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家谱源流】苏北阜宁、射阳(惠远公支)殷氏基本信息
- 中华殷氏网 2013年2月24日 殷作斌
苏北阜宁、射阳(惠远公支)殷氏基本信息
信息提供人:苏北阜宁、射阳惠远公支殷氏第十七世孙 殷松之
联系方式:手机号13962063216
信息提供日期:2013年2月16日
1、支派名称:苏北阜宁、射阳(惠远公支)殷氏
2、现存宗(族)谱名称:阜宁殷氏宗谱
3、历届宗(族)谱撰修情况简述:
本支始迁祖惠远公自苏州迁阜宁、其后裔又继迁射阳以来,迄今已六百余载。当初也曾创有谱牒,奈岁久失修,古谱佚失。后来,先人又分别于康熙五十年、乾隆三十二年、光绪十年数次建修、重修,但均属草创,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又继前续修,终告竣成功。通谱采用宣纸、石印的方法,依字号(礼、乐、射、御、书、数)分部,每部六卷,装订成册,总计实印三十部,依字号分给各门,并注明某门某房裔孙某人领谱一部。且规定:谱为家之重件,三十年一大修,十六年一小修。该谱目前保存完好无损。自上次大修迄今已有七十多个春秋,期间,于1989年、2007年前后阜宁、射阳两地本支各门头虽曾分别进行了门头谱分修,但因种种原因,总谱续修,终未如愿。直至2012年春天,经各门头族人代表磋商,重新续修总谱工程才正式启动。目前正在核实校对之中,有望在二0一三年出版告竣。
4、现主要居住区域和现有人口数(大约):
本支人口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阜宁县的新沟乡、陈集镇,射阳县的各有关乡镇,滨海县的东坎镇,建湖县的冈西镇等地区。
本支现有总人口约15000 人左右。
5、郡望:汝南郡。
6、祖地:苏州阊门。
7、堂号及祠堂处所:聚经堂,祠堂处所不明。
8、宗(族)谱中一世祖的基本信息:
谱载:始迁祖,惠远公,字德深,东山恒山六世孙九卿子,娶周氏生二子,长善来,次泰来,享寿七十有七,生于元顺帝十三年(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二月八日申时,终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十月十二日未时。周氏生于元顺帝十五年(1349)八月十六日酉时,享寿八十有二,终于明宣德四年(1429)十月六日戍时,茔葬于庄西南横田,茔地四亩,合取癸山丁向兼子午。析金赞:“身劳一世,宅就三迁,声称藐藐,基绪绵绵,动四邻景仰之慕,怀半生,落拓之年;亲仁里,慕高贤,别中离乡实可怜,但观平时高气节,立志殊不让,老泉同迁,张一夫撰。”
9、支派源流及迁徙简述:
本支始迁祖惠远公为殷商共祖契后裔之一支,祖籍中原(今河南),系子姓末代殷商王室后裔。惠远公之先祖约于汉、晋之际南渡过江,定居江东,史称南渡殷氏。南渡殷氏后裔中,有一支定居姑苏(苏州)者,即本支先祖也。谱载,姑苏先祖传至八世惠远公,时值大明洪武皇帝登基,以江南苏州地区人烟稠密为借口,而遣散良民。【编者殷作斌按:实质是在明初至明中朱明王朝实施自苏州阊门移民点向地广人稀的苏北不毛之地(但盛产食盐)大规模移民以充实盐丁不足的国策。在朱明王朝建国之前(1368年之前),朱元璋在扫平江西义军领袖陈友谅(1320~1363)政权之后,即于1366年开始讨伐盘踞姑苏的义军领袖张士诚(1321-1367),但久攻不下。1367年明军合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城(平江为今苏州之古称),平江城终被攻破,张士诚被俘,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仅47岁。姑苏平定后,朱元璋迁怒于曾支持张士诚政权的江东吴地的富家大户,对其进行疯狂的报复,除没收他们的财产外,还派军队驱赶他们经苏州阊门移民点北迁至地广人稀的不毛之地苏北,贬为灶籍,充作盐丁,明令世代相袭,盐丁身份永远不得更改。