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中殷氏族谱对比及其它兼贺秉常系常州会议胜利召开

    中华殷氏网 2009年5月13日 殷作斌


                          南北中殷氏族谱的对比及其它
                                         -------兼贺秉常系常州会议胜利召开

                                                       殷作斌 2009-5-13

       2009年4月25日在《缅怀微祖,弘扬殷商文化座谈会》上,微山殷氏家族理事会向中华殷氏网赠送了六修新族谱全套共12册(共3179页),还为殷氏网提供了全文复制五修本古滕老谱的机会,微山殷氏十多万人以实际行动响应了2009年3月8日在淇县召开的全国殷氏代表会议的号召,公开地将过去藏于密室的家谱拿出来,跟全国各支殷氏共享,微山殷氏这种顾全大局支持姓氏文化研究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全国各支殷氏学习的。全国殷氏代表会议在其通过的《十条指导性意见》中向全国族人发出了下述号召:“全国各支派应团结起来,求大同,存小异,避开门派之见,避免发生支派间的矛盾甚至摩擦,把各支奉为至宝甚至藏于密室的家谱公开拿出来,实现资料共享,派长支荣,共同谱写殷氏通史、编辑全国统谱,为实现全国各支殷氏团结多做些前奏性工作。”微山殷氏在这方面带了个好头,希望全国各支殷氏向微山殷氏学习。
       全国殷氏虽有很多支系,但就族谱的规范性而言,就目前我们已经掌握的部分资料来看,主要有南北两大支系的族谱格式最为规范,内容也最为详尽。一支是江南的秉常系,支始祖讳秩字秉常,两宋间人(1099-1167),官至宋右武大夫;一支是北方的微山系,支始祖讳黙字秉吾,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以布衣授宋承务郞,受君命奉祀微子。从时间上来看,北方的支始祖殷秉吾(讳黙)和南方的支始祖殷秉常(讳秩)是同时代人,只是北方的支始祖殷秉吾比南方的支始祖殷秉常年长些而已(北方的支始祖殷秉吾于1090年授承务郞,受君命专职奉祀微子,九年后,南方的支始祖殷秉常诞生)。处于南北两大支之间的苏北各支殷氏,如海州朐阳殷氏、海州灌沭殷口殷氏、海州黄浦(阜宁)殷氏等多源于苏州阊门移民点(多与朱元璋剿灭盘踞在苏州的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历史事件有关),当然,在现徐州、连云港地区也有少数苏北殷氏实际就属于北方微山殷氏(下文的苏北各支殷氏概念不包括江苏徐连地区源于山东的微山殷氏后裔,只涵盖涉及明初至明中经苏州阊门移民江北的殷氏后裔)。据估计,以上三大支加在一起的总人口数当在60万人以上,约占全国殷氏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强。
       就家谱的规范性而言,当以南方的秉常系为最,北方的微山系次之,至于苏北的各支殷氏,人口数量虽然可观(其中有的可能就源于南方的秉常系),但由于在明初至明中其先祖受迫移居或被遣送江北不毛之地海滨,多数位列以烧盐为生的“灶籍”,与现在的劳改犯差不多,政治地位低下,在朱明时不敢言修谱事,先祖过江时携带的老谱也因年久未续修而失传,只到入清达康乾盛世时,苏北各支殷氏才有人敢于出头操办家乘业,因此苏北各支殷氏的宗谱多数结构粗糙,内容简单,多数只有世系,谱中人多数也只有名讳,而无生卒年月、居住地域和生平事迹的详尽记载,至于闺范、训典、文献、宅第、遗事、遗迹、衣冠图、墓葬图、内传、外传和艺文志等部分则更是缺额了。
       南方秉常系的族谱之所以最为规范和详尽,主要是因为秉常系中在明代中叶出了一位大官殷正茂(1513—1592)。正茂公字养石,号石汀,嘉靖进士,官至兵部、户部尚书,食一品奉。明万历四年(1576)正茂公亲临润州(今镇江)丹徒祭祖,万历二十一年(1590)会同润常徽三宗联合修谱,正茂公手订姓氏、本源、世系、闺范、训典、文献、宅第、邱墓、遗事、遗迹、里社等十多篇考证,主修并完成润常徽三宗大同谱。特别是在其《本源考》中,对始祖秩先祖源流提出说法。正茂公在《本源考》中称,先祖秩世系家谱莫详,仅云迁自泰州,别无考证,为不知初祖从来之本末无以自安,遂查考书史以求原委。最后终于编成润常徽三宗大同谱。由于正茂公为当年秉常系的族谱编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加上该系后世文人的努力,终于使该支的家乘业攀上了全国各支殷氏家乘业的顶峰,就以上海图书馆现存的各支殷氏族谱来看,江南秉常后裔的各支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编修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倒是在近代,秉常后裔各支殷氏的修谱积极性有所下降,按道理来讲,秉常后裔各支殷氏现在是最有条件修成类似于正茂公当年的润常徽三宗大同谱的,但有的支如黄墟、留村这些大支还是一百多年前修的谱,至今没有人领头去修各支的门头谱,更不要说修各支的统谱了。