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姓典故和趣事

    中华贺氏网 2009年3月16日 贺于良


〖贺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个‘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宋•高怿《群居解颐》
-----------------------------------------------------------------
〖“瞒天过海”灭陈有功的贺若弼〗
三十六计的第一计叫“瞒天过海”。
古兵法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文今译: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 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出处典故:出自传说。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 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 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 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贺若弼(544-607)攻陈之战是运用此计的范例。贺若弼是隋朝名将,字辅伯,洛阳人。年轻时善骑射,能文,在北周为官。北周大象元年(579年),随大将韦孝宽攻陈淮南地有功,任寿州刺史。杨坚掌权后被免官。
581年,隋朝建立,文帝杨坚酝酿攻陈。尚书左仆射高颖推荐他任吴州总管,驻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做灭陈的准备。他利用同陈贸易的机会,用退役的军马换取船只,将好船藏起来,而将旧船五六十只停泊在港湾内,给陈造成隋军缺船的印象。每次部队换防,都在江岸大张旗鼓,设立许多营帐;常在江边狩猎,人呼马叫,让陈人以为隋已大军压境,而加强戒备。次数多了以后,陈人知道是换防和打猎,习以为常后便不再防备。隋开皇八年(588年),隋以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指挥水陆大军五十余万人,兵分八路大举攻陈。贺若弼为其中一路。出发前,他将战船隐藏在扬子津(今江苏省扬州南面通长江的河道)内,涂成黄色,远看犹如枯草,再遮以芦苇,使陈人难以察觉。正月初一,大军在江岸云集后,陈人仍以为是换防或狩猎,他们正忙着过年而不予理会。于是,贺若弼大军得以瞒天过海,上船并顺利过江,随即猛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初六拔京口,俘6000人。贺若弼给他们粮食,将他们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去劝陈军不要抵抗。初七,贺若弼占领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东面的钟山。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率 500精兵也在初一晚渡江占领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西南)、姑孰(今安徽省当涂)。贺若弼和韩擒虎对建康形成北南夹击之势。贺若弼随即率8000将士,奋力将陈军主力击溃,从北掖门进入建康城。此时韩擒虎已乘陈军主力同贺若弼军激战之机,首先进入建康并俘获陈后主。原来,杨广的计划是在正月初一晚间,由贺若弼和韩擒虎同时开始渡江。但贺若弼白天即提前开始行动。杨广以此为由,要将贺若弼军法从事。隋文帝得知后诏告杨广:“平定江南,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的功劳。”任贺若弼为上柱国,进爵宋国公。但贺若弼并不满意。他自认为功高,应当宰相。十二年,被削职为民,但很快又复官。大业三年(607年),他在随隋炀帝北巡至榆林时,对炀帝宴请突厥启民可汗过于奢侈表示不满,被隋炀帝加罪诛杀。
-----------------------------------------------------------------
〖贺龙的烟斗〗
贺龙同志一生嗜烟,可说是手不离烟斗。当他思考问题时、指挥战斗时、作报告时、与人交谈时……都离不开他的烟斗;当他心绪波动表现他的喜怒哀乐时,也离不开他的烟斗。烟斗凝结着他的智慧和情趣。
抗战时期,贺龙任一二零师师长,在冀中平原与日军精锐第二七师团的吉田在齐会附近交战,贺龙连下三道命令将吉田装入了事先设计的“口袋”中,战胜了吉田。在整个战斗过程中,贺龙挥动烟斗,表现出了他的信心和指挥才能。在战斗动员会开始时.贺龙衔着一支黑色烟斗来到讲台中央,手一挥从嘴上取下烟斗在手中挥动着,开始讲话:“我们的根据地绝不能让鬼子弄垮。”这一动作表现出了他坚定而又轻松的神态,给与会者增加了信心。
当战斗即将开始时,他衔着烟斗来回踱步,进入了深思。随即取下烟斗磕掉烟灰,大声说:“好!”果断地下达了第一道命令。表达了他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心。战斗越打越激烈,贺龙衔着烟斗设计了歼敌的最佳方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果然,敌人如贺龙预计的那样倾巢出动。贺龙站在村口微微一笑抽起烟来,紧接着下达了第三道命令:“扎起口袋来打狗。”不出所料,敌人钻进了“口袋”,落得个惨败。当贺龙听到战斗胜利的报告后,从嘴里取下烟斗,哈哈大笑。从这次战斗的全过程看,吸烟是他的一种嗜好,但通过他吸烟的神态和挥舞烟斗的动作,可以透视出他由决策到作战的指挥思想,烟斗好似指挥棒,指挥着千军万马。
从他拿烟斗的姿式也能透视出他复杂的情感。战斗胜利了,他举着烟斗哈哈大笑;工作中有了欣喜之事,他笑眯眯地吸着烟斗,表现出欣慰之情。与同志交谈中,挥动他的烟斗使人感到随意而亲切。解放战争初期,一位战士的父亲找到贺龙要求批准其子回家完婚,贺龙接见了老汉,给他点燃香烟,自己吸起木制大烟斗,笑眯眯地与他交谈。老汉深受感动,表示要到革命胜利后再考虑儿子的婚事。新中国成立后,贺龙任体委主任,要调原部队一位蓝球运动员(也是他的秘书)去体委工作,但此人留恋部队不愿转业。贺龙用烟斗点着他的脑袋说:“你是学体育的,你不干谁干?”表现出贺龙为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急切心情。
在对敌斗争中,透过他的烟斗,也能表现出他的憎恶之情。1946年1月,共产党、国民党和美方的三方代表奉军调处命令到晋绥地区检查。贺龙是中共山西地区代表,与他们磋商会谈地点。当美方要求贺龙去大同与楚溪春会谈时,贺龙把手一挥,哈哈大笑,随即收敛笑容,把烟斗往桌上磕了磕说:“大同我不去,那里有汉奸呀。”贺龙烟斗的这一磕,充分表现出他对敌人的轻蔑。
贺龙手中的烟斗,不仅仅是吸烟的工具,烟斗表达着他的意志,表达着他的思绪,表达着他的爱憎情感。


分享按钮>>师姓迁播——明代移民遗址
>> 贺姓宗祠四言通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