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云南楚雄州永仁县殷必聪先生问
- 中华殷氏网 2012年10月5日 殷作斌
答云南楚雄州永仁县殷必聪先生问
------兼答《姓氏略考》作者朱虓宏对我的质疑
殷商两网站长 殷作斌 2012-10-5
殷必聪宗亲:
你好,您于2012-9-16在网上写给我的信,今天才看到。现就我所知,给您一个答复,因为我对云南,特别是对彝族和回族中的殷姓渊源,也知之甚少,因此也很难让您满意。如果你觉得我的回复中有不确之处,欢迎再来信或在我们的《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或《中华殷氏网》这两个网上发稿讨论(您只要在两网上注个册,即可以发稿)。
接到您的来信,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云南省为中华殷姓人口的第一大省(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31%),可是我们努力研究了好几年,也未能对云南为何会成为殷姓人口最多的省份从源流方面拿出可靠的数据。如中原或江南的殷氏何时自何地因何原因陆续迁往边陲云南,并在那儿繁衍生息的问题等都还不甚明白。我早就估计到云南和川西地区的殷姓一定会有一部分分布于非汉族等兄弟民族中,尤其是分布于彝族中。您的这封短短的来信,终于证实了我的猜想。我虽不能直接说出您的先祖的迁徙过程,但有个大体的想法供您参考。
目前,关于彝族姓氏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极少有人能识或无人能识流传下来的板刻古彝文。如只按“毕摩”即彝族大巫师口传解释,也不能令人信服。我不知您或您的亲属中是否有能识板刻古彝文或手抄古彝文的。您信中说,您的先祖都不识字,你的祖爷连汉族名字都没有,只有彝族名字,叫殷查细颇,从你爷爷起才有了汉字的名字叫殷朝高,你爸爸叫殷绍宗。这可能说明,你们家祖或许也不识彝文。我只是想问一下,你们祖传的姓“殷”的这个“殷”字,是只知其音,还是祖传就会写这个“殷”字呢?这个信息,对我们的继续研究非常有用,希望您能告诉我。
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殷氏除了在清朝时东北地区有部分是源于满洲旗人改姓汉姓殷外(如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就有这样的记载),现代的绝大部分殷姓人都是由殷商的国姓“子”姓分化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周武王伐纣后,是末代殷商王室中部分后裔为不忘记故国,才从姓子改为姓殷的。这不仅是历史上各代姓氏学家的共识,也为现代著名群体遗传学家袁义达等所确认。袁义达认为,中华殷氏自帝辛失国得姓以来,“殷姓一直是单一的族群,很少有其他基因的流入。直到清朝初期,满州八旗音佳氏族全部改姓汉姓殷,并与当地的汉人混居中同化,成为东北地区的汉族殷姓。因此,东北 地区的殷姓中有一部分来自满族。”(注1)其实,源之满族的部分人改姓殷也是有历史渊缘的。例如,满族殷佳氏之所以改姓汉姓殷,那是因为其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区(今辽宁新宾),到清朝时,才改姓汉姓殷的。
您说听父辈说你们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迁云南的,这说明的你们的祖先一定是殷商后裔,与全国的绝大多数中华殷氏后裔一样,是末代殷商王室后裔,而且一定属于末代殷商王室后裔中的南渡殷氏。殷氏大体上可分为南渡殷氏和北守殷氏两大支脉。南渡殷氏和北守殷氏的共同老家是在河南。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多年前,是生活在今安阳、淇县一带(豫北),一千多年前,是生活在古汝南郡与陈郡一带(豫中南)。公元311年即西晋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晋都洛阳、掳走晋怀帝。之后,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建立君主制政权,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大族(时称为士族)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过江南迁。我们殷氏“中兴支”陈郡殷氏也是“衣冠南渡”的大士族之一(还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河东温氏等),从此,殷氏的文化重心从中原移向江南。中华殷氏从此分为南渡殷氏和北守殷氏两大支,而且以南渡殷氏为主。晋室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晋相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为何叫“衣冠南渡”呢?所谓“衣冠”是指,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相对于普通人蓬头短袄而言。因普通人家无力负担搬迁费用,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巨家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又有说法云“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您听父辈说你们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迁云南的,即是说明,您的祖先,是南渡殷氏的一支,南渡以后,又不知在何时因何故,又迁现居地云南的。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你们为何会成为彝族的。