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华墅——江南殷氏族人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 中华殷氏网 2009年8月31日 殷瑞生
魅力华墅
核心导读 :
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工程启动。南渡殷氏发源地华墅村即将从地图上消失,成为历史。近千年来,殷氏文化孕育一代一代的后裔,使华墅成为人杰地灵的宝地,有着迷人的传说,有耐人寻味的一村三祠、古廟,有一家三杰的科教精英。这都将永远流在殷氏的血脉中,永远激励着它的后人去创造辉煌。
名人辈出
华墅是江南殷氏的发源地。据各地谱载:南宋高宗时,右武大夫,殷秉常护驾迁都杭州。后告老乡居,初移润州。后问卜居住。高人指点:适于金、周地方,定能丁财两旺。公访到一地有金、周二姓。位于现华墅前面岗上,离村约半华里。公登高环顾四周:此地青山绿水,东有华山,南有经山,西有马迹山,北有圌山。岗前山脚下有一股水向东流到现在沃得集团地,名西沟荡,岗后有一股水向东流入九曲河归长江名长沟桥,现老山河,甚合公意。
秉常公举家迁居于此地。其有二子殷英、殷华兄弟二人。此后金、周逐渐消亡,留下金家圹及一片宅基。华公居官于外,任满返乡时,在离金、周半里许,建几问房屋,取名华公别墅。后来子孙兴旺,陆续居于华公别墅左右,从此即有华墅之称。连年繁衍随后有子孙迁黄墟、麒麟及留村。随着岁月流逝,朱、王、李、邵、赵、陈、丁、邓、刘、栾等姓人迁入大家和谐相处,华墅村更加扩大至今有446户,l345人的自然村。
一世祖秉常公墓葬(经泉湾)雀梅墩名大坟山。正为大坟框内,是秉常公夫妇双墓,虽历七八百年现墓碑仍在。
世代老人都说:华墅是船地。因为村前、村后分别有两股水流向东。村宛如在水中,而金周岗地似蓬也。从东面过一小桥,似踏跳板进村像进入船头;到村中相门里,似到了船舱,村向左右扩开较大;再往西行便如到了船尾。故而村里历来人才济济。
远的不说,就近数十年来,也是名人辈出。有为建国战场英勇献身的殷佩金;特等战斗英雄翟洪开;有地下党人为国捐躯的殷明义,存活的有殷寿龙、殷正权、贾振华;有打游击后北撤南征的殷一方(裕宝)后任盐城专区副专员;有解放初入伍的殷振义现离休;空军少将殷振南。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率领群众战天斗地,植树造林,开凿山洞,兴修水利的朱留保、殷庄保。
更值得大数特树的是,华墅出了一批科技精英。现年83岁建在的殷嘉德先生,曾获国家科技一等奖和李鹏总理合影,现享受国务院津贴,著“中国石油通史”一书;有已故煤炭方面专家殷嘉顺先生,曾和外国专家共同办公,为我国煤炭事业作出贡献,生前享受国务院津贴;有在空气动力学上有极深造诣,曾在法国讲学一年的殷嘉驹先生,西安交大教授,著有“计算力学教程”一书;有为我国原子弹成功爆炸付诸心血,荣获三等功的原哈军工毕业的殷道五先生。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华墅村也了一批搞经济的能人,他们自己成为百万千万富翁,也给国家增加可观的税收。这其中有在兰州任江苏商会会长的殷忠兴;有做皮鞋起家现搞多种经营的赵荣先;有在上海销售汽车、经营汽车配件、维修的殷国平;更有旅居西班牙开“中国饭店”的殷文俊兄弟俩。
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着一代代华墅人,虽面临“万顷良田改造工程”华墅要被拆迁,但深信“华墅”二字将深深印在现在及他的后人心中。
优良祖训
今年5月16日沪、宁、镇、锡、常、江阴、华墅等地共42人,在常州横山桥镇殷家巷聚会。会上大家根据各支家谱的记载形成共识:苏南各支殷氏都由华墅、留村、黄墟、麒麟分出,而后三支又是华墅分出。故此大家认定:华墅是苏南殷氏之根。
既然是根就得问祖,据各支宗谱载,秉常公是如何到华墅的呢?谱上载他是为官者,可数百年来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
数百年前,金人九犯中原,兵荒马乱,高宗南迁。此时河南一对夫妇,挑着箩筐,一头一男,往南乞讨而来。走着走着,男的寻思何日是头呢?一天,便求一算命先生给指点,报上生辰八字,算命先生胡琴一拉,便说:你遇金,周二姓之地,便可安居,且日后丁财两旺。
