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名人楷模】雷勇:东亚地区结构性霸权与多极化发展
- 中华雷氏网 2013年3月31日 雷雨森
作者简介:雷勇(1978—),贵州黔西人,法学(国际关系)硕士,贵州民族学院马列部民族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民族问题、国际关系理论。
摘 要:冷战之后,东亚地区的政治结构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三种发展态势或模式,即多边对话合作模式,结构性霸权稳定模式与多极化发展模式。本文对这三种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联系国际关系发展的态势指出其每一种理论范式的解释力度与局限。关键词:东亚;政治结构;理论范式
一、东亚地区政治结构的历史考察从战后初期冷战开始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在两极格局下,由于世界处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严重对峙,东亚地区也卷入了冷战的漩涡中,该地区还发生了两次剧烈的热战,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受此影响,该地区的国际政治在结构上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一是美苏主导下的大国政治,即使说这一时期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主要是受制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严重对峙,东亚国家在政治选择上更多的是要考虑自己所属阵营的大国战略利益的总体需要,他们与主导性大国之间存在一种依附性的关系;二是成为了美苏争霸的主战场之一,冷战期间美苏在东亚地区一直在为这样一个目标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紧张的对抗,还进行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场热战,因此这一时期的东北亚国际政治和东南亚国际政治实际上已经 成为了美苏争霸下的国际政治了。 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表现为单一的霸权主导下的实力政治已经向多极和多边的政治结构方面发展。究其原因,首先是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随着1991年苏联的最终解体,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方已经不复存在,昔日的东西方对抗下的两极格局已经走向了历史的终结,表现在东亚地区就是前苏联从东南亚撤走军事基地,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和随后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东盟国家加强在政治领域的对话与协商,东盟国家调处冷战期间对中国的保卫转而吸收中国为观察员并与中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对话,中国和东盟就南海行为还专门签署了相关文件,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开 始走向对话与和解等等。 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亚地区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趋于紧密,东亚地区有着日本这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经济长期保持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的中国这个十分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良好的经济体,还有着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经济发展表现优秀的经济体,所以东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的今天,东亚国家中国与日本等经济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际社会神经。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结构自然要发生急剧的改变,所以有学者指出:“真正对世界产生带有全球性影响和根本性历史变革的是东亚或 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①第三,受世界区域化的时代潮流的冲击,东亚国家也加入了这一历史洪流之中。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展开了世人瞩目的大动作,实现了从欧共体(EEC)向欧盟(EU)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该地区的区域合作迈向了新的台阶。东亚国家为此也加强了区域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宽度,政治领域的对话与协商自然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就目前而言,东亚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已经建立了东盟、APEC、10+1与10+3多种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区域内的合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二、东亚地区政治结构的模式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转换,呈现出异常的发展态势,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东亚地区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决定的。围绕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发展与 演进,在理论范式上基本出现了3种情形:多边对话合作模式、结构性霸权稳定模式和多极化发展模式。这3种模式“可以说构成了东亚地区政治、安全格局最重要的单元性结构要 素。”② 1、多边对话合作模式 这种理论范式的基本假设是,在后冷战时期,随着东亚国家间在经济方面的高度相互依存,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局面。所以,尽管东亚各个国家在战略利益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利益诉求,但大家都深知合作的收益大于对抗的收益,所以在解决相关矛盾时,多数国家都有一种用对话取代对抗的政策取向。因此,在东亚地区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东亚国家多数是在以一种多边合作与协商的方式,在国际事务领域相互协调立场和展开多边合作的。这恰好与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的目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该目标提倡:“国家之间基于一些特定的原则协调它们的相互关系,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防止参与角色的相互歧视、提高透明度、促进相互信任、和平和建设性地解决彼此间的争端。”