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2500元查询朐阳殷氏始祖殷聪直系先祖的启事

    中华殷氏网 2008年12月6日 苏北朐阳殷氏


悬赏2500元查询明初朐阳殷氏始祖殷聪直系先祖的启事
                                                               苏北海州朐阳殷氏第十五世孙 殷作斌 2008-12-6

       苏北海州朐阳殷氏现有人口近10万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涟水县、响水县、滨海县、灌南县、灌云县、淮阴区、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阜宁县、东台县、大丰县等苏北县区,也有部分族人散居在淮安市、盐城市、镇江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上海市等市区。本支宗谱首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后于1871年、1902年、1989年又分别续修过三次。
       本支始祖公,本为望族名门之后,不知因何原因从何地在明初(约在1400—1471年之间,明建文二年---成化六年)被迫携妻刘氏率三子(长、次、三)迁居苏北荒漠不毛之地海州朐阳山之南,以烧盐为生,后入海州籍,世称江北海州殷,其三子(长潮、次岗、三谷)后裔后来形成江北海州殷中三大分支(潮大公派岗二公派谷三公派),传至五世祖殷松恒吾又率族人南迁涟水,子孙繁衍,目前最晚辈已传至二十世,本支现已成为苏北人口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殷氏家族,与江南润州殷各支殷氏家族隔江相望已六百余年。

       本支族人四百年来的渴望是在其他各支殷氏宗谱中找到始祖殷聪被迫携妻刘氏率三子(长潮、次岗、三谷)迁居苏北海州朐阳山之南(朐阳地区)的踪迹和原因,以便与其他殷氏分支溯源联宗合谱,从而将本支的连续直系祖宗上推到更久远的年代。为达此目标,现悬赏查询:

 
       1、凡能在现存的元末明初的殷氏古谱中查找到本支始祖殷聪被迫携妻刘氏率三子(长潮、次岗、三谷)迁居苏北海州朐阳的记录和原因者,立即奖励现金2000元 
       2、本支世代相传的堂号叫“德一堂”,但本支历届宗谱中都没有对此堂号的来历和祠堂的处所作过任何的文字记录。凡能对此堂号的来历和采用此堂号的祠堂的处所以及发现也拥有此堂号的其他殷氏分支者,立即奖励现金500元。

      各位朋友,经本人调查多年,确认在本支族人中普遍存在一些传说、现象或想法,现在网上公布,或许它们对解决上述难题会有所帮助: 
     

      ① 本支世世代代有几乎众口一词的如下口头流传:始祖聪公本为江南名门富户因“洪(红)军赶散”,自苏州阊门迁来海州朐阳烧盐此传说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但几届宗谱中都没有此方面的记载。 期望江南诸支殷姓朋友能结合自己的家谱和方志,对此传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949年建国前,本支大户每逢婚丧嫁娶时,必书写“汝南郡,德一堂”、“源于殷商,望出汝南”、“传汝南世泽、振长平家声”等条幅和对联,或张贴,或悬挂。从这些条幅对联,我们大体上可以觉察到族人怀念先祖、不忘本、不忘祖地、不忘祖训的心愿。 
     ③ 本族近有学者提出本支由北方殷氏或齐鲁殷氏南走迁入苏北的假说,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期望现居山东和世居连云港、徐州地区的各支殷姓朋友也能结合自己的家谱和方志,对此假说进行探讨。