男的牢记心中,便走四处打听,可始终碰不上。一路往南,渐渐不将此事放在心中。一天讨饭后到一圹边洗碗,一不留神,碗丢塘里,便下塘去摸,摸来摸去,就是摸不到。恰时来了一人,男的便问: “先生这叫什么塘?”此人说:金家塘。”答者无意,听者一惊。又忙问:“先生贵姓?”此人笑:“鄙人免贵姓周。”顿时男的如梦初醒;莫不是到了老天安排我定居地到了。他也不摸了,上得岸来,四处望望:此处有山有水,还有大块从东往西似船般的地。他便对妻子说:“我们就在此安身”。他便是始祖殷秉常公。
秉常公搭了两间房子。此处有的是荒地,凭着力气。他们开了不少荒地,转眼便成了良田。说来也巧,自他来后,金周二姓不几年就败落不成样子,消亡掉,只留下金家塘及一片宅基(文革中还有人从宅基里挖出古砖及陶器)。
孩子大了,他除勤耕作外,还教儿子读书。转眼间儿子成人,二子华到离秉常公5里许留村定居繁衍子孙。长子英在世祖四周建起房屋,自称华丽别墅,从此有了华墅村名。华后来入朝为官。数百年来家谱祖训上有“勤耕读”一条传世至今。当与先人初起切身体会密切有关,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勤耕读。
英、华二子自幼随父母讨饭。一路艰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沿途各地父老乡养育了他们。定居后,读书明理。成人后他们认定人要“敬上长”、“孝父母”二条也订为祖训。不许子孙不敬上,不孝顺。不知多少年后,有一对夫妇俩,对父母不孝打了娘一下,被族里知道,那个时代传到族里可不是闹着玩的,其严厉的家规祖训,比现在进派出所要严得多。到这时,娘有痛儿之心,儿有悔改之意。都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儿子便求族里刀笔生普先生出谋划策。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叙之。生普先生坐在椅子上听他说后,要他蹲在自己面前。其子蹲下后,先生说再蹲下点,当然言听计从。当蹲到正适合时,生普一口咬破他的耳朵,然后不紧不慢的说: “娘咬我耳朵,我痛,顺手一挥,去吧。”此人悟出道理。开祠那天,族长令人押他上前,他跪在下面,哭着说:“老倌,我与娘辩了几句嘴,娘咬破我耳朵,我痛, 顺手一挥,并非打娘。”老倌问其母,母点头,其子才免了一顿板子。
从此以后,其子对父母格外孝顺,不敢有半点差错。全村一个看一个,整个族里渐生许多孝子。因此祖训中的“敬长上”“孝父母”的优良纯朴之风,便世代相传至今。
古庙之谜
1967年前,当你还没有踏上华墅村,就远远地看到一棵三四人都抱不过的大白果树,高丛在当时的华墅农业中学校门前东南五六十步的地方,那时的校门还是“将军庙”的原大门。
说到将军庙,当年供的是哪位将军?他既不是殷氏将军,也不是刘、关、张之类的。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庙里便热闹非凡,到正月十三是年年唱大戏。
每年除夕夜,村里备好祭品,祭祠堂里的祖宗。祭完以后便是守岁到天亮。天一亮敲锣打鼓将祭品抬到“将军庙”供祭将军,祈求祖宗、将军保佑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十三,庙前早已搭起高台,请戏班子唱大戏。四乡八邻的乡亲都赶来看戏,日夜都演。埤城的龙灯也来助兴,本村的马灯也大显威风。男女老少都乐开怀。村子里几乎家家有亲戚,那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这戏什么都演,就是从来不演“杨家戏”。问老一辈的为什么?他们大都很神秘地对你说:“你可知这庙里供的是那路神仙吗?”我摇摇头。这时他说:“庙里供的是杨六将军及他身边的孟良、焦赞。”然后他叹口气又说: “我是听爷爷辈的人说,当初庙落成开光,请戏班子唱戏,唱别戏万无一失,可哪天点杨家戏,搭的再好的台,夜里就倒掉了。第二年如此,接连三年都是这样。所以从此后,就传下有关杨家戏,不在将军庙门前演的规矩。”
