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天绶,生于1648年,辽宁省营口市盖县人。是滕氏家族的第三代,也是铁帽子家族的重要传承人。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任汉中知府。时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之乱方息,汉中倾颓满目,城镇大多毁损严重。滕天绶到任后,多方筹资,先后将府城的文庙、城楼、堰口、惠民所(福利院)、书吏房等进行修葺。最受百姓称颂的是他对汉中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麦稻两熟农耕制在他的任上形成定制至今。汉中平坝地区的麦稻两熟农耕制在南宋时曾经推广过,但是直到清代初期,仍没有被农民接受。滕天绶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没有灌溉水源。于是下令修复山河堰、五门堰、斜堰等,解决了用水问题。他还撰写了一首《劝农歌》教人传唱,宣传两熟制的好处。推广的当年,汉中小麦、水稻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麦稻两熟从此成为定制。汉中水丰土沃,宜桑宜果。滕天绶亲撰《劝民栽桑示并歌》,劝勉百姓种桑植果,广辟财源,且以栽桑植果之多少,定民户奖赏的等次和官吏政绩的多寡挂钩。汉中自汉代萧何建山河堰后,水利丰沛,但百姓争利,致多聚讼。滕天绶亲历南郑、褒城、城固、洋县各地,察看地形,筑堤建闸,勒禁刻石,使启闭有期,蓄泄有界。自是争端渐息。
汉中,名城名地,自古志乘多载。晋有《华阳国志•汉中志•汉中士女志》,唐有《兴元图经》,宋有《兴志》等,明代两修《府志》,清代三编《郡志》。而形成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汉南郡志》,即《汉中府志》,是时任汉中知府滕天绶组织编纂的,至今在史学界仍被奉为范本。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滕天绶积劳成疾,因病逝世,年仅42岁。
縢天绶的家族显赫,号称盖州滕姓“铁帽子”家族。这个家族因人才辈出,才享受到如此尊贵的殊荣。滕家第一代是滕应元,明朝武举,曾出使朝鲜。后金占据辽东后投降,随多尔衮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战死河北滦州。滕应元死后,他的侄子滕承霄世袭骑都尉世职。滕承霄性格耿直,尚义好文,任盖平(盖县)防守尉(四品)。其妻金氏,生五子四女。滕天绶为滕承霄次子,政绩卓著,青史留名。直到光绪年间,盖州滕家已经世袭9世10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帝非常稀奇,清光绪帝颁特诏褒扬曰:“钦承往制,甄进贤能,特设文武勋阶以彰激励,受兹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智以察微。防奸御悔,机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家永康。滕德茂休致,将滕明增三世孙滕德谦仍袭骑都尉,世袭罔替,兼盖州镶黄旗章京。”皇帝专门下旨准许滕氏子弟滕德谦承袭骑都尉职位,更是滕氏家族难得的荣耀,一个骑都尉世职,却能“世袭罔替”300多年,实属罕见,也是家族殊荣。
佚 名
昔钜平侯[4]之镇襄也,三分鼎立,襄当其冲[5]。人心风鹤[6],民无宁宇。侯于其始至开诚布信,绥怀[7]远迩[8],大得江汉[9]之民心。后于其去也,一时公卿大夫设供帐祖道[10],逢掖士[11]偕绅耆父老卧辙攀辕[12],不知其几千人,莫不感叹泣下,共言其贤,《堕泪碑》[13]至今称说犹赫赫,若前日。 余每过岘山[14],辄叹羊钜平千古一人,难乎其为继矣。孰意自晋迄今二千有余年,迨及我斌翁[15]滕老父母,其试牛刀于襄也。会值[16]滇黔弗靖[17],襄为南北冲要[18],惊鸿[19]遍野,宛与钜平镇襄之时,同若有大经济、大担荷[20],鲜有不闻风色阻者。公下车之日不以危疆介于,衷见百姓流离,类皆鸠形鹄面[21],目击心伤,多方抚绥[22],加意招徕。民赖以安,治状又无不与钜平同,襄人感公、爱公、顶戴公,不忍一日离公。世尝说古今人不相及,今公与羊钜平岂多让哉?莫不愿久民社长,子孙为襄[23]无疆休[24]。一旦[25],圣天子褒嘉异绩,召公入辅戒途[26]有日,襄不啻[27]婴儿失乳哺,佥谋拥道愿再借,恂[28]无如以迁秩[29],例不能留。惟有砻[30]数尺碑,条列治状以酬功德于万一,屡言于余且嘱其:“宁朴质、宁简,严重大”。余不敏[31],曷[32]能自为言?仍用条例中几段佳话、几种快事,除无锾[33]、无羡[34]、无行户[35]、无讼狱[36],种种善政未易[37]仆数[38]者,不书惟择其重,且难与入人之深。且远者得略记之,以见襄人如当日岘南不忘钜平也。 所云重者,何莫重于王师云集,刍秣[39]、糗粮[40]、桥梁、舟车、夫役、器用,无一不问诸民,民其无如何己?公郊迎之牛酒[41]飨之,甘苦共之,推肝膈付之[42],八旗[43]欢如投醪[44]挟纩[45],百姓无一草一木之扰。襄三十年来未有枕席过王师如今日者,师中亦握手而谢,马腾士饱。赖我公所云:“难者何莫难于禁旅驻防,满汉不一形,淳 顽[46]不一致,大宾小旅莫不仰[47]给于。大令[48]媚乎,上而下咨[49]宽乎。下而上拂[50]美不先见而疵[51]”。随及之,公转旋调济协于上下,和于文武,日劳劳于戎马队中,居则备积,行则备贮,水则资舟,陆则资车,不事追呼,不烦百姓。俾兵民相安,欢若平生焉,赖我公不宁。惟是更有深仁厚泽,为襄人所永无者。惟四关土田一节,昔为沃壤,今皆为马场,无征之赋,虚悬八百有奇。公屡详请蠲[52],痛切谆恳,视当年《流民图》[53]更觉倍之。其如拨定兵饷,势难缺额,为民者急,公有心而剜肉无补,为官者爱民有怀而赈救乏术。公以无米之妇捐俸、代赔一身,任之无难色。虽陆象先[54]之洁己爱民,蔡福州[55]之减口丁税亦不过如此。慈祥恺悌[56],捐己及民,襄人不致流离沟壑者,公之赐也。不知当日钜平有是事否? 古今人相及不相及,未可知也。今公行矣,襄人士留之不能,随之不得,感泣生情,有泪承睫,爰立一片石与《堕泪碑》同垂千古,况由此而层叠进爵,旦晚[57]如郧中丞[58]设“三至堂”,以待公旧游襄受福,庸有量乎? 清康熙十八年[59]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