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宗亲交流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四方与滕氏家族溯源 已阅:3639 / 回复:1(楼主)

插图:

   四方与滕氏家族溯源
滕学臣
2007年6月17日,“华夏滕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滕万鹏先生与滕富兰两人为撰修《华夏滕氏通谱》,从南宁风尘仆仆的来到青岛找到我,18日我与叔辈哥哥滕学钦热情接待了他们,他们在四方调查了青岛滕氏家族的发展历史过程,参观了四方海云庵,并详细了解了上、下四方滕氏家族及滕家巷的历史情况,带走了《即墨滕氏族谱》复印件,用作以后进行编撰《华夏滕氏通谱》之资料。此次会面后,即引起了我对四方区名和滕氏家族更进一步调查研究之兴趣。
有史料记载:四方,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始,即有云南等地移民陆续迁徙来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归莱州府即墨县管辖,隶属于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先后为德、日占胶澳租借地。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属青岛辖区。
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于同年9月设置了四沧区。1935年5月,青岛市政府重划市乡区域,分设了四方区、沧口区;同年9月,四方、沧口两区再次合并为四沧区。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设立浮山区,四方境域的海泊村、西吴家村、东吴家村、错埠岭、徐家村等地隶属新设立的浮山区,其他部分隶属四沧区。至1951年7月,中共青岛市浮山分区委、青岛市浮山区政府驻地在四方境域。
1951年8月16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撤销四沧区,正式设立四方区。1951年,四方区建置之始,区界为:东北一段至大山村以西,东南一段至东吴家村以东,南至海泊河,西至海滩,北至湖岛及大水清沟以南。
1954年7月3日,撤销浮山区,将该区三合乡的错埠岭划归四方区。1957年5月27日,崂山郊区浮山后乡的洪山坡划归四方区。1961年3月,青岛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将沧口区李村河(以河北岸为界)以南地区划归四方区;该地的盐滩和水清沟同时并入四方区,1963年7月5日两地划归崂山县,1970年,又划归沧口区管辖。
1994年6月,青岛市区行政区做出重大调整,将四方区吴家村街道办事处、错埠岭街道办事处划给市北区,而将原沧口区的水清沟街道办事处、郑州路街道办事处、洛阳路街道办事处、开平路街道办事处及闫家山村、香里村、盐滩村划归四方区;同时还将原崂山区李村镇所辖的双山村、大山村、河崖村、华光村、保儿村、河西村、小水清沟等7个自然村划归四方区,分别组建了河西和双山两个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后,全区面积增加至34.55平方公里。其中:阜新路街道办事处,面积1.93平方公里;海伦路街道办事处,面积2.84平方公里;兴隆路街道办事处,面积7.91平方公里;嘉兴路街道办事处,面积2.26平方公里;水清沟街道办事处,面积5.51平方公里;洛阳路街道办事处,面积7.29平方公里;河西街道办事处,面积6.81平方公里。
四方区,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划,始建于1951年8月16日,之所以叫四方区,源于区内的一个村庄名字——四方村。那么,四方村名又是什么来历呢?有人说,是因古代四方村海边有方形盐田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最早这里盖起了4、5间小草房,名之为“四房”,此即四方村起源;还有一说,是四方村老住户有四大土著家族:滕、王、徐、刘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村名叫“四方”等等。
下四方村中胡同(巷)名称,却只有滕、王、徐三姓,唯独缺少了刘姓。若说村名是以四大姓氏或四间房而定,缺少理论根据。若说因海边有方型盐田而起的名,也不合常识。
村中王、徐、刘三大姓氏后裔皆称自己是明代永乐年来自云南的移民,只有滕姓,不知迁自何地、何时?
十三世族人滕文江筹资,于民国乙丑创修,丙寅(1926年)冬月石印的《滕氏族谱》中记载,有私塾先生张宗伟(字士奇)曾给作序称:“余闻滕氏者世家也,绣叔受封于滕盖氏自是始,但世代变迁,岁月久远散处流寓不可胜计,故吾邑滕氏不知迁自何年,亦不知来自何处,依於胶澳四方居焉,迄今相传十有五世,瓜瓞绵延,孙枝茂密,然仅有宗轴而无谱牒……”我跟据对一些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对一些老人的采访判断,四方区名与四方的滕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方滕姓起源,据记载4000年前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
另一种说法: 滕与、腾、藤、滕叔、滕绣姓都是同宗,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地,建立了滕国(在今山东滕州西南)而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原滕国王族以国名命姓,成为滕姓,《滕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所灭,但后来又恢复起来,四方滕家的宗轴上记载的第一世滕文公,他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奉命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得知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滕文公继位之后,又礼聘孟子来滕指导。“孟子来滕,馆于上宫。”文公待孟子如贵宾,事无臣细地都要向他请教。滕文公问孟子说:“滕,小国也,同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等等。孟子也尽心尽力地为滕文公出谋划策,帮助滕文公寻找治国方略。并鼓励滕文公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孟子是当时的儒学大师,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后,增强了他治理好滕国的信心和决心。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后来滕小国又灭于宋国,在滕姓家族中,有几支为避免仇人加害,便改为腾、藤、滕叔、滕锈姓。由此可见滕姓氏族历史悠久。