这一国策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这就是今苏北地区各大姓家谱中多声称其先祖自苏州阊门来的缘由。苏北阜宁、射阳殷氏始迁祖惠远公,苏北海州朐阳殷氏始迁祖聪公,苏北灌云、沭阳殷氏始迁祖凤先公等,均系从明初到明中先后被朱明政权经苏州阊门移民点迫迁至苏北的江南吴地的大族富户后裔。】当年,惠远公随迫迁人流,自苏州阊门出,初至三阳,后又徙居黄浦镇,定居于射阳河西岸,沙河以北一带。【编者殷作斌又按:黄浦镇,即今阜宁县治阜城镇,阜城镇古名黄浦,隋以前为射阳湖入海口,宋嘉定年间于射阳河轭湾处建真武庙,得名庙湾,明初时因盛产食盐称庙湾盐场,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防倭患,垒土筑城,改称庙湾镇,为朱明边防要地之一。由此推之,惠远公应是与海州朐阳殷氏始祖聪公、海州灌云沭阳殷氏始祖凤先公一样,都是为朱明移民国策所逼,迫迁至苏北盐场,以烧盐为生的,只是一个被迫迁至海州盐场,一个被迫迁至庙湾盐场而已。】此后,先世为方便行人,建沙河桥一座,被众誉之为殷家桥。殷家桥这桥名兼地名世代相传,迄今已六百余载(现殷家桥仍横跨在阜宁新沟境内的国道上)。本支存谱原序曰:“厥后子孙昌盛,人丁日繁,各分东西”。二世祖长门善来公后裔仍居“殷家桥”、“小殷舍”,世称东庄,此即今新沟乡殷桥村的命名缘由;二门泰来公后裔徙居陈集东首,依房分称为大、二、三殷,世称西庄,此即今陈集镇三殷村的命名缘由。殷之东、西两庄均在今阜宁县境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949)前后由于人口流动,在东、西两庄的惠远公后裔中,又有相当多分支东迁至沿海射阳县境内的各个乡镇,因此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中华殷氏网将本支命名为苏北阜宁、射阳(惠远公支)殷氏(汝南郡聚经堂),以别于苏北阜宁黄浦(乔公)殷氏(汝南郡竹报堂)等以明清时庙湾盐场为初徙地的其他支殷氏。【编者殷作斌三按:苏北阜宁黄浦殷氏支始祖乔公,原籍海州殷家口(殷家四庄),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遭特大水灾不得已携眷迁居庙湾(地处今阜宁县治阜城镇城南郊)传至二世祖盛之公又从庙湾迁至撒家集(今阜宁县硕家集)定居。乔公迁庙湾时曾携谱系一牒,后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不慎遭火烧毁。因此后世子孙不知乔公的先祖名讳,只好奉乔公为始迁祖。据考证,乔公原籍海州盐场殷家口即在今灌云县南岗镇殷口村(东殷口)至沭阳县华冲镇殷口村丁庄一带。此即海州灌云、沭阳殷氏始迁祖凤先公的世居之地,凤先公于明隆庆四年(1570)自苏州阊门为朱明王朝迫迁至海州盐场(殷家口),其后裔定居于今灌云、沭阳间的东、西殷口一带。因此,苏北阜宁黄浦殷氏支始祖乔公很可能是海州灌云、沭阳殷氏始迁祖凤先公的后代。】
10、本支源流中存在的主要待考问题:
(1)原版谱牒记载:本支始祖惠远公是东山恒山六世孙九卿子。这东山是人名还是地名?如果是地名的话,在什么在方?如果是人名,与镇江黄墟殷氏十三世祖东山公有无瓜葛?
(2)恒山上面的直系先祖世系不明,恒山下面直至其六世孙九卿间的世系也不明。
(3)阜宁板湖镇小殷村全是殷姓,还未和我们对接上,据说也是和我们的始祖是弟兄分家分开的,还没有考证好。
(4)原版谱牒还记载:自始迁祖惠远公起的本支辈分用字的顺序是,“远来南立天芳吾甫生毓朝年赞步日学之有为德以延长华国春山万宗其昌道后才广家必兴旺”(其中9世----16世各门辈分用字不一)。希望辈分用字与我们相似的宗支,速跟我们联系。
分享按钮>>【燕氏网新闻】中国的姓氏制度
>>【殷氏网新闻】殷商两网关于征集中华殷氏各支派基本信息和文物图片的紧急通知