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世界报探秘鲍家屯

    中华鲍氏网 2019年1月25日 佚名


                 世界报探秘鲍家屯

       来源:中华时报    作者:    人气:26    发布时间:2019-01-22    

【中华时报讯】由世界报社蒋知昆主席、中华时报副总编林虎、北京首信天赐集团成振宇董事长,以及支持协办的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中央工艺美院在线学院,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海上国学院中国传统国学院院长培训贵州分部,北京首信天赐集团,北京首信天赐商学院,组织的鲍家屯考察。一、历史沿革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调北征南”,旨在消灭元朝在贵州的残余势力,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历史证明,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对提高社会生产力,有利,复合历史发展要求的。鲍家屯村鲍氏始迁组鲍福宝,明军军官职都司,因“征南”迁自安徽歙县棠樾村。打天下,是英雄与豪杰的厮杀,经明军官兵浴血奋战奏凯。战后,朝廷论功行赏,诰封鲍福宝为振威将军。朱元璋为了贵州的长治久安,巩固西南边陲,又昭令征南官兵留镇贵州屯田戍边,下了两道圣旨:“屯田、养兵、守土,不费民间斗粮也”。“家属随后入黔”。始迁祖鲍福宝,带来了文化内涵丰富的江淮文明。明朝万历皇帝十六年(1589年),我族七世祖云南姚安府知府鲍文弼、七世祖太傅鲍国臣,告老还乡后,两人创修了《鲍氏家谱》记载——始迁祖福宝公携始迁妣鲍母牛太君来“屯田、养兵、守土”,素裕堪舆,四处观风(看风水),问俗(问当地水文气象情况),于黔中寻得一邑,询其名曰杨柳湾帚箕凹,其所由来旧也。览其形,地极壮丽,脉甚丰饶,狮(山)象(山)把门,螺星塞水(塞海),文峰玉案,森然排列,人杰地灵,于是卜居杨柳湾帚箕凹。家谱上还记载福宝公的预言——“螺蛳塞海口,辈辈出诸候”。我指着狮山象山对游客说:“狮象把门财水封,人丁兴旺出富翁”。清朝康熙四年(1666年)鲍氏续修第一次家谱记载,清世祖顺治改卫设具,置屯安堡,杨柳湾帚箕凹,取名“永安屯”,因宗族子姓,群相聚集,瓜蒂绵绵,外村人喊鲍家屯,又更名为鲍家屯。清朝咸丰·安顺府篡修《安顺府志》1955年新版横排卷六地理志(五)村寨疆域第66页,鲍家屯又属东门(安顺东)在治东45里,东接中所屯,南界西陇,西界白泥、三铺,北接增福寨(小寨)、大西桥。2016年全村710户2390人,其中第10村民组是一个自然村,距鲍家屯大寨子一里,93户293人。二、独步千秋的自然风貌聚落选址原则,注重“看风水”,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中,“环境观”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流行广泛的择吉避凶的科学知识。风水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看风水是流行民间的信仰和风尚习俗。始迁祖福宝公选址屯田戍边,廷续风水文化传统,以求聚集村寨的点与面的财气,不至财气流入大河、大江、大海。贵州是山川奇异多变之地,福宝公选择宜于人居,宜于创业,交通方便,区位条件好的理想环境之处,惠及当代,惠及千秋,自然成为他美好的追求。风水文化,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其封建迷信的臆说成份,但就其本质意义上讲,它毕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居住环境选择、营建实践经验的总结。按看风水“大地法”地理五常龙、砂、穴、水、向的五大基本构成要素的要求,解读鲍家屯风水大格局,龙、砂、穴、水、向一个不落,全部占全——1、村寨后倚来龙,山昴而秀,也叫“依山”;2、左砂(竹子园)右砂山(菜秧坡),东西相对有照;3、村落中轴线(龙脉线)明显,是村寨的正穴,正穴作为全村公用场所,不准私占私建,此中心地段设置大街(长60米,宽12米)建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鲍氏祠堂;4、村落座北朝南,是最佳朝向,即风水师倡导的“子午向”;5、村前大田坝,银水多情来环抱,也叫“傍水”,傍水有利农灌、洗涤、食用等主要功能;6、明堂宽大、平坦,通风向阳宜田耕;7、水口关锁周密连环套。这些风水原则,是生活实践的积淀,是审美经验的总结,是风水文化的精华。且不说“风水”是否科学,但在某些地方,满眼雾霾,污水四溢,垃圾、灰尘遍地的今天,青山绿水蓝天、鱼鸟天堂,四季花果飘看,空气清新,气候舒适宜人,风景雄奇秀丽,环境充满诗情画意,不正是我们苦苦追求和向往吗?