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和晋---唐---五代间的七、八百年间的殷氏中兴时期以外,中华殷氏总体上一直是处于政治上受压状态,不是因政治地位上受歧视而迫迁,就是因经济上贫困而到处流散。因此,你的祖先流落边陲之地云南是很自然的。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有组织的移民集散地(殷氏在内)主要有以下八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江西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南雄珠玑港 、福建宁化石壁村、河北小兴州。你们的祖先迁到边陲之地后,就与那里的土居彝人混居,因世代通婚而被同化了,久而久之,汉字也不认识了,只有自己的姓没有忘,而一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你们流落云南成为彝族中殷姓的大致过程。
《姓氏略考》作者朱虓宏认为,今天彝族中的殷姓,不是末代殷商王室后裔,而是汉代史游《急救篇》姓氏注中的“以水为姓”中的一支殷氏。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查古文献《急就篇》姓字注中,确有一条记载说“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即是说,中华殷姓除了有末殷王室后裔为纪念故国以殷为姓的源于殷商子姓的主支脉外,还应有一支因住在殷水流域因水得姓的殷姓分支。后世姓氏学家,也有从此说的,例如两宋间的姓氏学大家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即持这种观点。这种古之殷姓有两个源头的说法对不对呢?两千多年来莫衷一是。中华殷氏网创立后,我们在网上进行广泛的调查,试图用现代统计学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调查了几年,除了东北地区有人说他们确实源于满族外,在全国上百个大支殷姓中的家谱中,竟没有一部殷姓家谱有因水得姓的记载。这个事实说明,除东北地区的少数殷姓外,殷姓血统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始祖为契(古作偰)的源于殷商子姓的殷氏(当然也包括主支为秦所灭余下少数遗民融入崆峒族后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的北殷氏余支)。起码可以说,因水得姓的殷姓在现代的中华殷氏大家庭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终于为古代殷姓是否有两个源头的两千年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光用统计学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些现代姓氏学者还是不服气的。因为他们(如《姓氏略考》的作者朱虓宏》)在网上公开回应我们说:“在商王朝中期以后,其王朝本身即指殷地(今河南安阳)而称作‘殷商’。一个朝代都能指地为称,那么前古之人指以殷水名为‘殷氏’,当属正常之举,绝不能说殷氏皆为殷商之后。例如: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中的一支殷氏家族,就坚称其祖先就是殷水之畔原住民,后来商王占据其地立都,族人无立足之地,遂辗转迁入凉山地区,后融入彝族的。显然,该支殷氏族人就是‘因水而得姓’。此说如果属实(其流传下来的板刻古彝文,今已无人能识,只有按其‘毕摩’即彝族大巫师口传解释),则其称殷氏就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比殷侯武庚禄父后裔的得姓历史至少还要早一千余年,怎么能一概而论‘不是殷水附近居民因水而得姓’呢?而且,其与殷商王朝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关联。”对《姓氏略考》的网上回应,我们又委托西昌地区殷姓干部就地进行行政调查,至今也没有得到因水得姓的一部彝族殷姓家谱。此外,针对《姓氏略考》作者认为因水得姓的殷姓分支比末殷王室后裔的“得姓历史至少还要早一千余年,……其与殷商王朝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关联”的观点。我们又组织人力对十几本《甲骨文合集》的全部拓片,进行筛选式过虑,结果只发现有姓子的人,竟没有发现一例姓殷的人。对此,香港百姓源姓氏文化研究团队在其2007年8月出版的《殷姓渊源》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殷姓的来源与殷水和商朝有关。在今河南省中南部有一条颍河,古代时称为殷水[引者按,殷水并非现在颍河,而是在古颍川(今禹州)的一条颍河支流。详见:(注2)]。夏朝末年,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从今河南东部的商丘迁到殷水流域,灭掉夏朝,建立新的国家,国名因他当初居住于商而称商,又因建国于殷水流域而称殷。此后,殷朝累世相传,立国近500年,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纪 才被周朝取代。亡国后商汤后代为以纪念故国,便以殷为氏。”即此说认为,子汤本以契的初封地商为国号,灭夏以后,来到河南中南部的殷水流域,因看到这个地名很美好,便将自己的国号改为“殷”。是商人因殷水得国名,不是居住在殷水流域的夏族遗民因水得姓。到纣亡后,因水得国的殷人为纪念故国就又因国名得姓了。也就是说商人是因殷水得国名殷,殷国人亡国后又因国名殷而得姓。归根到底,从源头来看,因殷水得国名殷的是商人,因国名殷得姓的也是商人。不管是因水得姓还是因国得姓,都是商祖契的后代。顺便指出, 《姓氏略考》作者有一个观点是不符合史实的,即认为“在商王朝中期以后,其王朝本身即指殷地(今河南安阳)而称作‘殷商’”,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是子汤在河洛地区与夏桀在鸣条决战迫使夏桀败逃南巢而亡后,即改国号商为殷,而不是商国从盘庚迁殷(安阳)后才改国号为殷的。这已经得到古今三千多年来的史家和姓氏学家所一致确认。例如:
①西周建国后的周代文献典册,一直称前朝为殷不称商。
② 孔子一直称殷不称商。
③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殷本纪》,而不称《商本纪》。司马迁称成汤代夏的国号为“殷”,不称“商”,也不称“殷商”,因为司马迁认定盘庚所迁之“殷”地,就是“复居成汤之故居”,后世史家多视此为圭臬,认为司马迁的考证是成汤代夏的国号为“殷”之铁证。
④ 唐林宝撰 《元和姓纂》对此说得最明确:“殷,子姓,成汤国号也。”
⑤ 港台地区的史学界多称殷不称商。例如台湾史学泰斗李定一在他的《中华史纲》里就说:成汤“代桀而称天子后,当天子前的封号商已不用,商成为供奉祖先的宗庙所在地,称‘大邑商’,是地名;而国号为殷。盘庚以前《史记》对之均称殷,有‘殷道衰’、‘殷复兴’、‘殷复衰’、‘殷衰’等凡四见。《史记•殷本纪》更是国号是殷不是商的铁证。盘庚即位前,已是‘诸侯莫朝’,盘庚乃由河北迁回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可见盘庚是回到殷,殷是故都。一般所谓盘庚迁殷,始国号殷,实误。事实上,商是始封的小地方的名称,商汤成天子后,‘大邑商’只用之为宗庙所在地而已。有的史学家说‘殷商’者,就是指住在殷地方的商人,也说得通。习称的夏商周三代,应该改为夏殷周才符合史实。”(注3)
其实这个无论是因水得姓(氏)还是因国得姓(氏)都是指殷末王室后裔改子姓为殷氏这一个源头的殷姓,而不存在以水为姓(氏 )的另一个源头的殷姓(很可能是殷末王室后裔先从子姓中派生出殷氏,到秦汉姓氏合一以后才正式出现殷这个姓,在此前的周代,殷氏很可能只是子姓大家族中一个氏,叫殷氏,这是笔者的猜想,还没有从甲骨文和金文中获得证明)。这个观点,古代有些姓氏学家恐怕早就悟出来了,要不然大名鼎鼎的唐人林宝在撰写《元和姓纂》为什么不提史游《急救篇》姓氏注中的观点了呢?
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历史上著名的颍川郡所在地。现有颍川街道办事处。关于殷水的地望问题,笔者还想多说几句。根据汉代史游所著《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所说“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颍川即颍河的一条支流叫殷水,住在那儿的人以水名为氏(可能还不是姓)。又据《元丰九域志》卷一载,宋代建隆元年,改陈州殷水县为商水县(今河南商水县)。目前殷水这条河流的名称已经不存在了,但河南商水县的地名应该可以证明,这条河流就在古代殷之地望陈州(陈郡)境内,而颍河正是从今天紧邻商水县的周口市折向西南,汇入淮河。从殷商的祖先王亥、上甲微开始从事商业活动的时候,其迁徙和生活的范围可能已经到过殷水流域。商王朝时期,殷水流域是其重要的政治文化基地。商全盛时期的帝王高宗武丁的陵墓就在与商水县比邻的西华县境内。西华县是殷姓地望古陈郡所在,也离殷姓的另一地望汝南不远。周灭商后,殷商王朝的遗族被迁到各诸侯国,陈、许、蔡、郑等殷水周围的诸侯也接收了不少的殷遗民。因此,殷水两岸的居民,也应该是殷商部族的遗民,这个观点是成立的。
[注1] 袁义达等编著:《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口分布》第10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注2] 我们于2009年专程去殷水流域和古陈郡西华一带考察过,殷水实际上不是颍河,而是颍河的一条支流。众所周知,颍河是发源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山脉、嵩山东麓,流经河南省的登封、禹州、许昌、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的至常胜沟口进入安徽省界首县境的一条淮河最大支流。下游流经太和、阜阳、颍上等县市,于颍上县鲁口乡注入淮河。全长557公里。而史游《急救篇》姓字注所说的殷水是只是位于古颖川(今禹州)附近的一条颖河支流。目前殷水这条河流的名称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河南商水县的地名应该可以证明,这条河流就在古代陈州境内,而颍河正是从今天紧邻商水县的周口市折向西南,汇入淮河。商王朝时期,商水县近域是其重要的政治文化基地。商全盛时期的帝王高宗武丁的陵墓就在与商水县比邻的西华县境内。西华县是殷姓地望所在,正是古殷水的近域。
[注3] 李定一著:《中华史纲》19页,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或同书,大陆横排新版,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第20页。
附件:云南楚雄州永仁县殷必聪先生给殷站长的网络信
作斌先生:
我是殷必聪,家住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彝族(我们这儿的殷氏皆为彝族),以前家祖都不识字,我的祖爷汉族名字都没有,只有彝族名字,叫殷查细颇,我爷爷叫殷朝高,我爸爸叫殷绍宗。在取名中也没有什么字派了,随意性较大。听父辈说我们是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迁来的,但是,打听说南京应天府没有彝族。想请作斌长老给我分析一下,我的祖根会是哪里的?怎么归顺我的字派?
晚辈殷必聪敬
2012年9月16日
分享按钮>>阎锡山日记
>>重发修改后的《唐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