我不死心又找有文化的老年人问,那是一种说法。可是,为什么我们华墅偏要建这么个杨六将军庙呢?这才是根本原因。他像启发我似的问我: “你可知道我们姓殷的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来的吗?”“当然是秉常公在南宋初年从河南迁来的。”“对,那你可知道北宋末年的一些情况?”“北宋末年金人九犯中原,有抗金名将岳飞名扬天下。”“更前些呢?”“萧氏连犯中原。”老人打断我的话“ 你一定知道此时是杨家将在浴血奋战,才抵住萧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殷氏世代居河南中原地,当然是有战必受害。有因战祸妻离子散的,有因战祸死亡伤残的,有因战祸倾家荡产的。殷氏先人有为杨家筹粮草,也有随杨家上战场血洒疆场的,更有建功立业的。因此对杨家功绩就格外的尊重,对他们的遭遇就格外的同情。当年秉常公南迁到华墅,当然就带来有关杨家将的种种传说。后来子孙发达兴旺,筹资建庙供神,祈求神灵保佑,自然就想到杨家。故而,建“将军庙”供奉的是杨六及孟良、焦赞。这该是敬佩他们的英武、敬佩他们的忠心、敬佩他们的诚信。这与我殷氏祖训“主忠信”,有着密切的关联。建庙不光是对杨氏的缅怀,敬畏,也是对自己先人的追思、祭奠。那当然就不唱杨家戏了。”我听着不断点头,觉得也有道理。当人们安居乐业时心理上总是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无事。这样,华墅殷氏传人想起神武的杨家将和自己的先人,祈求他们保护子子孙孙也是自然的事,这便有了“将军庙”前不唱杨家戏之谜。人们不是嘴上说,而是心里永远记牢着杨家将的历史。
一村三祠
村里建祠堂,这大概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它既是文化的中心,也是族里权力的象征。因此,一村一祠可以理解,而华墅却是一村三祠,不得不费人思量了。它们都座北朝南,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从东往西,村东、村中、村西排列着,象似要慢慢向人们叙说它光辉的过去。
三座祠堂从外观上看都是三间三进。可是内部却是大相径庭,作用不一。不过就外观上也有区别,主要是屋脊的建造不一,及大门的气派程度不一。
东分祠屋脊上砌成溜空的花格图案,显得富贵,雍容大方,大门两侧立一对石狮,格外威武肃穆。中分祠的屋脊就一般了,门楣也不显眼,边角上的砖是磨过的。西分祠屋脊上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远远的叫人看了心安。门两侧一对石马,让人有安详感。
东分祠里面的格局也是顶尖的。它的瓦当上都印有“喜财禄”三字。可见古人早就有追求幸福的意愿,早就有搞好经济的意识,早就有服务大众领取俸禄的意念。大厅里高悬“东汉世家”匾额。传说 “东汉世家”的由来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殷正茂对国家有功。朝廷褒奖,赠殷正茂一块,上面刻有“东汉世家”四字。缘于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始祖。
厅梁斗拱上雕刻着多种图案,地上铺有“箩底砖”,厅沿用每块宽40cm,长120cm,条石砌成实是壮观。祠内有花园、厢房、七间大灶;是用来招待来宾的。祠里有200亩田出租,每年春秋两季,簇内十岁以上男丁聚餐,收的租供祠内开销,故而气派、大方。
东分祠里共有六房子孙,从东往西,包括现在1~5队(组)殷氏后居人。
解放后,该祠做过小学,现在四五十岁的人都在里面读过书。那漂亮的大厅是他们聚会时表演文艺节目的地方。几十年前的东分祠对他们还历历在目。
中分祠共有4房子孙。l~3序分出华墅,住在离华墅村北二三里的东、西庵前及长山下。四房里祠堂身后,其房头里的房屋结构,从正门进去,如入迷宫,外人是很难摸出来的。里面门套门,天井套院,其是构建奇妙,它包括现在6~7两队殷氏后人。中分祠,解放前里面就办赵学堂,现年八九十岁的在里面读过私塾,七十两边的在里面读过洋学堂。
据说中分祠是因为单独修过一次谱,造谱造穷了。可见古时修一次谱耗资是巨大的。那时交通不便,联络不便,技术落后,都是木刻,当然就更费时、费钱了。
西分祠远看就气概非凡。它包括了8~12队的般氏后人,它们前一片空地上有一棵三四人方抱得过的大榉树,其枝似华盖股撑开,又似张开的巨伞,一年四季给人挡雨遮阳。祠后更有二棵离开不远,一左一右并排长着,也是一棵要三四人才抱得来,你说那样子是不是老远迷人呢?