农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不但要改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村、小康讯六个小康,更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展示绿色美、生态美的鲍家屯。从地理环境学的角度看,鲍家屯古军屯的选址、营建,就是福宝公为我们留下的优秀风水文化遗产。三、独树一帜的黔中都江堰在军转农的风云变幻中,最大困难是粮食。民以食为天,而食从土中生,水中来。福宝公在问俗得知,有“三年两头旱;也有雨季暴雨骤发,洪水暴涨冲毁禾苗。天灾,使得辛勤耕耘的人们不得温饱。始祖公知道,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抗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能工巧匠建了许多造福百代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由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主体“鱼嘴分流”建设技术,对福宝公启发很大。聪明的福宝公,根据杨柳湾帚箕凹的地理情况,建了“旱能灌,洪能排”的明代乡村水利工程体系(以下简称“古水利”)解放后,水利局实测受益面积2300亩。片区包括鲍家屯、带子街、小果园、西陇、黄坡黄家庄两个苗族村寨。清代建了六家水碾房,1960年修贵昆铁路毁了两家,另两家路难走,人挑费力,解放前消失。古水利的水源有主次之分,次水源来自乌江水系支流猫跳河上游的邢江河;主水源来自邢江河注入鲍家屯西侧辖区处的河底,有一股流量丰沛的井水(泉水)冒出来补给。此井水枯水期出水量1.2m3/s,水量之大,可以同时打动小坝湾(小地名)两家水碾转动,还可农灌。古水利枢纽工程,建在邢江河入村处,把老河(天然河)一分为二,叫“鱼嘴分流”,一条是邢江老河,一条是新河(人工河)新河开在大田坝中间,全长1320米,新河的比降是1.8%,保持了冲淤平衡,六百多年来,不用清淤淘河。主要功能是农灌。老河的比降是3.2%,主要功能是泄洪。新河老河中的水,通过二级、三级、四级……分水坝,进入大水沟、中水沟、小水沟、流入农田,叫梯级开发。每道拦河坝的高度,建设巧妙,洪水来时,给它让路。平时,提高水位,使不同高程的农田得到充分的自流灌溉。古水利共有八道拦河坝,福宝公选择适宜的治水患方法,刻意延长坝的长度,分别有110米,93米、87米、62米,共四道,旨在提高泄洪单宽流量,防患于未然。为了走稻麦、稻油(油菜)两熟之路,每坝田建有一条排水沟,水稻打黄头时,把田水放干排出以利“三秋生产”。鲍家屯古水利建设的另一特色,是在村南侧建有“水口园林”,即是建在村落中河流出口之处。这是皖南乡村古典园林移植黔中的孤例。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有蜿蜒青山绿水间的石板古道,有鸟语闹林,有鱼戏清清河水,有希望的田野,有花果飘香的四季,明、清又是入村的第一标志,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出山地旅游之秀。古水利系统属引蓄结合的塘坝式水利设施,除上述旱能灌,洪能排之外,还有生活用水,洗澡健身,养鸭益农,民族和睦,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清朝建六处水碾房的水力利用等效益,水碾房加工粮食,一不污梁环境,二减免了人力舂碓舂米,拉大磨磨粮食的劳累,三解放大量劳动力投入贸、工、农产业,四米贩子贱买谷子,加工成大米贵卖,是他们增收的好路子。古水利建设,福宝公设计科学、体系完整、功能全面。中国军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王朝相继利用远戍官兵,在驻防地恳荒,兴修水利,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积谷养兵,改善给养。军屯也融洽当地民族,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稳定社会,巩固国防。朱元璋打得贵州天下后,实行屯田戍边,实为巩固政权优选的举措。福宝公把践行统一中国大业、屯田戍边、巩固边疆的政治责任,勇敢地、智慧地担当起来,下定决心,不怕劳累、劳若,身先士卒,以自作则,带领他的部下官兵,缔造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明代水利工程系统,独树一帜,绚丽多彩。明代乡村水利工程,以它独有的、慷慨的赠予和奔腾的激情,在鲍家屯挥洒出一片丰富多彩的天地。旱灾之年,哪怕天上天天骄阳似火,地上都是一片绿油油的喜人景象,春夏一片葱绿,秋来十里稻香。