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谒鲍仙姑祠记

    中华鲍氏网 2019年1月5日 鲍荫华


谒鲍仙姑祠记

鲍荫华

   “满目江山海气阴,鲍姑祠畔客登临”。2018年岁末,已是大雪时节,而南国羊城依然百花争艳,绿浪烂漫,暖风熏人。我放下行囊,就直奔心仪已久的三元宫鲍仙姑祠而去。先祖鲍仙姑轶事,我主编的《鲍氏文苑》和撰稿的电视纪录片《鲍家》都曾予以报道,却从未实地祭拜过,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先祖鲍姑约生活于公元309—363年,名潜光,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其父鲍靓,曾任东晋南海太守。 其丈夫葛洪,是著名的科学家,他辞官不做,长期隐居,炼丹行医。鲍姑对道学医学极为热衷,和丈夫长期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博罗、南海县、广州市、惠州市、番禺县、惠阳县、罗浮山一带崇山峻岭、溪涧河畔。她运用越秀山脚下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治疾,以艾绒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她跋山涉水,采药行医,解救万民。她足迹所到之处,县志、府志和通史均有记载,一些地方史书,都把她称作仙人,尊称她为“鲍仙姑”,她制的艾也被称为“神艾”。一次鲍姑见一位姑娘脸上长满赘瘤,痛不欲生,即艾灸医治,不久痊愈且更加艳丽,姑娘千恩万谢而去。据说,鲍姑的医术都记录在其丈夫葛洪的著作《抱朴子》一书之中。

   《罗浮山志补篇》记载鲍姑公元363年病逝于越秀山麓虬龙井旁“虬隐山房”,其“容色若生人”。其父鲍靓对宾客慰问,略无悲悼之容,这或许是道家的达观,亦或许是鲍姑羽化登仙的暗示。《晋书》《广州府志》《博罗县志》等记载:鲍姑仙逝,其父用“沉香灵柩”运至罗浮山与其夫葛洪合葬于罗浮山飞云顶玉鹅峰。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在医学事业上的重大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越冈院内修建了鲍仙姑祠。(就是现在越秀山南麓应元路11号的三元宫鲍仙姑祠)。鲍姑神殿金碧辉煌,鲍姑鎏金坐像慈眉善目、温婉华贵、端庄典雅,虬龙井、鲍姑亭、石雕壁画焕然一新,体现了当今对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视和褒扬。

   据方志史料记载,鲍姑灵验精湛的艾灸疗法,当时就传给了道士黄安平,继续治病救人。以后黄安平便成了岭南地区千家万户耳熟能详的“黄大仙”,千百年来受到香火供奉。

   《太平广记·崔炜传》记载:唐德宗贞元时期,鲍仙姑化为一乞食老妪打破了人家的酒瓮,崔炜脱衣替其抵偿。鲍姑便把自己用艾草灸治赘疣的医术传给了崔炜,继续造福人民。据传崔炜以艾灸治好了老僧也治好了巨龙的赘瘤,他也为千百万病人解除了病痛。

   《西华仙箓》记载:萍花溪 “常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她所自来,问之答曰:我叫鲍姑。”千百年来,鲍姑不断现身,持续呕心沥血、传授医药,为人民治病的传说,体现了人民对她的无限想往和崇敬。

   至今,广州三元宫鲍仙姑祠还有两幅楹联凿于山门两旁石上:一曰“鲍氏慈怀悬壶济世消顽疾,仙姑施药灵丹一贴起沉疴”、二曰“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出奇方”,用以纪念这位为岭南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女针灸家。

   瞻仰完毕,我顶礼膜拜,继而沉吟徘徊,良久不愿离去。积近20年族史研究之心得,诚如鲍世修先生所说:“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至上”乃是我鲍氏家风的精髓。鲍姑是这样,鲍宣、鲍叔牙等先祖无不是这样,所以人民纪念他们。有如此优秀民族文化润泽,中华复兴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