③在具体的实践中,东盟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冷 战期间,东盟国家在两大阵营的夹缝中就是通过在区域内开展多边对话,相互协调立场,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该地区自身的利益。以1977年的吉隆坡会议为例,东盟发出倡议,呼吁各成员国为继续建立东南亚和平、自由和中立化而努力。随后在柬埔寨问题上,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敦促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和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以后,东盟注重改善成员国相互间的关系,减少麻烦和避免冲突,“ 各国政府都比较注意缓解与有矛盾的国家的紧张关系,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④从理 论上来看,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东亚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和相关大国的认同和参与,都为多边对话合作模式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上这一模式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与灵活性,所以它越来越成为当前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结构中颇有生命力的模式之一。 2、结构性霸权稳定模式 在国际政治理论中,霸权稳定论的提倡者们始终是这样认为的:在世界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前提下,要实现和平和维护和平,需要有一个能够提供公共物品的领导者,该领导者能建立起一套国际制度并能对该制度的良好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种理论还认为,拥有一个坚定有力的领导者一方面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和建构一套国际制度,另一方面还能在国际制度遭到破坏或挑衅时,领导者能通过自己的力量维护或制服挑衅者,以维护和促进国际社会在其领导下实现霸权下的和平。美国一直是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倡导者。美国虽然不是东亚地区的国际,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它在东亚地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刻影响着乃至于主导着东亚地区国际事务发展的态势与走向。尤其是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完全介入了东亚地区的国际事务,并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几乎决定该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在东南亚,美国在冷战结束初期部分撤走军事力量,但是9.11事件后借“反恐”又开始恢复与其传统盟国的军事合作;在东北亚,美国几乎控制了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在日美同盟问题上,美国加强其合作力度,大有遏制中国之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始终是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国际因素。美国就是凭着绝对的军事、政治资源,试图在东亚地区建立一个依附于自己的结构性霸权模式。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模式有着诸多先天不足之处,比如东亚地区国家力量结构的分布状态、东亚国家的复杂心态以及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局限性等因素都在制约着该模式的最终形成。 3、多极化发展模式 这种理论范式最初的考量时,世界是多样性的和差异性的,表现文化文明的形态各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意识形态的多样,以及利益诉求的分歧,因此,在国际政治领域,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国际关系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朝着多极化发展。所谓多极化的“化”,既是国际政治结构的一种发展态势,也是一种各行为主体最后博弈的结果。所以,就东亚地区而言,冷战结束以后,对于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许多国家主张建立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这种倡议,很快就在东亚地区引起反响,一些国家针对建立新秩序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在这些建议中,尽管不同国家出于对自己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在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甚至还有重大的分歧。但是,对于在东亚地区建立顺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东亚地区实际情况和反映各自利益需求的地区政治秩序方面,多极化发展模式却成为大家的共识之一。多极化发展模式主张在建立地区秩序时寻求建立多个力量中心以相互制衡,反对和防止出现霸权领导者,使地区政治经济力量呈均衡状态分布。这种地区秩序的发展模式之所以在东亚地区引起共鸣,其原因主要有:第一,这是对冷战期间长时期笼罩下的两极结构的摒弃,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反对建立具有冷战色彩的霸权政治结构模式;第二,东亚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在政治力量分布上,这里集中当今世界上5大力量中心有4 个直接与该地区发生关系,即美、日、俄、中4大国。虽然现在的东亚地区已非冷战期间的东亚地区,但在某种意义上,4大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和为追求各自战略利益的较量的激烈程度却有增无减,在力量对比上基本能够呈均衡状态。与此同时,这种均衡状态为建立多极化发展的地区政治模式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第三,东亚地区的一些中小国家希望能建立起一种体现自己意志和愿望的地区政治模式,希望真正能摆脱自身长期所依附的大国或大国利益集团的种种束缚。这种要求对东盟国家来说最为迫切。