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贺家祠堂
- 中华贺氏网 2009年3月16日 贺于良整理
《冬官纪事》是明朝万历年间故宫建筑文献。记载的是获嘉县人贺盛瑞在万历24(1596)年,任工部营缮司郎中时,主持修缮故宫中圪清、坤宁两宫的详细经过。此书由贺盛瑞之子贺仲轼撰写,内容概含两宫建筑工程浩繁;采料、用料独特;宫庭中的政治斗争;奸商偷税、漏税;官商之间行贿受贿等事实,是第一手原始材料。该书是手抄孤本,版式、文风极具明末特色,是难得的善本珍贵文献,为故宫建筑史增添了新篇章。
《冬官纪事》于1995年面世。1996年在《中国档案报》、《新乡日报》再次详细介绍之;2000年《中国档案报》上又刊登了《冬官纪事》考述一文,分别从书名、作者、成书过程等逐一进行考证。之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方裕谨先生、《新民晚报》社记者王立宇女士以及故宫博物院等纷纷来函来电关注之。一时《冬官纪事》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本文,对《冬官纪事》在民间传抄、珍藏过程中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追踪考述如下:
(一)
《冬官纪事》于1616年由贺仲轼撰成,由明朝文学家华亭逸史陈继儒校正并作序,后陈又将其编入自己的《普秘笈》一书中。《四库全书》中也有记载。贺仲轼撰写的稿本,始终在其家中由后代珍藏。后来贺氏后裔将其作为家族的大事,珍藏在贺氏祠堂中,并以此作为颂祖育后的教材。
《冬官纪事》现存本,是民国19(1930)年贺氏十八世孙贺光蟾所抄。抄本后附有其“抄书有感记”,记中载“余年幼时,尝闻是书之名,不知珍,且不知存在何处。迨民国12(1923)年冬,赴祖茔祭,族师伯达三分询余曰:‘《冬官纪事》一书,前年取至城内,尔曷寻之,善为保存。此本若失,则此书至吾,而失传矣。汝切记之,勿忽。’“越数年得之”,“既而阅之方知”,此书“百廿余页,皆达三公手书”而成。但“昔日草稿旧本莫可踪迹,族中所存仅此一本,余恐倘再遗失。不惟有负达三公叮咛之意”,“于是沐手抄录数月而成。”
“记”中提到的“草稿旧本”,是出之何人之手,贺家现有知情人均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经查所有与之相关的资料也没有记载达三抄本以前有人传抄过。因此,达三依照的“草稿旧本”,有可能就是作者贺仲轼的手书原本。
从贺光蟾的“抄书有感记”中可以看出,此抄本是依达三公的抄本而抄录的。达三所抄录的时间无记载。但既是达三所抄,达三生于清朝道光22(1843)年,卒于民国14(1925)年,抄书的时间应在其有生之年。据达三公的孙子贺永境在回忆录中说,可能是其祖父在光绪25(1909)续修《贺氏族谱》时所抄。遗憾的是该抄本现在亦佚。现在仅存于世的只有贺光蟾所抄的唯一一本。欣慰的是,贺光蟾之子贺永久于1992年将其父抄本从邓庄贺永福处拿回家中,先阅后抄历时两载,贺永久又动员贺承邦另抄一份。此两份均为横写。1994年在光蟾抄本即将捐献进馆之际,贺永久双按竖写格式抄一份还于贺永福。至此,《冬官纪事》在贺氏家族中还存有三份。
《冬官纪事》从成书到现在已有384年,在近一百年内,历经三个朝代,传抄三次,虽久经磨难,但得此结果,也实为一幸。
(二)
贺光蟾1930年抄好《冬官纪事》后,就一直珍藏在自己家里。解放后,在土改时,由于给其划定的阶级成份较高,加上当时的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贺家祖先留下大量的档案资料被焚之于炬。当时贺永功在县城做粮食生意,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划的阶级成份也不高,政治运动挨不着他。因此,他冒着危险从火中抢走一部分极珍贵的藏在老家邓庄村。《冬官纪事》就是其一。
“文革”开始后,大破“四旧”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时任邓庄村支书的贺永远,出于政治形式所迫,要贺永功把家中珍藏的祖上的遗产烧掉。但贺永功不负重望,在关键时刻,他机警地把先人贺仲轼的著作以及画像等手稿珍品首先转移到贺永福家。随后,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将其它档案资料烧掉。《冬官纪事》又一次幸免灾难,而一直保存到1991年。