据笔者所知,上四方村和下四方村的合称为“四方”,滕姓是唯独被分为《上四方滕家》和《下四方滕家》的土著族家族,而王、徐、刘三姓无此现象。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边防失修,倭寇屡次侵扰我沿海居民。从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7年(公元1374年),倭寇先后七次侵扰山东半岛莱州、登州两府,“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为防御倭寇的侵略,明洪武初年即在全国沿海量地、择险设戎,实行卫所防御制度,在即墨设立鳌山卫,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青岛设的便是浮山所,下辖四个军寨、十八墩堡、九个军屯和四个炮台,实行军屯制。
根据清同治《即墨县志》中记载:“浮山所墩堡十八墩,麦岛、错埠岛、双山、塔山、翁窑、转山头、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孤山、红石、湛山等地,领有赵家、葛家等9处军屯。”
跟据万历版《莱州府志》第五卷第二个条目《兵防》,在记述浮山寨备御千户所时,列出了它辖属的18个墩堡名称:“麦岛、错皮岭、双山、塔山,在所东;转头山、狗塔埠、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在所南;程羊、女姑、娄山、孤山、红石、斩山,在所西。”在两份史料中的墩堡名序排列中,“塔山墩堡”都被排为第四。
另据《胶澳志》记载:“明之中叶倭寇为患江浙闽粤沿海各州县屡受其扰山东之登莱二州亦复一再波及故沿海择要设戌峰火相望而明初所设沿海卫所愈见重要明史称灵山卫在胶州东南九十里城周三里依山环海最为险固即今薛家岛西南境也其在即墨境者为鳌山卫设指挥使三员及指挥同知千百户等三十员卫兵一千余名大船哨船快船若干艘而县南八十里有浮山寨备籞千户所隶鳌山卫其地即今之浮山所也” ,浮山所以浮山命名,全称为浮山备御千户所,也叫浮山前千户所。在《胶澳志》中还记有:“错埠岭西北六公里为大山,海拔110公尺”为塔山墩堡,也就是“第四防御墩堡”。前三个防御墩堡分别是麦岛、错皮岭、双山。
又根据《明朝浮山所辖区军寨墩堡示意图》所标注塔山墩堡的位置看,就在原上四方村的位置上,海拔110公尺即北岭山的高度。由此可以视为上四方村即是浮山所第四防御墩堡。另从滕氏族谱上看,明朝时期原本十几人到后一代却只剩两人,此象在谱中多次出现,人口数量严重不符常规,如对照明史中防御墩堡史实,应是在抗倭斗争中做出了牺牲。
四方滕氏家族过去供奉着三个牌位,称作“主鬯”。据上四方老人滕学梅说,青岛解放前后一直放在滕氏族人滕玉明家保管和供奉,1958年滕玉明因年时已高,主动将三个牌位转交给了滕学梅兄弟们,后就一直由滕学梅在家中供奉,滕玉明转交“主鬯”时曾说过,“主鬯”是军事部门赠给的,已在滕氏家族中供奉了三百五十多年了。令人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其间,滕学梅将“主鬯”连同“宗轴”一起作为“四旧” 惊恐的烧掉了,由于文物保护意识单薄,当时他也没能记下“主鬯”上的具体内容。
由此推断,四方滕姓明代曾是守疆军户,原本无名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多,外出与人交流总得说个出处。如问:“你从哪里来?”答:“四防御墩堡”。再后来由“四防堡”后逐渐演变成“四防”、四方。可见四方村名与鳌山卫、浮山所一样,村名都是出自于明代卫戍编制之原故。
上世纪50年代笔者曾听老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上四方姓滕的给两个儿子分家,并在东、西边各盖了相同的一处草房子,房子的设计是北屋一幢、南屋一幢、东、西厢房各一幢。中间留有四四方方的一个大院子,这种房子主人一般都住在北屋,南屋和西厢屋,往往都是免费让给认识或不认识的客人长期居住,东厢屋则是个驴、磨屋。房子盖的屈手一指令人羡慕。东边的房子分给老大滕进明,西边给了老小滕进魁,兄弟两人各自定居后又繁衍了自己的后代,由于兄弟俩岁数相差较大,传下几代子孙以后,同一年龄的人,“下四方村”人,就要比“上四方村”的人大出一、两辈。
哥哥住的那边滕氏家族叫做《上四方滕家》,而弟弟住的那边滕氏家族即叫《下四方滕家》,后被人们把这两村起名为上、下四方村,或东、西四方村。
有史料记载,上四方村滕姓家族独居到1904年,才由青岛会前村迁来姓于的第一户外姓人家进村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上、下四方滕家到了过年、过节还都要到 上四方尚德街以北、尚志街以西的后街那座《滕氏祠堂》里烧香祭祖。滕氏族茔设在昌化路。后来因城市建设原因,上四方滕进明后人将族茔经几次周转迁至双山,下四方滕进魁后人将族茔迁到了错埠岭“徐家东山”。据《即墨滕氏族谱》记载:“……二支进明、进魁二祖系同胞兄弟,长明祖居旧域,次魁祖迁居下四方,又有进禄祖迁居沙岭庄,咸有证据至於唔,禄祖与明、魁二祖是从兄再从兄弟?尚不敢必悉,载以俟参考。”这说明以上滕氏家族最早都居住在上四方村。由此可见,“四方”区名应与滕姓家族有关。


该帖子被滕学臣在2013-4-22 12:36:07编辑过

作者:滕学臣 (2013/4/22 12:32:57)   回复此贴
  回复:四方与滕氏家族溯源 第 1 楼

滕氏宗亲:


四川多地震,雅安、庐山地在颤,芦山地震牵动13亿同胞的心
暖流,从五湖四海涌向雅安庐山,谢谢大家!


作者:滕林尧 (2013/4/23 3:25:3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2,371.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