                                苏北海州朐阳殷氏第十五世孙 殷作斌 2008-12-6


附件1:本族学者对本支始祖殷聪迁居海州朐阳的时间的研究

 
       朐阳就是今连云港市朐阳山之南的滨海地带。朐阳山又名孔望山。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海州是郯子国的属地。据《左传》记载和明代海州刺史张峰考证,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问官于郯”时,曾至海州城东五里处登上朐阳山观望大海,遂“世传其山为孔望山”。自明代至今约六百余年间,谱记本支殷氏始祖讳聪不知什么原因携妻刘氏率三子(长潮、次岗、三谷)迁荒漠不毛之地海州朐阳山之南,以烧盐为生,后入海州籍,世称江北海州殷,我始祖殷聪之三子(长潮、次岗、三谷)后裔后来形成江北海州殷中三大分支(潮大公派、岗二公派、谷三公派),与江南润州殷[注1]各支隔江相望已六百余年。岗二公派传至五世祖殷恒吾讳松又不知什么原因率族人自海州继迁涟水(清安东县),但仍以海州板徐为灶籍[注2]。嗣后族蕃绪衍,循礼讲让,秀者游膠庠,朴者归农野,迄今已四百余载。后来,我们这一支以涟水为中心,逐年播散到今涟水、响水、滨海、灌南、淮安、阜宁、灌云一带。我苏北这一支可能是江苏现有殷氏诸支中人口最多的一支(目前全国殷氏人口有锐减趋势,全国现已锐减到170万人,占111位,原统计数为210万人,占104位)。我们朐阳殷氏这一支,是否和江南润州殷诸支是同一支,现还不能肯定。江南润州殷各支现已查明都是东汉由陈州南渡迁润殷封字建之第二十九世孙殷秩字秉常(南宋时由泰州返迁润之丹徒)的后裔。这一点已经没有疑问了。但我们苏北海州殷的始祖殷聪究竟在何时因何故自何地迁海州板徐(即朐阳山之南一带)至今还是一个悬案依时间推算,二届谱序言写于1871年,其中有“余始祖聪公原籍海州场,属板徐,传至五世祖恒吾公讳松迁涟水……,迄今三百余载”之语,由此可推算出我五世祖恒吾公讳松由朐阳迁涟水的时间当在1500—1571年之间(明弘治十三年-----隆庆五年),也就是说大约在江南润州殷氏名人殷正茂(1513—1592)从政的年代,我五世祖殷松字恒吾从朐阳海滨内迁到涟水一带(但仍保留海州籍),如以20—25年为一代计算,我始祖殷聪被迫迁居海州朐阳的时间应从五世祖迁涟水再前推一百年左右,也就是说,我始祖殷聪携妻刘氏率三子(长潮、次岗、三谷)迁荒漠不毛之地海州朐阳山之南的时间当在1400—1471年之间(明建文二年---成化六年)也就是可以相当准确地说,我始祖殷聪是在明初(明代建国之初的几十年间)因受明初人口强迫迁移政策所逼才从某地迁至荒漠不毛之地海州朐阳山之南一带生活的。

附件2:本族学者对本支始祖是由苏南被迫迁往朐阳的传说的研究

       本支和许多苏北诸姓一样都世代相传坚信自己的先祖是因“洪(红)军赶散,自苏州阊门来的”。苏北许多姓氏的先祖来自苏州阊门地区的传说,虽未在正史中找到根据,但从苏州府志和苏北诸姓家谱记录来看,这一传说的可信度是极高的。如前所术。本支始祖殷聪应是在明初从某地被迫迁到海州朐阳。那么这个“某地”会不会是口头传说的苏州阊门地区呢?也就是说本支始祖殷聪会不会是从江南迁到苏北海州的呢?将民间口头传说与明初的历史结合起来考虑,我们认为这一传说有史实支持,比较可信。理由有四:

       一是我族各家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头传说,一致认同我族的祖先是“苏州阊门人”(甚至没有编入我朐阳殷姓谱系的现淮安、盐城、连云港一带殷姓后人也这么说),这众口一声的历代传说,一定有其历史渊源。