古水利留给实干家福宝公的是成功与艰辛,他带给后人的则是不朽的财富。古水利工程体系之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它鲜活的传承于社会中,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船在感恩的河上,我荡起福宝公大兴水利润民生的双浆,力争上游,去对中年、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的村情宣传、教育,树立他们对家乡优秀历史文化的自信,增强他们爱我家乡的感情,增强他们爱我家乡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他们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信心和力量。我笔写我心,我题鲍家屯大屯门木刻对联,上联:狮象把门,青山如黛千秋画;下联:螺星塞海,绿水似弦万古琴。横批:天人合一。即是把风水文化与生态有机结合在一起编成。黄宗智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8年版),“宗族组织的规模与水利工程的规模是相符的。明代时期,家庭式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宗族社会发达的乡村。家庭式的管理、保护、维修,客观上有利于水利在内的公共事业的集中管理,应该肯定宗族对水利事业的独有贡献。”鲍家屯古水利管理、保护、维修、调解用水矛盾,解放前,由族长负责组织实施、解决。家族会由身体健康、不贪污腐化、一心为公的、有组织能力、有协调能力、有经济头脑、德高望重的五位老者组成。老者们家庭经济状况好,其儿子能干有出息,早已成家立业,使得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为公益事业服务,他们认为,多做义务劳动的好事是为儿孙积德,善有善报,他们也很讲究家庭门风、名誉,因此这个组织承前启后,几百年来很负责。古水利工程六百的何以不衰,除上上述组织落实,还有维修措施落实,村规民约落实,三落实,不仅承载过去,也启迪着未来,是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民国十九年(1930年)续修的鲍第五次氏家谱记载:鲍氏有族产公田133块,每块坐落地名、四至、交租谷多少,记录完整,每年收租谷33石1斗2升,近万斤。其中将收入的一部份用于水利维修的技工工费与材料费。村规民约,在刻碑上,在族谱中。大明庚午年(1390年)立的石碑上,明确规定,不得损坏水利设施,人为损坏罚银一两,水牛踏坏,罚银五钱,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立的石碑上,同样规定,禁止毒鱼、禁止挖坝(损坏),违者罚银一两二钱。族谱上明确规定对原始森林的四座山,是风水山,严禁乱砍滥伐,严禁放火烧山,严禁毁林开荒,严禁开山取石,违者,视情节,罚银一两以下,一钱以上,解放后村规民约同样规定,严禁毒鱼、炸鱼、电鱼,违者视情节,罚人民币数元。明清,对古村落村后几处丘陵,规划规定为植树造林地点,因此鲍家屯田地块科表上,有了“秋树林、杉树林、白杨树林、青钢坡、遍山树林,竹子园”等小地名。鲍家屯有一幅传统对联,上联:植树造林,使青山不老;下联:修河整沟,叫绿水长流。横批:美在人间。上述规定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河流友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通过与文化遗产朝夕相处、和谐共济,鲍家屯人的文化自尊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土政策“法律”保护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人言可畏等有了提高,爱绿护绿,保护文化遗产,保护野生鱼虾等意识方面的进步,“双管齐下”都使鲍家屯拥有各美其美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也具有美人之美的文化,更有美美与共的乡愁。十一年前的2006年正月十七,建设部、水利部、文化部九位大专家到鲍家屯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实地考察,《安顺日报》头版头条的题目是《小小古村落,引来大专家》。大专家对明代乡村水利工程系统,定位为“军旅农业文化遗产”,当年明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誉为“黔中小都江堰”。给始迁祖鲍福宝三个头衔:会带兵打仗的将军、风水学大师、水利专家。我补充说:“如果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古水利工程系统的投入与产出,那么,应该给福宝公一个头衔,最佳项目投资的董事长、总经理。”