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南汤氏源流与发展综述
- 中华汤氏网 2012年7月13日 汤家村
我灵璧县南汤姓,郡望中山,堂号铭新,得姓于三千六百年前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王。史记中说,黄帝重孙帝喾的一个妃子有娀氏与同伴见燕子飞过,落下一个五彩的蛋,这个妃子就把它吞了下去。后来,生个孩儿取名叫契。契精通礼教,帝舜命他做司徒,相当现在的教育兼文化部长。在他的教导下,百姓知礼节,达情理。后来,洪水威胁百姓的生命,契有治水的才能,他辅助大禹治水救民,功劳显著。帝舜赐他子姓;子,古代一直是对人的尊称。封他为商伯;伯,在远古是诸侯之长。其子孙历代为诸侯之长,传到十四世,名为天乙。乙,古代指燕子。他就是史书上常提到的商汤,相传他是黑龙转世,自幼非凡。他见野外有人张网捕鸟,命撤去三面网,只捕一面飞来的鸟。人们听说这件事,都说他真是仁义的君侯,德泽遍及鸟兽,都来归顺他。而商汤王却在浴盆上刻字来提醒自己每天都要革新,他刻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时天下大旱,数年不雨,民不聊生。他洁己焚身为民请愿,终于感动天帝,见下救命之雨。时值夏朝末年,夏王名字叫桀,他残暴无道,却自诩为永恒不灭的太阳。人民忍受不了他的统治,就说:“你这个该死的太阳,我们愿意与你一起走向灭亡!”商汤王乘机起兵,吊民伐罪,灭掉夏朝,开创大商六百年基业。他的一位孙子被当时的商王封为司徒,又被委任为边帅,出守北方边疆——中山,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定县一带。他的子孙为纪念祖上的业绩,就以祖先的名号为姓,于是就有了郡望中山的古老姓氏——汤姓。
有人说,汤姓是万姓之源,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却也说明了我汤姓的古老与尊贵。按照字的解释,“汤”为“热水”,在天为日月,在地为热水,水是万物生命的源泉。在远古,“汤”是帝王的尊号,只有“千里之王”才能称为“汤”。我先祖原名天乙,“乙”在古代有“燕子”的含义,当他灭夏兴商之后,天下人称他“成汤”或“商汤”。我汤氏得姓后,历周汉唐宋,代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文臣武将。例如,文臣有:南朝宋时的汤惠休,官至扬州从事使,善于写诗,被尊为近体诗的开山鼻祖;南唐时有梦中掬星而吞的宰相汤悦;宋朝时的正、副丞相汤思退、汤鹏举;明朝时有因写《牡丹亭》而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家汤显祖;还有清朝的被誉为“第一文臣”的理学家汤斌等等。武将有:西楚霸王项羽所封的英武公汤仲钟;汉朝时的开封太守后升为太尉的汤德新;唐朝时的安西都护汤嘉惠以及被封为中山郡公的荆湖都统汤振麟,还有镇守八闽的汤简、汤智两将军;宋朝时的岳飞元帅的结盟兄弟汤怀将军等等。最具名望的是:明朝开国元勋东瓯王汤和以及他的后裔:延绥参将汤胤绩、广东总兵官抗倭名将汤克宽、昌平副总兵官汤九州。我汤姓自古人才济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数领风流,千古流芳,但由于姓氏的尊贵而遭忌,倍受压制。
我近始祖汤和是明朝初年与灵璧隔淮河而望的濠州(今天的凤阳县东北)人,他的佩字是鼎臣,后世子孙称他“鼎臣公”。他少年时就英武超众,常指挥群童模仿军队操练人马。他自幼与朱元璋是结拜兄弟,自己先投军做了千户(管制一千人马的高级武官),后写信给当时还是和尚的朱重八(朱元璋的小名,元璋是他投军后才取的名),让他投军共富贵(要不是我祖的引路,朱重八可能一辈子只是朱重八,也就没有大明朝的三百年的基业)。我祖最早识得明主,极力树立和维护朱元璋的威望。当时在军中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已是高级武官的我祖恭随着那只是士兵的,别人很惊诧,而我祖和朱重八都似乎觉得理所当然。