       二是苏北各姓家谱多有祖先是在明初来自苏州阊门并定据海州的记载,例如,沭阳县大竹园洛安堂《孙氏家谱》、东海县张湾紫阳堂《朱氏家谱》、赣榆县沙河无锡堂《孙氏家谱》、灌云东辛洛槐堂《王氏家谱》等。灌云县下车乡《戴氏家谱》记的更为具体,明确记载该户在明初,由苏州阊门五里十甲,迁来海州定居。在走访灌云、东海、沭阳、灌南、赣榆等老居民中,十有八九皆称自己祖先在明代由苏州一带因“红蝇赶散”、或“洪(红)军赶散”、或“红蜂赶散”、或“红毛赶散”、或直呼被“洪武赶散”而迁来海州定居的,甚至在涟水、洪泽、盐城、阜宁、响水等地也有“红军赶散”或“洪武赶散”的传说,这些众口一词的家谱记载和传说,说明了在明初一定是发生了一次由苏州地区被迫向海州荒凉地区的人口大迁移事件,本支始祖殷聪或其先祖极有可能就是在明初由苏州地区被迫迁向海州地区的。

       三是有史实为据,明初洪武年间为巩固初建朱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报复苏州富户多年支持盘居在吴地的张士诚地方割据政权,确实发生了政府强迫苏州一带富商向海州沿海地区的人口大迁移事件,大多数人不敢直接说“洪武赶散”,就一代代地讹传说成是“红蝇赶散”、“洪(红)军赶散”、“红蜂赶散”等咒骂的词语。如灌云县博物馆,就有一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安镇志》手抄本,其中比较翔实地记载了“洪军赶散”的发生原因及经过。该《新安镇志》记载:大明洪武登基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之“洪军赶散”。子孙相承,定为世例,传至嘉靖,适奉旨赶散,而苏州阊门周姓、常(常州)之无锡惠姓、及刘、管、段、金等姓皆被赶散,来至朐南(即朐阳山之南的海州地区)芦苇荒所,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后人烟渐繁,乃诣州请为州民,州牧载入版图,是为里人。又据《苏州市志》载:据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统计,时苏州府领县64700户,190万人口。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边远地区,实行戊边屯田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洪武五年(1372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海州地区(盐区),二十四年(1391年)迁苏州富民,充实南京。永乐元年(1403年)迁苏州等地富民,充实北京。由此,不难看出,明初至明中的确实行过强制性的迁民政策,且这种政策贯穿于明朝始终,不仅限于苏州,包括江南的杭、嘉、湖、苏、锡、常和北方的山西等人口密集地区。据据《明史》、《明实录》以及大量的家谱、碑文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000人,河北人口为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0450人,比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还多近30万人。明初光由山西一地外驱至河南、河北等地的规模较大的强迫移民事件就有十几次,每次移民动辄数千户,甚者户数逾万。因此,可以认为,大规模的强迫迁移人口应是明初至明中时朱明王朝的国策。现在苏北和鲁南地区的所谓“红蝇赶散”、“洪(红)军赶散”等传说,当指明初至明中的移民事件。“红蝇赶散”,是一民间的咒骂称呼,在明、清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史家不是不知,而是不敢秉率直书,只好回避这个民怨很深的事件,这就是正史中不见正式记载或只有蛛丝蚂迹零星记载的明初苏南人口大驱散的真实原因。我族始祖聪公或其先祖大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发达的苏州阊门地区被明朝皇帝驱赶到荒凉的海州朐南地区烧盐的。

       四是本支先祖是从苏南迁至海州朐阳与本支族人确信祖地是河南汝南、陈郡长平一带并不矛盾。史载东汉桓帝、灵帝时为避锢之祸,河南陈郡长平殷续的后裔确实有一支南渡迁于曲阿,并成为东吴望族,同时近来我们在研究整理江南诸殷的家谱时,已确认东汉时南迁的这位陈郡长平殷氏南渡鼻祖叫殷封字建之。由以上四点可得出一个结论:本支始祖殷聪或其先祖在明初由苏州地区被迫迁向海州地区的传说是可信的。

附件3:朐陽殷氏世系圖选(1—6世)

(说明:在世系圖中,名諱右下角的數字是該名諱的世系號,如“次貴4”是表示“四世祖殷貴排行第二”的意思。)