怎样礼赞古水利工程体系,一是当年屯田戍边的“里程碑”、转折点,是当年贵州独一无二的创新,属于工程奇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种田人增收,减少贫困,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水利工程是鲍家屯村六百年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生命线。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至理名言:“农业要上去,必须大兴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古水利工程体系的支撑下,加之历代鲍氏族人在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哺育下勤劳、勤奋、吃苦耐劳而充满智慧。明清鲍氏从六世祖到十六世祖,出了举人、贡生、进士十五人,明朝安顺府出了“解元”四人,其中有嘉靖已酉科(1549年)我族七世祖鲍国臣,字“葵南”。他首任云南石屏州知州,入仕三处后,政绩突出,推荐他到北京先参加“会试”后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语文科作文题是写“宫词”,国臣公写成“回文诗”,达到同堂殿试考生难以攀登的高度,朝廷争传鲍氏文,嘉靖皇帝御批,钦升太傅,《新华词典》解释太傅——太师、太傅、太保,是明朝最高荣誉衔。鲍氏老家谱写道,位并三公,权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上述十五位朝廷命官在老家谱上有记载,与《安顺府志》记载一字不差,与1983年贵州省政协办的刊物《文史天地》,对贵州明、清举人(含贡生)进士梳理的举人5921位,进士737位名录相同。民国和解放后,各类人才,承前启后,涌现出来,他们的勋业著于社会。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发掘,鲍家屯这个小小古村落,近年来,已经获得五块金字招牌,第一块是古军屯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7月荣获),其余四块是古水利工程的:1、国家水利部颁发的《水利遗产保护奖》(2012年5月荣获)。2、国家文物部门颁发的《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荣获)。3、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2013年12月荣获)。4、联合国教科组织颁发的《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2011年荣获)。中国水利遗产保护奖,是国家水利部中国国家灌溉与排水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专门为贵州安顺鲍家屯量身定做而设立的,因而鲍家屯当之无愧地成为此奖项的首个获奖者,颁将词称:鲍家屯古水利工程支撑了一方水土长达600余年。它是中国古代人与水和谐的典范,它是中华治水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鲍家屯人的保护,使先人创造的水利工程传承至今,正是这处水利工程,赋予了屯堡文化永远鲜活的生命与独特的魅力,赋予了这方田园灌溉之利和绿水青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工作历时五年,登记文物70万件,在此工作基础上开展:百大新发现的评选活动。其中贵州登记文物15932处,被入选的共有三项,鲍家屯古水利工程名列其中(另一处是茅台酒厂古作坊,铜仁市锦江河沿岸古遗址)。对鲍家屯古水利工程的评价是,以满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方便的农田水利设施,既是研究我国水利和农业科技史的难得实物,也是研究我国农耕文化传播,演变和发展的重要物证。亚大遗产保护奖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34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加竞争,经过十几位国际遗产保护专家的数轮评选,鲍家屯古水碾房修旧如旧保护工程,以最高票拔得头等。授予2011年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获奖评价是:水碾房修复保护项目工程,严格遵守遗产原真性原则。通过研究机构与民间的合作,使用当地建筑材料和传统建筑工艺,把危房变成安全房,恢复了原有的使用功能与建筑风貌。