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倪氏祠堂掠影

    中华倪氏网 2012年7月11日 站长整理


徽州名宗右族倪氏聚居的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地处祁门县西部山区。渚口和滩下座落在沥河河谷,伊坑位于沥河支流,花城里地处南宁河支流。4个自然村东西相距20华里。这里峰峦叠嶂,烟云缭绕;河流清沏,鱼翔浅底,景色十分醉人。
宗族的繁衍裂变是一个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据调查,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倪氏宗族正处在繁衍裂变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4个村的倪氏宗族之间具有显著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各个村的倪氏宗族又有很大的独立性。
我们认为,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倪氏宗族是正处于繁衍裂变过程之中的一个典型。调查研究这4个村的倪氏宗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和独立性,对认识宗族的繁衍裂变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一、九祠联宗
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4个村的倪氏宗族虽然各自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四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人群共同体,但是,追本溯源他们都是倪时思(字康民)的后裔,相互之间具有血缘亲族关系,所以长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统一性。4个村倪氏宗族家喻户晓的“九祠联宗”(按:清康熙年间倪氏统祠建造时为10祠,在此以前和此后不久只有9祠)就是这种统一性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现。
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4个村的倪氏宗族的统一性表现在哪里呢?据我们调查,重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一本同宗
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倪氏宗族都是倪时思(字康民)的后裔。追溯“木本水源”,4个村的倪氏宗族是“一系相承”,“同宗一本”,皆兄弟也。
据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卷上《始封得姓源流》记载:倪氏宗族的先世为河北省藁城县人。唐安史之乱,倪应携家南奔渡江,“闻新安名山胜地,至则乐黄山而居之”。倪应生衡之,衡之生康民。唐末黄巢大起义时,倪康民保障池、严、婺、饶、信等十州之地,“朝廷嘉其功,授兵部尚书”,辞谢不仕,告退还乡。康民生子16人,孙44人,“各因仕宦流寓他郡”;独携第十子倪匡安由歙县迁祁门,“居祁门伊川官人垣”。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倪氏宗族都“尊康民公为始祖”。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建本堂重修支谱序》记载说:“我倪氏为唐大司马康民公后。公以功成告退,卜居伊川。见夫地虽隘而负郭田可耕,山虽深而涓流之水可钓;士也歌,女也织,人心风俗绰然与古为徒,遂以为庞德之遗安不外乎是。”
唐末,倪康民携第十子倪匡安定居祁门县伊坑(按:伊坑原称伊川,徽州人所谓的“坑”,即是指川、河或水),但是,很长时间倪氏在此未站稳脚跟。据光绪《祁门倪氏族谱》世系表记载,从倪康民起下传至第十世,伊坑倪氏支丁大都外迁,除了第九世有五个支丁居伊坑,其他九世每世居伊坑者都是只有一个支丁。伊坑倪氏建本堂支祖为第八世倪兰卿,字兰三。大约到元代,建本堂支丁才开始逐渐兴旺。据《族谱》世系表记载,十一世有2人,十二世有4人,十三世有12人,十四世发展到31人。
倪康民的五世孙有3人:长曰倪四三,次曰倪三六,三曰倪社五。四三居伊坑,守始祖倪康民基业。社五“习青乌家言”,认为渚口——唐末倪康民“屯兵处也”——是风水宝地。大约在北宋中期,与次兄三六由伊坑迁此。这里“丹崖碧水,望之若锦,遂名其地曰‘锦城’”。
倪三六为合一堂支祖。此支人丁不旺,许多代都是单传。据调查,经过900多年的历史发展,直至今天只有两户人家。
倪社五这一支人丁兴旺,发展最快。其曾孙——第八世——已有支丁12人;玄孙——第九世——人丁多达22人。据《族谱》记载,八世祖倪荣甫,字龙一,为遗安堂支祖;倪俊甫,字龙二,为崇本堂支祖;九世祖倪振玉,字振老,为集义堂支祖;倪伯玉,字寿老,为贞一堂支祖。遗安堂人丁不旺,至二十一世以后绝嗣。明代,崇本堂、集义堂、贞一堂人丁增长都很快。崇本堂第十二世有支丁23人,十三世有支丁50人,十四世有支丁83人;集义堂第十三世有支丁10人,十四世有支丁22人,十五世有支丁37人;贞一堂第十三世有支丁15人,十四世有支丁32人,十五世有支丁69人。后来3个祠堂的人丁发生重大变化,崇本堂和集义堂人丁一代一代地减少,贞一堂人丁逐渐增长。民国时期,形成渚口倪氏宗族支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属于贞一堂支丁的人口格局。
大约在宋元之际,倪四三的曾孙倪尚一——第八世——由伊坑迁鲁溪。尚一有孙2人:长曰富相,字传一,为继善堂支祖;次曰震二,由鲁溪迁牛山(俗称鲁溪和牛山为滩下),为乐善堂支祖。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卷下《继善堂重修族谱跋》记载说:“我祖唐大司马康民公……迁祁……于伊川而家焉。五传至四三公,守伊川旧居,即我鲁溪与伊川、牛山支祖也。迨八祖尚一公始迁鲁溪,其继善堂则建自十世祖传一公,始相沿至今,已数百年矣。”据《族谱》世系表记载,继善堂早期人丁发展很缓慢,第十五世才有支丁6人。至第十六世开始增长,有支丁12人;十七世有16人;十八世增长到25人。据调查,从清朝起,乐善堂这一支人丁,就不断迁徙休宁、绩溪和祁门各地;民国时期,全部迁走。所以,今天滩下倪氏宗族支丁近200户,全属继善堂这一支。
元代,倪社五的后裔倪友谅(属第十世),字佛生,“由锦城出赘十四都花城汪公子美女,因家焉”。光绪《祁门倪氏族谱·雍睦堂菊庵公传略》记载说:“佛生公始由锦城复迁花城,即今洙源里也,距锦城二十里许。至今,人文彬郁,规模气象犹有司马(按:指倪康民——引者)遗风。”据《族谱》世系表记载,倪佛生有三子:长曰新祈,次曰囗囗,三曰新卢。倪新祈为雍睦堂支祖,倪新卢为世德堂支祖。雍睦堂这一支人丁增长较快,十二世有支丁6人,十三世有支丁11人,十四世有支丁26人,十五世有支丁29人。世德堂这一支人丁不旺,清朝后期已经绝嗣。据调查,今天,花城里倪氏宗族后裔全部属雍睦堂这一支。
根据上面叙述,我们看到,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倪氏宗族共有10个祠堂,它们是:渚口的遗安堂、崇本堂、集义堂、贞一堂、合一堂;伊坑的建本堂;滩下的继善堂、乐善堂;花城里的雍睦堂、世德堂。民国《祁门倪氏族谱·续修族谱序》说:“倪氏自唐季始祖康民公率第十子匡安公迁祁以来,历代千有余岁,子孙散居二十余里,一系相承,十祠相合。”



 


分享按钮>>著名演员倪景阳
>>气派的倪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