在我祖的帮助下,朱重八取得濠州元帅郭子兴的信任和赞赏,郭子兴将养女马氏嫁给重八,并给重八取名元璋,朱元璋才渐渐地掌握军权(这也许就是在洪武一朝武将中只有我祖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我祖父子八人为朱明王朝征战四方,他们打到哪里,大明江山就开拓到哪里。我祖向东打败张士诚,迫使方国珍投降;向南灭掉陈友定;向西降服明升;向北征讨残元势力,使伯颜乞和。后来他又领兵到云贵,平定五开少数民族的叛乱。在东南沿海,他修城堡、建卫所,抗击日本倭寇的入侵,他因此被后人誉为“抗倭第一人”。他所修建的城堡历数百年仍坚固而不塌,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赖以得到保障,那里的人民怀念他的恩德,立庙长年祭祀他,并在温州形成了数百年的汤和节纪念活动至今不衰,并被当地政府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祖功成名就以后,不贪恋职权名利,主动提出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他率众孙居住在凤阳老家,约束后人极为严格,他所做的家训里有这样的意思:后代子孙中,如果有能保国安民的,就要尽职尽能,死而后已;如果没有才能,就不要因祖上的名望占有职位,在家安心耕作读书,做到问心无愧。朱元璋对我祖的所作所为极为赞赏,感慨万千。他初封我祖为中山侯,又进爵为信国公,誉为“先崇捧日之心,遂作擎天之柱”。在我祖过世以后,又赠封为东瓯王,并官葬在蚌埠龙子湖畔的曹山上,所给予的荣耀在洪武一朝是无人能比的。
我祖过世后,他的后人将他居住的汤府改为信国公祠,赐联为:“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从此,部分后人迁居淮河北岸沫河口汤家渡,沿淮河北岸各县迁居各地。明朝嘉靖十一年,他的六世孙汤绍宗因祖上的功勋被封为灵璧侯,世代相传。八世孙汤世隆袭爵灵璧侯,领南京军府事,任总兵官,镇守淮安,提督漕运,进太子太保。在此期间,汤灵璧侯曾派一支子孙入封地灵璧收取地租作为禄米,就世代居于灵璧了。在明朝为满清所取代的时候,我汤姓灵璧侯爵已传了六世七侯,因无力复明,于是就迁居于乡村,不露真名,却要保持名节,耕读传家,训谕子孙后代不可在清朝为官做吏。
清朝建立以后,极力镇压各地反清复明的组织,虽有“康乾盛世”的说法,但由于“文字狱”的残酷,天下人都不敢言事。我族悦公于乾隆三十八年在汤家庙修制汤氏宗谱,也只是指明祖坟地,没有提及其名与字。我族因此也无从得知始迁祖的名号,直到今天还是我族的一大憾事,希望我族后人有朝一日能根据资料探考出来,就是对我族的一大贡献。宗谱还提到我族在清朝初年分五十房遍及灵璧中南乡,也就是从现在的灵城向南到固镇县浍河边的九湾集一带。从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初期,固镇一直是灵璧县的一部分,当时的灵璧县地界南到淮河。我族因人口繁衍等诸多原因,迁居其他各地,如:宿州的西寺坡、祁县、桃园等地,五河县的洪林寺,泗县的陈庄,淮河北岸的小蚌埠,江南的宁国等地。清朝后期,国运衰弱,内忧外患,人民百姓处于离散之中,我族人族谱两不相知。
今逢盛世,国强民富,各族乐于思祖寻根。我灵南汤氏家族于二00八年修成新谱,修普期间喜得古谱,方知祖坟所在地。为了不数典忘祖,决定在二00九年清明进行祭祖活动。以祖宗的业绩和荣耀增强我祖的凝聚力,精诚团结,充满自豪和自信,共同过上和睦富裕的生活。值得宽慰祖先的是,我祖今天已是人丁兴旺,事业有成的鼎盛的大族了。我族全体成员应牢记先祖遗训,崇尚节义,敬持礼法,敬宗孝亲;在新时代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精诚团结,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我族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分享按钮>>灵璧县南汤氏祖辈世系探源及东瓯后裔散隐探考
>>商朝汤氏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