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黄梅:感悟鲍照墓背后的传奇

    中华鲍氏网 2021年5月6日 彭鲁


黄梅:感悟鲍照墓背后的传奇

                                       □ 彭 鲁

鲍照墓位于黄梅县城东禅寺村(黄梅镇),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内(紧邻鲍照路 1 号黄梅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关于鲍照墓,当地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传南北朝时期,黄梅一宛姓农民犁田,发现稻田里一夜间多了一座新坟。宛姓农民虽然奇怪,却接纳了它,且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并临终嘱咐宛家后人应善待这个无名之坟,使“留一犁”成为宛家的“祖训”。

及至隋朝开科举后,宛家人在考科举时,耳旁仿佛有一位名叫“刘一雷”的影子相助而获成功,并自述宛家对其有恩。宛家千思百想,才想到“留一犁”这件事上。宛家人高中后重修此坟,从随葬竹简中得知,此坟主人乃大文学家鲍照。以至于黄梅民间至今有“卖田(地)不卖坟”的习俗。

鲍照(约 414-466 年)南朝宋文学家。侨置东海郡人,字明远。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刘宋泰始二年(466 年),子顼谋反失败,被乱军所杀,归葬于此。有《鲍参军集》等传世。

鲍照是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家,又是最杰出的诗人,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七言及五言乐府等作品,对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颇有影响。据说鲍照是中国最早使用谜字的人,曾用诗做过“井”、“龟”、“土”三个字谜。

黄梅是鲍照的第二故乡,居县河之滨的“马号”旁六年,县城内原有宅居,元初时改为黄梅县署,今为县政府所在地。据《黄梅县志》载:“临海郡王刘子顼镇荆州,以鲍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当时梅境在其辖内……因留居。今邑治基即其旧室(县招待所大门西侧)。”又载:“东海迁居,筑室于黄梅……今邑治基即其旧宅。”城西用鲍照命名的鲍照路一直沿用至今。为了纪念鲍照,黄梅县城内曾建有鲍公祠、鲍母祠、俊逸亭等。

据《黄梅县志》载:“鲍公祠祀刘宋鲍参军照字明远,旧在鼓楼门外,后改建仪门右,每岁春秋戊祭及朔望必临焉,行一跪三叩礼。” 又载:“鲍母祠,在县署后,署內东北偏旧有塚。因建祠供女像,甚灵异,相传为参军妹令晖,后考正:实系其妻张文姬,故称鲍母。有辨见艺文。”其中俊逸亭在鲍照墓正东,鲍母祠在俊逸亭北面仅百米之遥,鲍母墓在祠的东侧。惜毁于 20 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目前仅存鲍照墓一处。

鲍照墓多次毁损,现墓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墓碑朝南,面积约 40 平方米,现存冢墓封土高 2 米,底径 2 米余。另有碑石一块,上刻“南朝宋参军鲍公照明远之墓”等字。为封土堆砖石墓。墓顶生长着一棵油朴树。 原墓有碑、莹墙、俊逸亭(取杜甫诗“俊逸鲍参军”之意)等。后渐毁废。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知县俞昌烈(直隶宛平人)、教谕宋赞元(汉阳举人)、训导王彝(江夏拔贡)、千总黄世璋等 8 人予以重修,邑人喻权捐田五亩作为祭产。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沧桑,鲍照墓所在的农田已成为城市,但鲍照墓所衍生出的“留一犁”的传说正折射出中华民族积德行善的美德,在道德回归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

黄梅:感悟鲍照墓背后的传奇

                                       □ 彭 鲁

鲍照墓位于黄梅县城东禅寺村(黄梅镇),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内(紧邻鲍照路 1 号黄梅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关于鲍照墓,当地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传南北朝时期,黄梅一宛姓农民犁田,发现稻田里一夜间多了一座新坟。宛姓农民虽然奇怪,却接纳了它,且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并临终嘱咐宛家后人应善待这个无名之坟,使“留一犁”成为宛家的“祖训”。

及至隋朝开科举后,宛家人在考科举时,耳旁仿佛有一位名叫“刘一雷”的影子相助而获成功,并自述宛家对其有恩。宛家千思百想,才想到“留一犁”这件事上。宛家人高中后重修此坟,从随葬竹简中得知,此坟主人乃大文学家鲍照。以至于黄梅民间至今有“卖田(地)不卖坟”的习俗。

鲍照(约 414-466 年)南朝宋文学家。侨置东海郡人,字明远。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刘宋泰始二年(466 年),子顼谋反失败,被乱军所杀,归葬于此。有《鲍参军集》等传世。

鲍照是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家,又是最杰出的诗人,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七言及五言乐府等作品,对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颇有影响。据说鲍照是中国最早使用谜字的人,曾用诗做过“井”、“龟”、“土”三个字谜。

黄梅是鲍照的第二故乡,居县河之滨的“马号”旁六年,县城内原有宅居,元初时改为黄梅县署,今为县政府所在地。据《黄梅县志》载:“临海郡王刘子顼镇荆州,以鲍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当时梅境在其辖内……因留居。今邑治基即其旧室(县招待所大门西侧)。”又载:“东海迁居,筑室于黄梅……今邑治基即其旧宅。”城西用鲍照命名的鲍照路一直沿用至今。为了纪念鲍照,黄梅县城内曾建有鲍公祠、鲍母祠、俊逸亭等。

据《黄梅县志》载:“鲍公祠祀刘宋鲍参军照字明远,旧在鼓楼门外,后改建仪门右,每岁春秋戊祭及朔望必临焉,行一跪三叩礼。” 又载:“鲍母祠,在县署后,署內东北偏旧有塚。因建祠供女像,甚灵异,相传为参军妹令晖,后考正:实系其妻张文姬,故称鲍母。有辨见艺文。”其中俊逸亭在鲍照墓正东,鲍母祠在俊逸亭北面仅百米之遥,鲍母墓在祠的东侧。惜毁于 20 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目前仅存鲍照墓一处。

鲍照墓多次毁损,现墓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墓碑朝南,面积约 40 平方米,现存冢墓封土高 2 米,底径 2 米余。另有碑石一块,上刻“南朝宋参军鲍公照明远之墓”等字。为封土堆砖石墓。墓顶生长着一棵油朴树。 原墓有碑、莹墙、俊逸亭(取杜甫诗“俊逸鲍参军”之意)等。后渐毁废。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知县俞昌烈(直隶宛平人)、教谕宋赞元(汉阳举人)、训导王彝(江夏拔贡)、千总黄世璋等 8 人予以重修,邑人喻权捐田五亩作为祭产。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沧桑,鲍照墓所在的农田已成为城市,但鲍照墓所衍生出的“留一犁”的传说正折射出中华民族积德行善的美德,在道德回归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