近前,门两侧一对石马被孩童爬得溜光,净亮洁白。高高的门坎挡住,大门打开当你跨进门槛,第一进上中“殷氏宗祠”大匾额便影入眼内,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感觉。往里走去第一进的后门,掉头回顾,门头一个大大的福字,四角上雕有蝙蝠。这个雕的“福”字,现被本村一村民收藏着。
进入天井,两边墙上四角有五十公分见方雕着花纹图案的装饰。宽阔的天井似成正方形,让人感到舒心。
第二进前沿墙是一排高大的木格窗。前沿是一字排开的条石铺成做界,踏上条石跨过窗坎便进入第二进。正中梁上是“东汉世家”的堂号匾额。两边有“进士”两字匾额共八块。令人油然生敬意,真是书香第府。
它的东西二间各有一个木制大“稻箱”,足有二米见方,二米多高,盛满收丰的租粮。供族内费用,及春分、冬至两次族内聚餐用,给人一种富足感。
穿进第二进,走过小天井,只见后小半间一排边三间长廊里都供奉着一排排祖宗的牌位,牌位前一排桌子上,摆放各种供品,给人一种肃然起敬想去拜拜自己先人的感觉。两侧摆放着整齐的谱版,似进入历史的档案馆。
老人常说起西分祠l948年造谱,l949年初散谱的盛况。所谓散谱就是现在出版物的发行仪式,也就是将谱分散保管。那天祠堂里办50几桌酒席,有东、中分祠的及本祠的三桌祭品,有麒麟、黄墟的来客。几十里外的麒麟老倌隔夜就来了,而离华墅十八里的黄墟老倌自认为靠的近,坐一顶黑色的四人抬小轿子悠悠而来,快近华墅了。这时,祠堂里“充”声三响,相当现在的礼炮,鞭炮声、喇叭声,八音齐鸣。众人也开饭了。这时,老倌慌了催人快走。进得祠来。西分祠老倌,令他跪在祖宗前。待众人饭后,才叫他用饭。理由是:你对祖宗太不敬了,散谱了,你到中午才到,这像话吗?可见当时的礼数规矩是多么的严啊!
一村三祠,其真实理由还有待考证。
匾额风度
殷氏宗祠的堂匾有“勤俭堂”、“三仁堂”、“重恩堂”等。而我们华墅的堂匾是“东汉世家”。它的来历据谱载: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殷正茂对国家有功。朝廷褒奖,赠殷正茂一块,上面刻有“东汉世家”四字。缘于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始祖。(只是传说,待考)
殷正茂得到御赐匾额,即差人送往润州东乡殷氏祠堂。送匾人自京城出发,一路跋涉到润州东乡。实是够辛劳的了。一日走到留村地界,问一乡人,此地可是殷氏住址。乡人答到我们这里就是殷氏后人。有殷氏祠堂。送匾人听后高兴万分,总算到了,也不细问,不管三七二一将匾额抬进祠堂,老倌见了也不追问。随置酒款待差人。大家兴奋不已,从此有了"东汉世家"之堂匾。不过精明的留村人也纳闷,我们亲里没有做大官的,何来御赐匾额之事呢?他们也不敢挂在正堂,而是挂在三房里。
几年后,殷正茂返乡协助华墅、麒麟、黄墟修谱,问起“东汉世家”匾额之事,大家都说:“那匾被留村拦去了。”正茂派人到留村要他们交出,留村人当然视之如命,不肯了。要知这匾额的分量,它可是皇上赐的,留村人早就藏起来了。
殷正茂讨匾不得,即召华墅、黄墟、麒麟族人共议,从此将留村逐出华墅殷氏支,不许他们再到始祖坟——大坟山前祭扫祖先。此后大家就仿御赐“东汉世家”做堂匾。
消息传出,留村人当然伤心,毕竟是二世华的子孙嘛。于是族内议定,夜里到始祖坟头刨一包土带回,选择风水宝地将土埋下,筑起坟头,竖起石碑、碑文相同,一模一样,从此至今留村子孙,于假坟下祭扫祖先,以示不忘。
历史发展到2009年5月l6日,苏南殷氏族人代表43人在常州横山桥镇殷家巷举行第二次联谊会,会上有代表提出以上事过程。此时,我华墅代表在会上发言:历史已进到21世纪,匾额在文革中俱己不存在,何必还被这过去的事捆住手脚。国共两党当年血流成河,现还携手言和。留村为何不敞开胸怀仍归宗?我们华墅是欢迎你们的。我们应该统一起来,为子孙后代造福。
留村八十多岁的大槐先生代表说:“是到时候了,明年清明我们将去大坟山祭拜祖宗。”
有一位当代殷氏族人、学者说:“世代血脉是每一代殷氏后裔用生命和时间串联起来的,它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生命的质量。因此,需要每一个殷氏后裔把握好时代脉搏,做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殷氏子孙事业有成,各有建树,无愧于历代祖先,无愧于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这段话说出了当代每一位殷氏后人的共同心声,大家共勉之。
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殷氏族人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支优秀儿女,为振兴中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努力吧,殷氏子孙携起手来再创新的辉煌。
华墅殷氏文化学习会 殷瑞生
09.8.29
分享按钮>>【沈姓典故】 沈郎腰瘦
>>【安氏当代名人录】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人物安袁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