可是深入地看,这种主张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主要是各国对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地区政治模式还是 没有一个比较为各方乐意接受的实施方案,以及各自对多极化发展模式的理解上有很大分歧,是出现“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具有建设性的多极,”⑤还是一个无序争斗的 多极,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三、东亚地区政治结构的演变趋势 东亚地区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意识形态对立相对突出,文化文明多元并立,以及战略利益分歧较大的地区,因此该地区无论在冷战期间两极对抗的背景下,还是在后冷时期,东亚地区的政治结构一方面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演进,另一方面也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即该地区始终是大国政治较量的场所,这一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大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东亚地区,中国是政治大国也即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假以时日也是政治大国,这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内阁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即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⑥美国尽管并不是东亚国家,但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影响以及实 际行为表现,使得其在经济、政治、安全等事务领域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东亚大国,甚至是主导型的力量;东盟国家随着内部整合的加强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行动,作为一个整体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⑦此外还有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也是重要的力量,由于朝 鲜半岛问题在东亚地区常常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它常常成为考察东亚国际政治结 构是否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视角。 随着国际关系的继续演进,东亚地区的政治结构最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这是个很难回答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通过以上三种理论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的每一种理论模式都有其优势又有着缺陷,比如多边对话模式很有吸引力也为多数国家在该地区的国际事务领域推行,但通常是在一些不涉及国家主权或国家利益中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合作,一旦涉及到事关国家主权等敏感事务时,东亚国家都比较谨慎。⑧此外,国际政 治结构的形成与主导是多次博弈的结果,这一点也是考虑国际政治结构时需要格外注意的。对于结构性霸权性模式,这种模式有它复杂的一面,因为美国因素始终是影响东亚政治结构形 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东亚国家对美国在该地区存在的复杂心态,以及东亚国家对主权、霸权或利益等事务领域的敏感,也使得这种理论模式的解释力度遭到多多少少的质疑。至于多极化发展模式,相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愿望或一种发展的前景展望,它的形成由于美国的反对注定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东亚国家的政治结构最终会以哪一种模式出现,这主要取决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的运行以及大国之间的多层次博弈的最 后的结果。
,作者简介:雷勇(1978—),贵州黔西人,法学(国际关系)硕士,贵州民族学院马列部民族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民族问题、国际关系理论。
摘 要:冷战之后,东亚地区的政治结构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三种发展态势或模式,即多边对话合作模式,结构性霸权稳定模式与多极化发展模式。本文对这三种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联系国际关系发展的态势指出其每一种理论范式的解释力度与局限。关键词:东亚;政治结构;理论范式
一、东亚地区政治结构的历史考察从战后初期冷战开始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在两极格局下,由于世界处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严重对峙,东亚地区也卷入了冷战的漩涡中,该地区还发生了两次剧烈的热战,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受此影响,该地区的国际政治在结构上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一是美苏主导下的大国政治,即使说这一时期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主要是受制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严重对峙,东亚国家在政治选择上更多的是要考虑自己所属阵营的大国战略利益的总体需要,他们与主导性大国之间存在一种依附性的关系;二是成为了美苏争霸的主战场之一,冷战期间美苏在东亚地区一直在为这样一个目标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紧张的对抗,还进行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场热战,因此这一时期的东北亚国际政治和东南亚国际政治实际上已经 成为了美苏争霸下的国际政治了。 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表现为单一的霸权主导下的实力政治已经向多极和多边的政治结构方面发展。究其原因,首先是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随着1991年苏联的最终解体,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方已经不复存在,昔日的东西方对抗下的两极格局已经走向了历史的终结,表现在东亚地区就是前苏联从东南亚撤走军事基地,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和随后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东盟国家加强在政治领域的对话与协商,东盟国家调处冷战期间对中国的保卫转而吸收中国为观察员并与中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对话,中国和东盟就南海行为还专门签署了相关文件,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开 始走向对话与和解等等。 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亚地区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趋于紧密,东亚地区有着日本这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经济长期保持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的中国这个十分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良好的经济体,还有着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经济发展表现优秀的经济体,所以东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的今天,东亚国家中国与日本等经济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际社会神经。