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汤氏家谱考

    中华汤氏网 2012年7月13日 万家姓


此谱文为手写,据内容判断,此族汤氏是由河南经江苏南京(句容)后迁居福建汀州宁化,再迁广东梅州焦岭后入海外。从内容看,此文应是谱序,此序所作时间应不早于清朝顺治年间(至今至多三百年左右)。但此文不似是原稿,或是后人重新抄录的序文。
此文因年代距离现在较久,又保管不慎,上下端均有不同部分损坏,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或无法辨认。
史书(以史记为代表)和宗谱均记载,宋国王室贵族是商朝王室的遗族,其首任公爵国王宋微子是商朝帝乙的庶长子。商朝王族的始祖是契,官为司徒,因教化百姓和帮助大禹治水的功劳被(帝尧)帝舜封在商地为伯,赐姓子。其十四世孙汤建立商朝。
汤氏是子姓的分支,是子姓后裔中的一支族人为追怀祖先商汤王丰功伟绩而以他的名号为氏,至少应是他的孙辈以后的子孙,因为在商朝早期的商王继承上,为了政权的稳定,采用兄没弟及的方式,而商王做为大宗,是不分为氏的。只有没有机会为王的众庶王子,分封各地,即别子为宗,常以封地为氏,商朝、宋国灭亡候,部分王室贵族以商、殷(盘庚迁殷,殷商并称)、宋为氏,来记念故土,使子孙世代不忘根本。
南京(金陵)谱言,商汤王曾孙名叫祖戊,为司徒,出守北地中山,以祖名为氏,世代为边帅,以中山为郡。至秦,汤元浚字文渊迁金陵(南京),汤仲钟随项羽起兵,功封英武公。
越南谱言,宋偃王有弟名叫昌,有个儿子名叫隆,又称子隆(因商族为子姓),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避祸更名为汤隆。其玄孙汤德新为汉朝时候的开封太守,后迁晋陵(今江苏常州),他的儿子汤璋应汉朝皇帝的派遣,赴南越(今越南北部)任刺使,其后裔有一部分回迁广东蕉岭。
江西(武宁)谱言,西周初年汤太保,是商王祖庚后裔,本以庚为氏,被封汝水君,怀祖而遂以汤为氏。他的三十六世孙是唐朝的荆湖都统,陈留人汤振麟,他被封为中山郡公,他的五个儿子分居大江南北,称为中山优秀。
此谱所记载的部分内容与历史材料不相符合,应是为提高本支系汤氏族人威望与地位。如对汤和及其后人的记录,与相关的历史材料出入很大。明史汤和传、汤公墓圹、汤公神道碑都记载汤和世代居濠(今安徽凤阳东北),从明太祖起兵,洪武三年封中山侯,岁禄一千五百石,十一年进信国公,岁禄三千石,二十八年薨,赠东瓯王,谥襄武,赐葬凤阳(今蚌埠)曹山之原。汤和五子,长子名叫汤鼎,任前军都督府佥事(二品),洪武年间(有说是洪武二十三年)死于征战云南的途中,赠封信世子(世子是对亲王的嫡长子的称呼,当时只有徐达长子徐辉祖与汤鼎两人被朱元璋赠称为世子)。汤鼎的儿子名叫汤晟,汤晟的儿子叫汤文瑜,都因死得早,没有继承信国公的爵位。汤文瑜的儿子叫汤杰,他在明英宗时,向朝廷请求继承爵位,但却以四十年没有及时继承而遭到拒绝。到了明孝宗的时候,皇帝想到太庙配享祭祀的六王的子孙仅有两家(徐、沐两家)继承爵位,却有四家已沦落为平民百姓,因而心中不忍,就叫礼部等部门找到四王的长房嫡系后人,并授予他们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的官职,就近护卫祖坟。汤杰的儿子汤绍宗被任选为此职,并在嘉靖十一年被封为世袭灵璧侯。应该是因为他的祖上汤和在徐、常等人还没有投靠朱氏之前,在元至正十三年春天,与朱元璋一起攻打淮河以北的宿州、灵璧、虹县等地,并在攻打灵璧南部重镇九湾集建立功勋,因而后裔得封为灵璧侯。灵璧侯累世居于南京,近护祖坟。汤和八世孙灵璧侯汤世隆,官任南京后军府、淮安地方总兵官、漕运总兵官、漕运提督、漕运总督,进太子太保,去世时谥号僖敏。传到明朝末年,,灵璧侯汤国祚在南京与其他王侯百官降清,后世子孙埋名隐居,不显于世。有说他的子侄转向东南沿海抗清,明史中言,汤国祥、汤文琼在崇祯年间曾经以侯爵的身份被派遣做祭祀的事情,但是没有考证。
汤和的次子名叫汤軏,曾经在山西太原中卫所担任镇抚。汤軏有三个儿子,长子叫汤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已薨,建文帝刚即位,还没有改变年号)奉旨请翰林院的方孝儒(字希直又字希古)撰写汤公神道碑文及铭文,汤昱的儿子汤胤绩,武将而有文采,官任延绥参将,成化三年,在抗击瓦剌的入侵的战争中战死,朝廷给予相应的表彰和纪念。汤軏的次子名叫汤暹,幼子叫汤升(旧体字有日字头),跟随他的姑母(汤和次女)鲁王妃到山东鲁王府任仪卫司典仗。汤升有五个儿子,幼子名叫汤文瓒,年少而有文才,娶福山郡主(第二代鲁王朱肇辉的女儿)为妻,官宗人府仪宾。兖州博物馆藏《明故中奉大夫仪宾汤公墓志铭》⑶(杨必贵撰):“公天性警敏,操履纯正……发为文章,如金钟大镛,铿訇响震。其《梅花百咏》,特奇绝焉……。”