附件4:本文作者 朐阳殷氏第十五世孙 殷作斌朐阳 的世系

始祖 聰公配劉氏生三子:長
二世 崗二公配劉氏生三子:長
三世 文大公
配李氏生一子:
四世 忠公仰溪配何氏生三子:長
五世 松二公
恒吾配賈氏生五子:
         長守鼎定宇配宋氏生一子:
         次守鼐建宇配顧氏繼配宋氏生一子:
         三守鼒燦宇配鄭氏止
         守聘帝臣配楊氏报捐理问生四子:長
         五守道治臣配王氏生四子:长
六世 守聘四公帝臣配楊氏報捐理問生四子:長

七世 璠三公孔嘉配江氏生五子:
        可濯(讀zhuó
         次可述(可述出繼二房璜二公)
         三可欽
         四可師
         可傳
八世 可濯大公我清配徐氏生二子:長出繼五房可傳

八世 可傳五公配陳氏(無子,可濯大公次子浚入繼

 
九世 浚二公配潘氏生二子:長登連登報
十世 登連大公配王氏生二子:長寶林寶森
十一世 寶森二公配韓氏生一子:高良
十二世 高良公配顧氏生一子:佩餘
十三世 佩餘公配韓氏生一子:紹林佩餘公不到三十歲時即爲強盜所喪,時紹林公僅三歲,韓氏伴幼子守家,壽九十餘,卒于公元1965年,乙巳年)

十四世 紹林公,生于公元1905年12月19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二,出生时辰为:乙巳年戊子月壬辰日吉时),卒于公元1994年12月31日(甲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丙子月辛卯日吉时),享年89岁。配北六镇西北五里处姜大庄姜氏生二子:长作超作斌,姜氏因病早逝,卒于公元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年)。

 十五世及以后(略)

 

 

[注1]:现已查明江南润州殷各支大多奉宋右武大夫殷秉常为始祖,如华墅殷氏、黄墟殷氏、麒麟殷氏、留村殷氏、姚巷殷氏、申港殷氏、安徽歙县上里殷氏、吴江江震齐庄殷氏、谷阳殷氏、张家港暨阳香麓殷氏、海安殷氏、锡北殷氏、云亭殷氏、月城殷氏、常北殷氏、润城殷氏、村前殷氏等。这诸支江南殷氏各支谱均袭明代尚书殷正茂说,认为江南诸殷(含秉常支系)均是东汉时任谏议大夫的河南陈郡长平殷氏南渡始祖、唐司空殷侑的二十一代祖殷封字建之的后裔,近来经殷耀祖、殷民栋两位先生的新著《殷氏三千年----东汉世家----兼述江南“东汉世家”殷氏后裔的足迹》(简称《东汉世家》)的宣传,这一说又得到了加强,但近已根据史实考证清楚,唐司空殷侑的二十一代祖根本不叫殷封,更没有字建之其人,四百多年前由正茂公亲自主持为去世425年的南宋殷秩字秉常的隆重迁葬、重新建碑勒石、明示秩为东汉谏议大夫封公之后、并托明皇帝名义亲自为秩公戴上《东汉世家》的高帽子的族史事件实际上是过去封建家族为了攀龙附凤而塑造祖宗的虚假行为,也就是说东汉时任谏议大夫、为避党锢之祸,才弃官南渡,隐姓埋名,栖于曲阿的殷封字建之这位江南润州诸殷的所谓南渡始祖实际上是殷正茂在四百多年前塑造的。

 

 
[注2]:本支殷氏1865年首届谱序言中记有我始祖聪公“由朐阳迁涟水,既历年所”之说,1871年二届续修谱序言中又有“余始祖聪公原籍海州场,属板徐,传至五世祖恒吾公讳松迁涟水……,迄今三百余载”之语。


分享按钮>>【唐朝胡人安禄山】胡人安禄山唐朝安史之乱的祸首
>>【安氏将军名人录】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陆军少将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