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结构自然要发生急剧的改变,所以有学者指出:“真正对世界产生带有全球性影响和根本性历史变革的是东亚或 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①第三,受世界区域化的时代潮流的冲击,东亚国家也加入了这一历史洪流之中。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展开了世人瞩目的大动作,实现了从欧共体(EEC)向欧盟(EU)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该地区的区域合作迈向了新的台阶。东亚国家为此也加强了区域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宽度,政治领域的对话与协商自然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就目前而言,东亚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已经建立了东盟、APEC、10+1与10+3多种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区域内的合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二、东亚地区政治结构的模式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转换,呈现出异常的发展态势,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东亚地区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决定的。围绕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发展与 演进,在理论范式上基本出现了3种情形:多边对话合作模式、结构性霸权稳定模式和多极化发展模式。这3种模式“可以说构成了东亚地区政治、安全格局最重要的单元性结构要 素。”② 1、多边对话合作模式 这种理论范式的基本假设是,在后冷战时期,随着东亚国家间在经济方面的高度相互依存,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局面。所以,尽管东亚各个国家在战略利益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利益诉求,但大家都深知合作的收益大于对抗的收益,所以在解决相关矛盾时,多数国家都有一种用对话取代对抗的政策取向。因此,在东亚地区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东亚国家多数是在以一种多边合作与协商的方式,在国际事务领域相互协调立场和展开多边合作的。这恰好与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的目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该目标提倡:“国家之间基于一些特定的原则协调它们的相互关系,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防止参与角色的相互歧视、提高透明度、促进相互信任、和平和建设性地解决彼此间的争端。”③在具体的实践中,东盟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冷 战期间,东盟国家在两大阵营的夹缝中就是通过在区域内开展多边对话,相互协调立场,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该地区自身的利益。以1977年的吉隆坡会议为例,东盟发出倡议,呼吁各成员国为继续建立东南亚和平、自由和中立化而努力。随后在柬埔寨问题上,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敦促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和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以后,东盟注重改善成员国相互间的关系,减少麻烦和避免冲突,“ 各国政府都比较注意缓解与有矛盾的国家的紧张关系,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④从理 论上来看,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东亚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和相关大国的认同和参与,都为多边对话合作模式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上这一模式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与灵活性,所以它越来越成为当前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结构中颇有生命力的模式之一。 2、结构性霸权稳定模式 在国际政治理论中,霸权稳定论的提倡者们始终是这样认为的:在世界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前提下,要实现和平和维护和平,需要有一个能够提供公共物品的领导者,该领导者能建立起一套国际制度并能对该制度的良好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种理论还认为,拥有一个坚定有力的领导者一方面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和建构一套国际制度,另一方面还能在国际制度遭到破坏或挑衅时,领导者能通过自己的力量维护或制服挑衅者,以维护和促进国际社会在其领导下实现霸权下的和平。美国一直是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倡导者。美国虽然不是东亚地区的国际,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它在东亚地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刻影响着乃至于主导着东亚地区国际事务发展的态势与走向。尤其是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完全介入了东亚地区的国际事务,并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几乎决定该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在东南亚,美国在冷战结束初期部分撤走军事力量,但是9.11事件后借“反恐”又开始恢复与其传统盟国的军事合作;在东北亚,美国几乎控制了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在日美同盟问题上,美国加强其合作力度,大有遏制中国之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始终是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国际因素。美国就是凭着绝对的军事、政治资源,试图在东亚地区建立一个依附于自己的结构性霸权模式。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模式有着诸多先天不足之处,比如东亚地区国家力量结构的分布状态、东亚国家的复杂心态以及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局限性等因素都在制约着该模式的最终形成。 