项目为村民创造适当的经济价值,延续了文化传统,并提供了旅游观光的可能性。在对鲍家屯古水碾房修复项目颁奖词中称:“鲍家屯古水碾房修复项目,树立在中国进行农业景观保护的卓越范例。项目高度敏锐而小心地确保复原了水碾房的真实面貌,重现了它的历史光辉。通过对传统农业设施功能的可持续利用,这一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保护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发展压力下,保护正在迅速消失的亚洲农业文化景观的重要意义”。会议还推崇鲍家屯古水碾房“修旧如故,以求其真”,为“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典范”和“方向”,甚至说:“如果你们想了解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就请你们到中国贵州安顺鲍家屯去考察参观”。这是对我们整修工作的最高评价。四、独具匠心的村落建筑布局作为军屯,福宝公首要任务有两条,一是解决民以食为天,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防御匪寇入侵。鲍家屯古军屯一是保存的文物特别丰富;二是历史建筑集中;三是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集中反映。古军屯建筑布局的文化特色,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鲍家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鲍家屯古军屯建筑布局通过屯围墙、大屯门、小后门、内翁城、八阵巷道、碉楼等组成,将居住和军事防御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街巷为阵,屯阵合一”的坚固堡垒,进可攻,退可守,还可“诱敌深入,逐个歼灭”。屯墙石质坚固,墙上有众我内宽外窄的瞭望孔,开有大屯门一道,小后门四道。战时,大屯门由重兵把守,小后门很窄,牛过都要斜着角。假若匪寇突破大屯门,进入内瓮城,则无异于自投罗网,正好“翁中捉鳖”,手到擒来。屯内居民外墙用石头(石块)砌成,高耸,户户紧紧相连,瞭望孔密布高墙之上,每户民居和屯中八条弯弯曲曲细细长长的街巷。组成了迷魂的“八阵图”巷道。古军屯有明显的中轴线,八阵巷道对称在中轴线两旁。取名为:青龙阵、白虎阵、雄狮阵、鹿角阵、火牛阵、长蛇阵、玄武阵、铁马阵,战时攻守兼备。八条巷道(八条街)根据风水学,有四条街是死街、死胡同,没有小后门;四条是活街,有小后门出进。街巷东弯西拐,有的地段又十狭窄,只能一头大水牛通过。匪寇一旦进入,就只能成各自瞭望孔中的活靶子。火牛阵最为精彩,同样弯曲狭窄,匪寇串进,在巷子另一头,放出来的是几头牛尾巴缠上油布点燃的大水牛,不要命的冲来(放牛堵路)。可想而知,被惊呆了的入侵者,往前走,死路一条,往后跑为时已晚,房屋顶上的石板,瞭望孔射出的武器,居高临下打来,匪寇只有死或伤的下场。清代同治之乱时,鲍家屯未被攻破,但寨墙外的鲍氏祠堂和两个四合院却被匪寇纵火烧毁。屯中还有清朝咸丰初年建的29米高的碉楼一座,它是军屯抗击匪寇的观察站和指挥中心,其上有对联写到“八阵巷,弯转有数,易进难出灭匪寇;五层碉,挺拔无双,远观近击保平安。横批:易守难攻。解放后,我们不用备战迎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成了人们的美好向往。但我们要在古军屯之外建新村,要学习老祖宗的智慧,新村规划要科学、美观、实用,功能设施要齐全完备,产业发展要突出特色,村花园、花园村要完善。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及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普通人都知道他对国防事业的巨大贡献,为什么后人这么敬重“两弹一星”功臣?因为他为民族复兴、祖国强盛、人民幸福做出卓越贡献。钱学森科学思想尤其是他晚年的科学思想,无疑是中国科学思想宝库中具有高含金量的宝藏。宝藏中第十一个大部类——建筑科学。在钱学森看来,无论从科学还是艺术的角度,建筑学与人朝夕与共,对于起居生活其内的人的影响浸润而直观。建筑学是坚固、实用、美观。建筑科学“这一大部门学问,是把艺术与科学揉在一起的,建筑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科学”。这是钱学森在建筑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建筑,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科学”。这句话凝练的丰富内涵,远非简单修辞可以概括。