1992年贺永久当教师退休在家,休闲中回忆往事,想起父亲抄《冬官纪事》一事,随起再抄之念。经多方打听,从邓庄贺永福处拿回家中,先阅后抄以承父志。据贺永久“抄书有感”中云:“今我父的抄本在,达三公的抄本呢?深恐失传的感觉压抑着我,迫我抄写一份”,但“失传的压力并未消除”。
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原获嘉县档案局局长郑福浩去找贺永久,询问其祖父在贺家教私学一一,谈话之中,敏锐的“老档案”郑福浩同志得知贺抄的《冬官纪事》,不论从年代,还是从内容都极为珍贵。当即就动员贺永久将《冬官纪事》送到县档案馆保存。因贺对档案馆不了解,郑局长就邀请贺永久到档案馆参观考察,并适时晓之以《档案法》。再加上郑、贺两家属师生之旧交,感情颇深。贺永久经与族人商议后,最终于1995年春,将其父的抄本《冬官纪事》捐献给县档案馆。至此,《冬官纪事》进入了“保险箱”,在民间流传的酸甜苦辣永远离它而去。
《冬官纪事》在档案馆享受特殊待遇,有两道防盗门站岗;库房内还装有空调、防火防盗自动报警器、温湿度自动测控仪等现代化保管设备。《冬官纪事》永久保存万无一失。档案馆还准备将《冬官纪事》等明清时期的珍贵档案资料一起全文扫描录入计算机,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保管利用,以彻底解除贺氏后裔唯恐失传的后顾之忧,也告慰贺氏祖先其遗产将永世流芳,更重要地是为国家永久保存了难得的宝贵财富。
另需要多说一句的是,在《冬官纪事》捐献给档案馆后,贺永福也把家藏祖先贺仲轼的画像(其上有清朝著名理学家孙奇逢的亲笔题辞)、著作如《八卦余生》、《经史致曲》、《耕余漫记》、《春秋归义》、《景瞻论草》、《忠节公年谱》、《贺氏族谱》等,有手稿、有印本、有照片共计316卷(册、件、张),全部捐献给了档案馆。这些档案资料均是明末之作,且又都是孤本。
(三)
作者贺仲轼,字景瞻。是《冬官纪事》中主人公贺盛瑞之了。是《获嘉县志》上记载最早的一对“父子进士”。且分别中明朝万历年间任职“郎中”;。崇祯年间“告归”后,“闭户著书”。《冬官纪事》原名《两宫鼎建记》,是作者依据父亲所著的《辨冤疏》一书而撰。(《辨冤疏》早佚)。子写父情义所在,事实有据道理彰然。
抄者达三,名道五,“达三”是其字,生员,在清朝光绪元(1875)年入痒。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写一手好毛笔字。据《贺氏族谱》载达三在该贺氏中是第十七世孙,系七世祖贺良瑞的后代。七世贺盛瑞、贺良瑞均为六世贺国清子,且是一母同胞。
抄者光蟾,字月波。上学时间虽不长,但能一手隽秀的毛笔字,所抄的《冬官纪事》、《经史致曲》等就是佐证。1920年左右其在县城做榨油生意,号“名源记油坊”,生意做得相当红火,直至解放,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也很热心家族的事业。特别是,遵族伯达三之嘱,从找寻到抄录《冬官纪事》历经数年,这种毅力和决心是最好的证明。贺光蟾是贺家18世孙,也是贺良瑞的直系后裔。
损献者贺永久,当年79岁,大专毕业,离休教师,是贺光蟾之次子。
经以上考证,《冬官纪事》的传抄者,捐献者均是贺良瑞之后。良瑞与盛瑞虽一母同胞,但毕竟不是盛瑞的直系后裔。那么盛瑞之后为什么没有参与该文献的传抄、珍藏呢?原因是这样的。据《贺氏族谱》载:盛瑞有两子,长子伯舆无后,次子仲轼生一子敏猷亦无后,乘良瑞长孙贺行素之次子贺振能为嗣子。振能又无后,又乘良瑞三孙贺绘素长子贺振循之四子贺种玉为嗣子。种玉生四子繁衍至今。由此可以看出,盛瑞到其孙已无后代,第四、五代皆是良瑞之后为继,这就说明《冬官纪事》的传抄者、珍藏者、捐献者均为良瑞之后代,也都在情理之中。因此,抄者、捐者与作者是一脉相乘,关系都很直接。
综上所述,《冬官纪事》在民间,不论传抄,还是保存,均是在作者家族中进行。时间之长,经过之曲折,风险之大,从明至今保存完好实属不易。因此,贺氏家族为保存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事迹典型、行为光荣、精神可嘉、功劳卓著,可记、可喜、可贺。
分享按钮>>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贺于良先生被聘请为万家姓中华贺氏网第一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