3、多极化发展模式 这种理论范式最初的考量时,世界是多样性的和差异性的,表现文化文明的形态各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意识形态的多样,以及利益诉求的分歧,因此,在国际政治领域,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国际关系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朝着多极化发展。所谓多极化的“化”,既是国际政治结构的一种发展态势,也是一种各行为主体最后博弈的结果。所以,就东亚地区而言,冷战结束以后,对于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许多国家主张建立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这种倡议,很快就在东亚地区引起反响,一些国家针对建立新秩序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在这些建议中,尽管不同国家出于对自己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在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甚至还有重大的分歧。但是,对于在东亚地区建立顺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东亚地区实际情况和反映各自利益需求的地区政治秩序方面,多极化发展模式却成为大家的共识之一。多极化发展模式主张在建立地区秩序时寻求建立多个力量中心以相互制衡,反对和防止出现霸权领导者,使地区政治经济力量呈均衡状态分布。这种地区秩序的发展模式之所以在东亚地区引起共鸣,其原因主要有:第一,这是对冷战期间长时期笼罩下的两极结构的摒弃,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反对建立具有冷战色彩的霸权政治结构模式;第二,东亚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在政治力量分布上,这里集中当今世界上5大力量中心有4 个直接与该地区发生关系,即美、日、俄、中4大国。虽然现在的东亚地区已非冷战期间的东亚地区,但在某种意义上,4大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和为追求各自战略利益的较量的激烈程度却有增无减,在力量对比上基本能够呈均衡状态。与此同时,这种均衡状态为建立多极化发展的地区政治模式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第三,东亚地区的一些中小国家希望能建立起一种体现自己意志和愿望的地区政治模式,希望真正能摆脱自身长期所依附的大国或大国利益集团的种种束缚。这种要求对东盟国家来说最为迫切。可是深入地看,这种主张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主要是各国对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地区政治模式还是 没有一个比较为各方乐意接受的实施方案,以及各自对多极化发展模式的理解上有很大分歧,是出现“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具有建设性的多极,”⑤还是一个无序争斗的 多极,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三、东亚地区政治结构的演变趋势 东亚地区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意识形态对立相对突出,文化文明多元并立,以及战略利益分歧较大的地区,因此该地区无论在冷战期间两极对抗的背景下,还是在后冷时期,东亚地区的政治结构一方面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演进,另一方面也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即该地区始终是大国政治较量的场所,这一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大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东亚地区,中国是政治大国也即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假以时日也是政治大国,这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内阁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即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⑥美国尽管并不是东亚国家,但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影响以及实 际行为表现,使得其在经济、政治、安全等事务领域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东亚大国,甚至是主导型的力量;东盟国家随着内部整合的加强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行动,作为一个整体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⑦此外还有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也是重要的力量,由于朝 鲜半岛问题在东亚地区常常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它常常成为考察东亚国际政治结 构是否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视角。 随着国际关系的继续演进,东亚地区的政治结构最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这是个很难回答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通过以上三种理论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的每一种理论模式都有其优势又有着缺陷,比如多边对话模式很有吸引力也为多数国家在该地区的国际事务领域推行,但通常是在一些不涉及国家主权或国家利益中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合作,一旦涉及到事关国家主权等敏感事务时,东亚国家都比较谨慎。⑧此外,国际政 治结构的形成与主导是多次博弈的结果,这一点也是考虑国际政治结构时需要格外注意的。对于结构性霸权性模式,这种模式有它复杂的一面,因为美国因素始终是影响东亚政治结构形 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东亚国家对美国在该地区存在的复杂心态,以及东亚国家对主权、霸权或利益等事务领域的敏感,也使得这种理论模式的解释力度遭到多多少少的质疑。至于多极化发展模式,相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愿望或一种发展的前景展望,它的形成由于美国的反对注定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东亚国家的政治结构最终会以哪一种模式出现,这主要取决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的运行以及大国之间的多层次博弈的最 后的结果。
分享按钮>>【雷氏名人楷模】雷定琨:中国革命先驱者
>>【柳氏网新闻】寻根问祖 低碳祭祖——倡议清明节“看家谱、学家训、缅祖先”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