汤和的三子名叫汤鼐,官潭王府仪卫正;四子名叫汤燮,官勋尉。明史及碑文、墓圹都说他们去世的早。有说汤和去世后,汤鼐继承信国公爵位,传到汤鼐到儿子汤弗及后,就停止世袭了,不知有什么根据。汤和的五子名叫汤醴,曾任散骑舍人,在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去世时,正奉旨在鲁王府操练军队,撰写汤和墓圹志。后来官任左军都督府同知,荣禄大夫,领兵征伐贵州五开地区的叛乱,死于战事(应当在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前)。苏北汤軏后裔的宗谱言,汤和有七个儿子,第六个儿子名叫汤輗,七子名叫汤忠。汤忠跟随父亲出守延安边境,驻军榆林地区,后官任邳州卫指挥佥事,后代定居在当地。后来汤忠也死于征五开的战事中,他的后代世袭邳州卫指挥佥事、升为指挥使。到六世孙汤庆,任江防总兵官,曾领兵剿灭上海等地的江洋海盗,沿海得以安宁。到七世孙汤克宽的时候,正值日本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汤克宽奉旨率邳徐卫所军队奔赴东南杀倭寇,名声略逊俞、戚,与卢镗齐名。官任狼山参将、广东总兵官。后来炒蛮入侵古北口,汤克宽北调御敌,追杀敌军时战死。
当然,根据各地宗谱和明初嫡子正妻人质制度的分析,汤和的子孙远不止神道碑所提到的五子十一孙。当然,根据各地宗谱和明初嫡子正妻人质制度的分析及汤和晚年以资遣散百余妾媵,汤和的子孙应该不止神道碑所提到的五子十一孙。首先,鲁南苏北汤氏家谱言,汤和有七子一女(为鲁王妃)。贵州汤氏家谱言,汤和有五位妻室,胡、王、郑、谢、张5个太君,入黔始主汤永慕、汤键乃张太君所生。扬州江都东瓯堂汤氏家谱言汤和70岁时寿终,被追封为东瓯王。其孙汤鸾为了避燕王之乱,而逃到江都张纲之东安居(今为汤家庄)。安徽凤阳、灵璧、五河、怀远、泗洪等地汤氏家谱言燕王乱,和公孙辈、曾孙辈避祸渡淮河,隐名北居沫河口汤家渡,后散居淮河北岸沿河各县部分地区及明末灵璧侯子孙避难隐名村居。太祖实录载,洪武年间,在不同时间,册封汤和的两位女儿为鲁王妃。而碑文及墓志只提一位是次女(汤珍),其他各位女儿都有明确的配偶。
此谱提到汤和的长房儿子汤鼎的儿子汤农,应当是汤晟的避讳的写法,汤晟的事迹极少(明史只说他去世的早,汤农的事迹应是虚构的。
此谱提到汤和的次子名叫汤谨(无处见考据),迁居宁国府宣城县,无处见考证。(九世孙),汤宾尹,中解元、会元及榜眼,见于明史及州府志。
此谱所载的汤悦的事迹则可能是将同名人物的事迹记载入本支家谱以荣耀本支汤氏。据宋史及范阳堂、掬星堂汤氏家谱记载,汤悦,原名殷崇义,秋蒲(今安徽贵池)人。他的父亲名叫殷文圭,在南唐国任千牛将军,墓地在贵池,他的祖籍是河南长平。汤悦在南唐国历任高官,封范阳郡公,后至南唐宰相。后来随南唐后主李煜归顺北宋,避宋太祖的父亲的名讳(赵弘殷)而改名姓为汤悦(汤、商、殷氏都是尊殷商朝的开国君主汤为祖,向上可达商族的始祖契,有称家谱为契谱)。汤悦在宋朝被封为陈县男(爵位),在京城开封做官。
此谱部分世系应当是以下排列(以据南京汤氏家谱和福建宁化汤氏家谱)
汤天柱(唐代河南人,翰林学士) 开运(官湖南居于此地)景行 以智 相 一奇 与燕 文 修德 浑(随兄汤濛官金陵句容居于此) 悦(此谱把贵池殷汤氏名人事迹纳入本谱,应该只是重名)彦(迁居福建宁化) 应昌 莘叟 明衍 德藩 均辅 云峰 朗彰 立仁 鸣祥 庆可 与忠 友生 益隆(四十七公)五九公(迁居广东蕉岭高思镇) 六十六公(所见的家堂列祖名字为始祖四十七公、二世祖五九公、三世祖六十六公以后的列祖名字看不清楚。
虽然此谱序文与事实有出入,但为研究汤氏的源流提供了一定可信的宝贵信息。在此向提供此谱序的汤氏宗亲和友人表示感谢!

 


分享按钮>>国务院参事汤宗舜
>>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汤姓源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