听说,江南秉常系各支精英再过几天(5月16日)就要云集常州,讨论秉常系的内政问题了。我在这里借助网络提醒秉常系各支精英一句,你们会议的重点应放在以当年的正茂公为榜样考虑怎样尽快续修秉常系的各支谱或统谱的问题上,千万不要将宗亲的眼球吸引到殷封是不是秉常公先祖和羡、融、浩、仲堪、开山辈是不是殷封的后裔问题上以及《世汉世家》匾是否是皇帝御赐的问题上。你们要知道,什么事最急什么事可缓,现在江苏境内各支殷氏中,1949年建国后一直没有续谱的,也就剩秉常系一支了,如果再不抓紧续谱的话,将来秉常系的后人就只知秉常而不知自己的近五代祖是谁了,要是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不是非常可悲的事么?
       那么微山系秉吾公后裔为什么也能将族谱修得比较好呢?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微子的墓在那儿,而从周起的历朝历代君主又都是力挺微子的。特别是在北宋时,殷秉吾被朝庭任命为祀奉微子的专职官员,北宋理学家尊微子为孔学奠基者,一下子将微子捧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自认为是微子后裔的微山殷氏的家乘业当然也会受到官方力挺的。这里说的是清代之前的情况,五四以后,随着孔家店被捣毁,微子的地位也就动摇了,所以微山谱自1873年(同治十二年)五修以后也和江南秉常系一样一百多年没有续修过。但微山殷氏和江南殷氏不同的就是抱气和团结,他们不仅将微子陵园维护好,还将微山系郗山支支始祖戬尔公的郗山祖陵也维护得非常好,就拿有专人日夜看守祖陵这一条来说,就令我们各支殷氏叹服。他们有严密的宗亲组织,专司祭祀和修谱事,经过数百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仲夏将涉及到十多万族人的规模达12卷3179页的戬尔支(微山系郗山支)族谱修膳完成。虽然他们最终没有将戬尔、单尔、百尔、谷尔、大尔、炽尔、昌尔这六支统谱修出来,但能修出其中的一支也是很不错的了。 
       其实我们研究族史,缅怀先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今天全国殷氏的团结,腊梅一支独秀总是冬,只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春,那些长平籍老祖宗究竟是谁的祖宗,能考证清楚的就考证清楚,实在弄不清楚 ,各支也就不必争了,就当成是各支共同的老祖宗好了。事实上,殷氏的族谱(长平一支)在晋时是很全的,属于国家档案的级别,据《北齐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 》中的颜之推传列出的颜之推名著:《观生我赋》记载:“畴百家之或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也就是说,晋永嘉之乱时,随晋室南渡有百家百谱(据专家考证,这里的百家百谱是实数,殷家谱是列在前二十名内),后皆“覆灭略尽”。自此以后,全国就没有可信的谱了。入唐,又兴起了重修谱牒热,先祖践猷、敬就是唐代谱牒学大家,史载殷敬编写的《殷氏家传》很有名气,可惜又一次失传。入宋以后,欧阳修、苏轼又倡导修谱,史称欧式谱和苏式谱,各姓氏又争而仿之(当年的正茂公就是出色的仿效者之一),各家才又有了谱,由于战乱灾荒致各姓的族谱都有中断,因此各姓谱中北宋之前之系列先祖多由攀龙附凤而来,并非实际的世系,这就是我们殷氏江南谱、江西谱、山东谱等谱牒都确认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长平籍历史名人都是其祖宗的原因。耀祖、民栋在写《东汉世家》时未全面考察这种情况,只据江南诸谱得出这些名人都是江南殷氏祖宗的结论也不为怪,北方殷氏朋友现在对此已经没有过多的想法了,你们南方也千万不要再争啊!其实,客观地讲,耀祖、民栋两位先生写出《东汉世家》一书还是有很大功劳的,他们是研究殷氏族史的先驱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是经过他们的努力,才将江南秉常系各支谱统一起来(如华墅、黄墟、留村、麒麟、姚巷、申港、安徽上里等各支殷氏)。当前全国各支殷氏团结的形势一片大好,全国性的殷商后裔传承文化研究组织的成立指日可待,我们希望全国各支殷氏(包括江南秉常系、微山秉吾系和源于苏州阊门移民的苏北各支殷氏在内)避开门派之见,求同存异,在弘扬殷商文化、振兴中华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最后让我代表中华殷氏网也代表全国殷氏共同祝愿江南秉常系“五•一六”常州会议获得园满成功,共同祝愿江南秉常系宗亲尽快地将秉常系各支的统谱编修出来!


分享按钮>>【安姓氏家谱源流】 从江西搬来云南广南县安氏
>>【安氏古代名人录】华州百姓纪念唐朝名将李元谅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