂(中座)大门,紧急时候都可以关闭,实行“关起门来打狗”。一般防卫设施,平时都是秘而不宣,安顺鲍家屯的“内瓮城”,平时在村民中被称为“大街”、“上街”和“下街”,实际上是“品字形”的三个空间。目前国内发现的内瓮城,除了安顺的鲍家屯外,尚有南京中山门的“目”字形内瓮城。这次新发现的爱荆庄的瓮城,可以说是“巳”字型的外瓮城 + 内瓮城。
瓮城图
至于跑马廊,爱荆庄也是围绕在庄寨的四周,总长达280米。具体布置也是因地制宜,一般宽约1.2米,最宽可达3米。庄寨外墙构造做法:外墙下部,以毛块石贴面,内部为夯土墙,墙体内纵向放原木,横向放木条,之间放毛竹纸条作筋。上部没有石贴面,但用白泥抹面。(1)
4、防火问题最后,我说说爱荆庄的防火问题。爱荆庄的建筑全部是木建筑,6000余平方米的建筑群,防火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从总体布局上来说,爱荆庄北面横贯一条花台,南半部东西各有一条大通沟,这个“门”字型的空间分隔,就是最好的防火措施。至于中部集中修建的部分,则东西各修建了一条南北向高出屋脊的防火墙。实践证明,防火墙在阻止火灾蔓延方面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条防火墙,高低错落,起起伏伏,装点了爱荆庄的天际线。特别在墙的表面饰以鱼鳞挂瓦,保护夯土墙,俗称“瓦封墙”,夺人眼球,使人联想起秦兵马俑武士身上的盔甲,印象深刻。
防火墙图
从上面四个问题可以看出爱荆庄的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有什么矛盾,设计中就解决什么矛盾。爱荆庄的设计中 虽然有四大矛盾,但是,从使用上来说就是安全和舒适两个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在具体设计中运用了五个“绝招”:花台、大通沟、穿心衕、铳楼和南大门。这五个措施其功能是多元的。以大通沟为例,它在排水、防火、防卫和通风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五个措施中,前两项是显性的,作用比较明显,后三项是隐性的,它的作用不易完全被人认识,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深刻地揭示出来。爱荆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系统的妥善解决,使爱荆庄成为绿色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 三、绿色发展 爱荆庄是一个当前国际上创导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社区的雏形。●爱荆庄坐落在坐北向南,坡降为 12 % 的向阳坡地上,面前有大片农田,周围山水环境优越,选址十分正确合理。● 爱荆庄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外墙的下部的米石取自后山,夯土墙的泥土取自就地,甚至抹墙面的白灰,都是采用耕地下层的白泥土。这些建筑材料不仅取自当地,而且生产中不需要任何燃料,都是“低碳”的。。●根据“四水归堂”的原则,爱荆庄把整个庄寨的雨水都收集起来。饮用水取自水井的高质量的地下水。由于有上游地下水的补给,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干旱季节,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干涸的现象。●爱荆庄的生活污水,利用生物降解,经小溪流入水田,再经小河排入江河湖泊。●爱荆庄的溪水河流,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的驳岸,有利生物多样性发展。●爱荆庄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排除洪水、雨水,彻底排除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即使发生大台风,仍然安之若素。●爱荆庄在设计中,拥抱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建筑中安排了“三竖四横”的通风廊道,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 。●爱荆庄人对耕牛爱护有加,设水池专供耕牛洗澡,还专设门洞,供狗猫出入,再有爱荆庄女主人美祚嫲养殖母猪、母鸭,如对待亲人一样,充分体现那种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思想。●“药食同源”。爱荆庄在“百草园”种植蔬菜、药材,以备不时之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个爱荆庄确实是一个十九世纪卓越的东方农业文明的范例,在这里充满着我们祖先的聪明和睿智。自从1882年,爱荆庄建设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快200年了, 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社会已经发展到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社会。但是,人们也看到了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弊端,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资源衰竭,物种消失,气候变暖,人情冷漠。人们又开始怀念和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当然社会不可能再回到从前那样,但是,正确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思想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爱荆庄这份沉甸甸的遗产,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继承发扬。民族的也是最国际的,传统的要和现代的联系起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要走的道路。(2017年8月12日)
注释:申报第九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材料,2017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