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不同的思维方法与创造模式,科学求实,艺术求美,彼此并非冲突对立,甚至科学追求自身本来就带有对美的探索。古军屯鲍家屯的建筑、布局、古水利工程,还未被现代文明过多地触碰,2016年5月,西秀区人民政府,对我村传统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的三合院、四合院、碉楼、挂牌保护,因为这是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能工匠巧精雕细刻而成的,很有魅力,是符合人的审美观的,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明清时代历史艺术品的再现,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钱大科学家,认为建筑学是坚固、实用、美观,对古军屯的文化价值,同样适用。当然,明清时期的财力、物力、科学技术和现在是天壤之别。现代化带来了建筑舒适,也带来了历史文化的损毁的预警。古军屯现还居住总人口的56%,上述挂牌保护,亡羊补牢,为时未晚。1958年3月1日,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表露了对园林的盛赞、对园林的肯定。鲍家屯传统村落建筑的另一特色,是在村南侧建有“水口园林”,即是水口园林在村落中河流出口处。始迁祖鲍福宝来自安徽歙县棠樾村,这是皖南乡村古典村落园林移植黔中的孤例(棠樾村同样有水口园林)。始迁祖福宝公,利用这里的天然奇峰,天然河流,再配以工程技术的人工河流、S型拦河坝、小桥、人家、蜿蜒在青山绿水间的石板路、稻麦稻油两熟的田园风光,加上自然风光中的鸟语花香、鱼戏清清河水,构成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和谐之美,孕育出古往来的煌山地旅游之秀。五、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纺织丝头系腰村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调北征南”,战争年代始迁祖没有带来第一故乡安徽歙县棠樾村鲍家纺织丝头系腰技艺,但战后,始迁祖妣鲍母牛太君,同广大征南官兵的家属,奉旨迁移落土黔中,系来了丝头系腰,征南官兵的家属的装束,也是朱元璋妻子马秀英(马大脚)年经时的装束,历史学家叫“凤阳汉装”。始迁祖妣系来的丝头系腰一代传一代,妥善保存下来,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世祖鲍大千为了满足屯堡人爱美的愿望,也为了走农工相辅经济之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当然也看到商机无限。自费、单人、徒步冒着多种风险到棠樾村找本家师傅学艺,单程5760华里,单程走了九十多天,学会后返程,收徒传艺给鲍家屯各姓人的子孙,同时,规定一,手艺“传内、不传外”,至今不变,规定二,传媳妇(永久牌),不传出嫁的女儿(飞鸽牌)我向游客介绍:“屯堡妇女系上丝头系腰,远离臃肿,系出苗条。机智巧妙地丰乳,恰如其分地瘦身,体贴入微地显臀,人一动,动感美、腰饰美、背景美、曲线美,抢眼夺目,回头率高。此手艺现有92人,但只有一半人生产,年轻人少有“座心”,另谋高就。年产三千余棵,销往两百多个屯堡村寨,产销平衡。手艺人,一天人工工资160—200元(有手脚快慢之分;有中途歇气时间长短有关)。六、独领风骚的祖传鲍家拳古军屯鲍家屯至今还有祖传鲍家拳。鲍家拳传人之一的鲍吉祥(鲍祥),教出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六个学生,目前虽然学生们只学了点毛皮,但会传承下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中国武术退出了政治斗争舞台。解放后国家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强身健体、自卫、娱乐、修身养性的功能。它与鲍家屯其它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中国民族的瑰定,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前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说:“鲍家屯的文明遗存,都是屯堡文化传承和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与升级打造的可贵资源。用好资源是责任,更是关系一方民众精神与物质的共同期盼。”“保护生态、守护乡愁”一文,带您走进屯堡文化鲍家屯,绿色鲍家屯,美丽鲍家屯。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